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四书五经》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书五经》读后感 篇1
我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这样一部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初学者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实在不知所曰,只读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边,不再去理会它。直到这两天再次拿起,坚决读完了才让我惊叹连连。短短两千多字,就概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触动。
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它相传是由孔子门上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及其治国天下的关系。南宋学者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并不是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的“大学”,而是指大学问,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为初学入德之门也”一章提出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三纲八目”告诫世人要严于律己,修养品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大学》都告诉我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认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人与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为成长的环境所致,我们崇尚的是做一个有道德,品行,修养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诚意,修身才能达到做君子的基础。但当今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达到君子这个基础呢?许多人都被利益诱惑,失去诚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许多被利益所迷惑 从而拋掉道德,品行,诚信的实例!
许多卖菜卖肉的商贩为了让菜肉不变质,能卖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而这些化学品往往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些人都是道德败坏,品性沒有得到修养的结果 !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终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养,如果根无修好,那一切就扰乱了。所以现在的我要努力学习,完善自已,做到内外兼修,心正不邪! 这是我对读《大学》里面浅显的认识,对修身感悟。很多道理还是不太明白,仅写出初读感受!
《四书五经》读后感 篇2
假期已经结束了,身体得到了休息,思想得到了净化。
闲来无事,翻一下书籍。偶见我国古典儒家名著《四书五经》一书,翻来一阅。从中体会到:此书乃儒家思想之鲜明体现,是一部治国、修身、立德、做人的经典之作。书中告诉人们什么事该怎么做?什么事不该怎么做?以此,来约束当时的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言、思、行。终于明白我国上古时代为什么没有法典的原因。
儒家思想之博大精深。令今人为之叹服,有人说:半部《论语》打天下,此话甚对。
《四书五经》读后感 篇3
中华文明的结果,华夏先哲的智慧,国学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你的语言千锤百练,字字流金,你就是美丽的国学文化。
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你走进了我的视野。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深深地被你吸引,你让我废寝忘食,让我不知饥渴寒暑;读完你时,你又让我意犹未尽,让我冒昧地闯进了中华文化的意境,体会到国学的韵魅。你还使我修身养性,增智广识,立德立志。那句“自天子以至于遮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让我在为人修养上受益匪浅,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要举一反三的道理,还有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语言让我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精妙绝伦,源远流长。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你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更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千古长流的中国美学的渊源。你提到的“欲治其家,先修其身”,“富不能淫,贫不能移”,让我感受到你的大气磅礴,又产生一种温润飞扬的感觉,更让我更透彻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瑰宝的美丽。
我最爱的《四书我经》,你不仅让我感觉到美丽的.中国美学,还让我在课堂上风风光光了一把。记得有一次,一道难题难住了班级全班同学,那是让我们说出一句《诗经》中的名字,看着大家束手无策,老师随便点了一个名字,竟点到了我,我若有所思,忽然灵光乍现,你“提醒”了我,我脱口而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没想到同学们向我以热烈的掌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你让我拥抱了中华文化的广博与美丽,把每一天的生活过成诗!我要真心感谢你!
《四书五经》读后感 篇4
没有飞扬的文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甚至有些枯燥无味。但在墨香索绕的文字间,哲理在熠熠生辉。
最爱孟子的一段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多矣。苟为后利而先义,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说起“仁”,那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老先生的两字金言了,“仁”,礼。
自古成大事者,有仁,便是流芳百世;无仁,便只奈何,遗臭万年。商纣王贪婪残暴,视人命如草芥,纵然生前享乐,死后却只能遭世人唾弃。汉高祖唯有一点胜过楚霸王——仁德,进咸阳后约法三章,方能得天下。项羽纵有豪情万丈,一身武功,最后也只能失败,自刎江东,因为他想着用武力征服别人,到临死是时候,也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他也从未想过“一将功成万骨枯”。
论“仁”,孔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仁爱的.意思是爱别人,这反而映了“庶人”抬头的社会现象,为了制约“仁”,才又主张“礼”仁可谓孔子的一生中,最光辉,最进步的一面。仁便是尊敬。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朴素的愿望里包含着多么宽广的胸襟啊,在这充满利欲的世界,有几个人不是自私的呢?有几个人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呢?为了谋权篡位,满门抄斩了多少人家。“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一代皇上的背后,怎不是血迹斑斑。即便是汉高祖、唐太宗等明君,也沾染了浓浓的血腥。
可悲!可叹!无仁啊!
于是,仁,便越发可贵!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