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优美散文大全

2023/09/04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优美散文大全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优美散文大全(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夕阳下的稻草人

文/叶玉霞

太阳渐渐西沉,金色的余晖镶满天幕,静静的乡村,美得像一幅流金的画,夏风吹拂,夹着阵阵麦香,还有乡村特有的烟火味儿,形成一道静谧祥和的华美风景。

远处的稻草人,沐浴在夕阳下,神情镇定地伫立在田地里,随风舞动长长的双袖,活灵活现。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农人丢下农活,悠闲地赏着夕阳呢。

这几年,随着大量鸟类的向南迁徙,家乡的土地上,来了一群群不知名的鸟儿,一年比一年厉害。鸟儿除了吃虫子,便是喜欢在田地里翻找食物,刚种下去的豆子和青苗是它们最爱的美食,所以,待农人刚刚播种下,鸟儿就散落在田地里,见啥啄啥。母亲的蔬菜种了一茬又一茬,花生籽儿刚种下就被鸟儿啄出来吃掉了。她曾无数次向我投诉鸟儿的厉害,我只好劝她:人年纪大了,还种那么多地干啥,我又不是不养你!

母亲嘿嘿一笑,说舍不得放下那些田地,荒了可惜。再说一辈子劳作惯了,停下来会闷死。于是她扎了些稻草人,有它们守着,好多了。我惊叹:"稻草人?稻草人!"关于稻草人的记忆,一下子就涌入脑海。

那一年,我家里的西瓜地,老被鸟儿啄坏,看着心爱的西瓜被啄得到处是洞,我们全家人愁苦万分。母亲说:"咱们做稻草人吧?"我好奇,这假人能赶跑鸟吗?母亲斩钉截铁地说:"能",于是她便开始忙活起来。

母亲找来几根铁丝,扭成十字架,再在上面捆些稻草,找了些旧衣服给稻草人穿上,戴顶破草帽,稻草人就做好了。我们一共做了五个,母亲把稻草人分别伫立在西瓜地里,果然,鸟儿以为是人在看瓜,不敢下来吃了。西瓜收获的季节,我们比村里的人多收了不少的西瓜。

自此,我便对稻草人刮目相看,对母亲更是钦佩有加。

再回家,看到田地里全是稻草人,还插了很多红色的小旗,围了些红色的布条,稻草人就像统帅,管理着这块田地。母亲说,今年的鸟儿特别多,一块田地里,开始是放一个稻草人,不够,又放两个,到后来,不大的一块田,伫立了四五个稻草人,这些稻草人穿着不一样的花衣衫,形态各异,吓得鸟儿再也不敢来侵犯。

鸟类灾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再加年岁已大,身体已大不如前,我劝母亲跟我回城里,好好安享晚年,可母亲谢绝了。我突然就想到,那些稻草人,一年四季守在田地里,不知疲倦地守望着每一棵庄稼,不正像我的母亲,不正像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故土的乡亲吗?他们任劳任怨,生生不息,劳作不止。即使到了迟暮之年,也舍不得放下手里的镰刀和锄头,坚定不移地在这片土地上耕作,他们是辛苦的,但同时又是快乐的,幸福的,知足的,心甘情愿的。

再回头望望,夕阳下的稻草人沐浴在金晖里,还是一如既往的目光,还是固定不变的姿势,坚定地守望着希望。

家乡的树

文/汤胜星

家乡多树,我家乡的村庄是被树包围着的。我的家乡在南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港边地头,房前屋后,都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有樟树、槐树、棕树、桃树、李树、莲子树、泡桐树,山上最多的是则杉树和枞树。

春天来了,沉睡一冬的树纷纷苏醒,树枝发出新芽,各种花果树次第开放。白的如玉,粉的如霞,红的似火,整个村庄如美丽的大花园,芳香四溢。人们在田地里翻土播种,种下一年的期盼与希望。孩子们披着花香,在树下嬉戏玩耍,笑闹声不绝于耳。最耀眼的是桃树,粉红的桃花将春天装扮得无比妩媚,引来蜂蝶翻飞,春风驻足,满眼望去,一簇簇花树与田间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将整个村庄点缀得妖娆多姿。

夏天,满树的浓荫是纳凉的好去处。多年前,村口有一颗大槐树,苍劲挺拔,枝叶如一把巨大的绿伞,高高矗立在家乡的上空。槐树底下是村民们歇脚、乘凉、拉家常的地方。傍晚,大家端一碗饭,纷纷来到槐树底下,或蹲或坐,东家长西家短,大事小情,都在这里传播,槐树底下成了全村的新闻发布中心。天热时,各种树是孩子们的乐园。莲子树上有各种昆虫,我们小时候弄一根竹竿,顶端帮一个圆圈,到牛栏屋角落里将圆圈粘满蜘蛛网,就可以到树上扑昆虫了,有金龟子、天牛、独角仙,最多的还是知了,扑来的昆虫先将其翅膀撕断,它就不能再飞了,玩腻了就将其扯碎,趴到墙角喂蚂蚁。

秋天到了,满树的熟果将树枝压低,果树便成了孩子们最爱光顾的地方。屋前屋后的枣树最先收获,红红的枣子挂满树枝,我们像猴一样窜上枣树,用竹篙乱捅,枣子就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掉落,满地都是,捡都捡不完。其次是梨树,家乡的梨是圆黄梨,摘下来不能马上吃,要放在米糠里埋一段时间,等它稍微软一点更好吃。小时候我们摘果子是到处乱窜的,不管谁家的果树,果子成熟了,就跑去摘,小孩摘几个尝鲜是不能算偷的,大人们发现了也不会呵斥,反而叫我们小心爬树别摔着。现在家乡的果树似乎越来越少了,除了几颗枣树还在,其他的果子都很难再吃到了。

冬天来临,寒风呼啸,满目萧瑟。落叶乔木掉光了树叶,光秃秃的枝丫直指苍穹,枝丫汇合处的鸟窝显得突兀而孤单,鸟是树的忠实伙伴,树多,鸟就多。有时不见鸟的身影,却听见鸟的声音,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宛转悠扬。它们从田野飞到山坡,从山坡飞到树梢,树林成了鸟的天堂。南方家乡的树更多的是常青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即使大雪压顶,它们也毫不示弱,用银装素裹来妆点乡村的诗意,与田野里收割的稻茬遥相呼应,绘就一幅天然的山乡野趣图。

家乡的树品种繁,数量多,樟树是最常见的一种。樟树树干粗大,树冠浓密,樟树是防蚊虫的最佳良药,樟树也是打家具的上等木料,早年村里人结婚陪嫁品两只樟木箱是必不可少的。棕树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棕树要年年剥棕皮,越剥长得越快,如果不剥,反而长不大。棕皮剥下来后,抽出棕丝,能纺成棕绳,棕皮也是制作蓑衣的原材料。用棕丝做的床垫和鞋垫都透气除异味,是上等佳品。

每个村庄似乎都有一颗大树作为镇庄之树。我们汤家林家连接成仓下畈村,汤家有一颗大枫树,树龄数百年,树干粗壮挺拔高大,直冲云霄,树枝遒劲有力,斯曼伸展,气势磅礴。每年秋天,金黄的枫叶在秋阳中闪闪发光,与旁边的树林交相辉映,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秋意图。林家则有一棵大樟树,树龄亦数百年,树干直径足有数米,树冠如华盖,覆盖范围数十平方米,树下浓荫密布,凉风习习,树影婆娑。汤家枫树和林家樟树多年来已成为一种象征,护佑着一代代村民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我小时候最喜欢树。我爱树护树不轻易砍树,而且喜欢栽树。在我家老屋门前有几株树就是我栽的。一棵是杉树,小时候栽这棵树的目的就是想做一副高脚蹬,于是到后山去寻了一颗小杉树苗,挖来栽在门前菜园里,刚栽下去时隔三差五的跑去看看,就象关心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随着杉树慢慢长大,我也慢慢长大,踩高脚蹬的年龄也过去了,这棵杉树终于没有被我砍来做高脚蹬,后来竟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还有一颗柏树,是我小时候一次放牛时在山上发现的,这棵小树苗清秀挺拔,隽永脱俗,不生旁枝,我一眼就看上了,于是把它挖来,栽在老屋门前上坡的路边上。柏树是吉祥树种,是常青乔木绿化树,村里有人订婚送彩礼挑箩担都会剪些柏树枝盖在礼物上。这棵柏树后来也长成三米来高,树叶浓密,圆锥形的树冠整齐规范,很具有绅士风度。

再后来,家里做了新房,多年后老屋门前的菜园也无人打理,逐渐荒芜,终于到了杂草丛生、蛇虫出没的地步。 有一年我从外地弄来十株桂花树苗,在荒草地里刨出土坑,将这些桂树依次栽下,像列兵一样排成一行。后来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看这些桂花树苗,但终因野草势力强劲,树苗成活率不高,到长长的草地里去搜寻,也没看到几株桂树,颇费煞了我一番苦心啊!

树和人一样,都是充满生机的。家乡的树能为人们遮风挡雨,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多年在外生活,故乡虽已渐行渐远,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乡的那些树时时萦绕在我心灵深处,幻化成浓浓的乡愁,经久不散…

我家的冬菊花

文/许培良

我爱菊花。过去,因为经济条件差,房屋老旧,院子狭窄,爱菊花却没有养花的空间。

2012年暑期,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我终于有了改造旧居的机会。院子面积变大了,其上方也笼罩了铝合金顶棚,很是适合一年四季来养花。

旧居改造后成为新居,不久,妻子从亲戚家移植来几株色彩斑斓的菊花,我临时找来几个旧花盆,将菊花植株安置了进去。起初,叶子有点萎缩,花儿有点蔫,我以为她们就将死亡,心存几许担忧。可过了数日后,晨起观察,生机再现——叶子翠绿,花儿鲜艳起来!

喜悦之余,我开始关护她们的成长。每隔几日,浇一次水;每隔数月,施一次肥。菊花也不负厚望,从暮秋到隆冬,一直花开灿然,芬芳尽显。我为自己的辛劳而自豪,为菊花的回报而欣慰。

菊花的根系发达,扦插的成活率也很高。为了扩大菊花的栽植空间,我将闲置已久的百年老屋作为菊花的发展基地,短暂几年,菊花就已很成规模。去年深秋时节,我特地从百年老屋移植到新居一株浅黄色的菊花,能天天欣赏爱菊,未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菊花与其它植物一样,都遵循其固有的生长周期。一般说来,她盛开在金秋,衰败于秋冬之际。但是,经过我们改造的家园,却似乎打破了时令的常态,这菊花竟然在隆冬时节依然灿烂地开放,显然,足可以称得上是一大奇观!

为了保持这一奇观,我将花盆搬到窗台前的向阳处,适时地浇水施肥,对她一直呵护有加。果然,这奇观就一直维持着。我想,这菊花与人类相似,只要爱,就必有回报。

穿越时空,菊花能在隆冬时节依旧鲜艳,让我不得不更加景仰她的超然与卓然,我也不得不倾尽心智赋予其新名——冬菊。

我爱冬菊,因为冬菊像秋菊一样,隽美多姿,却不娇艳取媚;它素雅坚贞,却不依附名贵。或许这就是我爱菊之所在吧!

丽江的颜色

文/如月

从丽江回来很久了,但我一直不知怎么写我眼中的丽江。在去云南之前,就熟知了有关丽江的传说,网上那一幅幅精美的丽江风景图片不时在眼前浮现,如同袅袅婷婷的妙龄女子,摇曳着婀娜的舞姿,召唤着、诱惑着我。可以这么说:这次云南行我就是为丽江而去的。

人们常说七彩云南,到了丽江才真正让人感觉到七彩的颜色。相比我去过的凤凰、乌镇,也许丽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古城中间都有条江,船在江中荡漾,两岸静谧恬静。但若比色彩,丽江就胜出很多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紫的静谧、绿的雅淡、蓝的纯粹、青的古典、红的热烈。丽江的颜色炫丽而不耀眼,宁静中透着繁华,古典中泛着现代。她的蓝天很近,云彩很近,但一伸手,却那么的遥远。她的水流潺潺,石板悠悠,小桥弯弯。迈步在丽江街头、小巷、庭院、酒吧、茶舍,你很难不把自己融入进去,很难不觉得自己会是如同往日不一样的自己。我特意换上一袭裙装,在广场上欢快地和纳西族老人跳舞,想把自己也融入进去。在这里,你不必作秀,展现的都是真实的自我。

观看《丽水金沙》文艺演出,是因为禁受不住"一个美丽的夜晚,一个神奇的世界"广告语的诱惑。实话说,和杭州《宋城情》相比要逊色很多,200元一张的门票真的不值,令人动心的还是缤纷的色彩。它是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文化气象,全方位展现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色彩缤纷,绚丽多彩。

当夜晚来临,当同伴不屑夜游丽江而在酒店休息时,我却不愿浪费这美好时光,便独自一人再次行走在古城。有人说:一人游丽江会遐想,二人游丽江会缠绵,多人游丽江会疯狂。真的是这样的,我就这样充满遐想,一人漫无目的行走,手拿相机随意拍照,任思绪飞扬,随时可以让游人帮忙照相。夜晚的丽江是属于酒吧的,一部高仓健的《千里走单骑》,孙丽的《一米阳光》,让丽江同名的酒吧随处可见。而夜间也是最能体现丽江颜色的时候,处处流光溢彩,霓虹闪烁,红男绿女,灯光璀璨。古城的石街两边,大都栽着香樟树,间隔的还有高高的垂柳,五颜六色的灯光从古色古香的屋顶上斜射下来,将所有的树都变成五彩意象了,显得特别好看。哦,丽江古城的夜,有着水晶宫般的艳丽,有着迷人的色彩,如诗如画,似梦似幻,带给我无尽的愉悦和怀想……

薄雾江南

文/隆如

初冬是个多雾的时节,水寒烟冷的江南在雾气的氤氲下,平添了些许朦胧的诗意。在北风微凉、万木凋零的世界里,来一点点这样的薄雾清霜,只需轻轻一笼,淡淡一罩,冬日的江南就有了依偎,就有了空灵的韵味和别样的温情。

晨雾随着微微的清风,在水乡的河流、湖泊间蒸腾开来,它在桨橹的轻划间,恣意弥漫,踏着被灯盏揉碎的波光水影,缓缓地拂过杨柳依依的河岸,穿越炊烟袅袅的村庄,飘进广袤的田野。薄雾下的江南越发撩人,如同一位披着神秘面纱的少女,让人有种窥视真容的冲动和寻觅不得后依稀朦胧的惆怅。

雾中的江南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和温婉。且看那微波涟涟的湖面上,罩染着一层浅浅的薄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呼之欲出却又缠绕梦萦。远山的脚下,浓雾遮蔽,山头却稀疏可见,飘渺得如同天上的宫阙,斜斜欲坠,隐隐绰绰。雾林间的意境真的可以和仙境相媲美,地上铺叠了一层厚厚的落叶,五彩斑斓的叶毯被雾水淋湿了,锃亮锃亮的;树梢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枝桠间的蜘蛛网上也沾上了细细的雾水,微风拂过,薄雾荡漾,偶尔有鸟鸣的声响,却寻觅不到它的踪影。行走在雾林中,可以尽情畅想,畅想在不远的前方,或许会遇见枝间跳跃的松鼠,或许会邂逅躲藏在叶片背面的蝴蝶,也许还会和白须冉冉、衣袂飘飘的神仙爷爷相逢呢!在看不清前方的世界里,我们有太多美好的想象和期待。行走在薄雾江南的身影里,我想起了顾城的诗:"这是一个美丽的晨景,到处都悬着露水,像无数儿童的眼睛。在湿湿的霞光里,水光映着铜铃,铃响伴着和风。在云雾消散的松林里,回荡着啄木鸟工作的歌声。"眼前这个薄雾的清晨,和诗人笔下的那片风景,是否一样让人陶醉,让人遐思呢?在挥之不散的诗情画意中,我去触摸雾林中淡淡的阳光,触摸诗人字里行间的那份纯真和梦想。

冬天的庄稼地一片空旷,风中盈溢着淡淡的桔香和稻草的清气,有如此广阔的天地任其尽情驰骋,田野上雾更加悠闲舒缓起来。农家的房舍在迷雾中只可以看到房檐的一角,屋前屋后的竹林在雾中朦胧得半遮半掩,院墙上伸出的树枝间,还悬挂着一两只成熟的柿子,像一盏明亮的灯笼,指引着迷雾中回家的方向。村口的那棵大槐树,那座小木桥,桥下的那个石码头,以及岸边浣衣的村姑,都被晨雾轻笼着,远处传来水流的响动,一叶兰舟穿越薄雾滑了过来,摇橹的老船翁,头发和眉毛上落了一层微微的雾水,嘴角间露出了浅浅的笑意。远处的农田在雾中越来越朦胧,朦胧得只剩下一片空蒙的白色,任人去凝思,任人去臆想。

薄雾中的江南是宁静的,那些车水马龙的喧嚣都在雾气中湮没,只有风卷落叶的簌簌声和晨练老人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以及街巷深处偶尔传来的叫卖声,但这一切声响却是那样清澈空灵,没有丝毫俗世的浮躁和尘埃。漫天的烟雾一时半会是散不去的,这个时候你可以安心地享受这份难得的清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看一本书,品一杯茶,陪家人朋友谈天说地,当然赖在被窝里,趴着看窗外的落叶和行人,听麻雀唱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雾,让空气澄明,让世界寂静,也给了我们一段放飞心灵、享受生活的好时光。

江南的薄雾是充满轻柔妩媚的,薄雾中的江南是娴静多情的。游走在薄雾江南的诗行里,神秘、迷离在记忆的间隙中滋生,飘逸、梦幻在青春的眼眸里闪耀。驻足在乡间的路口,野草已经泛黄,薄雾渐渐地散去,脚下的道路也逐渐清晰起来,我抬起头,沿着薄雾中灯盏亮起的方向,大步向前迈去。

山村春色

文/翟焕远

春天是乡村最美的季节。

这次去鲁山脚下的上小峰村前,早就从朋友们口口相传中得知,近几年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成为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

和煦的春光扯去了山乡晨雾的面纱,空气显得十分通透。清风抚过上百亩鲁山茶,隐隐沁出淡雅的春之味。溪流淙淙,峰峦叠翠,林木繁茂,花果飘香。林中有花、花映林间,树与田,静谧中绽放着春天里的勃勃生机。村旁,清澈的淄河源头之水静静地流淌;村内,春意的波涛迭次涌起,百余户人家的山村红瓦白墙,别具一格的农家庭院格外醒目突出。

在十里八乡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上小峰,后有沂水城。行走在乡间的羊肠土路上,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不由心旷神怡;山路两旁的鲜花五彩斑斓,有粉的、黄的、蓝的、白的,粉的若霞、黄的塞金、蓝的似海、白的如雪,花丛中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野草;"啾,啾"轻脆而嘹亮的鸟啼声,不时从头上飘过。

十几年前我在博山工作时,就来过上小峰村,并且不止一次。当时就是一处贫穷落后的偏远之地。然而没想到,短短几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法。

"刚进村那天,不到晚上8点钟,屋里屋外就见不到一点亮光。村里没饭店、没有肉菜店、没有卫生室。快到村口,还得有人开三轮车来接,不然走路进村要一个多小时。"刘昌法从张店的家到上小峰村,要倒3趟车,耗时3个多小时。

"到农村工作,就要融入群众之中,视百姓为亲人。你对老百姓亲,他们就会对你更亲。"刘昌法说。

刘昌法最难割舍的就是老百姓亲情。通过反复尝试和论证,他发现脱贫致富还得靠山吃山,只不过要换个吃法。通过与村民反复沟通,他利用100万元的中央扶贫专项资金,帮助上小峰村成立山东上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搞起了"农家乐"乡村游。村里的贫困户,人人是股东,既可实现就业,还有年底分红。

在村里当第一书记3年时间里,刘昌法为上小峰村争取各类建设项目14个、资金200多万元。道路硬化、环卫设施等10多个惠民项目,让村庄面貌大为改观。原本"空壳"的村集体,如今每年从"农家乐"项目管理中获得收益达十几万元。村里还办起了饮用水加工项目,每年可为集体增收5万元。今非昔比,都是因为"第一书记"刘昌法。驻村3年,他带着老少爷们修塘坝、搞旅游。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

"就俺这个小院子,一年能有五六千块钱的收入。"提起"农家乐",村民牛思恩有说不完的话,"这事原来想都想不到,现在俺们有了希望,生活更有奔头了。"

牛占月说:"经过刘书记的帮扶,现在的上小峰村‘两委’班子,团结和谐,干劲十足。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打下了发展基础,也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没有吵杂的噪音,有的只是一种让城里人久违的宁静。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美丽乡村建设不必去"拗造型",村子生态搞好了,生活过好了,才能吸引远方的来客。

树枝在柔和的春风下随风飘摇,空气透明清爽,不由让我沉醉于这浓郁的乡村味道之中。漫步村中,一石一瓦都显得沉静安详,古韵悠悠。享受着有空旷的阳光,感受着乡村独有的气息,令人陶醉其中。听林中鸟儿清脆的歌声,观池塘鱼儿闹波,踏着水泥路,感受着难得的闲散自在。

在这里,吃有鲜美可口的本地野味土菜,住有风韵别致的农家小院,品能尝到回味无穷的鲁山野茶和味道香甜的特色水果,娱能享受密林探险、农事体验、户外攀崖、休闲垂钓。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已成为时下人们返璞归真的向往和行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发现家乡的美,追寻她的足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文明与纯朴乡情的互相融合,就是一个让人心情盛开的地方。

上小峰,美在她小溪里,美在她的原始和质朴里。叮叮咚咚的流水声,谱成一首欢快的歌曲。小溪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的沙石和一条条欢快的鱼儿;莽莽苍苍的林木,啁啾扑翅的群鸟,还有水汽氤氲中不吝挥洒在山野上的万紫千红,最让人游目骋怀!

上小峰,还美在得天独厚的山野美景里。移步换景,一户一景。站立于村子的每一个地方,山野美景一下涌入眼帘。山野里盛开着一朵朵菜花,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像是许多彩色的小精灵,风儿吹过,彩色的小精灵乐得手舞足蹈,远看就像是一片彩色的海洋泛起了波浪,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乡图画。

行走在花艳木茂的上小峰村里庄外,田间地头,其中的感受和滋味,需平心静气中方可品得。到此地,画者,可有妙笔;诗者,可得佳句;行游者,可获妙趣;非画、非诗、非游者,可感惠风和畅、清肺洗心。此中意趣,非亲临者不能品味、非亲至者不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