高考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高考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3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标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高考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
6月17日—6月24日,我们招远市11位初中校长参加了烟台市29期初中校长资格培训班。这次培训既有行政领导、专家学者、科研领导、一线校长的讲座,又有实地考察,培训形式可谓形式多样,理论经验异彩纷呈。我们招远市11位校长在学习中,认真听讲,仔细记录,细心考察,专心体验,更新了头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理论,积累了经验,使自己的管理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为了把这次学习效果进一步深化,特做如下体会:
一、 教育是生活,生活的幸福在于用心。
这是博兴教育局长周奎齐同志20多年教育生涯对教育的精辟阐述。生活中的朴素真理,平常规律,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教育的规律并不是高深莫测的, 教育是一项普通的社会 事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校长要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背后的教育规律,并用来指导教育。那我们的教育会在正确规律的指导下健康发展,我们就会体会到教育的幸福,生活的幸福。
二、 教育需要创新,创新的生命在于使经验本土化。
这是省高校工委张兴华研究员对学习创新经验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十分准确的。许多年来我们学洋思,学杜郎口,学东庐等等,到头都是不了了之。时间耗费了,经费花费了,精力用尽了,可是头脑越来越模糊了,以致学成了四不像,画虎不成反类犬。张兴华研究员提出了经验本土化的观念,一针见血指出了创新经验运用的弊端。面对成出不穷的教改经验我们不能实行"拿来主义",不能简单移植。面对新生事物,校长要仔细分析学校的各种现状,努力培育新生事物生长的土壤,因地制宜,创新改良,把新经验中易于在学校生根发芽的部分进行嫁接,这样外来经验才能在学校开花结果,最终成为学校特色,以推动学校发展。
三、教师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所有专家领导都指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是教师发展。李甲奎教授对教师发展重要性和途径有远见卓识,车言勇对校本教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发展是当前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我们认为教师发展关键在于发展意识不够,发展动力不强,人生规划缺失,成长愿景不明。这需要校长创设氛围,需要行政部门的强力拉动。学校要大力开展校本教研,以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为教研对象,出经验促成长,积少成多,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让教师于不知不觉中成为研究者,乃至教育家,让学校的成长在教师发展中走向辉煌。
总之,本次培训使们这些"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广漠的天空。我们希望师训处能不断组织这样的培训,使我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这样学校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高考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就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是广大数学工作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
一、教学过程要从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只是配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思想虽然在上学时已经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因为找不到出口而难于落实,学习了核心素养之后不仅从思想上,更从“从学出发”为抓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要从“片面教授”提升为全面发展”,应以传播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素养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终落脚点。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认同感。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基础学科,其根本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成长要从经验积累上升为科学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数学学习尤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要多问多学多积累,并要勤于笔耕,善于思考,将教学研究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总之,通过学习数学核心素养,思想方面让我更加明白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教师工作的特殊意义,实践方面我会通过研读课堂教学纪实和点评找到差距,我相信通过这次学习会受益匪浅。
高考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4
通过为期四天的线上培训,我对我省新高考综合改革政策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学习了新高考改革的招生录取模式,对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论新高考政策发生什么变化,相信只要全体教育人坚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以不变应万变,发挥教育智慧,用情感和汗水去践行全新的教育理念,最终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