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长尾理论读后感

2025/05/1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长尾理论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长尾理论读后感 篇1

刘瑜前些时间写了一篇文章,说美国的社科论文是“精致的平庸”(刘瑜:《为什么我不喜欢学术圈子》),流传甚广。也有文章作了回应(《精致的平庸”即“民主的细节”》)。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前些天有位师兄也聊到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半开玩笑说实际上十几万字的文章,五百字就可以说清楚了。但我当即对这种反智观点表示反对——严谨的学术是需要“啰嗦”的。

某种学术观点、推理论证自己明白,不等于用五百字就能让读者明白。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欣赏,而是说服读者、促进学术交流、发展人类整体知识储备。这个时候,准确表达比言简意赅更为重要。(当然,最佳状态是即简洁又能完整表达。但这只存在于理想状态。)在简洁与准确完整两者一般情况下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学术界选择了“精致的平庸”,一点一点缓慢地往前推进学术研究和积累。看似繁琐和缓慢,实则是最优选择。

比如我最近看的这本经典“老新书”《长尾理论》。我已经多年来在无数的文章和场合中听到这个理论,业随意使用这个词,但说实话从未认真拿起这本书哪怕扫过一遍。我一直以为“长尾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堆的小众市场的利润集合起来就算完事儿,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变体。这种理解虽然也不算错,但实在是太过简单粗暴。这本书提出的长尾理论内涵实际上要更加丰满。如长尾市场并非规模经济而是范围经济——品种多样化,“长尾”的由来,丰饶经济学的理论背景,等等。

这里不提书中具体内容,但我阅读后的感觉有二:1、如果不是作者写的这么“啰嗦”,我无法准确从多维度“准确”界定长尾理论;2、如果不是作者将其论证过程玩完整展现出来,我无法探知学习其思维核心与推理方法,我也就无从在学术上判断其结论的可靠性。如果作者不那么精致而啰嗦地进行例举和论说,我能做的就只有“站队”,而非学术交流、批判。所以,“精致的平庸”是学术写作的必然与必需。

从阅读来看,经典文献还是需要看原文,不要老是咀嚼二手货。(关于这个问题,推荐看一篇文章《为什么一定要远离二手知识》。)

长尾理论读后感 篇2

刚刚开始以为会描述长尾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对人的启示意义:如何辨别潜在长尾分布和正态分布项目,并且利用一定的技巧将其推为长尾分布,

可能同以前略览过的《黑天鹅现象》一书类似。细细看来,发现并非如此。

本书的话,大致描述的是一个长尾分布的项目存在的条件如何,这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的普及从而导致产品种类的增加,传播工具的发展以致长尾集合器变得可能,外加长尾过滤器使得供给需求相连等客观条件的成熟。

克里斯。安德森挺注意讲述大热门事件,但是是作为同长尾先对立的一个概念来讲述。一旦将其对立了,我个人感觉长尾理论也就显得有些局限性了:长尾理论毁灭了80/20法则,要人们关注一下长尾,与此同时这些关于长尾理论的论述也就变得有些静态不变了。

但是,如果生产工具普及外加专业水平普及的话呢?这种情况下,尾巴是如何进化成长尾分布呢?或者这样说,在长尾分布的头部的某个主题下,原本就是生产工具和专业水平普及的产品,这些产品刚刚开始可以认为是一个尾巴,但是他们是如何进化成长尾这种分布的呢?这些本书就没有考虑到了,而社会发展之后,这些都将是客观存在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大热门是如何产生又是另外一番学问了。而这些却是投机分子最为关注的事情。

如同生物学的常识一样,生物多样性同产品多样性相似。多样性的生物如同多样性的产品,自然世界的地理区域就是一个长尾集合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就如同长尾过滤器一样选出最能适合环境生长的生物。不存在事前过滤器,完全的自组织、bottom—up的建设。生物每繁殖一次,类似这产品信息被接触到一次,生物越容易存活,代表信息质量越好,越容易被接触到,从而就越容易繁殖。成功带来更多的成功。

长尾理论读后感 篇3

刚刚开始以为会描述长尾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对人的启示意义:如何辨别潜在长尾分布和正态分布项目,并且利用一定的技巧将其推为长尾分布,

可能同以前略览过的《黑天鹅现象》一书类似。细细看来,发现并非如此。

本书的话,大致描述的是一个长尾分布的项目存在的条件如何,这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的普及从而导致产品种类的增加,传播工具的发展以致长尾集合器变得可能,外加长尾过滤器使得供给需求相连等客观条件的成熟。

安德森挺注意讲述大热门事件,但是是作为同长尾先对立的一个概念来讲述。一旦将其对立了,我个人感觉长尾理论也就显得有些局限性了:长尾理论毁灭了80/20法则,要人们关注一下长尾,与此同时这些关于长尾理论的论述也就变得有些静态不变了。

但是,如果生产工具普及外加专业水平普及的话呢?这种情况下,尾巴是如何进化成长尾分布呢?或者这样说,在长尾分布的头部的某个主题下,原本就是生产工具和专业水平普及的产品,这些产品刚刚开始可以认为是一个尾巴,但是他们是如何进化成长尾这种分布的呢?这些本书就没有考虑到了,而社会发展之后,这些都将是客观存在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大热门是如何产生又是另外一番学问了。而这些却是投机分子最为关注的.事情。

如同生物学的常识一样,生物多样性同产品多样性相似。多样性的生物如同多样性的产品,自然世界的地理区域就是一个长尾集合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就如同长尾过滤器一样选出最能适合环境生长的生物。不存在事前过滤器,完全的自组织、bottom—up的建设。生物每繁殖一次,类似这产品信息被接触到一次,生物越容易存活,代表信息质量越好,越容易被接触到,从而就越容易繁殖。成功带来更多的成功。

长尾理论读后感 篇4

在通读《长尾理论》一书后,使我对长尾理论的认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作为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感受谈谈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例如,在销售产品时,厂商关注的是少数几个所谓“VIP”客户,“无暇”顾及在人数上居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例如,某著名网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它没有一个大客户,收入完全来自被其他广告商忽略的中小企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其次从长尾理论的内涵我们又可以看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再次在深入理解长尾理论后,我又理解了为什么“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尽管听上去有些学术的味道,但事实上这不难理解——人类一直在用二八定律来界定主流,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它贯穿了整个生活和商业社会。这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统计结论,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表现了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了提高效率,厂商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那些有80%客户去购买的20%的主流商品上,着力维护购买其80%商品的20%的主流客户。在上述理论中被忽略不计的80%就是长尾。就像书中Chris Anderson说:“我们一直在忍受这些最小公分母的专制统治……我们的思维被阻塞在由主流需求驱动的经济模式下。”但是人们看到,在互联网的促力下,被奉为传统商业圣经的“二八定律”开始有了被改变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媒体和娱乐业尤为明显,经济驱动模式呈现从主流市场向非主流市场转变的趋势。

最后长尾理论无处不在!长尾理论的应用决不止于互联网以及娱乐媒体产业。传统的市场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带来80% 利润的畅销品市场,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正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如说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放在1970年,现在的一档最佳节目恐怕连前10名之列都难以进入。简言之,尽管我们仍然对大热门着迷,但它们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昔比。那么,那些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们已经转向了什么地方?答案并非唯一。他们散向了四面八方,因为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小规模、个性化产品生产的成本,甚至通过消费者对于生产的参与,来降低产品的成本;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数量庞大的产品以极低的成本集合和存储起来;可以利用网站的搜寻功能和其他信息技术,使消费者能够方便地在海量的选择中发现和了解到自己偏好的产品——由此,过去那些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的总和,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此时,整个市场中所有产品按照销售额多少进行排列,所描绘的曲线就如同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