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数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数学类的科普作品。她是《好玩的数学》丛书中的一本——《数学演义》。读完《数学演义》之后,我受益匪浅,感触万分。我想这种感触我一定要用笔记下来,好让我以后忘了再把它想起来。我为什么要把它用笔写下来,不用我多说,我想大家肯定知道其中的秘密。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别急,你看完后会知道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数学真的好玩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说,陈省身先生认为数学好玩,因为他是数学大师,他懂数学的奥妙。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数学枯燥,数学难懂,数学一点也不好玩。其实,陈省身从十几岁就觉得数学好玩。正因为觉得数学好玩,才兴致勃勃地玩个不停,才玩成了数学大师。并不是成了大师才说好玩。所以,小孩子也可能觉得数学好玩。"这句话一下子打断了我继续读下去。是呀!并不是成了大师才说好玩。我们学习一样东西应该先对它产生兴趣,这样你才能事半功倍,并且一直学下去,所以说兴趣对于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
数学史上重大事件的意义和众多数学家的伟业与《三国志》所述的人与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中国古代的著名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张遂,秦九韶,杨辉,李冶和朱世杰等,他们对世界数学的贡献诸如π的近似值,中国剩余定理,杨辉三角与幻方等等。
这本书效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因在于《三国演义》并不是专门供一般老百姓欣赏的作品,几乎所有的近现代文学家也都认真研读过,作者期望大学师生乃至数学界同仁会认为此书似应一读,做到雅俗共赏。
书中有个“五猴分桃”的趣题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曾用此题考问中国科学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无人能答。原题是这样的:5只猴子一起摘了1堆桃子,因为太累了,他们商量决定,先睡一觉再分。过了不知多久,来了一只猴子,它见别的'猴子没来,便将这1堆桃子平均分成5份,结果多了1个,就将多的这个吃了,拿走其中的1堆。又过了不知多久,第2只猴子来了,它不知道有1个同伴已经来过,还以为自己是第1个到的呢,于是将地上的桃子堆起来,平均分成5份,发现也多了1个,同样吃了这1个,拿走其中的1堆。第3只,第4只,第5只猴子都是这样······问这5只猴子至少摘了多少个桃子?
思路和解法:题目难在每次分都多1个桃子,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少4个,先借给它们4个再分。好玩的是,桃子尽管多了4个,每个猴子得到的桃子并不会增多,当然也不会减少。这样,每次都刚好均分成5堆,就容易算了。
从上面这个题目及解法,我们不难发现当你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时,那是走不通的,如果你换个角度或逆向思考时,马上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其实,就这本书而言,让不同层次的读者去看,他们从其中得到不同的乐趣和益处。可以当做休闲娱乐小品随便翻翻,有助于排遣工作疲劳;可以作为教师参考资料,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作为学生课外读物,有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即使对于数学修养比较高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数学研究工作者,也会开卷有益。
此书中这类好玩的小问题比比皆是,说不定有心人还能从中挖出宝藏,有所斩获呢。当我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在做一道题时不是当做任务的做完,做完之后关书了之。其它学科我不清楚,但就数学而言,我还是懂一点的。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要知道“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学科。当我们做完一道题时我们应该真正理解出题人想考你的知识点和真正理解该题解法并找出解题技巧等等。
一个学生如果数学成绩好,会被认为聪明;一个人如果成为数学家,会被认为具有某种智慧。数学是聪明的象征,是智慧的烙印,柏拉图曾说过:“没有数学就没有真正的智慧。”
对于数学,人们之所以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原因在于数学思维的神奇魔力。
数学思维渗透于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许多复杂的问题都需要用数学思维来解决。
本书的最大特点之处在于使不喜欢数学的读者读了这本小册子之后,从此爱恋上数学,使喜欢数学的读者能深入领会数学的灵魂在于她能唤醒我们的心神,冶炼我们的智慧,为我们的内心世界曾辉,涤尽我们与生俱来的对抽象与数学文明的无知。《数学演义》中记录了很多关于思维能力的问题,看完此书能够培养读者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个对数学知之甚少的人,我不用掩饰对数学的无知。但我想,至少我拥有对数学热爱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引领我一直走下去。数学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论怎么走,只要走得够远,你总能到某个地方的。
数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寒假中,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华老师的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人师:教育人的追求》一文中(22页)写到:只要是老师身上的故事学生都会感兴趣,哪怕是平淡无奇的,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把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故事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技巧和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记得有一次数学公开课,一位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猜到18、26、32、甚至40,虽然在我们眼中看来,学生是在瞎猜,甚至猜的一点也不靠谱,但学生对老师的年龄很感兴趣,并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了起来,而此时老师的一句“大家要认真听讲,在下课时告诉大家答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自己还是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喜欢与和老师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进行各种比赛,喜欢接近老师,了解老师,而现在的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恰恰相反,因为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等等原因,不断地批评、找家长,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经常的利用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往往不用书中的信息窗内容,而采用学生身边关心的内容来进行导入,比方说经常性的用班级里男女生人数,利用老师和家长的年龄来讲解知识,收到的效果确实不错。正是因为学生关心这些生活实例,所以他们愿意认真地去听讲,认真的去参与,而相比一些课本中枯燥无味的文字来说,他们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上课了,黑板还没擦的情况,不知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之前的做法通常要不不用板书,要不将学生批评后让学生擦干净,着急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自己将黑板擦一下,将就使用。而华老师的教学是从擦黑板开始的,不管黑板是否已经擦过,他都会将黑板重新擦一次,他说从中获益良多。(42页)有:可以快速温课、尊重学生、一种精神和气势。他说,上课前把黑板擦干净,就像吃饭前先洗碗一样,碗不干净,是不会吃饭的。读到这里,自己有一定的感触,黑板不管谁擦,一定要干净才能讲课,我们经常会在黑板上记录一些作业、纪律不好学生的名单等等,其实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上课黑板的使用率,也对学生上课时看板书时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今后,再次遇到上课时学生没擦黑板的情况,我会自己认认真真将黑板擦干净,然后开始讲课,相信这样不仅会让忘记擦黑板的学生留下印象,不会再次遗忘,也会让所有听课的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的听讲。
下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下课铃声一响,就立即下课。华老师对此作为一项规则来遵守,确实值得学习,想想我们也曾经作为学生,如果下课铃声已然想起,尽管老师讲的兴高采烈,滔滔不绝,但真正还有心思坐在那里听讲的学生还有几个,况且,这短短的十分钟学生有许多的事情还要做,比如上厕所、准备下节课学习用品,我们往往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上课还要上厕所,为什么上课前不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却忽略了这与我们没有按时下课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按时下课,教学效果会更好,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下一节任课老师的尊重,同时更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因为,下课铃响后,教案上设计的再好的话也是多余的,“下课啦”才是最好听的。
这本书的语言灵动幽默,整本书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感悟的方式呈现,没有枯燥的教学理念,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贴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而且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乐趣。这些实例都是华老师的亲身经历,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只是我们没有及时整理,没有及时反思,今后,我将会向华老师学习,及时积累自己的教学案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数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阅读“小学数学老师”一书,读完后那个,我感觉很多。据了解,本书为无数数学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滋养,也为许多年轻数学教师搭建了成功的桥梁。它是培养教师成长的摇篮。它的风格非常简单明了。教学评价公正,教学计划新颖,教学精湛。它接近教育改革的前沿,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负责人。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理解她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乐趣,我能感受到她如何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让学生不仅学习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还学习如何帮助学生赢得所学知识。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喜欢数学,我喜欢教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吸引我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成为贯穿我数学教育的主线。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和能力的获得是永恒的。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新课程改革和数学教学改革要求反映了上述要求。数学教学从传统的“交付知识”模式转变为“以学习为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练习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和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关注。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将更为重要。
让学生参加中学数学。范老师说,“玩”教数学和数学是学生体验数学和数学的好方法。这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孩子们看到的数学并不是一个严肃的面孔。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制作玩具。结果,老师收到了许多漂亮的模特和学生制作的手工文书,如长颈鹿,飞机,火箭,古董花瓶,未来的汽车等。这让我觉得事实上,我们的作业可以在没有那么机械化的情况下完成,只需保持阅读,阅读和写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多地接触生活,移动和玩耍。例如,当我们教授单元的方向和位置时,让学生回家设计校园计划,让孩子们完成各种任务,但这会渗透到学生的智慧和幸福中。
在这本书中,老师还组织学生每年在郊区的性质上玩,但我强调玩的不是一个无目的的疯狂玩法,傻玩,能玩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本书中,张先生还介绍了一种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新鲜和乐趣的方法,以便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并把数学联系起来与生活和形成科学探索的精神。
数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在11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伍尔夫读书随笔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有人说:读书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背诵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