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500字
倚栏轩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500字(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500字 篇1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500字 篇2
我们现在正值期末复习,每回到办公室,老师们可谓感慨良多。上课时讲得很细致,当时学生们看起来掌握的也很不错,可如今复习了,仍有不少的同学对曾经学过的东西显得很陌生,一番探讨后,老师们得出结论:忘得这么快,是因为当时西红柿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
苏氏第九条建议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学生为什么会死记硬背呢?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呢?苏氏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必须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思考这个知识点,这样经过多次的思考之后,他会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
教学多年的我们,不该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结论,而是让他学会把熟记和思考统一起来,如此以来他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就越强,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啊!
这习惯的养成就要从小做起,如果学生在小学时就能在思考事实、在现象的过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我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做到在第一次学教材时就不犯错误,并且使他熟记规则并能准确的表述出来。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500字 篇3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读到这里,我深切的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受颇深。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500字 篇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的心头竟冉冉升起一轮春阳。让我感受到了平静中潜涌的力量,朴素里暗蕴的深刻,那么这本教育书集则进一步坦露了作者的教育情怀,呈现了作者的清醒思考。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书育人,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资深者所凭依的,通常亦是自身在“摸爬滚打”“斗智斗勇”中的“见多识广”与“心知肚明”。可是,面对一届届一班班一个个禀性各异、情感丰富、懵懂叛逆的学生,经验再丰富的老师怕亦难免会有懵圈无措之时。这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将诸多教育现象、教学情境及师生冲突中的教育人由一个晕菜的“当局者”在不知不觉间劝慰成冷静的“旁观者”,然后反求诸己,循本溯源,终以良策化危机,以理性胜鲁莽,以真情服人心,让人心头的纠纠结结霎时如浮云飞散,且在豁然顿悟间增了智长了智慧……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步伐。坚守教育初心,耕耘教育梦想,读书不辍,思考不停,实践不止,并努力挣脱教育的倦怠、狭隘与伪俗,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早日抵达应有的教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