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2025/06/2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2

2008年纽约肃杀的街头,一本著作的热销成了风雪里仅存的亮色。书名:《资本论》,作者:卡尔·马克思。书商的广告简洁有力:“他说的都发生了”。

人们常问:“经典是什么?”答案是反讽的:经典就是只有在危机中寻找出路的人才会想起去阅读的著作。《资本论》的重新畅销,不禁让人哑然失笑,一段时间以来,马克思的学说被人遗弃、嘲讽,哪怕是在将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国度,僵化的教条也让真知黯然失色,青年人避而远之,不敬者鼓噪而攻。当危机兵临城下,自以为是的人付出了代价,手足无措间方才想起重拾经典,却发现经典早已在书架的角落蛛网尘封。读懂马克思,是当今整个世界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在这样的时景下,韩毓海教授撰写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阅读马克思的“小册子”,初为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为青少年所作,文辞晓畅,颇多童真。在书店充斥着各色鸿篇巨制的年代,如此清新真切的小册子却带来了久违的`动容。在诸如“马克思究竟是哪里人”等淳朴的问答中,一个不为人知的马克思人生,一个别开生面的马克思学说呈现在我们面前。

很多人都不知道,马克思出生在优裕的犹太拉比世家,爱人燕妮是一位达官贵族的千金。青年马克思所从游者皆为上层精英,许多人都曾许之以高官厚禄,这是马克思本应走上的“正道”,而他却选择投身于波澜壮阔却又颠沛流离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古人讲知人论世,而对于马克思,长久以来,少有人能识其人,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3

马克思对我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我是怀着无比的好奇试图以某种方式接近一些这位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努力。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参与实际的法律宣传,并结合经济案件追索“支配人们行动背后的力量”。逐渐接近社会历史领域里的真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的发现。在时代风云变迁中,马克思迅速地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并且与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划分开来。他先以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参与当时的思想解放, 在反对封建王权的同时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无助。决心为正义者寻求国际解放的道路。当他制订出了自己的世界观的纲领后,就进行了最全面的科学研究,全面探究了有史以来直到十九世纪的全部文明史,透彻地发现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使得人类走上解放,只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进化才能推进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从而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为了革命理想,为了科学革命,他舍弃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为了工人的八小时工作权利,他自己却长期每日工作十六小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他都加以批判地继承,都批判地考察。所以,2000年他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留下了50卷的著作,是一个思想史宝库,取之不尽,福泽后世。21世纪的人,有充分理由继续信赖他,遵从他,模仿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进下去。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4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 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而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第二天,马克思从伦敦给恩格斯写回信。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的诉说了一对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压得他喘不过起来,孩子上街没有衣服和鞋子。一句话,魔鬼找上门来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写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你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那就听便吧!”

波折既然已经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己批评。10天后,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诚的歉意。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谅了马克思,还寄去了一张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自此,两位同甘苦共患难的友人重修旧好,友谊得以延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十分动人的友情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段并不强烈却始终深厚,不舍不弃的友谊。其实再伟大的人也会拥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友情的滋养。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离不弃以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难忘,始终不变的友谊,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让我们共同珍惜身边的人,安静感受这份静谧微暖的情感,用心经营我们离不开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