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大败局》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败局》读后感 篇1
初识《大败局》还是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一门关于企业管理的课。"脑白金""健力宝"这些响亮的名字,几乎充满了我的童年——哪里都是"脑白金"的电视广告,经典的广告词可以说老人小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健力宝"更是如此,那时候可远比"可乐""雪碧"流行得多了,一块五毛钱就能买一大瓶……而这些曾经红极一的名字,为何现在却陨落了?这些在《大败局》里都能找到答案。
《大败局》的作者吴晓波,是记者出生的企业家、财经作家,《大败局》的主要目的是探寻国内著名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详细分析了瀛海威、秦池、巨人、太阳神、亚细亚、健力宝、科隆、三九等新兴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基因。他们都曾经创造过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震撼的、辉煌的成绩,甚至是许多行业中的后来者企及的,但辉煌也仅仅是昙花一现,一个企业的命运可能就是因为战略上或人道主义把握上稍有偏颇而葬送,非系统、非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疑会加速死亡终点的到来。这许许多多的失败被放到《大败局》中,提供参考、研究价值的同时,在警示着人们不可放松警惕、重蹈覆辙。
总结几个"没落的帝国"的失败基因,无非就是侵略性的扩张战略、目中无人的自大、夸大其词的营销方法、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首先,企业在本领域取得成功后采取的跨界延伸的扩张战略,造成主业精力不够、资源分散,用主业的盈利去弥补跨界延伸的行业,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而深陷泥潭;其次,目中无人的自大让有些企业为了快速满足市场需求以次充好,让有些企业面对媒体误导时公关不作为处理,最终葬送好局;再者,夸大其词的营销方法,采取"轰炸式""洗脑式"的广告,对消费者智商极度蔑视,在推广上随心所欲,最终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坍塌、极度反感;最后,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体现在,第一,随意定价,从10元涨到300元的产品,破坏了品牌形象,第二,对市场规则的漠然,扰乱市场价格,在破坏市场秩序的策略中乱中取胜,第三,一味对竞争者的冷酷打压,损人利己,而非共赢。
如果没有一步一步从内部打好坚实的基础,警惕防范各种风险,爬得越高、越快,一不小心也会摔得越重。
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在我们看到企业飞速成长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才是长久发展的道路。共产党的十九大会议刚刚落下帷幕,党和国家不也是这样,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追寻,最终找到适合国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修正,警惕防范各种风险,健康、稳定发展,才有了富强、和谐的今天。
中茶厦门作为现在正在快速成长的企业,相信领导者会谨慎发展布局,作为中茶厦门的一份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的发展、集团的发展贡献自己一分力量,多思考,多总结,用心做的事情,结果都不会差。
《大败局》读后感 篇2
吴晓波,我个人心目中国内财经作家的TOP1。提起吴晓波的著作,这位毕业于复旦新闻系的高材生可谓“硕果累累”。而《大败局系列》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无疑是其所有作品中最出彩、最家喻户晓的。
《大败局系列》作为吴晓波的成名作,使这位出生于宁波,学成于上海,目前长居于杭州的江南才子声名鹊起。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的种种管理理念和方法等企业管理经验都是效仿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又使大部分中国明星企业很少能够基业长青,它们的陨落往往具有鲜明的中国烙印。
通过阅读《大败局系列》,让我明白在华夏大地上,一个知名企业从巅峰跌入谷底是多么的正常与无奈。秦池酒厂、巨人集团、爱多DVD、三株口服液、健力宝、科龙、德隆、华晨、三九、铁本集团等十九家中国知名企业从不可一世到日渐式微甚至完全消亡,背后的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商博弈的破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等中国式企业失败的“基因“依然流淌在如今无数中国企业的”血液“中。
史玉柱的东山再起、李经纬的仰天含泪、牟其中的“中国首骗“、宋如华的”纵横捭阖“等等,书中的每个故事和人物、每个场景和画面都让我记忆犹新。在1990年至2001年,这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蛮荒年代中,无数的商业狂人运营并不高明的手段和策略攫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促使其挖到了金矿,更有甚者成为中国首富。
但是挖金矿容易,守金山难。很多企业家成功之后,比如巨人集团、三株口服液等案例中,在企业成功之后,其领导人往往犯了盲目自大和激进夸张的错误,而无视市场规律,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而从健力宝陨落、华晨易主的案例中,”初创阶段“的产权结构不明晰,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祸根”。导致企业的”创始人“要和”背后控股集团“陷于长期的权力争夺,进而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分崩离析。还有就是在铁本案例中,我则明白了在政府进行市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企业如果逆势而为,面临的结局也许不仅仅是逆水行舟不进自退那么简单。
看过一则新闻报道,说国内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3年,而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10年,为什么除了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中国就难以诞生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我想,这是一道需要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要花心思,下苦功夫去不断解开的难题吧。
《大败局》读后感 篇3
《大败局》中的英雄们有很多真让人痛惜。他们的成功绝大多数真的是靠他们的运筹帷幄,靠他们的绝妙智慧,但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在他们的成功摊子越铺越大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掌控大局了;还有些人是自认为聪明有能力,不重视政府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威力,也就是所谓的“不知天高地厚”;还有些是没有把握好的机遇的,像瀛海威;更多的是投资决策的失败……等等,使他们陷于失败之地。我觉得玫瑰园案中的邓智仁,他就是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在他的创业初期,他的能力和点子真是让我佩服之至,但玫瑰园的经营他就太失败了;还有沈阳飞龙的姜伟,诗人可然可以做企业家,但是诗人的某些个性却使他犯下致使的错误。我真正很佩服的是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很有魄力,又很有实干精神。前些天还在报纸上看到他已将征途网络公司更名为巨人网络科技公司,看来他的巨人情结也是令他成功进步的精神支柱。
我要我老公也看这本书,可他说没时间。我们这个家的很多重大决策基本上是他刚愎自用来处理的,常常在某件事情失败了才想起我说过的话,可能也曾后悔没有和我商量。可他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还是一意孤行不听旁人的意见,这个令他很难积聚财富的`一个大毛病。这很令我头疼和着急。
所以我很希望他能看这本书,让他明白,史玉柱这样的巨人失败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的集团,他的“参议院”是虚设的,集团的一切决策都是他一个人来决定,这很多时候会使一些判断失误,因为一个人再聪明有能力,毕竟不可能考虑那么周密,百密终有一疏。再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家庭要欣欣向荣也是需要两个人有商有量,互相学习,互相提出好的建议。
其实,如果能好好研究下也是不无裨益的。治家虽然不像治国一样复杂,可家也是社会的一个小分子,与外界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冷静处理好身边的关系和信息,那要奔向小康也是没那么容易的。
《大败局》读后感 篇4
大败局讲述了一个个国内著名企业盛放又迅速凋零的故事。这本书所解析的十个企业中存在着共同的失败基因。
从他们的例子中不难看出,他们缺少了道德感的约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缺失使他们恣意夸大自己的产品,视消费者权益于无物。可这种现象也被默契地流传下来,在隐藏好自己的情况下愈发壮大,使得无良商家越来越多,并且将真正守信的商家拖下了水,所消磨掉的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却多半由诚信商家承担了恶果,令人不值。
从他们的身上也看到了企业失败更直观的原因,在于他们系统的职业精神的缺失。他们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利益冲昏了头脑,在还来不及思索其中的关键时就迅速膨胀,其结果自然是让自己的公司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凋零,并为诸多企业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