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主角》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主角》读后感 篇1
看完陈彦老师的《主角》令我感触良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从11岁的放羊娃,到烧火丫头,再到一代名伶。扎实的基本功,肯吃苦,肯用功,推动忆秦娥走向成功,她从不和别人争高低,一根筋一股傻气将自己的功底弄得更加扎实,最终成就了自己。
秦腔是陕西人的情歌。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亲生儿子坠楼身亡,她都没有放弃秦腔与戏剧,没有自甘堕落。而是选择坚持下去,朱团长曾说:“锥子装在口布袋里,那尖尖,迟早都是要戳出来的,谁也挡不了捂不住。”忆秦娥从AB角再到一代名伶,她一直努力让自己更加拔尖。
儿子坠亡,丈夫自刎,养女即将离开,艺术之路也不可避免迎来自己年老色衰的寂寞。年龄的增长,相貌的衰老。新人的崛起让她不可能恢复昔日的.辉煌。就如《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霸王是戏里的,但是虞姬是真的,宝剑也是真的。
所以主角是什么呢?我觉得正如那句话: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主角》读后感 篇2
读完这本书有两天了,还会时不时不由自主地回到忆秦娥所在的世界中去。
作者说,“演员争角色,那是一件何等了得的事,有人为这个,恨不能剥了人的皮,喝了人的血。”然而他却让他的主角忆秦娥至天命之年才起了那么一点想要去争争主角的心思。
在忆秦娥近四十年的秦腔生涯中,她就仿佛一个无辜莫名被拉扯进角儿之争的看客,她所遭受的所有的命运的沉浮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所致,不是被舅舅的清高自傲所“连累”,便是被领导的意外身亡所“牵连”。
她成为角儿,靠的是与生俱来的惊人天赋,靠的是一门心思地勤学与苦练,靠的是对名利不在意的单纯与天真。她成为角儿,是一件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她似乎从未正儿八经地去争过,她甚至一直在往后躲。这躲的理由,是因为累,——“一个主角非凡的苦累,甚至是生命的极端绞痛。”而这样的苦累与绞痛,在无数旁人眼里,不仅无法感同身受,更不会相信。他们只看得到那舞台上的光耀四射和角儿们的荣华富贵。
十六岁的忆秦娥还叫易青娥。她已经学会了不把伤痛告诉任何人。“告诉任何人都是没有用处的。”“告诉了,无非是证明你比别人活得更窝囊、更失败而已。一切都是需要自己去慢慢忍耐消化的。痛苦告诉别人,只要延长痛苦,增添痛苦,而对痛苦的减少,是毫无益用的。”
易青娥十八岁时已经团里当之无愧的角儿。她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一些,她使那个给她取名“招弟”的父母变得得意骄傲。可对她本人而言,成为角儿,只意味着要比从前更加艰辛、更加痛苦。她也比从前更多地看到了人间百态和世态炎凉。
她曾因为她那个浑身都是本事的舅舅被人高看两眼;也曾因舅舅的狂妄和坐牢被发配到伙房,从一个唱戏的丫头变成一个烧火的丫头;她因为角儿的身份被推上副团的高位,又因为演出事故被拉下台……无论是唱戏还是烧火,无论是身居要职还是普通百姓,她都一刻也没有松懈地操练着功夫。然而,这并不是因为她对未来有什么渴望或期许,也不是因为她已经感知到她内心对戏的热爱,而仅仅只是被她与生俱来的本能所驱使、所推动。真正让她明白什么叫“戏”,什么叫“角儿”,是她在舞台中央亲眼看着把自己这个烧火丫头视为珍宝的苟老师倒在台上之后的事儿,是她每一次演出结束都会止不住地呕吐、心中纵使千般不愿但也无法全身而退之后的事儿。
她领悟到“唱戏是不能偷懒的。人可能在偷懒中获得一点快活,但却回丢掉更重要的东西,也会丢掉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也渐渐明白苟老师曾对她说的那番话:“主角,演一大本戏,其实就是看你的控制力。哪儿轻缓、哪儿爆发,都要张弛有度,不可平均受力。稳扎稳打,是一个主角最重要的基本功。自打你出场开始,你就要有大将风范。这个大将,不是表面的‘势’,而是内心的自信与淡定。”
忆秦娥的两段婚姻,看起来是两个男人的错,可她当真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忆秦娥是个戏痴,她的初恋和两任丈夫都发自肺腑、真情实意地爱着她,可他们却并不太懂这个女人。本质上他们还是将她视为一个寻常女性,只不过是比较优秀的寻常女性。他们并没有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看到这个女人为了戏所付出的一切、为了角儿所承担的一切,以及她个性里的懦弱与自卑。所以他们并不能真正地去尊重她、欣赏她。可是忆秦娥又可曾主动去了解过她的初恋和丈夫呢?没有。她完全被她的个性禁锢住了。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舞台和功夫,一点点都没有匀给她的丈夫。就连后来得知初恋因为她一蹶不振终生尽毁,她也只是觉得遗憾,而并无锥心之痛。她在感情经营上是缺位的。作者没有因为她的才华而去美化这个缺位。作者对此也是遗憾甚至痛惜的。可是他不能代替忆秦娥成长,哪怕忆秦娥是他笔下的女主角。
作者没有给忆秦娥一段美满的婚姻,甚至连爱情都不给。然而这才是最真实的模样不是吗?越是接近权力的中心,便越孤独;越是靠近舞台的中央,便越孤独;越是远秀于人,便越孤独。痴迷于某事的人,就是会淡漠其他的事。某个圈子里的英雄,可能是某个家庭里被厌恶的人。这是符合逻辑的,这也是符合人性的。
我喜欢这样的小说。一看便知这个故事是作者亲历过或熟悉的,那一景一物,那些大小人物的嬉笑怒骂,即便我从未见过、接触过,读起来也全无半点陌生与牵强。这个故事里,没有谁的日子是和和美美的,没有谁的爱情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谁的事情是一帆风顺的。你不会边看边疑惑故事的逻辑性,也不会被人物的个性过于极端所困扰,更不会看到那些电视剧里为了突出矛盾而刻意制造的毫无章法的冲突。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有伟光正的那一刻,也有阴暗晦涩的某一瞬。受欢迎的人并不是什么道德模范,被鄙夷的也不是什么坏蛋垃圾,就算是忆秦娥,也一样。
作者说他在写这部小说时,“几乎常常是一泻千里般地涌流起来。并且时常会眼含热泪,情难自抑。”作为读者的我,又何尝不是呢!当我摊开书时,我不由自主地被拽进忆秦娥的世界里,为她焦虑、为她欣喜、为她潸然泪下。当我合上书时,我又真切感受到了作者的激情,看到了他的心血,也读出了他的向往与遗憾。
《主角》读后感 篇3
陈彦老师的《主角》是一本“秦腔皇后”成长史。乡下放羊娃一跃成为名伶,不仅是天生的资质使然,更是因为她对戏的痴迷与吃苦耐劳的'品质。忆秦娥的一生由三个男人贯穿。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封潇潇。
封潇潇是这个剧团里的台柱,挑主角梁,是县城人。但他却没有看不起青娥。她烧火做饭时,封潇潇碰见她都会微笑、打招呼;被“把子”踢伤时,还给她买药;被楚嘉禾用面泼时,也是封潇潇站出来叫人给她道歉的。封潇潇就是灰头土脸时的青娥的白马王子。
正如原文里所说“潇潇真的是一个太好的人,把对她的那份感情,把握得让她感到十分得体自然。”封潇潇理解她、尊重她用自己的阳光温暖她。
封潇潇永远都是她的白月光。
《主角》读后感 篇4
《主角》拥有矛盾文学奖的加持,是一部向陕西传统戏剧“秦腔”致敬的作品,讲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从放羊娃磨炼成名角儿的人生历程,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中,个人的机遇沉浮、秦腔的兴衰变迁和社会的沧桑巨变。
从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从放羊娃到剧团学生到烧火丫头再到“秦腔皇后”。主角十一岁被舅舅带到县剧团当演员,从此被秦腔谱写了一生。对于做主角,她是被“逼”的,屡次准备好要回家继续放羊,但由于她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孜孜鼓励,以及她肯吃苦,肯下功夫,从不与人争高低,最终成为一代秦腔名伶。她遭遇到过贬低、诬陷、唱戏事故、婚姻事故,然而她却以一己之力顶住所有压力,专心与唱戏,勤苦练习,突破重重阻挠成为名角。她吃了别人吃不下的苦头,也享了别人享不到的名分;她获得了唱戏的顶尖赞誉,也受到了唱戏的无尽毁谤。
秦腔原型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是农耕文化原型的派生物,它隐喻的是秦地农民的文化潜意识,是农民寄托情感的重要形式,其中包含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忆秦娥的起起落落也暗示了秦腔在一个时代的兴衰,新的潮流的兴起曾一度使忆秦娥唱戏之心动摇,可她从未放弃过,即使难以维持生计,她也依旧与秦腔为伴,在新潮逐渐没落、秦腔逐渐回归的时候敏锐地抓住时机,让秦腔再度鼎盛。
《主角》后记中写道“生为主角,其实是一场受难”,一个主角,就意味着非常态,无消停,难苟活,不安生。但唱戏总得有人当主角,生活中也会有主角、配角,舞台的主角不好当,生活中的主角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