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2025/04/2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篇1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杨善洲就是其中一员。

提起杨善洲,他像焦裕禄、孔繁森一样让大家耳熟能详。他于1927年1月出生,20xx年10月去世,xx施甸人,xx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改革开放之初,他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了“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率先探索和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建成一大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企业和特色鲜明、经济活跃的小集镇。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国家。荣获“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学习杨善洲精神,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在他树起的镜子前,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杨善洲始终坚守党的信念,满怀对党的深情,对党无限忠诚,尽心尽力把党的要求溶化到自己的血液里,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他清贫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杨善洲的一生,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篇2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近期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他,他的很多事震撼我的灵魂。杨善洲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无私、廉洁奉公。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才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

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杨善洲同志用毕生精力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植树造林20余年,他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他把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党员奉献的境界。

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甘为群众忘我奉献一生的共产党员。他是群众心目中优秀共产党员的鲜活形象,是创先争优活动中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创先争优,就要像杨善洲一样,常怀为民之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讲求奉献精神,把一生的热血献给祖国和人民;牢记党的宗旨,用行动把党的光辉形象树立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

一个地委书记竟拿不出钱修自己漏雨的房子,现在的领导可能谁也不会相信。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我们应该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精神。杨善洲同志虽说大领导,但他穿着朴素、生活艰苦、朴素。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农民群众,事事为民、时时想民。我们应该像他那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学习了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他的话语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他的优秀品质我们应该世世代代传下去。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履行自己的职责,强化自身的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我们的村民。随时谨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像杨善洲同志那样一心为民,我想那样我们的工作、生活将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

我学习了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后,要以老书记为榜样,在村干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从每一件件小事做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篇3

杨善洲,一个曾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老干部,一个退修后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的老党员,用忠诚与信念、汗水与生命、追求与奉献,向世人展示了平凡而震撼人心的一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乐章,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光芒四射的不朽丰碑,让人汗颜,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我们学习杨善洲,就要做到“四不”:

首先,信念不能移。

理想是精神的灯塔,信念是生命的支柱。杨善洲以“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的坚定信念和钢铁般的誓言,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职时,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退休后,他扎根荒山植树22年。那种“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却吹不灭杨善洲“我自岿然不动”的决心:“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在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严峻挑战面前,无论任务如何艰巨繁重,情况如何复杂尖锐,道路如何曲折坎坷,都要始终保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精神风采,“咬定青山不放松”,让信念的种子生根发芽、拔节成长,让神州大地生机勃发、绿意盎然。

其次,宗旨不能丢。

杨善洲有句口头禅:“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最讲实事求是,老百姓最讲实际和实惠。杨善洲说:“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这是何等情怀,又是何其掷地有声!那些无视群众疾苦而以权谋私的利欲熏心之徒, 在这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的老干部、老党员伟岸人格的逼照下,是那么渺小和为群众所不齿。我们学习杨善洲,就要像他那样坚持做到听民声、询民情、知民事、释民惑、排民忧、解民难、顺民意, 一言一行都彰显出共产党人心系群众、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怀,时刻牢记和践行党的宗旨,为群众谋福利、增幸福。

再次,工作不能怠。

杨善洲用他脚踏实地、知难而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实践了他“共产党员身份永不退休” 的价值追求。而我们不少干部却把时间和精力消磨在了人浮于事、相互扯皮中,浪费在了文山会海、空话套话中,耽误在了无事生非、无谓争论中, 损失在了盲目决策、胡乱指挥中, 荒废在了饱食终日、浑浑噩噩中,甚至消磨在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我们学习杨善洲, 就是要坚决杜绝诸如此类的消极现象, 勤奋工作, 永不懈怠, 像“老黄牛”一样乐业不疲, 象“孺子牛” 一样敬业奉献,象“拓荒牛”一样创业进取, 干好其业, 闪放其光, 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群众、造福群众。

第四,生活不能奢。

“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他当官一场手空空,担任地委领导20年,没用手中权力谋取一点儿私利;退休又钻山沟沟,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0多年,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最后留下“不请客、不接礼、不铺张、不浪费”的遗言,要求“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身后留下的,还是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但是,一个时期以来, 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泛滥,已经使现实生活中充斥着一种贪图享乐的奢靡颓废之风、一种物欲横流的精神“侏儒症”,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我们学习杨善洲,就是要清正廉洁,律身以俭,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带领群众摆脱困难、走向富裕。

君子之风,高山仰止。杨善洲的精神,在当下非虽人人能至,然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以此为镜,照射灵魂,做到既心向往之,更身体力行,自觉践行“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共塑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篇4

绵延的碧海,葱郁的森林,潺潺的溪流,是杨善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然而,比这些财富更可贵的是他执著一生的信念与追求。

坚守一辈子,是信念在引领。坚守一辈子,说来容易,做来难。为官30余载,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硬是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

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带领群众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他为国家留下价值几个亿的数万亩森林,自己却两手空空离开了那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他为了什么?在这位朴实的人民公仆心中,该有着怎样执著的追求,又该有着怎样炽热的忠诚,而这追求与忠诚定是源自信念的力量。只有坚定的信念,才会使人拥有强大的动力,才会满腔热忱地投入伟大的事业,不畏任何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只要对祖国、对人民有利,便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清贫一辈子,是信念在导航。杨善洲一辈子修身养德,到基层考察,他自己掏饭钱;

老伴偶尔用了公车,他交汽油费;

在农村的女儿求他帮忙找工作,他没给办;

家人“农转非”的名额被他让给了别人……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以一生去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还是信念!有了崇高的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就有了一身的浩然正气,就能做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永葆高风亮节。

杨善洲的一生都是在坚守中淬炼人格党性,在信念中升华人生境界。他是创先争优活动中最生动的楷模,他用一生告诉世人:只要有崇高而坚定的信念,无论身居何种岗位,都会成就伟大;

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