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观潮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潮的心得体会 篇1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钱塘潮更是千古奇观,古语云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却步如兵溃,白浪高于阅景坛。然而闻名不如见面,今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钱塘潮。
今年中秋节,我们去到了浙江,目睹一下如雷贯耳的钱塘潮。早早的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此时这里早已人山人海,旁边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经人介绍原来是清朝时建造的,名为观潮楼,历史悠久。
我们找了个位置,忽然就听到有人大喊来了来了,我向远处望去,只见江水像一条移动的白线慢慢向我们移动,慢慢变大,越来越近越来越快,那声音也渐渐变大,如同千军万马那般浩浩荡荡,又如同战鼓那般声势浩大,给人磅礴的感觉,那浪潮越来越近,声音更加大,如同魔鬼般在咆哮,再加上那浪潮就像一张大口,给人感觉就像一只魔鬼张开大口向你冲来,我不觉向后退了几步。
那浪潮终于来到了岸边,它如同发怒的龙,用它的`尾巴横扫岸边,顿时发出撞击声来,并且溅起无数水花,之后又接连几次拍在岸上,直到浪潮渐渐减小,浪潮退了,我们也走了。钱塘江观潮之旅结束了,但我仍然不能忘记刚刚的景象。一天清晨,湖水,河水的水位比往常高了许多,一座30米高的巨型大坝前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原来今天是农历的八月十八,他们都是从各地赶来观潮的。
大坝上的人们有的拿着照相机,有的拿着手机,都昂首俯忘着平静的江面,希望那惊心动刻的一幕早点来到。
只听远处传来了“轰隆隆”的声音,一大波海浪此起彼伏的从远处荡漾过来,以飞快的速度撞向大坝,然后变成一个面积巨大的水墙向空中飞去,接着变成了一大片浪花落在水中,没有一会,两三个大浪合在了一起,犹如排山倒海般飞快的往大坝上冲,瞬间水花四溅,最后落在一大片巨石上面,海水如猛兽般咆哮着,真是又刺激又惊险啊!
你看,这排山倒海,水花四溅,犹如千军万马般的大浪是多么的威武。
我一次次的看着这力量超大的浪花不停的冲击着大坝,心里胆战心惊,生怕这凶猛的潮水把人卷进去,那该怎么办呢?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跟爸爸一起来看潮。
观潮的心得体会 篇2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厦门的鼓浪屿去游玩。鼓浪屿是厦门的一个岛屿,虽然很小,但那里的风景却是异常美丽。在那里,我看到了美丽的大海,懂得了大海的宽广和汹涌。
我们来到了鼓浪屿,只见岛屿周围都是海水,远远望去,湛蓝一片。我走到沙滩上,静静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这时,正好赶上涨潮,海水先是慢慢往后退,然后后面的波涛往前涌,然后突然扑过去,扑打在前面的海浪上,而前面的海浪则覆盖在沙滩上。就这样,海水一次接一次地后退然后在往上涌。有时一个大的浪头从海上扑打过来,海水一下子往上涨了好多。我发现,涨潮时,都是海里的波涛往岸上扑打着,这样海水就会往岸上涌。海水慢慢地往上“爬”着,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我刚才站的地方都已经被海水覆盖了。涨潮可真是一个壮观的景象啊!这时,已经是傍晚,天边渐渐有了一片淡淡的'粉红,接着周围的云朵都跟着红起来,那红色越来越重,越来越重,渐渐地,天边都变成了紫红色,原来晚霞出现了!现在的海水已经不再“淘气”,不再往上涌了,只有很小的波浪在海面上翻滚着。这情景是多么壮观!
大海的涨潮是多么壮观、雄伟啊!
观潮的心得体会 篇3
这是一篇莫泊桑著名的的短篇小说。故事很简单:发生在法国西北一个拮据家庭中的小插曲。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还有若瑟夫——也就是文中的“我”。文章经过“我”和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的途中偶遇于勒的经过和菲利普夫妇在发现于勒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阔绰的反应,深刻地揭示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纯粹的金钱关系。
让我们看看故事是如何发展的。首先作者写了主人公一家的拮据生活。“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这闲闲的两笔让读者深刻的了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景。等读者了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景,作者笔锋一转:“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从而巧妙的引出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于勒。于勒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开始他“行为不正、糟蹋钱”,“不仅仅把自我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于是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到美洲去。请注意,那里作者用了“惯例”一词,这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普遍的金钱关系。之后呢?于勒来信说他赚了点钱,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大家每一天都在盼望着于勒归来。前后比较之强烈,人们之间以金钱维系的亲情可见一斑。再之后,因为二姐的婚事,一家人要到哲尔赛岛游玩。作者写一家人很自然的上船、很自然的想吃牡蛎,在“自然”中一步一步慢慢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父亲发现那个穷苦的卖牡蛎的年老水手竟然是他们日日夜夜盼望着的于勒!读到那里,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之惊讶。可是,这种结果既是意料之外
,也是情理之中的。最终,“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盼”、“赞”立即转为“怕”、“躲”,让人读来又增添一丝失落和对当时人们金钱关系的失望。
这篇文章没有深奥的主题、复杂的情节,而是用平淡、自然地语言叙述简单的故事。可是其中一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描述却尖锐的讽刺了人们的金钱关系。例如:当于勒据说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太太说“这个好心的于勒”,“他真是个有办法的人”;当他又成了穷光蛋的时候,这位太太立刻把他说成了“这个东西”,“这个贼”,“有办法的人”立刻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在情节发展方面,作者的笔调也是平淡的,不慌不忙地慢慢展开叙述,丝毫不见刻意的铺垫,却让读者的心无法平静下来,必须要一口气把这篇文章读完不可。这两点,是我最为欣赏的。
总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平淡而极精巧的、值得玩味的文章。
观潮的心得体会 篇4
进入高中,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军训考验。对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种自我挑战。在这短短的军训期间,我们要与原本不认识的同学相互认识,并且要做到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我们要从原本懒懒散散的暑期生活中脱离出来,参加严格训练,接受阳光的洗礼,面对种种的考验。
给我们训练的教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身材不高,在他那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严肃和认真。他还很爱笑,而且笑的时候原本就不大的眼睛变得更小了。但是,教官在军训的时候对我们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只要大家不努力,他就会批评我们;只要大家动作不规范,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给我们看。这可是我第一次与军人接触。
军训一开始,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对军训充满了好奇。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问题来了。有的同学开始发牢骚,抱怨声便连声四起,一些同学向教官提出意见、有的甚至想逃避训练。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平时的生活太顺畅,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了那份同龄人应有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必须提高的自身素质。
军人也许真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抱着在军训中混的我,六天后,才认识到严谨的时间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训练场上,我们无数次地重复着,用自己的心去真真切切的体会军人的英伟。军姿的纹丝不动,跨步的整齐有力,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军人的一丝不苟。
高中的第一堂课—军训,就在今天,圆满结束了。回想起这些日子,我感慨良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训的结果。军训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它教会了我们对别人的关爱,它加深了我们理解保卫祖国的责任,它告诉了我们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
我们至少是我不再是娇滴滴的孩子,不再是好哭的小姑娘,我知道面对高峰,我们须自己去搭造阶梯;遇到山崖,我们要自己去连结绳索。我们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是否去把握!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微小的力量一旦积攒起来,产生的威力可是无比的呀!当别人享受锲而不舍的喜悦时,你千万不要成为功亏一篑的典型。谁笑到最后,谁是最终的胜利者;谁坚持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谁才是战胜了自我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