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异类读后感

2025/05/0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异类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异类读后感 篇1

前两年,成功学大行其道,是蜂拥而至的追捧者和愤世嫉俗的键盘侠重点关注的话题。印象最深的还是欢乐颂中安迪对沉迷成功的邱莹莹指点的名场面。且不辩对错,这着实引发了我的好奇,尤其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成功是否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有问题,找百度。我在百度百科中搜索成功学,出来的是这样一段话:成功学的起源是为了完善自我和培养他人,促使人们积极进取,推动社会完善进步而自然产生的学问。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哈哈,那些市面上把致富和成功划上等号的书籍真的可以拿去烧掉了。财富是在你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得到的自然而然的回报。我不否认现在挣快钱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那种要么生命周期过短,从你发现商机的那一刻它离落败也不远了;要么挑战底线,在法律或道德的刀尖上跳舞,很是危险。而且在眼界或能力还不能与所用的财富匹配时,确定能守得住么?

我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追寻成功的,或者更直白地说,是希望自己不断变优秀的。而他们对成功对方法论讳莫如深,这本身就十分矛盾。就像是这本书里提到的,人们似乎已经预设的前提,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他的天赋,他的机遇,他让人羡慕的偶然性。而刻意忽略其他我们可控条件的影响。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他用类似于数据调查的呈现手法,列出来许多能让我们有迹可循的影响因素。比如马太效应,10000小时定律,文化背景等等。

抓住机遇是我自己对于成功一直以来的观点。人的一生中可能出现很多机遇,而这不是日常努力就能获得的。它是不经意的灵光乍现,偶然间的好奇心驱使。它不像是努力,需要靠量变才能达成的质变,机遇本身就是一个质变。因此在面对机遇时,每一个选择都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越是长大越发现,两难的选择哪有什么对错,不让自己后悔就好。像是书里提到的大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大环境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四舍五入是不是代表,成功其实是我们不断选择出来的。

突然对拿破仑希尔,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戴尔卡耐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日后会看一些他们的书籍。

异类读后感 篇2

听着很炫的名字,绕了一圈之后,回来还是一样的结论:自己争取+运气,是做到‘成功’的基础。

关于这点,书里的原话是: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到底,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OK,既然是这样,异类确实并不特别。但是,从种种‘自己争取+运气’、‘自己努力+机遇’、‘自己拼命+命运‘…等等这些公式里,我希望找出可能性更大的'那一个。

运气,机遇,命运…看上去都是那么的不可琢磨、不能把控,而不可琢磨的和不能把控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得在里面找到那些可以琢磨、可以把控的部分。

回到前面的公式:‘自己争取+运气’、‘自己努力+机遇’、‘自己拼命+命运‘…似乎有些部分,是一致的:自己争取、自己努力、自己拼命……浅显易懂,’自己‘,也是那个每个公式里面都存在的部分,相对于’运气,机遇,命运…‘,’自己‘明显是更容易琢磨和把控的部分了。

好吧,那我就来看看怎么个琢磨和把控的方式,更好。

每个人,都是一个变量数量巨大的复杂系统。而这些数量巨大的变量当中,存在着很多‘蝴蝶效应‘的可能。这因为如此,人生,才是我们见过的,最不可预测的发展趋势和轨迹。世事无绝对,但是,从概率上看,依然有高低之分。而这个高低分别的根本,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努力。

简单说,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度日,我们假设在某个方面你能做好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三,你比普通人努力一倍,那么,你的可能性就是万分之六…如果你能比普通人努力10倍(放心吧,普通人并没有多努力,哪怕10倍,也不是什么多么大不了的事情),那么你在某个方面能做好的可能性就是千分之三了。是的,从概率上看,你能做好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和普通人比,你和他们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上了。

好了,算术题做完了,怎么选,还是由我们自己。

我打算以圣经的一句老话结尾:“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异类读后感 篇3

作为芒格所推荐的书籍,《异类》提供了对成功的另外一种解读。

本书以罗赛托人的健康秘诀开始谈起,一个专注于内因(即罗赛托人的饮食结构、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无法解释罗赛托人健康长寿,只有将罗赛托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够发现这些人健康的原因来源于社团的文化(如大家庭的氛围,和睦的群体文化),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很多时候,我们在专注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原因时候,却往往忘记了这人成功的时代背景和他与这个时代背景的锲合程度。例如,作者发现,大部分成功的IT行业领袖都出生于1955年左右,如微软公司的两位创始人、SUN公司的创始人比尔乔伊、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而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缘自于1975年1月是个人计算机的元年,这些人恰好在这一年到达学习创新能力的顶峰,所谓时势造英雄而已。从微观上面说来,作者发现加拿大曲棍球队的成员大多出生于上半年,而这些则源自于挑选队员时的卡线年龄是从1月1日开始算起的,这就使得元月份出生的孩子要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占据一个更有利的'竞争地位。此外,还可以发现美国某个年代出生的婴儿成功率更高(如大萧条时期出生的婴儿由于出生率降低导致竞争减少,同时年龄过小不用上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在具备先机之后,马太效应和一万小时标准就发挥作用了。在起步阶段的一点小小的优势,会通过自我暗示而强化,强化之后会导致更为努力的工作,并经过一万小时的发酵,这种优势会逐步扩大。例如,两个孩子,元月出生的孩子因为跑步快0.01秒被选入曲棍球预选队后,就会由于这种自我暗示而更家努力的发展这一强项,在经历一万小时的努力之后,也许一个会成为国家队成员,而另外一个确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这种差距由于自我强化会成为天壤之别。

那么,除了这种先机和一万小时的努力之外,是什么造成了成功和失败的巨大差别呢?作者花了数章来阐述这个问题。这一本质就是情商、传承、文化。作者指出,“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真正聪明的小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知道他的IQ是多少。”因为更高的IQ并不说明更成功的经历。如特曼人(具有非常高智商的人)的差异表明,智商的作用有一定限度,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是他的“实用智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和他人说出自己应该说的话。本质是实践性的:它不是解释自我的能力,它是一种让你正确认识自身处境,并且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例如,兰根和奥本海姆的故事,兰根具有更高的智商,但是由于无法为自己争取权益,最后大学无法毕业,只能做农场工人;而奥本海姆,尽管他曾经试图毒死自己的导师,可是仍然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没有被大学除名、获得负责曼哈顿计划)。这种差异来源于二者情商的不同,并归根结底,则来自于家族的传承。作者在调查了不同家庭背景(富人、穷人和中产)下高智商孩子的发展经历表明,富人孩子更早接受权利观念教育,通过从小的训练和培养,会通过追问、磋商、以放松的心情开着玩笑的方式把权利向自己方向倾斜,会与权威沟通而赢得机遇和权益;而穷人的孩子不相信权威,会很快向权威低头,独来独往,对于社会的规则一无所知,等到成年会对于社会性事务疲于应付。这种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族性的马太效应的产生。《红楼梦》里借冷子兴之口曾经有句话,叫做“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最后,更本质的则是来源于文化的区别,如华人的勤劳文化导致的子女在学习成绩上的优异性(从种稻谷中来看)、韩国的等级文化导致的飞机失事(由于韩国机长的崇高地位,其他人员即使在发现问题是也采取含蓄的方式提醒,导致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纠错而坠毁)。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司的发展也遵循着类似的道理。机遇、刻苦和优势的自我强化、企业文化和传承是优秀企业的三个法宝。机遇让一个企业脱颖而出,刻苦和优势的自我强化让一个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只有文化和传承才能够让一个企业经久不衰,基业常青。这三者就是公司、好公司、伟大的公司的区别吧。最典型如IBM,通过一个打孔机成立,而长期致力于电子设备方面的研发,使得企业能够不断的在这个行业中成长并成为行业领导者,而真正使企业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则来源于IBM对行业趋势的研究(总是能够预先做出大的战略变化)、对创新的追求(基本上大的发明都来自于IBM,甚至出过诺贝尔)、以及大象跳舞的灵活。这种企业文化才是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企业分析来说,只有企业的文化才是长久和永恒的。

异类读后感 篇4

请认清现实,成功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外,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看书名会误以为这本书要揭示某项成功秘籍,可能是我太笨,没有get到任何一个只要这么做你就能成功的观点,相反,第一感觉,这是一本反成功学的书。因为书的本意只是换个角度审视“成功”背后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大部分是天注定,根本不可能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

举个例子,你能改变自己的出生年月、家庭、社会环境吗?不可能?很不幸,那恰恰是影响你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影响成功的5个要素:

1.势能——马太效应

本书开篇就以加拿大冰球队选拔为例,那些天才球星们,大多出生于1-3月,因为这个国家的冰球队员招募年龄是按每年1月1日划分的,所以同年1月出生的孩子要6月以后出生的要多了半年的发育期,他们总日常训练中会有一些微弱的体能优势,从而让教练更关注他们,得到更多训练和指导机会,球技得到进一步提升,又进一步获得关注,如此反复:优势=>机会=>更好的优势=>更好的机会。

所以,一个人一开始的“势能”,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微弱优势,让他在每次决绝种胜出,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进一步把他塑造得更强。

就好比在中国小学入学年龄是9月1日前,那么理论上来说生日是9月1日后的孩子只能等到次年(真实年纪7岁时)入学,相比于班里大部分6岁的儿童来说,他的智力、体能都会更突出,从而成绩会更好,好成绩会得到老师更多关注,从而有更多提高自我的机会,与班里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公司也一样,刚入职时,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势能,是你日后更高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家庭

家庭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先天遗传(智力)和后天培养。

智力优势是有极限的,并非越高越好,和身高一样,女孩喜欢高个子男孩——那2米怎么样?恐怕没几个女孩能接受吧。所以高智商是优势,但太高了并不一定有用。诺贝尔奖得主并非都是天才,相反他们智力水平不如天才,但是在人际关系、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跳跃方面要更突出,而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才是获得成果的关键。

所以,能够比大部分人聪明,这就足够了,非要比所有人都聪明,其实对成功的意义不大。同时,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生在一个糟糕的家庭,这颗智慧大脑很可能就此埋没。

良好富裕的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倾向于“协同培养”,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成长当中,从孩子的身体到心理全面培育。相反,贫穷家庭,家长对待孩子基本是高度一致的“散养”,认为教育就是校方的事情,他们工作太忙了,没空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变得封闭,表现欲不强。所以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心智成长,他的家庭如何栽培,几乎取到决定性的作用。

书中讲了一个天才陨落的故事,一个智商190的天才儿童(爱因斯坦160),从小活在母亲改嫁(4次)、家暴、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的环境下,上学、打工、社会体制的遭遇都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他从小就不能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长大了便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终日守着农场,碌碌无为,而他自己也习惯了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3.机遇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机遇分为两种:偶然的运气和时代的机会。

偶然的运气包括关键时刻贵人相助、名额刚好多处一个而且给了你、一次意外致使你更好的完成某事等等,个别人在特殊时刻遇上的好事。

而时代的机会包括某个行业的崛起、国家高速发展、某种体制改革等等,在特殊年代特殊地点出生的人所遇上的好事。

机遇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其实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历史契机,而不单单是他们回忆中的那些艰苦岁月。

4.文化

文化影响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成功因素,因为它太习以为常了。就像犹太人会经商,江浙沪人更懂得做生意,这是民族/地区文化影响的典型。一个人生来看到,同学、朋友、亲戚等都在从事类似活动,而从小被灌输的道德价值观等也会“迫使”他走向类似的道路。在这些人眼里,走南闯北才是天经地义的,我在家乡朝九晚五反而被当作不务正业。

再如,为什么中国学生数学更好,因为中文对数字的发音更简短,随便7个数字对应中文是7个发音,而英语的话前两个数字就占了6个发音,能比么?再有,3/5这个数,中文念五分之三,而英文念做三个五分之一??。所以数学方面,美国学生先天就弱于中国。

另外,中国常年稻米耕种的历史,让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亚洲圈,都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互帮互助”等勤劳、和睦相处的文化思想。在农耕时代,中国农民每年的劳作时间差不多是西方游牧民族的三倍。所以到西方的亚洲留学生只需要“正常作息”,就能让老外感叹:“他们太用功了!”老外眼里亚洲学生几乎就等于好学生。

5.勤奋

10000小时定律,当你专注在某个行业或领域持续实践一万小时以上,你就会成为该行业的专家。但需要注意一点,这里的勤奋更多来自于实践者自身的兴趣,驱使他全情投入。

比尔盖茨、甲壳虫乐队、冰球队明星球员、著名律师,在他们成名之前,务必要明白,他们早就通过超乎常人的苛刻,把自己打造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书中还说了个有趣的例子,很多音乐家们,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天才。但实际情况是,那些“天才”音乐家背后往往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有足够的经济让他们在成年后都不用工作,专注练习音乐。总之,相比于二流音乐家而言,一流的才子其实是因为他们的练习时间要比常人多太多了。

综上:

比尔盖茨、马化腾、马云这些巨头的成功背后,他们的艰难岁月、吃苦耐劳这些毋庸置疑,但没有他们的中产家庭、学校经历、公司或者一系列从业经历,没有那一个个机缘巧合,一次次雪中送炭,如果计算机时代早或晚到来几年,情况将完全不同。

这里所说的不成功,并非一无是处,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内,80后几乎都是中坚力量,担任中高层角色。这里的不成功是指,80后这一代人内几乎没出现什么著名的、数一数二的行业领军人物或企业家。

从如今火热的互联网行业来看,不论BAT还是排名前十的企业中,80后创始人能占几席?更有意思的是,行业巨头们几乎都属于65-75年之间,尤其是70前后。为什么?

其实异类这本书揭示了背后的奥秘,95年中国互联网兴起,2000年互联网井喷,2010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然后95年的他们还在上中学,2000年的他们还在上大学,2010年的他们发现市场造就被巨头瓜分得差不多了,他们就是80后。

前些年,网上流传类似这样一个段子(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关于80后:

读小学的时上大学不要钱,上大学的时读小学不要钱没工作的时工作是包分配,参加工作的时赶上金融危机没钱的时候房子便宜,挣钱的时候首付都攒不够。

年轻的时候55岁退休,等老的时候…(现在已经开始延迟退休了)出生的时候只准生一个,生育的时候鼓励再生一个。

以前是“一母生九子”,现在是“一肩扛四老”

说这话固然充满很多发泄的成分,更多也只是抱怨而已,但这话说难道说得不对么?我想,这正是80后所面临的尴尬,这一代人什么都赶上了,这一代人什么都刚好错过了。

其实80后不缺家庭、勤奋、文化等因素,但缺乏势能和机遇。

这个世界,总有那么小部分人,他们天资聪慧,他们总有好运气,他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平步青云,他们的高度非常人所能及,他们是异类。

而身为大部分人的我们,除了面对异类们的愤世嫉俗外,多想想怎么利用势能让自己积累优势,怎么让自己的家庭更和睦且优秀,怎么更好地发扬自己的文化色彩,还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当然,机遇这东西,虽然无法掌控,但幸福来敲门的时候,你却说你没准备好,岂不是太遗憾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