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优秀报告 > 正文

初中实验报告

2025/05/09优秀报告

倚栏轩整理的初中实验报告(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实验报告 篇1

【探究内容】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探究目的】

1、了解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2、学会进行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探究器材】

种子100粒、5个能盖紧的罐头瓶、小勺一个、餐巾纸10张、标签纸5张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光的强弱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水的多少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影响吗?温度的高低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空气的流通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

做出假设:光的强弱、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都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制定计划:准备100颗绿豆种子,5个有盖的瓶子,10张纸巾,5张便利贴。1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2号瓶的水不但能湿透纸巾,而且能把种子淹没,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3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用盖子把瓶子盖上,使瓶子空气不能流通;4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冰箱里,尽量使瓶子里的水不结冰;5号瓶不放水,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实施计划:每天都进行实验并观察5个瓶子有什么变化,再把每天的变化都纪录下来。

分析结果:1号瓶大部分能发芽;2号瓶的种子皮破了,但不能发芽;3号瓶只有少许发了芽;4号瓶和5号瓶没有发芽

得出结论:想要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适宜的光度;需要适量的水分,温度也要控制好,空气的流通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没有光度、水分和温度大,相对来说,空气流通的影响较小。

这个实验很简单,我们在做实验要分以上几步完成,就会很容易的完成实验。

【交流与评估】

1、根据你的问题和假设,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XX每组应有多少粒种子?XX每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2、对照组应提供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应该如何?

3、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与对照组相同?

初中实验报告 篇2

1.实验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考语文命题的改革,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研究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并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单靠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单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也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为此,我们结合近几年中考语文的命题动向和学校实际,提出了以“一拖二”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的初中语文超级阅读实验。通过大量的有序性的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挑战阅读极限,拓展阅读空间,发展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的有序原理;按课本单元编排序列进行系统、有序而又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

课本例文的示范性原理;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相当于数学课中的“例题”,而与课文在内容或写作风格上相似的课外文章则相当于“习题”,用例题中的知识和技巧去解答习题中的相关问题。

语文学科的广泛性原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广种薄收,仅靠几本教科书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开阔视野。

3.指导思想

通过以课文为范例,以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为中心的辐射性强化阅读训练,挑战阅读极限,拓展阅读空间,发展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4.基本课型及思路

超前大预习阅读;即在每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发下或让学生借阅下一学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利用假日时间进行预习性阅读,初步感知全书内容。而对部分学有余力,对语文阅读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适当安排他们超前阅读高一级甚至是高中的语文课本。这一步很重要,能为下一步实验中快速学完讲读课文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且还能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起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功效。

对每单元中的2---3篇讲读课文采取“一拖二”式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主模式,即最多用一节课讲授完一篇课文后,再分别找一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或写作手法)上相同或相似的课外阅读文章印发给学生,再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在这两篇课外阅读训练文章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范文的示范性,把学到的阅读知识点、基本技能和答题技巧用到课外阅读训练之中。如学了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之后,可以再找他用同一手法写成的《鹰之歌》以及与郑振铎的同题散文《海燕》进行比较阅读。

在“一拖二”阅读教学模式中,可采取以写促读或研究性阅读等新的教学模式。如学习《我的老师》、《最后一课》、《藤野先生》等几篇与老师有关的课文时,让学生比较阅读作者与老师交往的几件事后,再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快速写一篇与自己老师交往的作文,写完后,再将自己的作文与原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训练,以写促读。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篇课外阅读训练文章,更能激发学生阅读训练的兴趣。 研究性阅读课,就是结合课文内容及写法,提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作计划,再从报刊、书籍及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研究报告。如有位同学根据《范进中举》中高潮部分“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那段描写,联系到了当今社会中人们购买*票的痴迷和中奖后的癫狂心态,并多此进行研究和刻画,写出了小小说《彩票》和议论文《我的彩票观》两篇文章,并与课文《范进中举》进行了比较阅读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一拖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每周或间周拿出一节课外阅读课进行名著、名篇、名段赏析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如学过《出师表》之后,让学生赏析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诫子书》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片段。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让学生欣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和“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

超前训练课:每单元选一至两道与本单元所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中考阅读题让学生小试牛刀。这种超前性实战训练,可以使初一、初二的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初三学生也能通过训练树立起中考成功的自信心。

课外休闲阅读课,积累写作素材。充分利用图书室内的报刊、书籍等资源。每周让学生借一报(《中学生阅读报》)、一刊(《作文成功之路》)、一书(《中学生阅读文选》)。另外,为了弥补学校图书资料的不足,学校还在教导处专门安装了一台电脑,另有三名实验教师也分别把自己的家用电脑奉献出来并自费上网专用于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还自筹资金编写了《山村升起的太阳——本校学生发表作品选》、《初中语文现代文/文言文专题阅读训练》、《中学生必读名著导读与训练》、《中学生活页文选》和《校园剪报》等,让学生自由借阅、摘记,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

5.时间分配

我校每周六节语文正课,三节语文自习,在阅读实验课时分配上大体实行“三三制”,即教材学习、课外阅读训练和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分别都是两节正课、一节自习。需要说明的是,每周仅用两节正课完成教科书中基本篇目的学习,学习时间似乎有些紧。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认真地做一些取舍。我们的做法是,除文言文外,一篇课文在大预习阅读的前提下,尽量用一节课讲完。教材一般每单元重点讲解一至二课,采取解剖一只麻雀,弄清一种文体,学会一种阅读方法,为与课文相配套的两篇课外文章提供范例。

初中实验报告 篇3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

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根据ρ=(m1-m2)/v,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略。

初中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格式实例

初中实验报告 篇4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