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 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而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第二天,马克思从伦敦给恩格斯写回信。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的诉说了一对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压得他喘不过起来,孩子上街没有衣服和鞋子。一句话,魔鬼找上门来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
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写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你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那就听便吧!”
波折既然已经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10天后,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诚的歉意。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谅了马克思,还寄去了一张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自此,两位同甘苦共患难的友人重修旧好,友谊得以延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十分动人的友情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段并不强烈却始终深厚,不舍不弃的友谊。其实再伟大的人也会拥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友情的滋养。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离不弃以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难忘,始终不变的友谊,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让我们共同珍惜身边的人,安静感受这份静谧微暖的情感,用心经营我们离不开的友谊。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2
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多。我不今想起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未能成功的农民起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是纯粹的穷人,都是因为收到压迫,采取反抗措施抵抗剥削行为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政府确立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确失败了。
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
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目标简单纯粹,但是没有长期发展的可能。而且,他们对待统治阶级往往展现出一种又爱又恨的表现,恨其权,又热衷攀附。他们对高权是向往的。
第二点,目标不一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资本主义这个圈子想问题,想的是无产阶级人民的解放。立足是人人平等。农民起义的初衷和马克思比较契合,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却是自立为王,又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重走老路。发展到最后随着农民起义团体的不断壮大,他们的目的逐渐偏离,到最终,不再为农民谋利益。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跳出圈子想问题,只是在原有统治者建好的圈子里围城罢了。
看完马克思传的感想就是:第一,知识储备很关键,第二,经验很关键,需要借鉴,也需要自己参悟,第三,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很关键。家长反复唠叨的要好好学习,不会的多看看别人怎么做啦,之类云云,原来含义还是很深刻的!
当然,这并不是对我国农民起义的讽刺批评,我国农民起义自然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国也并非没有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奋斗的伟人,毛泽东是最好的说明。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最近,我读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仿佛让我走进1818年,农民的生活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深深理解了农民困苦的生活。
马克思是政治经济学的领袖,也是历史哲学的代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很同情民生。有一天,马克思到乡下体验生活,由于国家把大片土地都卖给了资本家和大地主,致使农民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就连做饭烧柴也异常困难。他们只能到自家田地里捡木材,木材是不够用的,又买不起煤,只能去树林内捡枯树枝,以勉强解决燃料问题。但是政府制定了《林木盗窃法》按照这一法律,未经土地和树木所有者同意而私自捡枯树枝者,均属犯了盗窃罪。
这一法律的通过激起了广大农民的义愤,他们到政府机关找人论理,却被军警用暴力拒之门外。面对农民喊怨无门的境况,马克思勇敢的站出来再一次拿起笔,奋笔疾书,为农民书写了辩护词,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在中学,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但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伟人。”这句话深深感动了我,我看到和听到许多英雄豪杰和有志之士,在道德上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利益而奋斗。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坚定不移的信念,从马克思身上学到了勇敢、正义、执著、智慧。从而启发了我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决心。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多。我不今想起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未能成功的农民起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是纯粹的穷人,都是因为收到压迫,采取反抗措施抵抗剥削行为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政府确立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确失败了
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
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目标简单纯粹,但是没有长期发展的可能。而且,他们对待统治阶级往往展现出一种又爱又恨的表现,恨其权,又热衷攀附。他们对高权是向往的,
第二点,目标不一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资本主义这个圈子想问题,想的是无产阶级人民的解放。立足是人人平等。农民起义的初衷和马克思比较契合,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却是自立为王,又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重走老路。发展到最后随着农民起义团体的不断壮大,他们的目的逐渐偏离,到最终,不再为农民谋利益。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跳出圈子想问题,只是在原有统治者建好的圈子里围城罢了。
看完马克思传的感想就是:第一,知识储备很关键,第二,经验很关键,需要借鉴,也需要自己参悟,第三,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很关键。家长反复唠叨的要好好学习,不会的多看看别人怎么做啦,之类云云,原来含义还是很深刻的!
当然,这并不是对我国农民起义的讽刺批评,我国农民起义自然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国也并非没有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奋斗的伟人,毛爷爷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