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1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这几天,我看了一部《唐山大地震》电影,它是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非常让人感动。
要讲的是唐山地震前的一户人家回去的时候,看见了一些反常的情况;很多蝗虫。到了晚上,家里的.孩子睡觉,大人干活,干着干着听见几声雷响,下起雨来,然后天空慢慢发紫,紧接着有房子大面积塌陷,轰!轰!正在干活的爸爸恍然大悟,说:“是地震!快跑!”爸爸带着妈妈小心翼翼在阵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孩子们的妈妈要进去,孩子爸爸说:“危险!”说着把自己妻子一拉,自己进去救孩子了,刚一进去那栋房子就哗啦一声塌了,孩子也被压在下面。
过了一会儿,地震停了,一片凄凉。死的死,伤的伤,那一户人家的爸爸被先找到了,可是已经死了,之后找到了两个奄奄一息的孩子(自己的),但是只能救一个小孩,因为水泥板只能撬一边,妈妈正在犹豫不决,人们要救别人去了,妈妈着急地说:“救弟弟!”弟弟被据掉了一只胳膊,而姐姐死了(其实还活着)。之后妈妈带着弟弟去治疗,而刚刚在拉尸车上醒来的姐姐北一个解放军救援队的叔叔救走并领回了自己的家。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她)们各有所成,弟弟当了经理,姐姐当了医生,最后姐弟在一次成都大地震是遇见,姐弟相认,最后姐姐跟随弟弟找到了妈妈,然后去看了看死去的爸爸,并且在看了看死去的爸爸,再看了看你几堵唐山大地震死去人名字的墙,流出了伤心的眼泪。
当看到姐姐跟妈妈相逢时,当看到记载唐山大地震死去二十四万同胞的名字的那堵纪念墙的时候,我的泪不断流下。虽然唐山大地震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是坚强的唐山人民靠自己的双手,从废墟上再次建立起了美好的家园。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2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讲了一个关于地震的故事。
那是1976年7月28日,当天天很昏暗,成群成群的蜻蜓一窝蜂地涌来,人们似乎没有感觉到危险正一步一步逼近。夜里3时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睡梦中的人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有的人想跑出楼房,可是刚出门就被塌倒的水泥板给压住了;有的人为了逃生,干脆选择从高楼跳下,结果跳出来后又摔死了;房子塌了,家没了,到处是血流成河……
看到这里我很难过,也有很多感慨。人们在这些天灾人祸面前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助。那么,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如果再一次发生大的灾难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各种灾难发生时的前兆,了解如何自保,如何急救的方法。例如地震前的天气变化,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等。一旦发生地震,我们能跑出室外的,就一定要有序地逃到室外,到空旷的地方。千万不要再跑回来取东西。如果跑不出去的话,就要躲到卫生间、写字台、床或低矮的家具下,用枕头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如果可能,抓住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如水瓶、吃的东西,尽量节省食物。
其次,当灾难真的来临时,一定要冷静,最忌慌乱。相信只要活着,就会有人来救我们。如果真的被困住了,一定要坚持,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要保持体力,听到有人来时,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在其他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
我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的一次灾难来临的`演习。在遇到危险时,老师教育我们下楼梯一定要有序,争先恐后的结果,只会让逃生的速度更慢,带来可怕的人员拥挤和伤害。危难时一定要团结协作,才能共渡难关。
希望,永远看不见灾难的到来;希望,我们永远生活在阳光下;希望,我们的祖国永远美好;希望,我们的世界永远和平!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3
一群蜻蜓飞过,密密麻麻的,一场大雨似乎马上就要来临。主人公方登和方达抱着爸爸新买的电风扇回到家里,吃着妈妈为他们准备的西红柿,一家人过着普通又快乐的日子。
夜深人静,方登和方达进入了梦乡中。突然,鱼儿跳出鱼缸,灯光摇晃,“轰”的一声,天崩地裂,房屋在瞬间倒塌,爸爸为了救妈妈被压死了,姐弟俩被压在了石板的两端,石板太重,只能抬起一端,而另一端就会压死另一个人,妈妈被逼做出了救弟弟的选择,听到妈妈的决定,姐姐方登流出了眼泪。
妈妈带着断了一只手的弟弟坚强地活了下去,而姐姐并没有死,她被一对好心人收养了,虽然生活条件比过去还要好,可是在她心里却留下了一道伤痕:妈妈选择弟弟却不选择她。其实她不知道妈妈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做的这个决定,否则姐弟俩都不能活。
几十年过去了,方登和方达相遇在汶川,他们都是来救灾的志愿者,方达把方登带到唐山的新家。亲人终于相见,白发苍苍的妈妈跪在了方登面前,请求她的谅解,方登也跪在了妈妈面前,她终于原谅了妈妈。
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那么的脆弱,又是那么的坚强,影片告诉我们,亲情是多么的可贵,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去珍惜,去呵护!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4
只有当你身在其中,才能看清关于这个象征物的一切细节。在那里生活的三年时间里,我常常与那些鱼刺一样的、沙砾一样的,与伤痛有关的细节迎头遭逢。地震遗址,广场上的纪念碑,人行道上,格外多的残障通道,7月28日的晚上,街上明灭的.纸焰,过年的时候,朋友两口子都不回父母家,为什么?他们都是孤儿。还有那些在谈话中间突然闪出来的细节,朋友说,那天晚上,他的父亲最先醒来,把幼年的他从窗户里丢了出去———一个"丢"字,说尽当时的仓惶,他说,他站在院子当中,听到远处巨大的声响,在骤然到来的清醒中抬头,看见星星决裂一般地,向着一个方向倾倒。那个夜晚,对遭遇了那个夜晚的人来说,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唐山"的痛感,是由这些细节来分担的,"唐山"的痛感,最终落实在微小的个人身上。那个夜晚以及那个夜晚之后的漫长的煎熬,是由个人以肉身以灵魂来承担的。但更多时候,与"唐山"有关的一切痛感,都被挟裹在"集体痛感"中,仅仅成为一个象征。它像一座无法破解的城市,黑铁一样矗立在那里,沉重,但却没有下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