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有关亲情的小故事

2023/08/3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有关亲情的小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有关亲情的小故事(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爷爷

文/张成斌

老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正午时分,呜呜的西北风裹着窸窸窣窣的雪花飘来飘去,打着旋儿一个劲地直往人们棉袄领子里钻。

傍晚,在胡同里扫雪的爷爷领着一个陌生人进了家门。他一边用手拍打着身上的雪花,一边咣咣狠劲地跺着鞋上的残雪,嘴里不住地吆喝:"来客人了,该做饭了吧?""饭菜早做好了,一家人就等你自个了。"正在饭屋里忙活的奶奶,忙不迭地应付着。

瞅着桌子上摆放的家常便饭,爷爷一边把头摇得好似拨浪鼓,一边冲着奶奶起了高腔:"不行,不行,怎么着也得做两个像样的菜,烫点酒,好让客人暖暖身子。"

奶奶了解爷爷的脾气,平时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但只要是来了客人,那可慢待不得。奶奶二话没说,就急三火燎地忙活起来。在叔叔的协助下,当奶奶把我们的看家菜——大葱炒鸡蛋、白菜炖豆腐、菠菜熬粉条、萝卜丝炒虾酱摆上桌时,爷爷像个小孩子一样,抿着嘴,嘿嘿地笑了。

屋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融融。烧酒伴着菜肴的香味,在空气中慢慢弥漫开来。

在我家堂屋里,借着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光,只见一位瘦高的个子,黝黑的脸膛,四十岁开外的汉子,一会儿给爷爷敬酒,一会儿给爷爷点烟,像对待自己的长辈那样尊着、敬着,并不时与叔叔夸赞我爷爷是天下少有的好人。

后来从爷爷嘴里得知,客人是离我们村子百里之外的广饶县人。那天到南乡赶大集,返回途中,因为下雪,路又不好走,路过我们村时天就黑下来了,正在琢磨找个地方投宿时,爷爷便把他领回家来了。

爷爷是村里很有名气的木匠,当年他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雨雪天气不能出工时,人家在炕上睡大觉,凑在一起打扑克下棋,他却在家里给张家打板凳,给李家做面板,给王家修理桌子……

爷爷对自己和家人吃穿开销算计了又算计,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对急需帮助的人却来者不拒,给予接济。

一年冬天,爷爷又领来家里三位"客人",年龄最大的六十来岁,姓蒋,还有两个十四五岁的半大孩子,他们都是来自黄河下游一带的灾民。他们在我家住下后,天气好的时候,就走村串户去乞讨。遇到雨雪天气,爷爷奶奶总是喊他们与我们一家人一起吃。起初,他们三个人推三推四,谁也不好意思往饭桌前凑。爷爷非常生气:不就是就着咸菜,吃个窝头煎饼喝碗稀饭吗,有我们吃的,就有你们吃的。

后来他们回老家后,一直与我们保持着书信往来。

爷爷经常说:"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若帮他一把,这个坎他也许就迈过去了。"

爷爷在世时,充其量一米五左右的个头,其貌不扬,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就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特别是到了晚年,简直变成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有时不住地叫着我的乳名,告诉我:给老邵家一麻袋地瓜干;给老唐家一袋子玉米;给老杨家半袋子豆子……咱可没指望以后人家再还给咱。有时还念念叨叨,说些很早以前在外干活时遇到的人和事儿。尽管这些人我们都不认识,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但家人都知道,这是老人心里始终放不下的事情。

爷爷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更不是英雄,但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助人为乐、不图名不图利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为有这样的爷爷而骄傲。

亲情

文/潘慰欣

人生这条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认为人生路上坎坷多;有的人认为人生路上幸福多,而我认为人生路上真情多。

我家经济条件不好,父亲因此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我、弟弟和母亲。家里少了一个人,就少了一份欢乐。父亲一个人在外,我们都很想他、担心他,可是又没有什么办法,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是迫不得已。

父亲打工的地方很远,因此,很长时间才回来一次,我们想他的时候就给他打电话。

有一次他去了很长时间,我们很想他,所以每天晚上都打电话给父亲。有一个晚上打电话给父亲,在电话里听见父亲的声音很虚弱,还咳得厉害,我听了很心痛,泪水不听使唤一个劲往下流。在电话里父亲一再嘱咐我要好好学习、带好弟弟、听妈妈的话……我一个劲地答应他,不让他和妈妈为我操心。

过了好几个月,父亲回来了,我见父亲瘦了许多,还依然咳嗽,我的眼泪又来了。我怕他难过,便擦干了泪。

我忽然想起我以前咳嗽时,父亲总是早早地去摘一些枇杷叶熬水给我喝,于是我也学父亲早早地去摘枇杷叶,按照他以前做的方法去做。

父亲起床了,汤也熬好了。我用碗盛了一碗端到父亲面前,告诉他这是我为他熬的汤时,他高兴得流出了泪,他用温暖的手掌拍拍我的肩说:"我的乖女儿长大了。"

父亲在家这些日子,我每天都给他熬汤,父亲的病也很快就好了,看见父亲的病好了,我也就开心了。

又见三年

文/飞梦雪娇

当我写下"三年"这个名词的时候,心无法遏止的痛了起来。于是静静的傻呆着,不再呼吸……记忆这东西真奇怪,又把我的灵魂带入已经复古的回忆之城。-

三年是一个人的名字。确切来说是我儿时的玩伴儿。再确切来说是我舅舅家的孙子,也就是我妈妈侄子的儿子。于是乎从小就被一个男孩"妮儿姑,妮儿姑"地唤来唤去。因为在家里母亲父亲都亲切地只叫我"妮妮".写下"妮儿姑"的时候把自己吓了一跳呢。-

"妮儿姑,妮儿姑,"咋不敢细细品味呢。一品味倒成"尼姑,尼姑"呢。看来,中国的汉语学博大精深可就是经不得细琢磨也不是无道理可言的。-

儿时的三年很调皮很聪明。上学时学习很好,尤其是作文写的最棒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唯一的缺点就是长得不高。他与我是同年出生的,却没我高,为这档子事我总是故意寻他开心。长不高可把家里人愁得不得了,于是什么增高灵,高钙片那些东东蜂拥而至。-

我们无话不谈,我们感情亲如姐妹。他呢最喜欢钓鱼了,我呢喜欢是喜欢,可是我不会钓。有人说鱼是有灵性的,我钓的时候总在水边跳来跳如一只快乐的猴子。所以鱼儿迟迟不上钩,他就说那样早把鱼吓跑了。于是我跟冻结了似的待一边老实去了,鱼儿自然也来光顾我了。-

夏天的时候我们还会去捉蝉,有时拿来卖钱有时拿来炒了吃。卖钱的话我还有利可图,炒来吃的话我总是得不偿失。因为我不知道怎么了,一吃蝉肉我就拼命的肚子痛,不是一般的痛,痛得我直喊"妈".辛苦了半天没回报,看他在一边吃得有滋有味,还不忘做出夸张的样子直引诱我。我就气得怒火狂飙,气得直咬牙根子。-

直到初中我们都学习一样好。抱着完成梦想成就理想的心态去学习。然而初三那年我令所有人意想不到地退学了。-

我退学之后我们便再无相见。有人说感情惊不得时间的考验,细细想来确实如此。或许是我们都长大了,心中有了各自的秘密,关系便不再那么亲密无间;也或许是因为我们文化程度不一,再无共同语言可讲;亦或许是因为他变了我亦变了,总之我们不再熟悉。-

之后有关三年的事大都是经过母亲的口辗转传入我的耳中。什么在学校跟别人打驾被处分啦,什么跟女孩谈朋友啦,什么高中学习总是很差啦……我的心听着这些不再有任何感觉,如果真非要说出一种感觉的话就是为他惋惜。仅仅只有惋惜,再无其它。-

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三月草开始长莺开始飞的季节;三月风筝飞满天的季节;三月我归家的季节。-

三月的时候又见三年。个子长高了,五官更轩昂了,眉眼更分明了,人却俗气了不少。四目相对那一刻却是无语的伫立。在夕阳的照射下静静看着儿时的玩伴,夜色渐渐将两个人的身影涂黑,直至都被泼上浓重的黑墨消失在黑暗的夜色里。-

粽子飘香寄妈妈

文/天使雪

一阵阵粽子喷香,钻进小雪儿的嗅觉,好香耶。我想起幼年时妈妈为我包粽子的故事,故事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好温馨。

香香的粽子里,饱含着妈妈的爱,妈妈的心,妈妈的一世深情与寄托。我看了一眼又一眼,啊,那里面包容着尽是妈妈的一片慈爱心!我不忍心享用其中任何一个粽子,那是我们母女相依为命的见证,我就将这香喷喷的粽子,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

每当端午节,我都会悄悄拿出那个珍藏永久、永远保鲜的粽子。那是心型的粽子,绿绿的叶子,红颜色的粽子,中国结般捆扎,验证着多少个春秋,伟大母爱一往情深!

远在欧洲,为了女儿的幸福,辛苦工作着的妈妈,你听见了吗,小雪儿向你寄粽子啦!还是那个粽子,还是那过去的故事,只是里面添加着的母爱深情,母女真情随着时间的悠久、更甜更爽更可口,更幸福美满!

妈妈啊,女儿已经长大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用举杯邀明月,我已经看到了你的影子,那地球的另一半,你在殷切慈祥地关注着自己的女儿,看着故园的粽子,为我继续讲述那不知讲了多少遍的粽子故事!你教会我如何爱护自己,就像那甜甜的粽子上涂了一层甜甜的蜜一样让我甜蜜,让我高兴,我在心底直呼:妈妈!妈妈!我爱你!我爱吃甜甜的粽子,我爱甜甜的母亲!过去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我依然继续唱。

又一个端午节来临,我悠悠地想,多少个春秋,妈妈的粽子是那样的亲,那样的近,那样的令我回味不尽!妈妈的粽子,给我信心!给我力量!让我活得更加有滋味!妈妈永远和粽子的故事一般年轻,我希望妈妈永远给我讲粽子的故事。

一个粽子,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粽子,就一个民族伟大的渊源追问。

望着窗外的云,我想那是飘往欧洲上空吧?忽又听到窗外飞机轰鸣声,那是一趟国际航班吧?看到一颗闪耀的星星,那是轨道奔向欧洲的明星吧?你们停一停,好吗?替我给妈妈捎上一只粽子!还是妈妈爱包爱吃的甜甜糯米粽子!火候正好,味道正浓,一个甜甜的粽子,足可令妈妈陶醉!

妈妈啊,我好想你!端午节里,我衷心祝愿你永远健康长寿,我们永远在一起!

痴迷中,我轻轻击键!猛醒,耶,原来我正在用键盘向您写信:妈妈!妈妈!我爱你!我给你寄来一个粽子,那里面包容着女儿的一颗心!红红的心,甜如蜜!粘粘的味,情多深!妈妈!妈妈你慢慢享用吧!粽子香,女儿心,母女情多深!

妈妈!妈妈!你慢慢享用,终究欧洲的生活不习惯吃粽子,要知道,这可是你女儿的一片孝心啊!妈妈!妈妈!亲爱的妈妈!慢慢享用粽子吧!

祝您端午节快乐!

藏在锅里的爱

文/梁安早

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一年难得吃上几次肉。有时,在青黄不接的年份里,有两三个月还得以红薯、玉米配上野菜充饥。但是,在重要的节日里,爸爸还是想办法买回一点肉来庆贺。

虽然买回的肉总是肉少骨头多,但在我的眼中,却比我在过年那天穿上新衣服还要兴奋。

(我长大后才知道,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猪肉分为三等,肥肉为一等,最抢手;猪内脏为第二等,瘦肉为三等,有点瘦肉的骨头很少有人问津,相当于白菜价。)

这时候,爸爸颇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一个人忙上蹿下的,把肉骨头洗净,用斧头剁烂,放在一口加满清水的大锅头里,加入块姜,撒上盐巴,盖上盖,然后一边拉着风箱,一边不断地往炉灶里添柴,直至锅里的水沸腾起来。待锅里的水蒸发一半后,又添上清水。如此反复三次,再添上水,用文火慢慢地熬着。

此时熬出来的汤粘稠成乳白色,骨头也能轻松嚼烂咽下肚,爸爸把碗一一摆开,盛满汤,叫我们来喝。

我们子妹们多,个个终日都是吃得半饱的,咋闻到骨头汤的清香味,都垂涎三尺,肚子里咕咕乱叫,围在灶边不肯离去。

见父亲叫我们喝汤,都蜂拥而上,端着碗吧唧吧唧喝得畅快淋漓。

喝完后,我们根本不要父母动手,争着去锅里舀,一锅汤一会儿就见底了。爸爸又添上水,再熬。这样,几次下来,锅里的汤变成清水了,我们也喝饱了,摸着滚圆的肚子到外面撒野去了。

当时我们不知道,父母笑眯眯站在旁边,没有喝上一口浓汤。他们喝的,是那已成清水的汤。而且,剩下来的骨头,他们也捣烂,放在粥里给我们喝了。

那艰辛的生活,锅头里的汤,给了我难忘的记忆。直到我为人父后,这记忆才转换成回报。

我参加工作、成家有了稳定的家后,骨头汤已不再稀罕。想起爸妈还蜗居在乡下,还在劳作,于是决定接他们到身边过上清闲的日子。

每餐,我都想着花样炒最好的菜来给他们吃,甚至有时还熬上甲鱼汤给他们喝,可是他们却并不爱吃,不爱喝。还说,这样大手大脚的花钱,看着令人心痛,大吃大喝如败家,还是煮点平常菜给他们吃。

我知道,他们勤俭惯了,见不得如此的开销。如果要让他们开心,还是遵从他们的意愿。

于是,我到郊外摘来野菜,买点肉少的骨头,爸妈一见,老态不见了,变得年轻起来。爸爸剁骨头,妈妈洗野菜,那认真的模样,又使他们回到了从前。

他们熬好汤后,又像从前那样招呼我与妻子。在他们的眼中,我们分明还没有长大。

看着我们喝得很香甜的样子,他们没牙的嘴笑得合不拢。

其实,有时候,回报父母是很简单的,只要让他们做想做的事,过得开心就行了。

一缕幽香,万千情牵

文/媚夭

"玫瑰香油、雪花膏哟……"

当这声浑厚悠长的吆喝,从深街小巷里传来,随即便会看到,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手里提着装满玫瑰香油、雪花膏的竹篮子,飘逸而来。

整个幼年时期,这样的吆喝声,是我最最喜欢听到的,也是街坊四邻里,那些婆姨姑娘们喜欢听到的。她们纷纷走出家门,手中拿着各式的玻璃瓶,向老先生围拢来。

母亲手里面也会拿着一只瓶,有时是盛装玫瑰香油的长劲玻璃瓶,有时是用来盛装雪花膏的矮胖浑圆的白瓷瓶,笑吟吟的迎上前去。

老先生也是满面的笑意,随手接过递送过来的瓶,轻声言道:"用完了么?上次的玫瑰油可是好?"

母亲牵着我,连声道:"好着呢,您看我家姑娘的头发,您就晓得了!"

玫瑰香油是用来搽沫头发的好东西,每天梳头时,抹上一点,时日久了,头发自会乌黑亮泽,且香气宜人。老先生自己配制的雪花膏,能令肌肤光滑白皙细腻,更是深得母亲的喜爱。

母亲和大多女人一样爱美,一头短发油亮亮,黑漆漆,梳理的齐齐整整,透着干练透着精神。母亲爱美,但也能干,骨子里更多的是坚强,更多的是对抗艰辛生活的能量。母亲幼年时原本家境很殷实,外公汉口开了家烟茶馆,在老家的镇上,还开有一家小当铺,虽不算大富大贵,日子倒也过得宽宽裕裕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母亲八岁那年,外婆走失了,下落不明。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想寻找一个走失的人,是何其艰难,可怜的母亲从此便失去了母爱。当时,正值日本鬼子的飞机,时不时的在省城的上空乱扔炸弹,搞的满城鸡犬不宁。失去妻子的外公决定关闭汉口的烟茶馆,回到老家打理当铺。

可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当时的中国,在小日本的铁蹄下受尽蹂躏。躲在小镇上的外公也没有逃过此劫。据说,有一天夜里,一小队新四军路过小镇时,朝站岗的日本军人开了几枪,这下可惹恼了小鬼子们。他们没有能耐抓新四军,便迁怒于无辜的老百姓,把全镇的中青年男人全部抓了来,统统押至镇前的河边杀掉了。外公也在其中。

成了孤儿的母亲,在族人的商议安排下,来到了父亲家,做了童养媳。从我记事起,母亲做事便是风风火火、泼辣大胆,极有个性。那时,除了抚养我们兄妹三人,还要赡养年迈的祖母,接济独自在汉生活的堂姐堂兄们。为了减轻父亲养家的压力,原本能以家属的身份,在父亲所在的单位做些轻松工作的母亲,选择了在另外一家单位做体力活,因为工资要高得多。

做着体力活的母亲,并不粗糙,她极注重仪态的端康庄重。每天下班回来,换掉浸满汗渍的衣褂,洗洗搽搽完毕,母亲又会变回为清爽温婉的妇人,洗手下厨弄羹汤,照顾着一家老小。这样的生活习惯,持续到母亲八十高龄,那一头黑发依然亮泽,肌肤依然白皙。母亲的一生中,虽然受到过很多的磨难与困苦,但她仍然热爱着生活,仍然开朗乐观善良!

许是小时候经常随大人去戏园子的缘故,母亲一直对本地的楚剧与汉剧情有独钟,更是将剧中宣扬的真、善、美,借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从小教育我们,要有孝善之心,就讲《王翔卧冰》的故事给我听,鼓励我女子要自强,就会介绍《杨门女将》《花木兰》的典故。母亲没有读过书,也识不得几个字,却识大体,守仁孝,怀慈惠,晓道理!

"玫瑰香油、雪花膏"这些上世纪的产物,如今早已绝迹。虽然现在有花样繁多的化妆品、护肤品,终代替不了幼时我与母亲的最爱。那声声的吆喝,只能留在童年的记忆里;那郁郁幽香,也只在梦里飘荡!

四年前,母亲移居去了天堂,再不用为俗事生计操劳,也再不会遭受病痛的折磨了。只是不知,天堂里,是否有母亲喜欢的楚剧?是否有母亲最喜爱的"玫瑰香油、雪花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