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2025/05/1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篇1

假期拜读了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主要是张老师讲述自己的改变和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他想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所以他开始改变自己,遇到事情上先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这样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比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20xx年孩子才3岁,我在嵩山路买了房子,当时经济困难,也没想着让保洁打扫新房子,寒假期间自己来打扫,有一次带着孩子来,我打扫卫生,孩子自己玩,也没什么玩具,也没给孩子带吃的。本来新房子到处都是灰尘很脏,到了中午,孩子说:“妈妈我饿,咱们去吃饭吧。”我这时候才注意孩子,衣服上到处是土,我顺口说一句:“衣服弄那么脏,中午不给你买好吃的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听我这么一说,下面发生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一会儿孩子来告诉我:“妈妈我洗干净了给我买好吃的吧”我一看,孩子的衣服都湿了,棉衣都快能拧出水来了,原来她接水把自己的衣服前面给洗了洗。本来干了一上午很累,看到大冬天棉衣都湿透了,火滕地一下就窜上来了,对着她怒吼:“你怎么能把衣服都洗湿了,多冷啊,今天你不吃饭了”顺手还打了她两巴掌,孩子开始哭,我更火了,这里也没衣服可换,我急了说:“再哭,把你扔到楼下去。”孩子不哭了,可伶巴巴地看着我,等着我的最终裁判,这时候我哭了。想想一个3岁的孩子,我怎么能这样对她,怎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自己玩一上午,饿了要东西吃,很自然,孩子认为衣服脏了,妈妈不给买东西吃了,所以要洗干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静下心来给孩子讲道理,将是不一样的结果,给孩子的终身的影响,性格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情我的心还隐隐作痛,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

理解孩子,需要沟通,需要聆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多听听孩子对生活、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多询问一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断;而是更多的要让孩子回到自己来理解这个世界,选择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式,让他得以成长。

教育学生有时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当他不认真听课,我就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有时候会说:“坐下吧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了。”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也可能是他稍分心了而已。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质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篇2

学会在孩子面前服软,一个大多数家长不能接受的话题,青春期的教育或许就难在这里,也可能就失败在这里。

一个小学校长,一个当地教育教学的名师,自己的孩子竟然一个月没跟她说话,是她自己不懂教育吗,是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老师,或许一个领导的气质在孩子面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爱,让孩子无所适从,于是一个词应运而生,“叛逆”。是谁在叛逆,家长?孩子?

突然想起一部电视剧《青春期遇上更年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懂事的青春期遇上不懂教育的父母,针尖对麦芒,于是矛盾产生了,于是就出现了孩子的叛逆,于是就出现了家长的苦恼。

专家告诉这位当地知名的教育家:学会在孩子面前服软,回家后抱住孩子,告诉***妈错了,妈妈的不容易,于是,母子俩抱头痛哭,问题迎刃而解了,所以,有时候孩子的叛逆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不懂教育促成了孩子的叛逆。

寒假中遇到了一位刚毕业的孩子的家长,打心眼里佩服。孩子所在的学校是最著名的学校,只是住宿条件不是太好,家长告诉孩子,我们是去学习的,妈妈非常理解你的处境,学习都是这个样子,条件月艰苦,你应该越努力,在坚持两年半。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进步,还未长大的人,需要的是扶持。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篇3

“言传身教”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而要改变父母,谈何容易?这需要父母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需要不断地学习,检视自己。而《改变父母 改变孩子》则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教益。

通过品读《改变父母 改变孩子》,我是受益匪浅。主要收获有:

我们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说是知而不做,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此,文质先生特别提及:“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的确如此,不少家长许多时候是讲一套做一套。

我们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为是。由于自以为是,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的了。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理解孩子,需要沟通,需要聆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多听听孩子对生活、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多询问一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断;而是更多的要让孩子回到自己来理解这个世界,选择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式,让他得以成长。所以一方面就是父母你要尽到责任,帮助他支持他肯定他的个人选择;另一方面在他个人做了选择之后,有时候要帮他承担这种风险,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充满各种风险的,你能不能帮助他,尤其是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在他成长不太顺利的时候;在他感到很迷茫的时候,父母能不能更坚定的站在他身后,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质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

生活中,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克制的比比皆是。孩子犯了错误,一些家长还没有说上几句就急了,破口大骂,甚至动起手来。缺乏耐心和克制,粗暴对待孩子,常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家长若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和孩子一道冷静地分析问题,一定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教育孩子,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干着急没用,责怪也没用。你骂他打他,反而会冲淡它对错误的认识;你宽容他,他反而人会心怀愧疚,会极力反省并改正错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家长要坚持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篇4

我拜读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书中讲到父母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解决问题,这充分说明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要想做孩子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我的女儿2岁多一点,正处在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我的脾气不好,经常因为琐事和老公争吵,这时女儿在一边咬着牙,攥着拳,吓得浑身发抖,几次下来,我发现女儿性格变了,有时候经常挥舞着小拳头,对着大人说:“打,打,我打”,还有每当看到电视上出现有人争吵的画面时,她就吓得赶紧跑开,躲起来,不敢看。最近,我发现女儿的性格变了,变得暴躁,易怒,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每当我看到女儿这样,作为母亲的我深感自责,内心无比愧疚。我作为一名教师,成天忙于工作,顾不上照顾孩子,加上我的性格暴躁易怒(这是教师的职业病),在娘家的时候就喜欢说一不二,父母都让着我,所以造就我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的性格,通过看这本书,还有假期陪女儿学习《弟子规》,使我的内心收到了很大触动,我为我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在以后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争吵,要给孩子一个和谐、友爱、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要孩子远离争吵,远离抱怨,决不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留下阴影。其次,要教育孩子要恪守孝道。“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家训。在家里每次丈夫洗了苹果、割开橙子,总是叫女儿拿一块先送给她奶奶,再让女儿送给我,最后才让女儿吃,还有每天晚上丈夫都给婆婆捶捶背,揉揉肩,天长日久,每天晚上丈夫给婆婆捶背的时候,儿女就爬上沙发用她的小手给丈夫和我捶背,那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温暖和幸福。再有就是从小就要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家庭合理科学的家规,对约束孩子的行为,使这向好的方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父母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要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在做人的基础上成才。要培养孩子具有一颗爱心,与人为善;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鼓励孩子的社会交往,让孩子在交往中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做操、一起晨读、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课辅、一起自习……教育我们的学生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学校我们就是他们的代理家长,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引导我的学生,我用我的真心去交流,用行动去感化,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我们做父母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做父母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