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陶渊明传》读后感

2025/04/2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陶渊明传》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陶渊明传》读后感 篇1

学习教科书,就喜欢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读人物传记,对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发觉陶潜并不是心目中那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仙人。年轻时的陶渊明曾经意气风发、热烈奋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抚剑”,原来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有过仗剑江湖、豪酣兴健的时代。我想,他有崇拜荆轲的豪侠之情,也一定希望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样建立功业。原来,他的归隐有着许多的无奈。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在门阀士族阶层的排挤之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能酬。

同时,热烈的心境归于淡泊,也是对生活更深的挖掘。丰子恺说过,人生的境界有三层,物质、精神、灵魂。陶潜不为物质所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精神的境界,但读书人也未必隐逸。隐逸,也许就是为了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般灵魂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境界。现代社会有时精神变成了物质的附属,心灵变得物化,多少人又能去关注自己的灵魂?谁又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获得灵魂的平静与安然?有人说,最远的距离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关注灵魂生活,也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田园之居妙在不受束缚,贵在顺乎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之美让心灵也变得轻松悠然。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出仕顺乎自己的心愿,未能如愿也不强求、不阿谀,色和而正、顺畅坦然。世衰则隐,也是随性适情、力耕不辍。青山绿水,穿着粗衣的诗人背着锄头向豆苗田地里走去,诗人与自然物我交融,人身处自然之中,如此和谐。农耕,或许也是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吧。正如许多年以后美国的梭罗,一间木屋,自给自足,湖泊小舟,随兴所之。

作为一个学生,对于陶渊明的种种,是无法评价的,只能写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表达一些景仰。景仰陶渊明豪情侠气、深邃的灵魂、自然的心境。而不论怎样的陶渊明,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苦难失去纯真的赤子之心,这也是古来无数人都喜爱他的原因之一吧。

《陶渊明传》读后感 篇2

读人物传记,对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发觉陶潜并不是心目中那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仙人。年轻时的陶渊明曾经意气风发、热烈奋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抚剑”,原来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有过仗剑江湖、豪酣兴健的时代。我想,他有崇拜荆轲的豪侠之情,也一定希望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样建立功业。

原来,他的归隐有着许多的无奈。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在门阀士族阶层的排挤之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能酬。

同时,热烈的心境归于淡泊,也是对生活更深的挖掘。丰子恺说过,人生的境界有三层,物质、精神、灵魂,陶潜不为物质所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是精神的境界,但读书人也未必隐逸。隐逸,也许就是为了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般灵魂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境界。

现代社会有时精神变成了物质的附属,心灵变得物化,多少人又能去关注自己的灵魂?谁又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获得灵魂的平静与安然?有人说,最远的距离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关注灵魂生活,也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田园之居妙在不受束缚,贵在顺乎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之美让心灵也变得轻松悠然。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 ”。出仕顺乎自己的心愿,未能如愿也不强求、不阿谀,色和而正、顺畅坦然。

世衰则隐,也是随性适情、力耕不辍。青山绿水,穿着粗衣的诗人背着锄头向豆苗田地里走去,诗人与自然物我交融,人身处自然之中,如此和谐。农耕,或许也是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吧。正如许多年以后美国的梭罗,一间木屋,自给自足,湖泊小舟,随兴所之。

作为一个学生,对于陶渊明的种种,是无法评价的,只能写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表达一些景仰。景仰陶渊明豪情侠气、深邃的灵魂、自然的心境。而不论怎样的陶渊明,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苦难失去纯真的赤子之心,这也是古来无数人都喜爱他的原因之一吧。

《陶渊明传》读后感 篇3

我心中的陶渊明

清晨,带月荷锄,穿一双草鞋走过潮湿的田埂,看草盛豆苗稀;戴一顶草帽来到园外,赏东篱菊花开。背后是一座绿柳 成荫的草屋,和远处清晰可见的南山,这样的田园,收留了一颗怎样伟岸的心灵?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门”,是他精神的后花园吧,隐居田园,不向乡里小儿折腰求那五斗之米,他的生活并不富 足,常常捉襟见肘,甚至还要依靠亲朋的救济。但是,面对这样的窘境,他仍能“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他固守的,是一片未被开垦的灵魂的处女地。所以他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摆脱世俗的羁绊,他收获的是自由的心 灵和人格的高贵。 而这样做,他并不是为了谋求什么,不是嫌那五斗之米太少,也不是为了炫耀他的高风亮节,他是真的归隐了,归隐到 了灵魂牧歌的本真之境,他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在那片田园,他才是他自己。

陶渊明的性情,就像大雪出霁后的大 地,洁白无瑕。他是自然的、本性的、率真的。他携半壶酒,采菊东篱下,将醉将醒,飘飘欲仙,猛然间抬头,看见几只鸟 儿从头上掠过,它们身披霞光飞回远山的丛林。他觉得此时的世界安宁而恬美。他笑了,他醉了,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 辨已忘言”!

我眼中的陶渊明

一方葛巾,飘飘布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不贪图尘世的功名,只求心灵的明净淡泊,这就是我眼中的陶渊 明。 陶渊明嗜酒,酒就是他的'朋友。他率真,“若复不快饮,空复头上巾”;他洒脱,“我醉欲眠卿可去”,酒通过他的口 喉,穿过他的肠胃,深入到了他的灵魂。他用带着露水的菊花泡酒,并取名为“忘忧物”。也许真是因为他忘记了尘世的一 切忧愁,所以他才达到了“真隐士”的境界。陶渊明的酒——真诚而醇香。 陶渊明爱菊,菊就是他的知己。他高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淡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菊,不争春,不畏寒。

百花之后绽放,冷霜之中挺立。正如陶渊明坚定的归隐之志,这或许就是陶渊明爱菊的真正原因吧! 陶渊明的守节之志令人钦佩,即使在生活贫困、重病卧床之时,仍不肯接受官家的资助,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气节!虽然困 窘,但守节之志,老而弥坚。 每次吟咏陶渊明,都会有一种清雅与超脱之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畅。陶渊明,爱菊,与菊一起归隐;爱 酒,与酒一同燃烧。他的率真自然,他的固穷守节,令后人仰慕千年。

曾有一位青年,他胸怀大志,一腔热血,渴望能解民于倒悬,匡扶正义。可是世事难料,不愿同流合污的他无法在官场 立足,他四处碰壁,三仕三隐,最终,不惑之年的他看透宦海的污浊,毅然回归田园,不肯复仕。是的,他就是陶渊明,一 个内心充满痛苦的高洁之士。 他是儒家弟子,却无法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只能无奈地独善其身。每日饮酒赏菊,成为一个闲人雅士。可是这样的他甘心吗?快乐吗?

人们只知陶公性嗜酒,可又有几人看出了这沉醉之中的几分悲伤?官场黑暗,百姓疾 苦,他渴望寻找到一片乐土,一片桃花源。这里,没有纷争,没有战乱,“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可是我们同那武陵人一 般“不复得”,桃花源悄然消失。 人们只知陶公爱菊,可又有几人了解,清闲的赏菊只是为了掩盖那无尽的空虚。一个正值事业高峰的他,无所事事,不 能为国分忧,不能为民解难,只能通过东篱采菊、月下独酌来排遣他心中的苦闷。

在无奈与悲伤中,他转向老庄,寻求精神的解脱。只有做一个隐士,才能守住心灵的净土,于是,他开垦自己的桃花 源,安贫守道,用清凉的泉水冲走心中的块垒,用清丽的诗行表达自己的心志。

然而,陶公,你真的释然了吗? 桃花源啊,你又何不是陶渊明心中的陶花源?我宁可相信陶公是故意为之,否则为什么不是菊花源呢?唉,陶花源是一 个诗人的悲伤,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批判。 为心灵寻一方净土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吗?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雅人吗?是那个“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的农夫吗?对,就是他,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仕途的不顺,远离了尘世,归隐田园,坐看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边云卷云舒。陶渊明的生活多 么清逸,像天空中的白云,海洋中的精灵般自由,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被官场的牢笼束缚了太久的心才得以寄托。

菊,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陶渊明将己志寄托于菊,为心灵寻得一方净土。这净土是他的 “方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净土是他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净土是他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醉心自然,乐夫天命,人生何求? 出生贵族的他,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但无奈身处乱世,他在三仕三隐的徘徊中,最终超脱物外, 最终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归隐后,他“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虽然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但他归隐之志并未因此动 摇,人固然需要物质的生活,但精神上的追求永远支撑着纯洁的心灵。固守清贫,悠然物外,他洁净而疲惫的心灵唯有大自 然可以安放。

悠哉,陶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传》读后感 篇4

阅读《陶渊明传》后,深感陶渊明其人其诗,犹如一缕清风,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吹拂在我们心间,带给我们对人生与理想深远的思考。

陶渊明,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充分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他身处乱世,却能坚守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这份对于个人尊严与自由选择的'坚持令人钦佩。他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实践了儒家倡导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精神理念,展现了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价值追求。

在诗歌创作上,陶渊明以其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深沉内敛的情感表达,开创了田园诗的新纪元,赋予了中国古典诗歌新的生命力。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既是他归隐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对内心宁静与超脱世俗的人生境界的揭示。

总的来说,《陶渊明传》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更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陶渊明的坚韧人格、淡泊名利、热爱自然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追求心灵富足的生活哲学,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