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
回望中的道路总是惊心动魄的。
——题记
已经好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后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读完“央视名嘴”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情绪便笔端流淌。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他从1990大学毕业后十年间的工作和成长经历,真实的还原了其“三十而立”的所思所想,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变迁和个人独特人格魅力的日渐成熟。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充满了他的大学生活。“那时候,很多青年都感觉自己好比一朵浮萍”,不知该如何开启自己的美好人生,但他最终抓住了机遇的尾巴。但世事变化无常,造化弄人。曾因一份匿名信他又重新返回了校园,他宽广的胸襟和独具深度的话语,令我对他肃然起敬,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
电视屏幕上的他是一个正义、睿智、犀利的人,又不乏平易近人,他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还原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实事,讲述着异样的人生百态。完美的彰显了一个新闻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一种魅力。曾经的他也彻夜失眠,也在无聊时可以一下午坐在麻将桌旁,也和同学们做一些看似荒诞的事儿。但终究他是为人们所铭记,这和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
从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而归,到重新加入WTO,再到香港、澳门回归,九八年全国抗洪救灾,这一切都会使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十年前的白岩松同样谈到了环境污染问题。书中不仅谈到环境污染,更动情的描写了人心污染的可悲。人心污染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中国乃礼仪之邦,而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今天似乎也只是一种场合或形式的出现,真正被切入人心的,则少之又少。国民素质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变冷了。书中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不同层面的体现了人性中的阴暗、善良、宽容的一面,以及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痛并快乐着,痛也许是我们在这个大跨步社会中,被这样那样的洪流磨平了棱角而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觉悟,一种思考,一种总结。快乐亦该是一种权利,一种义务,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至此,希望诸君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都要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2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是我最近读的一本书。
我不知道,它算不算一本好书,因为白岩松虽然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者,却怎么也算不上一位作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于我,更多的是一种随性而遇的收撷。因而对那些词藻华丽,文言晦涩的东西逐渐望而却步,相反,更喜欢那种文风平实,说尽浮生百态,走入寻常百姓的闲言碎语。
手中的《痛并快乐着》显然不是白岩松的闲言碎语,看他的书,让我想起了与朋友的聊天。同样从事这个职业十多年,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见,谈论的话题竟然还是学校、学生、考试、作业……那份十几年培养的职业习惯、思维定势早就深入骨髓,一见就滔滔不绝,一发而不收。那是因为对职业的投入。对自己职业同样投入的白岩松,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与电视与新闻的。
读这本书,让我又认识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当然,白岩松报道的更多的是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他所接触的事件不是震憾全国就是影响全球,他所讲述的`人个个都是不平凡的“东方之子”。即便这样,那些曾经在电视中遥不可及的事件,似乎就这样突然立在眼前,让我也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愫;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物,在白岩松的白纸黑字间变得那样可爱而鲜明。
“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对自己从事这份职业的感悟,我想,也是我们每个人从事自己职业该有的感觉,如果你投入了,热爱了!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3
一开始,是被白岩松这个名字吸引的,应该是小学四年级,也就是20xx年。那个时候感动中国已经播出五年了,但我确是第一次看,就这么一直坚持着不知不觉坚持了快十年,说实话一开始,只是看感动中国里边的一些故事而已,每一次都哭的稀里哗啦的(看能我太过于感性了),但慢慢的,我对两个主持人也渐渐的好奇起来,觉得他们真的好棒,可以在那么大的舞台上做着主持,每次和嘉宾的交谈都是那么融洽,我梦想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自信满满的站在舞台上。
机会慢慢的来了,小学五年级有个到县里边比赛的机会,但名额只有一个,必须从我和另一个同学之中选一个,因她有比赛经验所以我没被选上,现在想想应该也是我还不够好,到了初中我慢慢的开始参见学校里各种关于语言类的比赛(朗诵,演讲),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只是在学校而已。
到了高中我一如既往的参见学校里的语言类比赛,并当上了朗诵社的社长,同时也遇到了一位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老师,也是他让我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了一些,我开始慢慢参见县里的比赛,这也为我参加即将来临的全国性的爱国主义选拔演讲大奠定了基础,当时我正在上高二,从写演讲稿开始,一开始不知该从何入手,到后来的第二十多篇的最终完稿,我自己都不知道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白天要上课,只能每天晚上熬夜去改稿子,好在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从学校的选拔,再到县里的选拔,我发挥的都很好,但却卡在了市里,因为话筒倒了三次,导致超时所以与第一名无缘,后来听说当时的第一在省里拿了个三等奖,不管其他人取得的结果如何,我在想如果当时我的舞台经验够充足,是不是就有机会,到省里去比赛,甚至像之前的学姐一样站在人民大会堂,演讲自己的作品,但机会只有一次我已经用掉了,没有重来的可能。
上了大学,接触这种比赛的机会也慢慢多了起来,我也越来也有自信,最终我也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大的主持,还记得主持的前一天晚上我睡的并不怎么踏实,第二天也一直在担心能不能主持好,因为时间仓促连排练都没有,而且还需要现场发挥,就这样带着紧张与不安,走上了舞台,还好在台上一切顺利,当主持完走下舞台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挺不不错的,在心里默默的给自己点了个赞。
到现在大二了没了当时入学的那份好奇,但我依旧,在努力着。朗诵,演讲主持,我也一如既往的喜欢,闲暇时间我也会找个安静的地方,录制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这些经历,带给我很多快乐。但也有些小小的苦涩,每次上台前抓耳挠腮的准备,每次在台上不自觉的紧张感觉自己的心跳总比平时的快一些。
但甜是大于苦的,我得到了同学以及老师的肯定,口才也慢慢变得好起来,人际交往能力也变得很强。这应该就是坚持一件事情的过程,也正如书名说的那样痛并快乐着。
这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感触,可能跟书中的内容不怎么贴切,不过也像作者一样从某方面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前十年。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4
借着寒假的一个月时间,我细细的读了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从这本书当中,我感受到了白岩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工作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他对电视事业的无私付出令我感动和敬佩。
图书《痛并快乐着》是一本随笔集,包含了白岩松从19xx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他把自己对事物的所见所闻全部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们和他一起领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多事情,在想象中发生的时候,神圣无比,而当真实的发生到来的时候,人们却失望的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的'神奇出现’这句话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呀有些事物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有些事情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下去,相对于我们而言,必须在这个社会上拼搏与学习,我们只能尽快的适应它,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坚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勇于奋斗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