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演讲稿 > 正文

点亮心灯演讲稿

2025/05/08演讲稿

倚栏轩整理的点亮心灯演讲稿(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点亮心灯演讲稿 篇1

为师十一年的我,常于学生一同玩耍,一起学习,自认为是学生的知己。三年前学生的周记让我感到迷惑。一个学生写到:“老师,我实在忍不住了,昨天老师进门发现门坏了,气愤之余把我们训了一顿,说又是哪个调皮蛋?边说还用眼睛扫视我们这群后进生。其实那门是班上几个尖子生干的。老师,请问是不是优生什么都好,差生什么都差吗?”又一个学生写到:“处在班级中间的我好迷茫,无助的我是坚持还是放弃呢?我好累呀!”另一个学生写到:“成绩差的我总感到生活只剩下家长的叱骂,老师的冷眼,同学的唾弃……我真弄不懂人活着干什么,还不如死了。”看完周记,我的心很沉重:看来我以前认为一同与他们玩、学习就是爱的看法实在是太肤浅太片面。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父者应对子女的成长护航,使他们怀着快乐的心态健康成长,这才是爱。

可现实中我们常常与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背道相驰:优等生成绩的光环使教师家长忽略了他们性格品质上的缺点,使有些优等生成为一个“定时”;中等生太过于平凡,最易受到老师的忽略,学习生活缺乏鼓励与支持,因胆小缺乏拼劲,成长迟缓;后进生因成绩差,思想懒散,他们在太多的“恨铁不成钢”的指责与训斥中,只感到生活无望苦闷,逆反心理增强,有的甚至走上歧途,使成长之路坎坷不平。在与20xx级同学的接触中,我愈来愈明显的`感到:其实每

个学生,无论是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他都渴望他的人生美好而光明,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个无限丰富的世界在等待我们去开发。师者要因才施爱,去让学生的心灯点亮。

优生,往往是班级的宠儿,同学羡慕,家长关爱,再加上老师的青睐,他们无疑是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大家称赞他们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自负、自傲、耐挫力弱······而这些就像一座雕塑品上的小蛀虫,如果发觉不了,他就顺势蔓延,直至吞噬一切。爱优生就应在他们自负时交给他们谦虚、谨慎;当他们苦恼时交给他们乐观;当他们精神饥饿时,给予他们正直、高尚、勤劳、勇感、好学等优良品质,让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深入学生内心,指引学生今后的人生。这样,无论在人生道路上再遇到什么风雨,他们也能坦然面对。用心培养他们的良心就是对优生别样的爱。

在学生中,出类拔萃者少,调皮捣蛋者也不多,在我们教师面对的对象中,中等生最多。他们也最容易被忽视,然而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很不平静的,教师要理解他们:他们羡慕优等生的成绩和荣誉,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信任和尊重。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往往表现得或进取心不强,安于现状;或缺乏自信,无法发挥潜能;或不知选择,迷茫无助·······对于他们,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看似安分守己而淡忘他们,一个孩子,一个学生成长的好坏,对于一个班,他算不了什么;对于一个年级,他也顶不了个事儿;对于一个学校,他也是可有可无的;对于老师的一生的教育生涯来说,也只是沧海一粒。但是,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学生,将成就一个美好的人生、繁荣一个家庭、荣耀一个村庄??教师平时应该多关心中等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问候,多一个微笑,多一声赞美,多一份爱心,把对他们的忽视变为期待,让他们前进。教师要告诉他们: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很大,一个人只要内心充满上进的渴求,他就可以进步!一个人完全可以成为自己头中想象的人。爱迪生、牛顿也不是从一个平凡人经历磨炼才成为发明家与科学家吗?改变中等生头脑中的惰性,给他们适当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迎接挑战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的信心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教师节前我收到来自大学的一封信:“老师,谢谢你以前的支持与鼓励,让原想放弃学业的我又对学习充满信心,迈入了大学这个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看到信我好激动,不经意的爱却成就了一个人的人生,多么渴望我所教的学生都以这种心态去生活。

后进生是我们老师平时最头疼的,可以说班主任绝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他们身上。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放弃他们,为了一切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宗旨。教师的爱应该一个也不少地给予每一个学生。纵观所谓的后进生,他们有的是学不得法;有的原本基础薄弱;有的是因为家庭不和谐;在学习上使他们无心用功或力不从心,总是要面对老师们冷言冷语的训斥,同学们若距若离的交往,让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后进生他们自卑,心理封闭,对特殊的他们,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爱去感化他们。试问有谁不渴望优秀呢?只是条件有所差异罢了。 记得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这么说过: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我们有什么

理由让自己活在地狱呢?在学生吃力时,送上好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失落时,送上我们诚挚的鼓励,在他们快要放弃时,送上永远的支持······伸开我们的双手,接纳他们,敞开我们的心扉,关怀他们,抽出我们的时间,陪陪他们。交给他们进取心就是最好的爱。

良好的师德是体现在这些平常生活中的。教育本身就该面对学生全体。“立国之本在于立人,立人之本在于立德。”我给我自己在这一生的教育生涯中定了个位:“不求桃李芬芳满园,但求学生堂堂正正做人”。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这样做,用爱去把学生心灯点亮。

点亮心灯演讲稿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湘潭市湘机中学的xxx。首先想请大家猜一猜我是来自哪个少数民族呢?对,我是一名侗族姑娘,正在上高二。

我的家乡在怀化市会同县朗江镇。儿时的里,那是一个安静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村子中央叮叮咚咚流过。我们的小学是一栋座落在山上的简单民居,长满各种小花小草的院子,就是我们的操场。一年暑假的傍晚,一群哥哥姐姐来到了我们郎江,他们穿着T恤牛仔裤,背着行囊,一路说说笑笑,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听村长伯伯说,他们来自湘潭的一所大学,是支教志愿者。

“走,雪G,陪妈妈去一趟学校,给哥哥姐姐送点小菜。”

上小学六年级的我,屁颠屁颠地跟在妈妈的后面。山村的夜晚,月亮是最好的照明,整座山都歇息了,只有学校办公室一点微光在闪烁。我们小心推开门缝,发现这些哥哥姐姐在昏黄的灯光下热烈地讨论着什么,蚊虫围着灯光在他们头上飞舞,桌上是一些书籍和资料,他们脸上洋溢的喜悦,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那么闪亮……

接下来的日子,是我山村记忆里最最幸福的。哥哥姐姐们教我们唱歌、跳舞、习字、做游戏,他们也上了我们侗族的歌舞、美食,甚至是这里的.一草一木……

暑假结束,我依依不舍送走哥哥姐姐后,在家里狠狠地哭了一场。我知道,有一颗种子已经在我心里悄悄种下。

后来,因为妈妈工作的原因,全家来到了湘潭。城里的夜色灯火通明,城里的小伙伴大方热情。我所在的湘机中学还接收了来自新疆的同学,我们班上就有三个,他们和我一样,也来自少数民族。我们脱下民族服装,穿上校服,一起学习、生活,很快融入到了这个新的集体。学校倡导“新三好”: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我们团支部也经常组织大家做青年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

那个下午,我们来到了特教学校。我陪在一个7、8岁的小男孩身边。当时,老师正在教他们拍手,一个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他却涨红了脸,很努力才跟上节奏。他在凳子上规规矩矩坐着,带着助听器。我靠近他,问他叫什么,他不回答我,只是呆呆地看着我,我给他糖果,他还是呆呆地看着我,一分钟,两分钟……直到我把一个又一个气球吹起来的时候,小男孩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本该属于这个年纪的笑容,于是便换成我微笑地看着他,一分钟,两分钟……

这时,他腼腆的告诉我,他叫xxx。

之后,我带他去了操场,他一次又一次地把气球抛向空中,然后一脚一脚地把气球踩爆。气球爆裂的声音,和xxx的朗朗笑声,混在了一起……。

妈妈接他回家的时候,xxx不再呆呆地看着我了,而是朝我微笑着,挥起了他的小手。我心头微微一颤,嘴角却扬起了甜蜜。

我不由得想起了五年前的那个暑假,想起了遥远的家乡,想起了那群支教的哥哥姐姐;五年后,我在湘潭,在xxx的面前,我惊喜的发现,自己小小的努力,竟能让这个折翼的天使欢笑起来,俨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老师。

原来,这种甜蜜和身上的服装无关,和语言无关,和地域无关,不同成长背景的孩子都有着共同的梦想,都想看到一个更的世界;就像融入我血脉的两个地方,会同和湘潭。湘潭,是伟人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的故里,会同,是粟裕大将军的家乡,都在朝着“大美”的梦想进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好像当年支教的哥哥姐姐,将梦想带到了我的家乡会同,而今,我又将这个梦想带回了湘潭一样,在建设祖国、家乡的愿景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合,这不更是一份甜蜜,一种力量吗?

行走在这片土地,我心生喜悦。脑海中响起了一首老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五年前播下的那颗种子,已经悄悄发芽。期待两年后,我能考上一所师范院校;也期待,,我去到祖国大地任何一个需要我的地方,用我微薄的力量,点亮一盏又一盏心灯……

点亮心灯演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黄石一中的陈蕾,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谢老师,您点亮了我的心灯》。

黄金山下圣水泉边,樱花灼灼,书声琅琅,这便是我求学的圣地,我的家。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伴我们成长,促我们进步,使我们自强,他们的名字是人民教师。他们在一方教室中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岁月匆匆,寒来暑往,送走了一批批展翅翱翔的雄鹰,却仍坚守着一份执着,迎来一个个新的.稚嫩的盼望。

是谁,在失落时鼓励我勇敢向前;是谁,在黑暗中催生我自信的种子;是谁,在成功时看着我的面庞,露出欣慰的笑容。是您!肖老师,是您用您那宽阔的胸怀,始终包容着一个胆怯的女生,让她终于有勇气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大家听的那些事儿。

和所有以“严格”成名的老师一样,在来学校之前,我便听闻许多关于肖老师的传说。传说,20xx年毕业的师兄师姐中,一个班41人,就有21人过一本线,过线率高达51%;传说,陈建树师兄更是以621分的高分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要知道,他当年中考的时候可是没过省重点的分数线的;“传说”中的肖老师十分严格,一丝不苟,甚至传说肖老师不仅管学生学习,还要管学生生活,管得特别多。

这些传说等到我来到黄石一中阳光班便一一应验。大到各科的学习,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如同家长一般守护着我们,不管是什么,都极尽全力给我们最好的,把她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还记得去年的校秋季运动会,我报名参加了1500米的长跑,在为期20多天的备赛日子里,我和我的小伙伴儿们坚持早上6点20来操场跑步,这期间有过动摇,有过自卑,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肖老师每天早上陪着我,总是笑着说:“陈蕾!相信自己!没问题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信心,有了想为这个班拼一把的冲动。终于在高一女子1500米长跑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奔向终点的那一瞬间,我看到所有的付出都开出了灿烂的花朵。是肖老师,是她告诉我什么是鼓励支持,什么是团结互助,什么是天道酬勤。是她告诉我,一定要相信自己,永不言弃,是她告诉我,获得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克服自我走向成功的自信。

在那以后,我更加努力,期望自己可以更加优秀,于是,我积极参加了黄石一中志愿者服务队,为湖北省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参赛的老师、同学们提供热情的服务,并获得了黄石市优秀志愿者称号。在学校举办的“文明习惯,从我做起”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更是在学习之中找到了战胜自我的快乐,希望用努力圆自己考上厦大的梦想。

真的!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父母也为我的成长而感到欣慰,我知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无私帮助和细心栽培。

老师们!今天我在这里用一颗诚挚感恩的心,来表达对你们深深的敬意;感谢你们用耐心浇灌希望,放飞我们的梦想;感谢你们用知识启发智慧,增加我们的重量;感谢你们用爱去点亮一盏盏心灯,让我们尽情绽放属于年轻一代的无限光芒!

点亮心灯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点亮一盏心灯》。

在我记忆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和命运抗衡,这力量就是——爱。”

爱是千里冰川上的一团火种,爱是茫茫暗夜里指航的灯塔,爱是历练风雨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是冥冥中心灵殷殷的守望……

每当提起爱,我就想起我教过的和我正在教的这些小不点们,曾有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有一段时间,为了给后进生补课,我常常顾不上吃饭,这被孩子悄悄看在眼里。一天,一个孩子从食堂拿回一个馒头,气喘吁吁跑回来;接着,一个孩子马上倒了一杯热水举到我面前。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小脸,看着馒头上赫赫醒目的手指印,苦呀累呀,真的值了!

试想,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假若教师本身不具备现代人格,那么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就可想而知了。说真的,小学培育我们的教师,却不知为什么总不能忘却。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坎坷人生,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的高尚人格在我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他们永远是激励我奋进的力量。我想,教师爱学生就要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让更多的孩子从中感受到殷切的期望,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向上的动力。

以前,孩子小,多少有一些放不开手,总有点越殂代疱之嫌,经过反思之后,我尝试着放手,经过一段时间,我惊异的发现:原来我的孩子真不简单呐!以前开班会,都会把我忙得像个陀螺似的,可效果不是很明显。可现在不同了,从确定主题、组织内容、分派任务,直到串联词的编写……我只需把把关,就可以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其实有时我们不必强求孩子出类拨萃,保持一颗平常心,高分数求不来,可德性可以塑造。爱不是姑息,不是纵容,教过的孩子都知道我是一个非常叫真严格的人。有一句话说的好:“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我们虽不是神,是凡人,但人格的魅力让我们传承了这份人间真爱。在生活中,多为孩子找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我们把学生当朋友,没有长幼高低之分,没有聪明愚蠢之别,那在我们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会发光的金子。不知各位同仁是否有同感,关于我们的问题学生,我们常常有一些想说爱你却不容易的感觉。其实问题学生是本艺术真经——历练我们爱的功力。他们常常叫我们头痛、忧虑、愤怒、大发雷霆,甚至是魂牵梦绕……这顽石、这堡垒,搅得我们日日不得安宁,时时都提心吊胆;我们曾发狠过,发恨过,任其自然吧……

然而,一旦发现问题,你就忍不住去管去问,因为他们已走进你的心里,爱和责任会让你责无旁贷,你不会轻言放弃。的确,爱一个好学生容易,那爱一个问题学生是不是真的好难?

作为老师,尤其是中学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的学生怎么教也学不会……于是,当面对这些“不开窍”“不听教”的学生时,老师们不禁会觉得不知所措,甚至在不觉间会得出该生将来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结论,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我也曾有过这样的苦恼,但是当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后,我为自己曾有的想法感到愧疚和自责。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黑人贫民窟的真实故事。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这里搞调查研究,其中一个课题是对该区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预测。结果是200名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定为“一无是处”、“无所作为”、“终生碌碌”等。四十年后,教授的继任者来到当年的贫民窟,他惊奇地发现:当年被调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个已离开故地无从查考外,其余180名孩子大多数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之中不乏银行家、商人、大律师和优秀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