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阿迅》读后感

2025/05/1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阿迅》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阿迅》读后感 篇1

“我曾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这是央视主持人朱迅的自传,讲述了她成长的故事。15岁因一次偶然机会成为童星,17岁赴日本边打工边留学。后进入NHK,在当地已很有名气的她又选择了回国。一切清零,一切从头开始……

从她的这本自传里,我读懂了乐观坚强,学会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在她17岁之前,可谓是没尝过苦头的人生。17岁以后来到日本,过着艰苦的求学生活。为了生计,她做里许多艰苦的事情:在异国他乡,与姐姐相依为命……她的'这段经历触动了我,一切这么困难,她都坚持下来了。

与她的这些困难一对比,我认为我所遇到的困难那不叫“困难”。与其相比,早上六点起床不是困难、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不是困难、背不下的文言文不是困难。这些事只要稍微一下功夫即能解决。她需要边打工边学习,而我们只需要在课堂上捧着本书学习。她去打工是为了攒学费,为了能够打工攒学费,她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看完她自传里所描述的那种生活,觉得那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艰苦生活,可她都挺过来了。现在总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压力大,可是与她相比较,我们的社会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都比她好出几十倍。我们为此应感到满足,不要总是为自己“做不到”而找借口。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阿迅都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们也要咬着牙,坚持下去。

我认为她能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优秀主持人,跟她所遇到的经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少时离家,出国留学,到了异国他乡。为了学习日语,在电车上听日语,挤出一切时间努力学习。明白“钱是尊严的屏障”后,努力打工,干过很多活。留学期间,长了肿瘤,做手术花掉一大笔钱;疼痛、心累,恋家情怀一涌而上……在术后伤口撕裂的疼痛中仍端着盘子……但她从未放弃,乐观地坚持下来。她认为这是一种体验,这就是生活。

从看到她的自传以后,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困难,反倒是特地去找困难来磨炼自己。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到四川的高原旅行。我们颠簸了将近十个小时的大巴车方到达目的地。我们每天的行程都很赶,常常五点多就起床了,伴随着不定时而来的高原反应,能不能跟上大部队的进度都是个问题。可是一旦想到迅姑娘是凭着她的诚实劳动以及在艰苦岁月中越磨越坚毅的品质渡过那段日子,我倒是能狠下心来,顶住一切磨难,顺利完成这一段旅程。

“答应我,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未来”我感激《阿迅》给我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我坚信那充满荆棘的地方都是成长中的一笔宝藏。

《阿迅》读后感 篇2

原本不知道有《阿迅》这,也不记得在哪个群里有人提到微信读书,我好奇地下载了,当进去之后,就有许多新书推荐,我在新书推荐里找寻自己想要看的书,用手指轻轻滑动手机屏,当看到《阿迅》封面上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迅,我是非常喜欢她的,毫不犹豫,我加入了书架,从此后每天看1到2章,在前天天早上,我终于看完了。

朱迅,我只在电视荧屏上看到,没看书之前我对她成长经历一点也不知道,大概知道她与我差不多年龄,曾患过什么肿瘤的病。在她润屋细无声的文笔中,我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让我更加佩服。

她家三姐妹都是优秀的,大姐漂亮,二姐力气大,朱迅自己是聪明调皮的。他在描写的日本比中国发达几十年,垃圾分类也比我们早了30年,佩服日本人的素质高。虽然我们痛恨日本人的残酷,但优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老不离家是贵人,少不离家是废人”因为姥姥的这句话,她选择去日本留学。

朱迅14岁进电视台,利用寒暑假拍戏,自从上高中后就再没有向父母伸过手,俗话说得好,“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朱迅就是这样,在日本留学那么多年,坚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乐观是她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不论是扫厕所,还是在术后伤口撕裂的疼痛中端盘子,他始终都怀着良好的愿望与梦想,每天心平气和地去感受点点滴滴,苦的时候并不缺少快乐。

在1999年,当学业有成后,不料,她爸爸生病了,她下决心回国陪父母并应聘上了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主持,这时的她已修炼一身本事。也就在她爸爸的生病时与王志接触,产生了感情,后来成了“王的女人”。“我曾经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是翅膀”这是她对自己经历的评价。

《阿迅》这让我感触很多,现在她是中央电视台主力主持人,在台上她活泼开朗,大方而又精炼,看到这么光鲜的背后是多么努力的付出,我佩服她,喜欢她。

个人经历无法效仿,但最基本的真理可以学习。遇见既收获,留下思考……

《阿迅》读后感 篇3

成功的故事很少有精彩的翻版,但故事中包含的道理却可以帮助我们在遭遇困境时寻找到最佳出路。《阿迅》这本书属于一口气能读完,越读越想读的那一类。朱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说是人生经历,我更想借用书封面那一句“我会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来概括其中的寓意。太深刻的感想或类似感同身受这样的话语自己也写不出来,它需要太多因素的积淀。二十岁看书带有二十岁时的`气息,《阿迅》这本书让自己某些幼稚的观点趋于回归现实,个人经历无法效仿,但最基本的真理可以。遇见既收获,留下思考,也不枉白读一场。

因为年轻,所以要多吃苦。“老不离家是贵人,少不离家是废人”这句话是朱迅老老对她说的,二十出头的朱迅在国外留学,经历着同龄女孩不愿意去经历的事情。23:00打工结束、凌晨写作业到3点、睡觉两小时、扫厕所、端盘子、伤口腐烂,她所经历的这些苦,换句话说,这就是生活。粥饭不易,丝缕维艰。

家人是这个世界上对你唯一不求回报的人。朱迅在海外工作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她的爸爸经历了很多次大型手术,朱迅因为家人选择放下在国外打拼下的事业基础,回国一切从零出发。机会可以再有,但家人、父母只有一次。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爸妈,长大的过程就是在逐渐远离父母的过程。自己在长大,父母在变老,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自己都会心头一紧。他们不善表达,他们对你的爱藏在天冷加衣、多吃饭多打肉的唠叨里,藏在那一句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的话语里。她们经历了太多生活的苦,她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经历那些。希望自己快快成长、希望自己在年轻时多经历生活的苦,明白生活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成为父母坚实的依靠。

“夫妻是什么?是吃喝拉撒、是柴米油盐、是在一个桌上吃饭、一个被窝里放屁。十几年的夫妻呢?是举案齐眉、是柴米油盐、是相互扶持 、共度风雨。是平淡、喝彩、是承受、忍耐,是包容、原谅,是一起哈哈大笑。在你失去平衡时帮你找到支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其无奈,又何其妙哉!”这是朱迅对爱情的概括。很喜欢这段文字,她让我觉得很实在。回望自己身边的同学,她们的恋爱轰轰烈烈,两个人从完全陌生到在一起的时间过度短得让人惊讶,并不是说这样的爱情怎么样,但我总觉得它缺少了点什么。身边会听闻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结婚了,每次听到我都会觉得很可惜。女孩子一定要去多经历一些事情,多锻炼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就像书里说的那句“天下乌鸦一帮黑,你要找一只白的就是错误的想法”。

《阿迅》读后感 篇4

不知不觉3个月转瞬即逝,来京的日子平凡而忙碌。心中总有遗憾,担心自己的公众号被注销。偶尔看到星光大道的朱迅,俏皮,坚毅,美丽一如既往。她回国后,也曾遇到沉沉浮浮,不曾改变的是对工作的热忱与“拼命十三娘”的劲头。

遇到了她生命中亦师亦友的男人——他的丈夫,后来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她依旧善良、美丽,更多了一分从容与成熟。

阿迅的.丈夫陪她走过失去父亲的日子与癌症再度复发的岁月。朱迅也尽自己所能对公婆好。甚至一度回归家庭,把重心放在照顾儿子了。

儿子上学后,即使曾经的光环不在,朱迅依旧勤勤恳恳,不介意做很多节目的“接力棒”。

为什么她那么成功,那么幸福呢?首先因为阿迅爱国,敬业。他的父亲是我国早期的驻外记者。外祖母陪伴在朱迅的身边。在她决定踏进演艺圈或是出国深造的时候,母亲都无条件相信她。

父亲患病,长期卧床的时候,她认识了丈夫。朱迅毫不掩饰自己对丈夫的崇拜与欣赏。我想大概因为朱迅一直都被爱包围着,所以也会去好好地爱身边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吧。

朱迅年少成名,但是依旧选择去海外求学,闯出一片天地后,又为了年迈的父母回到祖国。我喜欢她脚踏实地,佩服她一直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随波逐流。愿她一生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