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500字
倚栏轩整理的《看见》读后感500字(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看见》读后感500字 篇1
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其实一开始光看作者名和书名的时候,我是没什么太大的兴趣的,也真心没有太去在意,只是当做随意翻翻的心态去开始看的,可是当看到非典时期的这一章时,真的感受到了内心翻腾的情感,哭的不能自已;也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全部的兴趣,用认真的态度去看,不得不说,越往后看,真的感触越多、越深;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毒的书,让人不由自主的会去思考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教育的思考……
柴静是个感性的人,也许只有这样感性的人,认真的对待生活的人,才可以用这样细腻的文字来去描写出自己的经历,与人、与事之间的细节与感受;我不禁在想,我总觉得我的日常很无趣,什么都是平常与普通的,是否是因为我不曾像柴静一样,用心去看待、去感受?
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大堆一大堆的日记本,我有多久没写过日记了?好像好多年好多年没有去提笔写过什么了,没有去记录过什么了~看了柴静的书,我在想,我要重新拿起我的笔、拿起我的日记本,我想也去用心感受生活,将自己每日的经历,每日的思考,每日的省悟,都去记录下来!这也是给孩子的一个教育方式……
其实,柴静还是幸运的,她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他们督促她成长,帮助她成长,也为她答疑解惑,也让她去从事实中汲取营养、经验。可以说,柴静的背后,站着一个团体,这是让人羡慕的,一个好的团体,一个好集体,真的是对人影响很大的。否则,总归是要多走些弯路的。
《看见》读后感500字 篇2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们出发。”
——题记
在《看见》中,我们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在现实的鞭策下,柴静逐渐成长成熟,她从花里胡哨的小年轻成长为成熟稳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万变的镜头下,我们看见的是人物风景的变化,她却读懂了人世情怀,品悟了酸甜苦辣。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看见》中,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
一路看见,读懂人情。“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求认识与了解自我”虐猫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对踩猫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访时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这期节目彻底改变了我对“死刑“的认识与理解。采访就是为了我们戳破那块幕布,让我们看透事实,了解实质。没有人甘心成为遭受鄙夷的社会底层人物,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来,品悟生活。《看见》是真实地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流露。柴静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闻报道里,之选取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杂陈。怀揣一颗真心,看人间百态,品人世情怀。
《看见》读后感500字 篇3
看完这本书大概花了两周,抽空写了一点感想,但又觉得过于矫情,一字字的删去。还是来天马行空想到啥写啥。柴静说,每个生命都是有很多个个体组成,我经常听到小学生甚至大学生轻生的现象,每每听到这种新闻心中无限的悲悯,不禁感叹,生命真的好脆弱。谁能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要想成功,只能不断的抗击抗压,只要牢记初心。
当然,说这个不只是为了鼓励别人,同样说给自己,现在的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有时候很想改变但是会恐惧到退缩。朋友说我很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其实他只说对了半句,但我不会经营生活啊,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想想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是自己变得更优秀,看看这句话说的那么没底气,“更”有界定吗?还是对自己过于温柔,事事留有余地。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那你的离去还有什么意义?”且行且珍惜,时光匆匆,容不得自己时时迷茫,希望这一次能把自己所决定的事坚持下去,不抱怨,不遗憾。
柴静的《看见》也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真情,她,温柔平和,眼里无限的悲悯与温情,很好的平衡了工作与情感所需要达到的境界,我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整个世界。现实中我总容易被太多愚昧蒙蔽,所以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善良的人在公正的要求下以宽松的视角对待每一件事。时常勉励自己,不娇柔做作,不阿谀奉承,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在这复杂美好的世界中绽放我自己的青春。
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见了自己,我要拥有我自己的十年之期,好好经营我生活,十年之后的自己一定是幸福的。
《看见》读后感500字 篇4
王家卫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过程。
原本对柴静的了解只停留在,起初是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后来被央视挖走,并被观众熟知成为名记!以前柴静的新闻看的少,因为在小时主动避开这种严肃新闻。说来奇妙,在看书过程中自己习惯性的去搜索文中新闻视频!一者想要自己去体会当下,是不是作者所说。二者是出于好奇,想要去了解曾经不了解他人!
印象深刻:再描述女子监狱事件中!一名中年妇女,在忍受不了丈夫的暴力之下,拿起刀连砍27刀致丈夫死亡。采访中,妇女回忆不起来当时画面,只是在说自己当时可能是魔怔了。细想之下妇女又说自己不后悔~
镜头转向:采访丈夫母亲及他们的儿女
都在说妇女是没办法了,被逼的实在没办法了。柴静问女儿:当你失去爸爸的那一刻是什么感受?
(此时我心中os 可能是恨,可能是无所谓吧,毕竟丈夫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施暴)
女儿回答:当她失去爸爸的那一刻,得到了一种从来没有的安全感!安全感这三个字顿时让我感到害怕~~
我脑海中浮现出:为什么没有法律,相关部门去关注,重视家暴,是中国老的思想根生地固到觉的家暴是一件平常事了吗?
为什么在法庭上,法官不听妇女称述家暴过程,反而得到呵斥说法庭不是听你聊家常的地方~此时我心中os法官你是赶回家吃饭吗?你那一句只聊与案件有关,把她一切希望都消灭~法官你的那一句无期,死缓~简单明了
去看见,去了解,才不容易把自己圈进一个局限里,才能在全面选择里,明白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