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目送》读后感300字

2025/05/0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目送》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300字 篇1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

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以前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

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然后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

《目送》读后感300字 篇2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次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这是《目送》中给我印象很深的句子。

其实我们都知道时光不可以停留,无论我们想不想,都不会因我们的想法而改变。由此我想到了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代,那些曾经无话不说的小伙伴现在却是各奔东西,只因为我们踏入了不同的学校,有了不同的圈子,可能还因为学校的质量不同而有了些许的不同。

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我想我们都是一群下面的人,因此我们什么也可以没有,可以没有朋友,衡水中学的学霸们通常是认不得自己同窗三年的同学,我们只要一心学习,不用干活,不用洗衣做饭,每天只有假装正经的学习,所以我认为学习应该成为中学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应该好好静下心来欣赏路边的风景,个三差五的约同学出去游玩,学会愉快的生活。

《目送》读后感300字 篇3

我读每一本书,并不是因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发现几个美丽的、能让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落下泪来。的确,并不只是为书里的描写,而是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说不怕老,但我怕老了会麻烦别人,会因为不能自理生活而让别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样的生命质量,但是也要承认,有些时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长,我都有目睹。她们从出生到长大,中间的转变。我有时候的确怀念,她们的婴儿时期,可以软软的抱在怀里,对大人充满了依恋和信赖,会说:我最爱姑妈了。而当她们长大,情感上虽然不变,但是会有不耐烦,有她们自己的想法,也会象大人一样教育我:姑妈,你这样是不对的`——我得承认,我伤过心。

看着书里的描写,触动我自己的心怀。

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书里的“爱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许我也可以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互助互扶,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读后感300字 篇4

第二次认真的读了《目送》这本书,我似乎明白了作者龙应台所要表达的内心感受,并且为之深深地感动。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总觉得亲友离别是件很难过的事,我害怕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这一幕让我的内心波澜起伏,目送的情感此时热烈又沉着。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这种爱,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