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伤感文章 > 伤感日志 > 正文

故乡,那远去的芦荡

作者: 清雪2012/03/23伤感日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每当我翻阅《诗经》,看到这篇《蒹葭》,一片莽莽苍苍的芦苇就会从记忆深处铺展开来,铺向无边无际的天空。那支支芦苇宛若清芬的少女,随风而舞,令人心魂不禁为之摇曳。

从《诗经》可以看出,芦苇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可以想见,那时候,河边、沟畔几乎随处可见葳蕤清秀的芦苇,一丛丛,一片片,逶逶迤迤,少女般靓丽着人们的生活空间。

童年的故乡是多苇的,河边有、沟渠有、池塘也有,数量最多的要数芦荡。芦荡在村东。村东有条南北向的大坝,越过大坝,就是一望无际的芦荡了。

春天万径芦苇破土而出,那尖削的苇芽犹如根根钢锥,刺得严寒落荒而逃。它们骄傲地引领着春天,大步走向人间。待严寒退尽,姑娘们换上红红绿绿的薄衫,要到芦荡里挑猪草时,芦苇们也便收起锋芒,绣出条条绿叶,似彩带,似笑眉,和女孩儿们舞在一起。

童年时,每当我看到一望无际的芦苇钻出黑暗,在温暖的阳光下奋发向上的神采,内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就会瞬间将我紧紧攫住。我甩掉棉袄,踢飞鞋子,在大坝上像一头小牛犊欢快地跳啊、叫啊,光光的脚板踩在微温的路面上,又痒又酥,那感觉能一直钻到人的灵魂深处。

夏天芦苇长高了,密密麻麻,成了座庞大威严让人多少有点畏惧的迷宫。也许正因如此,在我们眼里芦荡反而极具诱惑,好像在它怀里收藏了好多宝贝。如果说春天的芦荡是十二、三岁的女孩儿,夏天的芦荡就无异于一个妙龄女郎了,她那遮遮掩掩的神情,就像花的幽香,愈是若有若无,愈是惹得蜜蜂团团乱转。

不知从何时起,水从淮河涨了上来,一点一点淹没了苇根。鱼儿跟着来了,黄鳝跟着来了,虾也跟着来了,还有老鳖呀、水蛇呀等等,真可谓鱼龙混杂。大人小孩,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拿着各自的捕捉工具,从大坝溜入芦荡,转眼间消失于茫茫“迷宫”。

芦荡之大,确实不是幼时的我所能解读的。据奶奶说,日本侵略中国那会儿,有一部兵力占领了双沟。双沟是个酒香肉醇的好地方,小鬼子决定舒舒服服地呆上一阵子,没料想屁股还没坐稳,却遭到了接二连三的刀枪伺候。待他们慌慌张张地丢掉酒桶,摸枪抗炮时,那群人早钻入芦荡不见了。日本长官多次发狠要下芦荡剿灭游击队,可每次都是部队一开到芦荡,便个个双腿发抖,胡乱放上一阵枪,就慌忙蹿了回去。由此可见芦荡之大足以让小鬼子心惊胆战。小鬼子见无法安身,不禁兽性大发,在双沟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留下了臭名昭着的“万人坑”。奶奶说,大屠杀时,越过莽莽苍苍的芦荡,就见双沟深陷一片血染的火海之中。而我们村因了这一片芦荡的庇佑,自始至终,一个日本鬼子也不曾到过。

秋天,芦苇慢慢成熟,青纱帐变成了黄纱帐。接着芦花开放,一朵朵在天空飞翔,似在告诉人们,芦苇可以收割了。

大家却并不着急。就让它站着吧,芦苇不像粮食,你就是让它站到开春也没事的,他们说。他们着急的是地里的庄稼。没日没夜地忙,手上起泡,肩上蜕皮,人累的瘦上一圈,也不敢稍有松懈。等该收的都收了,该种的都种了,紧绷绷的神经可以松下来了,他们才会想到芦苇。

好好地歇上一歇,找个明媚的好日子,磨快镰刀,然后一个个慢条斯理地走下芦荡,开始割下今年的第一根芦苇。这时候,多半已是西北风气呼呼地跑到各家敲门的时候了。

好,你敲门就敲门吧,咱才不怕呢。芦苇割到家,先取一捆,破开,再用滚子噼噼啪啪地压成篾子,然后门一掩,烧盆柴火,一边编东西一边侃大山。寒冷算个球啊,就在门外干嚎吧!

一整个冬天,大家就坐在暖暖的屋里,把芦苇编成席子、毡子等。逢着赶集,便挑到集上,换成一张张令人激动的人民币。那时候,村人的编织品,常卖到盱眙、蚌埠等一些较远的城市。芦苇的用处可大了,除了做编织用,还可用来扎篱笆,盖房子,可以说家家户户离不开芦苇。

芦荡是那样美丽,不论月落月升,云聚云散,也不论斜风细雨,雪飘雪霁,它和大自然总是那样和谐,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幅迷人的画卷。芦荡又是那样的有用,可以产出大量芦苇,编成席子供人休息,编成毡子囤积粮食……然而令我不解的是,我十岁那年村人竟毫不怜惜地铲除了芦荡。那年冬天,错综连接的芦根被锋利的犁铧切断筋骨,白生生的裸露在油黑的泥土上,然后被犁铧后面跟着的无数双手使劲撕出,扔在场上、路边,晒成干草,填入灶膛。第二年,土里钻出的不再是如剑的芦苇,代之而起的是一棵棵纤弱的麦苗。由于有残留的细小芦根,麦苗间长满了小芦苇,虽经人工拔除,依旧旺盛异常。结果地肥而苗稀,产量可想而知。夏季种黄豆,被水淹了大半也几乎颗粒无收。

我站在大坝上,想着再也看不到芦荡了,仿佛丢了个心爱的玩具,怅然不已。

冬天,编席子的人少了。有些人家不忍放弃,就渡过淮河到四河去买芦苇,然后肩挑板车拉的弄回来。至于效益他们是不大考虑的,他们想大寒冬天的,没事可做,闲也是闲,走着总比坐着强啊。到来年开春,一些无主的沟塘就被这些人家插上了芦苇。

芦苇虽然还有,毕竟锐减了,根本不够用,而且质量也次了好多。曾经出去卖席的人,如今不得不到外面去买席。谁家盖房需用芦苇,也得到外面去买。

又过些年后,随着农村副业的兴起,人们发现养鱼远比种芦苇效益高,便又纷纷砍倒沟塘、河里的芦苇,围起网箱,养起了鱼。村人渐渐富裕了,芦苇席换成了竹席,盖房时毛竹和油毡也取代了芦苇。芦苇唯一的用处似乎就是编毡子,用来囤粮。

一次,我很想再感受下无边芦荡那激动人心的感觉,便跑到四河去寻找芦荡。到那之后,却大失所望,原来四河的芦荡也早已成为昔日黄花。一老农说,芦苇几乎没什么用处了,谁还种它。

说的也是,最近两年,毡子也少有人用了。到了收获季节,在外打工的回到家后,雇用大型收割机一收,随即卖掉,一转身又飞向了城市。粮食不需收藏,要毡子又有何用?

今年夏天,我到洪泽湖去玩,心想那么大的水域总该有大面积芦苇吧?结果,野芦苇倒是见到几棵,又稀又瘦的长在水边,患了病一般。再向里就是一个连一个,密密麻麻,用来养鱼养蟹的网箱。在旅游区有茂盛的荷,但也没有成群的芦苇。荷花娇艳,清香袭人,藕还可以做菜,不但观赏价值高,经济价值也高,比芦苇强多了。

看来芦苇真的是该绝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许我只有在文字或梦境中,方才可找回,那一片无边无际,令人心旌摇曳的芦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