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有关亲情的散文作文

2023/08/3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有关亲情的散文作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有关亲情的散文作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父亲是一座雕像

文/李丽红

母亲尚健在,老父已离开我整整五个年头了。虽然岁月在不停地流逝,对父亲的思念却总是越陷越深。某个时刻,在街上或一个场合遇见与父亲相似年龄的,内心就会阵阵的酸痛,眼泪就会不自主地流出来,即刻就要联想起父亲来……

父亲年轻的时候一定很帅,他大眼睛,挺鼻梁,肤色白,嘴唇薄;从长相上来看,我和父亲相反,眼睛不大,肤色不白,嘴唇不薄。我没有他老人家好看。可是我的性情一切都随了父亲,温厚,善良,勤奋,守信,坚持。这些都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拥有,我甚感庆幸。高中补习了好几年,父亲从未一句责骂过我,我自由,任性,愚昧荒唐。无论是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子,写文章,唱歌,与朋友交往,每一件事,只要是我做的,父亲都认为是最好的,是最正确的。记得我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父亲高兴得到处宣扬,一个很小的喜悦,他要把她从一倍放大到百倍千倍。瞅见父亲的憨笑,我有何等的快乐呀……还记得那一天父亲要办年货,特别带上我一起上宣城,到了城里,父亲悄悄地塞给我两毛钱,让我去街角的摊上买了一碗元宵酒酿,这可是我人生中最甜最美的一碗酒酿啊……我上学,父亲送我到学校,我工作,父亲送我到单位,父亲自始至终地把我捧在他的掌心里。父亲劳碌一生,对奶奶也是非常孝顺,奶奶三个儿子,可奶奶生病时一直是他在身旁守着,细心照顾,直至离世。

我与父亲相伴四十多年,从出生到成人,点点滴滴,尽在心间。老话说,女人一生中应有三个男人,父亲,丈夫,儿子。而这三个男人决定了女人一生的幸福。而如今的我也不再拥有父亲,我对他的思念随处可系。他老人家已成了我永远的怀念……他的血脉在我体内延续,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是。平凡的生活就是要健康,简单,快乐!我也是这样的一个追随者……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最后,再说一声想念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像一座雕像,他成了我永恒的爱恋与追随。

父亲结

文/邓荣河

人一生都要经历很多情结,"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亲结,就是我们无法摆脱且深入骨髓的一种情结。尽管我的老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农民,但一到六月,一到热火朝天的六月,我的这种情结便会愈来愈强,越来越烈。

六月的老父亲不是风景,只是麦收场景里一个小小的剪影,只是一份朴素得无法复印也无需装潢的感动。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滋养了小村滋养了城市也滋养了共和国的小麦们,没了高度多了风度——粮食,不再是诗句里青枝绿叶的一个概念;粮食,最终拥有了沉甸甸的内涵。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微笑,顷刻间堆满了老父亲那满是皱褶的脸。现代机械有现代机械的长处,古老农具有古老农具的诗意。满脸汗水的老父亲,俨然米勒油画里不知疲惫的拾穗者,手握镰刀,一丝不苟地捡拾遗落在田头地角的喜欢……

历经沧桑的老父亲,常年与土地打交道,锄头是老父亲阳光下延长的手臂。父亲用那手臂触摸禾苗,触摸唐诗,触摸那句"赤日炎炎似火烧".只轻轻的几下,六月的大地就大汗淋漓。流淌不止的辛勤,沿着父亲的脊梁沟不停地流淌,一滴滴全部落入张着干渴嘴巴的农历。

没有读过多少书的老父亲,不懂得什么高深的哲理,但有自己做人的真谛——只要与土地的血缘不断,生命就能开叶散枝;就会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一个枝繁叶茂的夏天,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一个富庶祥和的冬天。人世间很多荣华都是虚假的表象,只有土地永远不会把人抛弃。老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辛勤印证着这个真谛。

土地——老父亲一辈子也不想摆脱掉的一个结。是啊,黄土地上临盆的孩子,总会有一根剪不断的无形脐带与土地相连,与庄稼相接,与每一个或青或绿的情结相连。每到六月,这份情结便会在热浪滚滚的大地上泛滥。

近日,我脱掉满身的斯文,或面对面与父亲席地而坐,或紧随其后走向田间。即使成不了老父亲的话题,起码得努力成为父亲情结里的一个小小标点……

父亲是男人最温柔的名字

文/刘超

在一家水果店买水果,前面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伯,买了一袋新鲜的苹果,又去挑香蕉、称火龙果。买了一大兜,转身走时,看见有新鲜的车厘子,马上又转回头去挑车厘子。店主大约和他是熟人,笑问:"老伯,平时那么俭省,今天怎么舍得买这么多水果啊?"老伯一边挑一边笑呵呵地答:"闺女回来了,俺那闺女,嘴刁得很,大鱼大肉不吃,就喜欢吃这些东西……"老人头发花白,高大的身躯弯下来,面容安详,目光柔和。粗糙的手在鲜亮的水果中温柔地穿行,像是怕碰疼了那些果实。

我跟在后面,心怦然而动。这个男人,平日必定是粗糙的、严峻的、雷厉风行的,可是此刻,他如此细致地为女儿挑每一个车厘子,脸上的表情温柔似水,只因为这一刻,他承担了一个特殊的角色——父亲。

朋友的父亲,是有名的火暴脾气,挑剔、粗鲁、沾火即着,只要他一进家门,气氛立马紧张,所有人都得小心翼翼,唯恐冒犯了他。可这个暴躁的男人,也有他的软肋——女儿。再大的火气,只要女儿一出面,立刻烟消云散。在女儿面前,他完全像换了个人一样,温柔、谦恭、耐心。

那次他和女儿一起坐车,行至中途,女儿忽然看到路边一簇簇的野栀子花开得格外灿烂,就惊喜地喊:"爸,你看那些花开得多漂亮,摘一束放在房间里一定很香……"她转回头时,父亲已经跑到前面,又是递烟又是说好话,司机终于答应停车。车还没停稳,他已经跳了下去,飞奔到那丛花前,摘了一大束回来。一车的人都看着他,那么剽悍的一个汉子,捧着一束鲜花,放在鼻子下面深深吸了口气,兴冲冲地递到女儿手里,说:"真的很香呢!"

朋友每说到这事,都会特别感慨:为什么粗糙暴烈的父亲,竟会有如此柔情的一面?我想,只有一个答案:那一刻,他的角色是父亲。

去看刚生了宝宝的女友,一进门,就看见那位年轻的父亲,一只手轻托着宝宝的头,另一只手臂托着宝宝的身体,来回不停地走动,轻柔而有节奏地晃动着。女友嗔怪道:"说过多少次了,不要这样晃宝宝,你就是不听,这样惯她,以后我可哄不了!"男人赔着笑:"我哄,我哄……"说话时,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孩子,一会儿说:"快看快看,她在笑!"一会儿又说:"呀,她在皱鼻子呢。"他的目光里满是怜爱和疼惜,温柔无比。

女友说,没生宝宝时,他一点都不喜欢孩子,哥哥的小孩到家里来,稍微吵闹一点,他就唬着脸把孩子训一通。现在自己有孩子了,没想到他竟疼得不得了,说话都不敢大声,怕惊着宝宝。宝宝哭一声,像剜他的心一样。从前那样大大咧咧的一个男人,现在给宝宝换尿布、冲牛奶,动作比我还温柔细致。

是的,这些粗糙的男人、暴烈的男人、强横的男人、骄傲的男人、不拘小节的男人,一旦做了父亲,就变成了天下最温柔的男人。只要有人柔柔地叫他一声"爸爸",再强硬的男人也会化成一滩水,软得提不起来。

父亲是个特殊的称呼,柔软,通透,春风化雨,直抵人心。它会拨动你心里最柔软的弦,改变你的言行举止,甚至,改写你的后半生。

男人最温柔的名字,是父亲。

父爱无言

文/流光易抛

我曾写过一些关于我的父母的文章,其中多是写给母亲的。其实,我也爱我的父亲,愈老爱得愈炽烈,愈深沉。

父亲身材瘦削,话不多,整天只知道默默地干活。他是生产队里数一数二的棒劳力,挑担、种地、养牛、烧砖、修房、造屋等,样样掉不到地上。很多年轻后生,在农事上常常向父亲请教,他都给予认真指导,亲自示范。正因为如此,父亲口碑甚好,在村里很受人尊敬。

父亲不但事农的基本功过硬,还以勤劳着称。父亲天不亮就起床,踩着晨露去侍弄那些宝贝庄稼。在他的精心料理下,我家的玉米叶肥杆壮,小麦穗大粒饱,花生果多仁亮。日上三竿,母亲做好早饭,站在村头喊上一嗓,父亲才扛着锄头,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院子,露水打湿的粗布裤脚粘着泥星和草叶。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从春到夏,由秋入冬,年复一年。现在,我们弟兄几个虽然在不同的岗位工作,但都很敬业,我想是父亲对农业的敬重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父亲言语金贵,我们既敬又怕。那时,我不知道别人家的父亲是不是也像他一样在子女面前沉默寡言,严肃得孩子躲着走。有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惹父亲不高兴了,他突然一回头,眉毛一挑,眼睛一瞪,话还没有出口,我们就立刻木然,悄悄退到一边,好几天不敢放肆。

随着年事渐高,父亲一改过去严肃的表情,变得对我们格外温和。每次回去探望,父亲都主动打开大门,远远地到村口迎接。坐在熟悉而亲切的小院里,父亲与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拉呱,拿出家里最好吃的"招待"我们,像母亲一样忙前忙后。昔日的那个严父形象荡然无存,好像只存在于模糊的影像里。每每与父亲通电话,他的话也不多。问起他的身体饮食,他会响亮而简短地回答:"我身体好啊,一顿喝两碗面条哩。睡得也好,躺下就着。不要替我操心,照顾好你们自己就中。"

这就是我的父亲,朴实无华的沉默里贮满了浓得花不开的天伦之爱。咀嚼着这些父爱,我深深相信:父爱虽无言,无言藏大爱。

母亲永驻心中

文/刘利群

母亲节就要到了,这两天办公室里有同事在谈论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有人说给母亲做一道可口的饭菜;有人说陪母亲逛街,为她买新衣服;也有的说亲不在,无以为报,实在遗憾的。我说——母亲永驻心中。

是的,我的母亲已经去世15年了。这些年,每当遇到一定事情时,我想起母亲的宽容,一切也就释然。母亲是位努力学习的人,新中国成立不久,她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自己努力考上了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的前身)。临毕业时,老师跟她说,你干脆再读两年,就可以留校任教了。因母亲就要结婚,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她婉言谢绝了再读两年留校的美意。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江苏省水利厅基本建设处,到被誉为淮河流域第一大闸三河闸工作。后又随父亲去了部队,在太原市二十二中学做了一名会计员。母亲回忆这些事情时,总是淡然地说,一个家庭总要有人牺牲自己一点东西的。

记得在太原二十二中里,有一个崔老师,家里有5个孩子。上世纪60年代,多子女的家庭很多时候是吃不饱的。太原的粮食供应分为粗粮和细粮两种。粗粮主要是玉米面、小米、高粱面、土豆等。细粮只有白面一种,一般只有过大节时,才用细粮做饺子或做饼子。有一天,母亲得知在外支左一个多月的父亲要从单位回家,用白面做了很多芝麻糖白面饼。我们弟兄俩放学后,跟崔老师家的孩子三三和五五一起来家玩。他们说想吃饼,我们答应了。等母亲回家后,看到放面饼的锅里一块白面饼也没有了,问谁吃的,我们说是三三和五五吃的。母亲说:"他们家孩子多,每顿都吃不饱。算了,不要告诉崔老师,孩子难得吃个饱。"

父亲转业后,全家回到了我们的祖籍镇江。我结婚后,我、妻子和母亲在一个系统工作。母亲是这个系统的主办会计。我有三次出系统的机会,但母亲不同意,都没有走成。系统内,分过三次房子,按照我们三人都在系统内的情况,应该符合分房标准,可是母亲一次也没有要,也不许我们拿。母亲总说:需要房子的人很多,我们还能够住。母亲对己严,对人宽,我总是不能理解。现在我年近花甲,总算明白了一点点,人生如白驹过隙,名和利乃身外之物。母亲的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母亲永驻心中,就是时时刻刻体会到宽容的春雨。

父亲

文/东篱

父亲退休那年,已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

我决定带父亲去北京看病,同时也让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母亲陪同前往,去看看天安门城楼。

临行的前一天,父亲让母亲烙了十几张油饼,说准备当干粮。我发火说,人家北京不是没有饭店,不会让饿着你们。父亲却很认真地说,听说北京那地方消费高,举手投足都得花钱,带点油饼,到时候寻点热水喝喝就能顶饥,能省一分是一分。

我只好任由父亲把油饼装进兜里。他当了一辈子教师,节俭惯了,不要说让他大手大脚,就是让他多花一分钱,都不可能。

到了北京西站,在出站口附近,母亲看见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背着一个黑色的肩包跪在地上,面前摊着一张纸,上面写着钱包被偷,求好心人帮忙给点钱之类的话。母亲是吃斋念佛之人,看到这种场景,就停住了脚步,想掏点钱给这位她认为十分可怜和需要帮助的姑娘。

父亲看到母亲要掏钱,就坚决阻止说:别掏!

母亲伸进兜里的手又空着抽了回来。她不解地看着父亲。

父亲仔细打量了一番那个姑娘,然后悄没声地走开了。

母亲跟在父亲身后,走出几步后,终于开口质问父亲:为啥不让给?看她跪在那里,一个大姑娘家,怪可怜的。

父亲侧脸看了母亲一眼,用手中的拐杖捣着地面,气咻咻地说:这样的人不能可怜!

母亲问:为啥?

父亲一字一句地说:你看她的穿戴和装束,还有她跪在那里的表情,根本不是一个真正需要帮助、值得可怜的人。她是在骗取你的同情心,想不劳而获。

母亲不高兴地还击说:就你眼尖,舍不得掏钱,还把别人说得屁钱不值。

父亲看了我一眼,像是要从我这里得到声援似的,继续慢慢地说:像她这样的年纪,如果靠自己的双手去打工、去劳动,肯定不会饿死的。人的贪婪之心是被喂养出来的,你不分青红皂白给她钱,不是行善,是在作恶,是在成人之恶。

母亲不再言语。

父亲说的固然有理,但我还是觉得父亲太小气,是在为自己心中的葛朗台打掩护。万一人家真的需要帮助呢?

下午在天安门广场转悠了两个多小时,也许是心情舒畅和激动的缘故,晚饭后,父亲主动提出在驻地周围散散步。他说,来一趟北京不容易,能看看北京的夜景,也是一种幸福。

刚走出宾馆没几步,就听到一阵歌声,是歌曲《爱的奉献》。等走到不远处的十字路口时,才发现,原来那歌声是从坐在轮椅上的一个中年妇女的嘴里发出的。她左边站着的中年男人,正在用电子琴给她伴奏。从他深陷的眼窝和呆滞的目光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位盲人。他们身后,停放着一辆暗红色的电动三轮车。他们面前,摆放着一个小黑色音箱,还有一个大张着口的纸箱。

父亲第一个停住了脚步。他静静地听着那个女人的歌声,似有所思。一曲终了,父亲对母亲说:掏点钱。听那口气,像是在对母亲下达着命令。

母亲感到很意外,但还是非常高兴地实施了父亲恩准的事,往那个"饥肠辘辘""翘首期盼"的纸箱里放了10元钱。

离开这对音乐伴侣(我这样猜想)后,母亲禁不住问父亲:你咋良心发现了,舍得让给他们掏钱了?

父亲轻轻一笑,回答说:我又不是冷血动物,咋不能献点爱心?你没看他们两个人,一个腿不得劲儿,一个眼不好使,这么冷的天,还在街头唱歌,他们这是在劳动,是在同命运抗争,跟那些跪在路边招摇撞骗的人是不一样的。我就是多吃两顿油饼,把钱省下来,也要捐助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父亲把脸转向我,接着说:孟子说,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这句话你听懂了吧?一个人要行君子之道,必于义无所疑而后发,不能做糊涂虫,不能干傻事。

我被教了一辈子语文的父亲深深折服了。

走到一盏路灯下,父亲仰头看了一眼那盏泛着橘黄色光芒的路灯,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发多少光,就能驱散多少黑暗。等我百年后,你一定要从国家补给我的20个月工资里,拿出6个月的钱去帮石岭村的虎子把大学读完,这是我当初承诺的,一定要兑现。

夜色里,我忽然觉得站在面前的父亲,真的就像一盏矗立的路灯,那暖暖的光芒,温暖着他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