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端午节随笔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端午节随笔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端午节随笔(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端午纪事

文/陈立明

端午早上7点多,打电话给老爸。老爸老妈正在杀鸡。亲手喂的土鸡,去年就算好了,一共多少只,过年杀几只,端午杀几只,中秋杀几只。喂了一大群鸡,他们平时一只也舍不得吃。年节是鸡们的宿命,是儿女们的口福。

老爸老妈,就像两台高速运转了70多年的老机器,零件虽有些老化,运转起来不再那么灵活,但依然在低速运转,且运转的速度逐年降低。老爸老妈,身体总体还算不错,除了因身体老化而出现的一些小毛小病,如老寒腿啊,高血压啊,听力下降啊之类,其他没有什么大毛病。这是我们做儿女的福气。

每逢年节,老爸老妈总是一个调子,打电话跟我们说,你们要是忙,就别回来了,我们在家好着呢。他们体谅我们谋生活的不易,老两口一辈子活得明明白白,但话语里暗含的意味做子女的当然清楚:你们不忙的话就回来吃顿饭。村庄和父母一样,阻挡不了岁月一波又一波的枪林弹雨,愈发显得老态龙钟,越发孤独地驻扎在那里,与孤寂和思念对抗。儿孙绕膝的欢愉,是他们最大的期冀。

一辈子在泥土里刨食的农民,70多岁的年纪,苍老是岁月见证的痕迹,刻在他们的额头、脸上、身上,更刻在我们的心尖上。在可预见的时日里,纵使他们身硬体朗,终将抵不过生命的轮回,生命之灯发出的光会越来越弱,直至熄灭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无法阻挡岁月的洪流,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多地陪伴。每一分每一秒的陪伴,都胜过千言万语,胜过物质和金钱,是慰藉他们生命的清泉,流过他们即将干涸的河床。

作为儿女,我们或许不富裕,或许不权势,或许为生活而苟且,但是在年节的当儿,纵使再忙再累,在天没塌下来之前,赶回去陪陪父母,陪他们唠唠嗑,陪他们吃顿饭,陪他们啃块鸡,看着他们手嘴齐上,去和一块鸡肉做不依不饶的对抗,看着他们留守在口腔里仅存的几颗忠于职守的牙齿费劲地咀嚼着一丝肉,一片菜叶……看他们发自内心由衷的幸福洋溢在脸颊,那是千金也换不来的欣慰与富足!

有些东西失去了,永远都找不回来。别在失去时,再来做无谓的懊恼和愧疚。老公鸡已炖在锅里,一大桌子菜前一天就开始准备,站在村口的目光,早已投射过来,沿寻着端午节的气味,我们都该上路了……

一缕乡愁端午情

文/任国有

"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临近,一缕浓浓的思乡之情便蓦然袭上我的心头,旧时光里那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如放电影般再现出来,我深深地沉醉在故乡昔日的节日气氛中。

故乡的端午气氛是从五月初一就开始的。这天早上,妈妈就和邻居大娘一起去供销社买五彩纸,我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路上的人熙熙攘攘,供销社里的人络绎不绝,那情景就像置办年货一样热闹。买回来后,妈妈坐在炕上开始叠葫芦,我和姐姐妹妹围坐在妈妈的身边,妈妈把五彩纸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就像一面面五颜六色的旗子,给我的童年涂上了美丽的色彩。妈妈一会儿剪一会儿折,仿佛要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都通过这一剪一合、一折一叠,藏进五彩缤纷的葫芦里。妈妈教,我们学,很快我就会叠葫芦了。那小小的葫芦里装满了我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端午节那一天!晨曦中,爸爸割回十几根柳条,姐姐和我把葫芦小心翼翼地系在柳条上,妹妹睁着惺忪的睡眼,拿着一串串纸葫芦递给大哥,大哥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把那红的、黄的、粉的、蓝的葫芦都挂在房檐下,远远望去,那鲜艳的葫芦好像盛开的五彩斑斓的花儿!初升的太阳普照我家小院,暖暖地洒在爸爸妈妈的笑脸上,洒在我们兄妹五人的欢歌笑语中,洒在那鲜艳摇曳的葫芦上……

采艾蒿是故乡端午节的一种古老风俗。那时候,故乡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片片淡绿色的艾蒿。听爸爸说,艾蒿有杀菌消毒、祛湿止痒的功效。妈妈说,只有在端午节这天,趁太阳还没出来时,采到的带有晨露的艾蒿才有这样的药物作用。所以在端午节的清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地涌上山坡。你拔一绺儿,她采一把儿,大家谁也不多采,都想着给后边的人留一些。大家说着,笑着,仿佛是在采着珍稀的灵丹妙药。爸爸拿着一束青翠的艾蒿,我手里攥着几片艾叶,一边走一边嗅,浓郁的艾香铺满了故乡的小路。

回到家,妈妈把艾叶泡在脸盆里,妹妹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要用艾叶水洗脸呀?""用艾叶水洗脸,脸上就不长疙瘩也不会生疮了,还会越来越漂亮啊!"妈妈微笑着说。妹妹听后,洗脸更认真了。我和大哥一起跟爸爸忙着插艾蒿,门楣上、房檐下、窗棂边,处处都点缀着碧绿的艾蒿,顷刻,浓郁的艾香又弥漫了屋里和小院!

40多年过去了,那一抹温馨的往事,仍久久萦绕在我心间!此刻,我多想穿越时空,返回到那年那月那一天,再和妈妈一起叠制那绚丽多彩的葫芦,再和爸爸一起采撷含着故乡泥土和晨露的艾蒿,再和兄弟姐妹一起围坐在爸妈的身旁,度过一个端午佳节啊!

煮"端午"

文/夏迎东

我一直以为,端午节是被奶奶放在柴灶里"煮"出来的,而且,这种记忆始终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抹去。每当端午节到来之际,我就会想念奶奶,想念她煮的咸鸭蛋、咸肉、粽子,想起那口老柴灶飘散在小院里诱人的芳香。

小时候,我家和大多数普通人家一样,日子总是过得紧紧巴巴,而且还要精打细算,过了这个节就要算一算下一个节该怎么打发。所以,每年春节一过,奶奶就要开始为端午节做各种准备。先说说那腌鸭蛋,每天清晨,奶奶都要把家里那几只老母鸭下的蛋收集起来,待到有一定的数量,用红土拌盐裹在鸭蛋上腌制起来,小心翼翼地码放在一只小口坛子里,而且是将鸭蛋的大头朝上,整整齐齐地放好、封口,奶奶说,这样做可以使鸭蛋里面进盐快、不容易坏。还有那咸腊肉,是春节时候省下来没舍得吃的,奶奶将它们切成一个个小块,涂抹上生豆油,也是码放在一个小口坛子里,再把坛子埋在院子那块干爽的土洞底下,奶奶说,这样可以让腊肉不走油、不变味。糯米则是头一年秋天收割下来的,春节的时候取出一些磨成粉做元宵、汤圆,留下一些就用来应付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我们的企盼中如期而至,奶奶更加忙碌了,备足柴草,铲去那口大锅底下的烟灰,严严实实地架在柴灶上,就开始煮她的"端午"了。那咸鸭蛋和腊肉比较好办,从坛子里取出来洗好放在锅里就可以开始煮,而煮粽子这道活可就费事得多。在粽子的主料里,糯米在节前的一两天就得洗干净泡在清水里浸软备用;粽叶是在五月初四一清早去屋后的池塘里新采摘的苇子的嫩叶,用之前还要煮一煮,防止包粽子的时候叶片裂开或折断。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那粽叶在她的手里能够翻出花来,一会儿包出一个长方形,一会儿包出一个圆柱形,一眨眼功夫又出来一个四棱形的,直让我们眼花缭乱。我最最喜欢奶奶包的那种四棱形的粽子,我把它站立在桌子上面,俨然是一座小小的三棱宝塔,而且是正三棱形的呢!

粽子包好了、下到锅里煮了,我们的心思就倾注在那口大锅里,一双双小脚围着那灶台打着转转。煮粽子是讲究时间和火候的,锅里的水要漫过粽子,先是用大火煮开,过一段时间再调成小火慢慢煮,好让糯米完全地煮软、煮透,这又需要不短的时间,听着那粽子慢慢悠悠地在锅里面"咕噜咕噜"作响,一点都不理睬我们焦躁的情绪,我们只有耐着性子等。慢慢地,粽子的香味出来了,是青青的香、糯糯的香,还有甜甜的香……

又到端午节了,摊点上、超市里都摆放上了大大小小、各种口味的粽子,可是我依然喜欢奶奶包的那种口味、那种模样的粽子,我把原料筹备齐全,试着自己动手去包,去煮,去品尝,却总也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道,是因为我包粽子的功夫不到家?还是因为煮粽子的时间短了?都不是,这应该是一种眷恋的情愫,奶奶已经把她的款款深情煮进我的心底里,留下的是我对她深深的思念。

端午记事

文/胡春霞

今年端午节前夕,胞妹春香从千里以外的老家打来电话:姐,腌好的咸鹅蛋和鸭蛋,还有新酱,给你快递过去了,地址没改吧?

身处异乡,又过端午,思念故乡,想念在家乡与父母一同度过的一个个端午,想念家乡那片土地,那萦绕在心头和生命里的乡音、乡情和乡愁,想念那个看着我长大的小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风雨吹打,暮去朝来,岁月更迭,失去了很多,却从来没有淡忘那刻在记忆中的亲情乡情,"远方的人啊,梦里回故,身在天涯外,心已在路上……"

记得儿时母亲养了许多鸡鸭鹅,但我们很少能饱饱的吃上一顿鸡鸭鹅蛋,因为那些都是母亲用来生活周转的活钱,用于柴米油盐、针头线布。唯有端午,我们才可以每人分得一份鸡蛋、鸭蛋和鹅蛋。

有一年端午,母亲为我们姐弟几人煮了许多鹅蛋、鸡蛋和鸭蛋,每人一份,放在灶台上凉着。躲在门外的邻居张大丫一个劲儿地偷偷的催我:"快呀,快呀,快出来呀,电影快放完了,就等你呢!"我一边等着给弟弟妹妹穿衣服的母亲,一边着急应着大丫姐,又忙着进屋帮母亲的忙。当我们去取盼望已久的那份美食时,发现少了两份。我对二妹说:"咱俩不要了,别告诉咱妈。"懂事的二妹点头答应,可还是忍不住伤心地哭了。是啊,为能饱餐一顿香香的鸡蛋,为了能拿着母亲用艾蒿叶煮成绿皮的大鹅蛋和鸭蛋,去沙地里与小玩伴碰硬,我跟妹妹等了一年啊!一想这些,我也暗自流泪。在我们领着弟弟妹妹跑在通往去看电影的路上时,像贼一样的大丫姐从墙豁子里跳出来,喊着:"霞、香,你们也太慢啦,***给你俩的那份,我给你们带来了!"说着,像变戏法儿一样,把还温热的两份鸡鸭鹅蛋递给我和二妹。我俩一同惊呼,"大丫姐,你给偷出来了?""什么偷,偷还能还给你呀!"大丫姐说。二妹接过她失而复得的美食,破涕为笑。大丫姐帮我拽着大弟、二弟,边跑边说:"快点儿,快点儿吧,跟你们真操心,我都没看到电影的开头儿……"如今,想起这段往事仍会被感动。

那时,春天一来,辽河两岸的土地上最先绿起来的是小根菜,我们叫它大脑瓜,一种我们都爱吃的野菜。辽河开河后,大丫姐常带着我们奔波于辽河两岸刨小根菜。这天,大丫姐领着我们四五个孩子到对岸辽宁省古榆镇境内的河滩地去刨大脑瓜。过河时,辽河的水面还是浅浅的,我们踏着裸露的河床就可以过去。可当我们刨了半小筐大脑瓜往回赶时,泱泱的河水突然湍急起来,大丫姐也忘记了过河的标记,她让我们互相拽着一起趟河,我们几个互相牵着,哆哆嗦嗦地跟在大丫姐后面,几个比我还小的孩子看着涌动的河水还吓得直哭。大丫姐说:"别哭,别哭!河神听了留下你!"这一声还真灵,孩子们都不哭了,听大丫姐的话,互相牵着手,趟着河试着向对岸走。水很凉,凉得刺骨。我的脚,我的小腿儿,一下河就抽筋儿啦,双腿不听使唤。走着走着,我一下子踩进深坑,身子不自觉得向下沉,感觉河水"咚咚咚"地盖住了我的头、我的脸,像有一股旋涡把我往河底拽,河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在水中喊不出声,阳光不见了,小伙伴们也不见了!睁眼浸入水里的一刹那,看见的是一片浑浊和黑暗。这时有一只手虽然力气不大却一直紧紧地拽着我,直到把我拽出水面,拖到河岸,我闭着眼睛听到了一群孩子的哭声,也听到了大丫姐的嚎声。我睁开眼睛,看见她正摁着我的头,让我低头吐水,见我睁开了眼,她带着哭腔笑着说:"你可吓死我了,吓死我了!"接着,她背起我,边走边说:"胡霞,你回家可别跟我三叔三婶儿说呀!"我很听大丫姐的话,直到我父母辞世,直到今天,我的亲人们都不知道我的这次历险。在我心里,一直觉得大丫姐是一个讲情义的人,我应该为她守住这个秘密。

几十年过去了,那年回老家,参加侄女的婚礼,与很多乡里乡邻,老亲少顾打招呼。突然,人群中有一双手,从后面捂住我的眼睛,一下子勾起童年的记忆,心里一暖,猜想着这会是谁呢?儿时的玩伴,一个一个在记忆中闪过,沉默好久,我不忍心结束这种唤起童年美好记忆的小游戏,那是一种享受啊!捂我脸的手松开了,一看竟是大丫姐,"霞,你早把大丫姐忘了吧?"我扑到大丫姐的怀里,她也紧紧地抱住我,"姐,我咋能忘记你呢?"我与大丫姐相拥而喜泣……

舌尖上的端午

文/章铜胜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除了春节以外,端午节大概是食物最为丰富的节日了,这也是我喜欢端午节的原因之一。当然,端午节还是一个充满着浪漫气息的节日,它被称为女儿节,也是诗歌的节日。

而我,还是喜欢充溢着的乡村味道的端午节,我总以为端午节是属于乡村,属于味蕾的。只有在乡村,也只有在五月的水乡,你才能真正体味端午的那种悠然和美好。

传统的端午是过午的,五为阳,午也为阳,阳月阳日阳时,故端午又称为端阳。旧时的端午,人们的午餐有吃"十二红"的习俗。关于"十二红"的说法不一,有说是十二种红色的菜肴,也有说并不是特指十二种红色的菜肴,一些红烧的菜,如红烧仔鸡、红烧黄鱼、红烧趴蹄等也列于其中。但"十二红"为时令菜,是确凿无疑的,像红烧鳝鱼、炒红苋菜、炒河虾、咸鸭蛋、烤鸭等,还有将枇杷、樱桃等时令水果也列入其中的,可见端午食物的兼容并包,并不拘于一类一种。

在初夏的水乡,要凑齐端午的"十二红"并不困难,这就是水乡物产丰盛的方便了。端午"十二红"中的十二代表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它在一年临近过半的时候,兼顾了一年的四时八节,寄托着一个吉祥的寓意:希望人们在这一年之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凡事吉利,月月喜庆。而在旧时的春节,或是其它的时节里,人们即使有这样的美好愿望,也是很难凑齐这些寓意吉祥的菜肴的。

端午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也让这个节日有了与人的亲切之感。记得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即便家里的农活再忙,父母也是要精心为全家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

每个人关于端午的记忆都是丰盛的。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说:"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此时的汪曾祺,一定想起了自己挂着"鸭蛋络子"的童年。

端午的食物中,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老家的粽子很简单。母亲将摘回来的新鲜芦苇叶放在水里煮一煮,用清水浸泡、洗净。端午前后,母亲就站在门前包粽子。卷好的粽叶里放泡好的糯米,加红豆、绿豆,或是蜜枣,用筷子捣密实,然后包裹,用棉线扎紧。不一会儿,门前的铁门环上,就挂满了一串串的粽子了。

在家乡,也见过精致的粽子,多是新嫁的姑娘归宁,从婆家带回来的粽子。那些粽子小巧精致,用红线扎着,好看。粽子里面放着更多的蜜枣,也有放火腿咸肉的,更香糯有味。这些粽子只是偶尔能尝到,我更喜欢自己家的粽子,永远透着清淡的米香。

赵珩在《老麦的粽子》里写广东人老麦在北京卖粽子,非常有趣。老麦每年只来两次,一次是在端午前,一次是在春节前,老麦都是自制自卖。老麦粽子货真价贵,这是做粽子的老麦的自信。老麦做的粽子有四、五种,而最好的是豆沙和咸肉火腿的。老麦的豆沙粽是方形的,豆沙用的是去皮过滤后的澄沙,用猪板油炒过,糖多油重,而且放的豆沙多。老麦的咸肉火腿粽是斧头形的,用的是真正的金华火腿和肥瘦相间的咸肉一同为焰的。我没见过方形和斧头形的粽子,也不知道老麦的粽子究竟味道如何,但能让写《老饕漫笔》的赵珩:"三十多年过去了,每个端午,我总想起老麦"来的粽子,其味道一定是不俗的。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在这个端午节里,是否也有一种食物,让你念念不忘呢?让端午,成为我们在舌尖上寻找美好记忆的理由。

端午回想

文/郑志良

除了春节,端午节便是我们小时候最期待的节日。有关端午节的乐趣,可用家乡一首童谣来概括:"初一育豆芽,初二劏猪乸,初三包籺,初四做社,初五食嘢,初六放火花……"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过去,农历四、五月最缺乏菜蔬。育豆芽可以不分时令,所以在青黄不接的月份,育豆芽是再好不过的。豆芽生长需要四至五天,初五是端午节,那么初一就得育豆芽了。育豆芽通常用绿豆,方法很简单,先浸泡大半天,弃水,过了一个晚上,绿豆便裂嘴爆芽了;然后找个阴暗的角落,铺上一层薄薄的火灰——最好是谷壳灰,再将发芽的绿豆均匀地撒在上面;最后用树叶遮好,浇水,育豆芽的全部工序便完成了。除了屋角,木桶、簸箕、箩筐等物器都可以用来育豆芽,关键是要放置在背光处,遮盖好,并每天浇水一次。到了端午那天,掀开树叶,这里一片片,那里一簇簇,净是白嫩新鲜的豆芽,甚是招人怜爱。

育豆芽最怕露光,一露光豆芽就变绿变老吃不得了。所以,育豆芽还有一层委屈、压抑的意思,个中滋味,不是单个"育"字就能完全表达。除绿豆外,后来也有用黄豆、红豆和其它豆类的,虽然比不上绿豆芽清脆甜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节日的序幕随着育豆芽徐徐拉开。但是,真正开始产生节日气氛的,还是劏猪乸。猪乸是母猪的俗称,那劏猪乸岂不是杀母猪?长大后才明白,这里所说的劏猪乸原来是杀大猪的意思。那时一头猪会养上两三年,三五百斤是常有的事。不是逢年过节,很少杀大猪。就算过年过节,杀大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圆猪肉",就是有大猪当杀的人家,挨家挨户打探、登记,东家要多少,西家要几斤,一合计,够一定数量了,才敢决定杀这头大猪。初二离端午节还早,虽然猪肉买回来了,但是还不能吃。尽管如此,看到大人把一大串晃动着的猪肉往家里提,我们还是很开心的。

转眼到了初三,该包籺了。 包籺就是包粽子,端午节习俗之一。我们客家人把很多用大米或粗粮加工成的食品叫做籺,就像雷州人说的"饼".客家包粽子用的是簕鼓叶,就是那种两边和中间鼓起的背脊都长满刺的长叶子。所以,我们不把粽子叫粽子,而是叫鼓粽籺。簕鼓叶弃刺后放在太阳下曝晒一天,再用清水煮上两三个钟,慢慢就柔顺起来。与粑叶不同,簕鼓叶又长又宽又韧,易于包裹和抽束,所以包出来的粽子既结实,又有簕鼓叶的清香。鼓粽籺以结实为上乘,既结实又四角交错的鼓粽籺最见手艺。小时候跟随大人赶集,常听见小贩用"结实到会咬出牙齿血"来招揽顾客。

粽子以糯米为主料,后来发展到拌有红、绿等豆类,中心还夹杂一块用蛤蝼叶裹着的猪肉。猪肉以肥中带瘦为最佳。粽子包好后还要放到锅里煮,糯米、猪肉、蛤蝼和簕鼓叶等多种香味,尽在烹煮过程中完美糅合。随着一阵阵清香从锅里溢出,节里的气氛便慢慢浓郁起来。

小时候不明白"做社"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其实就是一种拜神活动。由于我们拜的神主要是土地公,而土地公我们又叫社伯公,所以就把拜社伯公叫"做社".通常做社是村集体举行的,一般每月一次。五月初四的做社,是分散的,由各家各户自个儿去拜。也许更早以前也是集体礼拜的吧!除拜社伯公外,我们还拜关帝公、大王公、白马公等,目的都是祈望风调雨顺,民安物阜,吉瑞祥和。

食嘢是客家方言,吃东西的意思。初四做社之后便有肉吃,算是开始过节了。但是,真正过节,正式食嘢,还是初五当天。这天早上,拜过祖宗之后,一家人围着餐桌,你持勺我伸筷,或夹或舀,忙而不乱地把节日推向高潮。准备了好几天的豆芽、猪肉、粽子等等,都成了桌上佳肴,口中美味。家境稍好的,还会杀鸡杀鸭。鸡腿鸭腿一般都是给小孩子留着的。餐后,谁家孩子要是握着一个鸡腿或鸭腿东家串西家跑,那不知要羡煞多少同龄人!

初六放的火花,应该就是后来放烟花的雏型。端午前后,盛行东南风,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我们的火花,就是通过风筝带上天空的。风筝,我们叫做纸鹞。对端午节,我们之所以那么期待,放纸鹞和放火花,是主要原因之一。放火花得在晚上,将一截点燃了的簕鼓梗绑在线上,让风筝带上高空。此时,只见火花,不见风筝。通过曳动风筝线,还会拽出很多不同的花样。风筝手每次曳动,都会拽出一阵喝彩。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一阵阵的喝彩声才是节日的高潮。

除籺外,芽、乸、社、嘢、花,客家话均为"a"韵,所以从初一到初六,唱起来顺溜上口,最惹我们小孩子喜爱。往往端午未到,这童谣已从村头唱到了村尾。如今,豆芽、猪肉和粽子已不再稀罕,那古老的歌谣也随岁月渐行渐远,惟有那风筝和她拖曳着的火花,时常在我梦里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