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2025/05/0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契科夫小说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篇1

第一次接触到的契诃夫作品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万卡》,记得授课老师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故事来讲解,并没有向当时的社会环境方面做延伸,讲到结尾时,老师留了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万卡的爷爷能否收到这封信呢?停留在记忆中的想法是否定的(现在也是);到了中学时期,陆续地接触到了作者的其他类作品,如《变色龙》、《胖子与瘦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开始被作者充满巧妙讽刺的作品风格所吸引,作者笔下所描述的,似乎是一个混乱无比的世界,里面充满言行举止分外奇怪的人,这群人往往是麻木的,但在特定场合又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令人不解。

系统性地读完作者小说全集后,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社会很多阶层都不幸福!从农民(农奴)、乡绅、小市民到社会中层权贵,各有各的苦,当然,安于现状、无所追求的人除外。等级森严的阶层划分,扭曲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交关系,就像胖子和瘦子两位同学相遇的场景,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是基于职位的品衔;小职员的死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同于现在被明码标价的社会,作者笔下是一个每个人都被画好活动圈子的社会,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无心之举所引发的担忧和焦虑被无限放大,足见跨阶层所引发的恐惧是多么大;一条狗的命运,在变色龙一样的警官口中往复变幻,仿佛是个笑话;前往第六病室结交有趣灵魂的医师,却因这种打破固有阶层隔阂的大胆尝试而被人误解,这样一个曾经安于现状准时喝茶、看书、喝啤酒的人被四周的庸俗和虚伪压得喘不过气,阶层的枷锁牢牢地拷着每个人,个体觉醒后的挣扎只是徒劳;知识分子们在得知假面百万富翁身份前后的态度转变,岂止媚俗二字?列车长向媒婆求婚的一幕,简直是给了那些赞美爱情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暗示着阶层身份认同感高于其他一切;幻想彩票中奖引发一对夫妻产生的现实落差令人啼笑皆非;《农民》中所刻画的底层人们,默默忍受着压榨,悲惨的阶层命运令人唏嘘;《跳来跳去的女人》中的主人翁是包法利夫人这一经典形象的缩影,即梦幻般的绝对绝对情感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无所依附;《未婚夫和爸爸》精彩对话的背后是苟且偷安风气的盛行,《姚内奇》中的主人翁在表白失败后一步步地走向自我麻醉,伴随他左右的只剩下空虚;《窝囊》中的女家教面临雇主的百般刁难和克扣,基于更不堪的经历,在意外转折之前依旧选择妥协,虽以“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强者可真容易啊!”来结尾,但语气中的无奈一览无遗;《相识的男人》则是对虚荣至上这一行为进行批判,即虚荣只是暂时的,失去虚荣依赖的基础,什么都不会剩下;复活节值班的九品文官小人物,发牢骚的最终结果就是自己注定无法摆脱当前可怜无望的现状;《新娘》中的娜佳,正如巴金笔下的觉醒女性觉英,在远方亲戚的帮助下逃离家长制的家庭环境,在新的环境中自由呼吸;《演说家》中的扎波伊金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无耻功力发挥到了极致;《预谋犯》中的丹尼斯在法庭上的可笑言论是对社会改良主义的极大讽刺;催眠表演会上的交易,是金钱至上的充分表现······

某种程度上来讲,在鲁迅的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契诃夫的影子,两人笔下是不同国度的悲剧人物,且都以冷峻的态度进行批判,但不同的是,鲁迅的作品中始终弥漫着淡淡的悲哀和绝望,而契诃夫的作品,则是以幽默式讽刺的方式来塑造角色,这也是其作品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契诃夫在作品中对背景环境的描写篇幅虽短,但文笔优美,且与人物的心理活动契合得当,所以短短的一篇小说可谓“五脏俱全”!

个人感觉契诃夫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让人重新认识短篇小说!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篇2

《胖子和瘦子》这个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一对小时候的朋友——胖子和瘦子在火车站偶遇,久别重逢,两人都很高兴。但当瘦子得知胖子的官职远远高于自己之后,瘦子条件反射地变得卑躬屈膝起来,于是一场朋友兴高采烈的相聚,以胖子“恶心”,瘦子“又惊又喜”收尾。

契科夫用笔精炼,寥寥几句就刻画出了胖子和瘦子不同的地位和生活处境。胖子“两片油亮亮的嘴唇像熟透的樱桃,浑身散发着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息”,显得雍容富贵;瘦子“肩背手提着几只箱子、大包小包和一些纸盒”,却是一副辛劳、窘迫之态,加之其身上所散发出的“火腿和咖啡渣”这种普通市民特有的气味,更表明他和胖子不处在同一阶层。

这个小说最精彩之处在于对瘦子心理的刻画。在未得知胖子的官阶之前,瘦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胖子几乎插不进嘴;但之后,瘦子的话就变得干瘪、结巴起来,甚至还有点紧张,将之前说过两遍的话又说了一遍——“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发纳伊尔……妻子露意丝,算是路德派教徒”。瘦子说到儿子和妻子,前两遍反映了他的激动和欣喜,最后那一遍,则表明他除了对胖子说奉承话,别的方面已经语尽词穷了。告别的时候,胖子和瘦子握手,瘦子只握了握胖子的三根手指,再一次形象地表现了瘦子自觉低人一等的心理。瘦子心理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使得这个小说极具戏剧性。

19世纪的俄国等级制度森严,等级观念深入每一个公民的骨髓。就是这样一种观念,支配着人们在比自己阶层高的人面前弯下腰来。小说中,不仅仅是瘦子,他的妻子和儿子,也都对胖子(或者说他的官阶)有一种本能的恭敬和谄媚心态。也就是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存在一种因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畸形心理。《胖子和瘦子》这个小说,可以说是当时大多数俄罗斯公民心态的一个缩影,尽管情节充满喜剧色彩,读来却让人感到心酸和沉重。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篇3

《胖子与瘦子》以在火车站老朋友的巧遇展开了故事,多年分别后的相遇让两人均是激动不已,情绪激昂地怀念当年同窗的岁月,瘦子率先问起对方的近况,边问边洋洋得意地介绍自己的家人以及八品文官的职务,但在他得知胖子已经当上了三品文官之后,态度转了个大弯,甚至用恭恭敬敬的语气阿谀谄媚的嘴脸再度介绍自己的家人。就连他中学三年级的儿子也一改之前犹豫是否要脱帽行礼变为主动挺直腰杆示意尊敬。

瘦子能够不顾礼节欢愉地与胖子畅谈之时,并不知道胖子现在的身份。但是在胖子看来,瘦子的不尊敬正是体现了他们之间真正的友谊。在瘦子后来尊崇敬畏、阿谀谄媚、低首下心地对待他之后,他反而觉得恶心,失去了继续与老朋友交谈下去的兴趣,敷衍着走开了。想来作为三品文官,这样子卑躬屈膝的戏码平日里也看得多了,早就对这些事情感到厌烦了,好不容易遇着个天真时期无牵无挂的老同学,却也对他来这一套,胖子的心里一定溢满了失望。

而瘦子的儿子,小小年纪就已经用不同的礼仪来对待在他看来地位不同的人,不知道是在他父母那里觐见过了多少的达官贵人。

最近学的课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着些许异曲同工之处。随着人的长大,目光视角的转变,一个人就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还背负了职位,财富,名声等等一系列身外之物的附加。与人交往相处也不再是简单的合得来就成,而是带上了不少利益的色彩。

人看人的眼光应该平等,人与人交往关系应该很纯真。后天努力所得来的“财富”固然宝贵,但不能划分先天的平等。抛弃所谓的功利色彩,把交心看得比利益重,真希望有那么一天,再也没有“胖子”因为类似这样的事情感到心寒。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篇4

如果只看早期作品,大概会得出契诃夫也就个谐星,会讽刺,很机灵。

从《猎手》开始,虽然绿草艳阳依旧,先验的哀伤,不安定的挣扎以及宿命的隐忧逐渐展现。主人公或清楚或不清楚自身目的和定位,但都自己走出条路来,不论是事先预料到的或正在经历的厌恶、痛苦还是对偶得的幸福新鲜感的惊喜都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但这明摆着的现实别具忧郁气质,触及灵魂边界。但哀而不伤。

然后是更明显更深沉的痛苦,以《苦恼》、《万卡》为代表,尤记得小学课本上《万卡》这篇,该作品表现的痛苦本就远超超小学生承受范围,老师还煞有介事的逼问“同学们,你们说爷爷究竟收没收到万卡的信?”绝对是残忍的教育。

间或出现的爱情小品真让人眼前一亮,其中《玩笑》最为动人,纯粹,喜悦,如此忧伤,又如此明丽,真是“抒情诗一样美丽”。此外《薇罗奇卡》、《别人的不幸》、《带阁楼的房子》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十分出色,犹豫不决的、聪慧的、煎熬着的都透出执着与智慧的美德,有着独有的忧伤,浪漫堪称隽永。

契诃夫小说中的现代性很值得研究。《灯火》、《第六病室》等作品明显的有对荒诞之感、不可知的描写,契诃夫的荒诞有觉醒前的朦胧,其成因也与后现代小说中不同,但对这种感觉困境的刻画确实是明晰且意味深长的,景物、叙述方式的选取使困惑有距离感、纵深感,更显忧郁与难解。非常喜欢《第六病室》,十分精妙,医生安德烈与精神病人伊万的几段对话考究蕴含形而上的智慧,又表达得如此诚恳。安德烈的身份转换也是意料之中但很难受。

伍尔夫说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写灵魂,确实是这样的,契诃夫的灵魂更亲切带甜蜜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