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目送的读书心得(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的读书心得 篇1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谓的父母和孩子,只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这辈子一直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在小路的转弯处渐渐消失,他背着你默默的告诉你:别追了。—— 《目送》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总觉得那是他们的坚强后盾,是他们的避风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们会成为他们的依靠。从初中开始住校,对家人的依恋逐渐减少。毕业后,我终于选择了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一年住两三次。这种生活我不觉得难受,甚至觉得充满了自由。和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电话,但我妈打的也是电话。每次和妈妈打电话,总觉得妈妈很罗嗦,每一件小事都要汇报,大大小小。心情好的时候,或许可以静下心来听。但是,对此,我的母亲永远不会厌倦。有时候我妈打电话就会哭,是关于工作不顺心或者其他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说,我妈小心翼翼的给我打电话,问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希望我能做出决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的立场已经“互换”。
我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总是最后一个在饭桌上吃,因为饭桌上一直在说学校发生的事,家里只有我妈有耐心听我说。遇到委屈,哭着说着也是一样。今天的妈妈扮演着和自己一样的角色。原来父母并不总是很厉害。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有需要找我们倾诉的一天,有需要依赖我们的一天。不知道能不能做好这么好的过渡,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但是,我希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的读书心得 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放学回家,妈妈给我听了“诗词有声”——龙应台的《目送》片段。
话说,我的确看过整本龙应台的《目送》,可完全不理解“人生三书”之一的其中的意义——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仿佛这一切如飘渺的浮云,与我愈飘愈远;又像是空气中的尘埃,虽是那样渺小,却又触手可及......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那是人生的'深沉。
听朗读者诵读片段时,我发现,妈妈停止了刷微信,抬头凝视着我。
我也抬起了头,和妈妈的目光交融在一起;面前是棕黑色的瞳孔,妈妈的视线久久不能从我的身上离开,那一刻,时间好似停格。
我望着这双温柔的大眼睛,仿佛读懂了妈妈眼神中的一丝迷茫。
是因为什么?这就是“目送”吗?还是对未来分离的不舍?
......各种设想在我的脑海中打旋儿,我的心头一紧,闪过一丝不安......
回首往事。妈妈每日送我上学,都要反复叮嘱我:“上课认真听哦。”“嗯!知道了!”我总是快速回答。这一问一答,已经陪我走过了无数的校园时光。
和妈妈道完“再见”,我走向校园,妈妈总要目送着我的背影,走进教学楼,走进知识的海洋。等到快要走上楼梯,我总是回过头,向妈妈招招手,妈妈这才打算离去。
我背负着的,是爸爸妈妈的期望。
如若今天的小小少年在未来日有所成,我相信,爸爸妈妈一定会为我感到自豪!
可是,在求学路上,我只能用背影告诉爸爸妈妈:路途遥远,不必追;日后,也不必追......
这,也许就是《目送》的意义。但是,无数的水滴可以汇成汪洋,无尽的沙粒可以变成沙漠。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理解龙应台的花枝春满,悲欣交集。
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的读书心得 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有人是这样评价龙应台的文字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想来也只有“爱”能有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写道,从儿子华安上小学开始,母亲的目光如那紧紧附着其他枝干的菟丝花一般,也紧紧地跟随着他。“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哪怕是重重人海,母亲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边,再也,再也不见。母亲的爱,就藏在这恋恋不舍的目光中。
青春期的我们,也如同那个在机场被母亲目送走的十六岁少年华安——母亲的深情在我们眼中,宛若“洪水猛兽”。我们不能理解母亲突如其来的一个拥抱,那太肉麻;我们不愿聆听母亲轻声细语的一顿教诲,那是唠叨。可我们不曾想过,体会过母亲心里的难过。“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那三字“进不去”,蕴含着多少无奈与心酸,渴望亲近却只能远望的心酸呢?龙应台眼里的青年,终究是不见了。他走在他的路上,可路上没有他的母亲。此时龙应台心里大概只剩落寞和惆怅罢了。
这在背后的静静目送,让我也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幕不禁让朱自清先生潸然泪下。父亲的伟岸,就是在坚持为儿子做简简单单之事时所现。
当我阅读《目送》,当我想起《背影》,我也总忍不住想起车站里一次目送,一个背影。
数日前,我需坐动车前往学校。父亲将我送到车站门口,将行李递给我。别时,也只是叮嘱我几句,诸如安全学习一类。当我忍不住回首时,发现父亲还在等候,还在看着我。也许是等我的背影消失,目送我的又一次远行;也许是等我的一次回首,盼望我的再一个眼神。古人常云:父爱如山。父亲的爱,大概也就藏在一次又一次驻足中吧。
读了《目送》,让我更容易体会到一个个细节隐藏之下的情感,是父母担心自己的多次问候,是父母在车站驻足不前,是父母准备的一桌饭菜。
感谢《目送》,给我以情感上的启迪,感谢龙应台,告知我世间纯纯的爱,感谢书籍,给我带了温情的文字。读书,不仅可以沉浸于作家优美的文字,而且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让读书,让温情,伴我们远行……
目送的读书心得 篇4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