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元旦的文章

2023/08/19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关于元旦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元旦的文章(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那个香甜的元旦

文/魏益君

每到元旦,思绪便被记忆的潮水打湿一回,梦里依稀再次回到那个如花般的年岁。

1988年,我参军来到驻山东青州某部,由于我在写作方面的天赋,被推荐到师政治部跟班学习新闻报道,我和兄弟团的两名战士就住在师电影院的三楼。

第二天,随机关首长们出操,我惊奇师部竟有女兵。一打听,几个女兵原来是总机班的战士。本来机关的战士就不多,我们这些战士又在出操队列末尾,出了几回操就熟悉了,再见面时便微笑着打个招呼。后来给老部队挂电话,只要报上我的名字,她们就很热情,也能很快帮助我接通电话。

转眼就到了元旦,每到这样的节日,就是机关兵最难熬的时候。首长们都回家过节了,只有我们几个战士,显得寂寞孤单,也开始想家。

这天,炊事班按人头发了面和馅儿让包水饺。我们三个大男人正面对着一团面发愁时,电话铃响了,我一听,是总机班打来的。就听那个俏皮的女战士说:"如果你们不想喝饺子汤,就立即到我们这集结‘战斗’。"总机班女战士的宿舍与电影院对楼,我赶紧推开窗户,看她们正扒着窗户,向我们招手。

因为元旦放假,整个机关大院静悄悄的。这要在平时,男兵到女兵宿舍,肯定不敢,好在是放假。可赶到她们的"领地"才发现,原来她们也一筹莫展。没办法,照着想象中的样子包吧。我们包的水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形态各异,有的像小老鼠、有的像月牙。水饺是包好了,可这样的作品实在不敢拿到炊事班,就用电饭锅煮了。煮好后,却真的成了饺子汤,起码破了一多半。

为了公平地吃到完整的水饺,我们玩起了字头压字尾的游戏——成语接龙。接不上就吃破的。但即使这样,游戏没玩几圈,完整的水饺就没了。破的怎么办?女战士提议,浇上酱油,撒上蒜黄,肯定好吃。我们每人盛上一碗,个个吃得香甜无比。

在部队几年间,那个元旦成了我度过的最快乐的节日,也成了我以后日子里最美好的飘香记忆。

元旦的皮影戏

文/郭华悦

小时候,一到元旦,村里就会演皮影戏。

那时,有钱一点的地方,都会请戏班;再好一点,放露天电影。而像我们那种小村里,一穷二白,首选就是皮影戏了。表演皮影戏的,都是一些乡间的手艺人,价钱低,且对场地没那么多要求。所以,就成了我们那种小村子的首选。

往往月上柳梢头的时候,皮影戏的手艺人,就会挑着两口箱子,到村里来了。很快就搭好了小台子,前面早已密密麻麻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一声锣响,皮影戏开始,各号人物陆续登场,台下不时掌声雷动。

每次在前头看皮影戏,总觉得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于是,小小年纪的我,不禁对台后的世界心生好奇。那是什么样有趣的地方,才会生出如此吸引人的皮影戏?那时,一心想着,哪天有机会了,一定得到后头瞧瞧。

后来,还真有那么一次机会。有一回,演皮影戏的人,少了一个帮手,于是让孩子们去帮忙。其他孩子都想在前头看,谁也不愿到后头。于是,我自告奋勇,到后头去帮忙。本以为那会是有趣的事儿,可一个晚上下来,看着那些毫无生趣的道具,觉得和想象中的模样大不同。再听听台前不时雷动的掌声,我顿时后悔到后头来了。

这事儿,一直烙在我的脑子里。我一直不解,那么有趣的表演背后,为什么是那么枯燥的活儿?直至后来,年岁渐长,我才慢慢明白,隔着一层幕布,我们看到的尽是美好,却不曾想到,那些美好,都是背后枯燥的一举一动,慢慢汇聚而成的。

后来,到了外头的世界,历经波折。每次碰到啥坎儿,我总会想起那年的皮影戏。生活不也是这样?精彩的表面,背后都是长期冷冰冰枯燥无味的功夫累积而成。这么一想,顿时充满了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是呀,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里戏外,不都是一个理儿?

元旦,那些温暖的事

文/钱志芳

元旦又至,想起2012年的元旦,时隔两年,想起那天的细小琐事,却依旧温暖……

2011年是我们高中毕业二十周年,几个同学发起了同学聚会,不少同学二十年未曾见面,大家各奔东西,相聚时分,自然分外亲热。有当老板的,也有工薪阶层的,但不管高低贵贱,大家相聚甚欢。席间,也有个别同学讲起了一个苦命的女同学,不仅老公突遭车祸,车主逃之夭夭,撒手人寰,不惑之年的她,又惨遭尿毒症换肾之痛,留下年幼的儿子,病痛的折磨,和昂贵的医药费。

听后我们都黯然落泪,为女同学的悲惨命运唏嘘不已,同窗好友三载,我们心有灵犀,都觉得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不论多少,送上我们的一片心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爱会永远伴随我们成长……当我们有一天突遭不测的时候,别人也会用爱温暖你的心扉。2012年元旦上午8:30到9点,我们相聚在鹿苑东渡苑北大门,带上我们的心意,一起去看望老同学,不见不散……"

于是,在2012年的元旦,我们带着募集到的一万多元善款,去看望了老同学。老同学虽然身患重病,但是依然热情爽朗,她的乐观向上深深感染了我们,让我们自惭形秽。

晚上,我、老公、老妈和朋友一起在老家的小路上散步,四五个人有说有笑。我忽然听见身后"嘭"一声,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有人骑着车子直接掉入了身后的深沟里。我们赶紧退回去,哎呀,一个人掉在深沟里一动不动。幸好人多,我们发现那人戴着头盔,喝醉了酒,迷迷糊糊的,大家使了吃奶的力气,把那人拖起来,他才有点清醒,但是走起路来歪歪扭扭。随后我们齐心协力把那个电瓶车从深沟里拖上来,弄得气喘吁吁。原来他和我们顺路,老公自告奋勇帮他推车子,一路走我们一路说话,一直把他护送到家。他的妻子已经上床睡觉,知道我们救了她老公,千恩万谢。

是啊,寒冬腊月,如果躺在深沟没有人相救,可能有性命之忧。我们为自己能在新年来临的第一天,就做了一件好事而感到无比的兴奋。毕竟那是新年的第一天,开启了善举的新旅程,尤其是我,显得更为难忘。因为从此以后,我真的开启了走公益事业的道路,让自己在爱与善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向前走。

回想2012年的元旦,那些温暖的事,依然温暖着我的心。今天与人分享,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志愿者行列,奉献爱心,温暖他人……

那些年元旦的事儿

文/吴金松

岁末年尾,总是有很多的感怀,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复。忙忙碌碌的一年,也是小有成就的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艳阳升起,守着月色朦胧,2016年的元旦到了。

少年时代,是盼望过元旦的,因为青涩的心情总是向往自由的天地。在元旦假期里,和小伙伴儿们尽情地玩耍一番,弄得灰头土脸,才是畅快淋漓的惬意。回味咀嚼,少年的元旦如彩色的油画,虽然色彩艳丽,但是勾勒的线条却不是那么清晰了,时光总是这样飞速流转着,越悠远,越模糊,却越想回味一番。

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也是盼望过元旦的,因为成长的心需要调剂,需要安慰,需要释放,利用元旦的假期拜访同学,畅叙旧情;探望亲友,血脉融通;走访名胜,心旷神怡;这时的我们,快步行走在成长的路上,思想开始凝结出绚丽的晶莹之花;高傲或者单纯的理想支撑着我们自信地对自己重复着几句话:要展翅翱翔,要一往无前,要不留遗憾。这就像是每一年元旦的节目台词,让元旦这个时节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意义,似乎过了这一天,一切都会是崭新的课程。

步入成熟青年期的我们,对元旦渐渐地失去了曾有的热情,因为此刻的我们周而复始地忙碌着,肩扛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承受着耕耘播种的艰辛,

对于元旦,我们有时会感慨,这一年真快,就这么过来了,岁月真像宰牛刀啊!此时的元旦成为了一个飞逝的符号,一只岁月的标记、一片时光的收纳盒。我们会在元旦陪家人吃一碗饺子,给孩子、老人买一件礼物,去公园散散心,有时候想想,或许是平常忽略了这些家人,有元旦的这一点补偿,也算尽心补偿吧。

如今的我还没有步入中年的困惑,还是喜欢这元旦佳节的,简单梳理自己的心情,在新的航标指引下,迈着轻盈的步伐,迎着晨阳的温暖,出发!

流年里的元旦晚会

文/梁永刚

一个周末,我去附近一家书店看书。正低头看时,走进来几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围着货架上的各色彩带和气球,一边仔细挑选着,一边低声商量着。问起她们买这些东西的用途,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说:"下个礼拜我们班要举办元旦晚会,我们几个负责布置晚会现场。"我恍然大悟,马上就是元旦了,她们正在筹备班上的元旦晚会。望着眼前这些色彩鲜艳的彩带和气球,我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多年前我参与班级元旦晚会时的一幕幕,在记忆的长河里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1989年9月,我升入一所农村中学读初一,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是刚从师范毕业的魏老师。在这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到来之前,那所学校几乎都是老教师,教课严谨敬业负责自不必说,总觉得少了一些朝气和活力。那年的11月,我们步入初中还不到3个月,魏老师在班上宣布了一个特大消息:为喜迎新年到来,班里准备举办一场元旦晚会。同学们一片欢呼,掌声雷动。

接下来的时间里,筹备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找主持人并不难,最难办的当属节目的确定,一场晚会至少需要十几个节目,可全班50多个同学仅有5人报名,且全部是独唱。毕竟身处偏僻的乡村,我们小学五年连一堂音乐课都没上过,对舞蹈更是一窍不通。几位略有文艺细胞的同学,也仅仅是会唱几首像《铁窗泪》《大约在冬季》《天竺少女》之类的流行歌曲。

眼看着元旦一天天逼近,可节目单上却是一大片空白,同学们心急如焚。救场如救火,当时我也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向魏老师表态:我出两个节目,一个相声,一个小品。其实我仅仅是脑子一热,并没有做好准备。覆水难收,为了兑现诺言,我着实费了不少心思。很快,我物色到了一位和我搭档演小品的男同学,又说服同桌和我一起说相声。那个关于拔牙的小品道具很简单,一件白大褂,一个用来拔牙的钳子。没有白大褂,我用父亲那件宽松的白上衣代替;没有专用钳子,我找了一把夹蜂窝煤的火钳子。

可能是同学们受到我的感染和影响,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大家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节目也由当初的5个直线上升为13个。有喜爱武术的男生,自编了一套简单拳法;还有一个个子不高却很敦实的男同学,模仿霹雳舞和太空舞的动作自编了一个舞蹈。正式演出那天,魏老师还把几位校领导请到了现场,教室内外挤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外班学生,精彩纷呈的节目博得了满堂彩,掌声雷动。

1992年9月,我考入了平顶山师范,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埋藏已久的文艺细胞又被激发出来。进入师范后我们举办的第一次元旦晚会上,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合作了一个小品。那时候各班都有寥寥的班费,可以用这些钱买一些彩带和彩花,简单布置一下教室,增添喜庆气氛;买些瓜子糖块,让大家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一饱口福。有一年的元旦晚会,我还心血来潮创作了一首歌颂校园生活的诗歌,配乐是那首我最喜欢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虽然我的朗诵水平一般,但那首诗却是我发自肺腑的心声。诗朗诵激起了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遐想,至今想来仍激动不已。

元旦精神

文/郭文斌

元旦,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大家都知道元是开始,是根本。古人讲"一元复始",它告诉我们,到哪里去复始呢?到一元那里去,不是二元,可见它就是根本的生命力!还有,旦——早晨刚刚出来的太阳。这两个字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生机的状态。

对,从日子里的元旦,过渡到生命的"元旦",就是这个关键词——生机。我们常常讲元气,一个人一旦伤了元气,你再补、再医,也医补不回的。可见保持我们生命力的是元气,它是我们生命的春风。因此,在这一天,来体会一下带有"元气"意义的文化,就显得无比重要。

什么样的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元气"呢?元旦是阳历的新年,在农历的新年,我们会贴春联:比如前面提到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再比如"三阳开泰从地起,五福临门自天来"——今天我们要找的答案就在此中。

三阳开泰、五福临门,指的是吉祥如意、平安喜乐等人们所祈求的幸福。它们如何才能得到呢?古人为我们道破了天机——"从地起""自天来"——天、地,这两个字眼里暗藏玄机。

关于天地,老子讲过,"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中国古人强调效法天地,因为天地精神中有圆满的人格典范,有生机之元。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颜回,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孔老夫子为什么要首先强调不生气呢?当年搞不清楚,后来在讲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突然明白了。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是因为自我被冲撞啊;人在什么情况下不生气?无我啊。那么,如何才能无我?利他,差不多是一条路;用时尚的说法,就是通过爱别人。

于此,天地给了我们最好的参照,那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我们且不要说像颜回那样完全消灭自我,就是把自我尽可能地弱化,快乐也会成倍增长。因为烦恼和焦虑来自患得患失,而要消除患得患失,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掉得失心。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还有得失心,那他离快乐、离元旦精神,还有很远的距离。

关于天地,老子还说过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些人将此看作天地无情之证,其实大错特错了;"天地不仁",正是一视同仁呀!就是眼中的万事万物都一样呀!孔老夫子说,自己是到六十才达到这个境界的:耳顺。什么意思啊?耳顺了——别人赞美他,他开心喜悦;别人批评他,他也喜悦。得志,他喜悦;不得志,他也喜悦——都一样呀!这也是让我们去掉得失分别心的一大妙招。

所谓元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学习天地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总结成两个字,"奉献".记得小时候,天上还满是星斗,许多人还沉浸在梦乡,父亲就赶着老黄牛下地了,那串叮咚叮咚响过巷道的铃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从老黄牛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任劳任怨。那种不辞辛苦的乖顺,真让人感动。还有禾苗,如果你盯住一棵禾苗,每天观察它成长的轨迹,就能理解做母亲的某种感觉,体会到母亲看着孩子从出生到一天天长大的那种感觉。还有杏子,从一朵花,到一个青杏,再到成熟,最后奉献给主人,那个过程,悄无声息,却惊心动魄。

当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平时吃的东西,全是种子,心里就打过一个闪电。每次用夹子捏核桃,我都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一个那么完好的世界,却让我们咔嚓咔嚓地捏破。终于明白哲人为什么要说,如果不是一个奉献者,活着就是犯罪。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吃喝拉撒,而每一次吃,无疑都是破坏。一粒米是一个世界,一个苹果也是一个世界。每天,有多少个世界到了我们的胃里,而它们,是种子。这些种子如果到了田野,将是一个无法估量的生机。

因此,我们的生机,我们的元气,归根结底,都是天地给予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参天悟地,学会爱,学会奉献,学会自修。这,也许就是元旦精神吧。

元旦畅想

文/林建致

年年新岁,旧年的脚步正冲向终点。流年匆匆地东去,日子似流水静静地不断流过。新的一年正站在起点上。元旦,新年的第一天,在万声的祝福中正一步一步地走着,走向我们,走进丰裕的心坎,走向远方。它在如梭的岁月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走进辞旧迎新的又一年,走进五彩缤纷的心间。

元旦来了。蓦然回首,盘旋在心里的遗憾不时袭击着心灵,纠结在脑际的无奈缠绕在踏步的心头,难以摆脱。而激动在人生路程上的功成名就也包围着我们,孕育在过去的生活上的亮点也辉煌了一时的角落。过去,爱情、亲情、友情和乡情等曾经令人感叹,令人感慨,也曾经令人感动,令人感恩。它们的镜头在一个个地拍下;它们的表演在一幕幕地拉开;它们的故事在讲诉着。新年的元旦扫去阴霾,带来新的气象,塑造新的氛围。伴随着元旦的到来,生活走向又一年新生的开始。

元旦里,每人心里埋下一颗光彩夺目、感动世界的种子。在新的一年里,种子重现绿的光华,把绿色铺满大地,把绿意荡涤在人间,把绿色的希望种植在广袤的土地上,沙漠尽可能多地绿化,污染的尘土不再恶魔般地飘扬,尘世远离讨厌的喧嚣,地球在美丽的绿色中吐露芬芳;疾病、灾难和挫折尽量减少,仁义之树茂盛林立;贫穷、饥饿和劳顿尽量不再存在,关爱之苗茁壮成长。你我浅吟一首《祝你平安》,低唱一首《一年比一年好》,我们一起欢度元旦佳节,喜迎新年。

元旦里,我们每人呵护一棵生命之树。在新的一年里,空气远离污浊,远离烟尘,远离有害物质,把新鲜带给世界,带给人们良好的的环境。植物的生命盎然,广布天下,吸收多余的温室气体,避免因之引起的过度炎热,放出供给呼吸的生命之气。一切在生机勃勃中屹立,一棵棵绿树美化我们的环境,绿化我们的空间,净化我们的心灵。可恶的灾难远离人间;贵重的生命重现神奇;玉树、舟曲和芦山的痛苦不会重演;物质危害不再为恶,食品安全常留人间,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地沟油等远离生活。生命健健康康,生命永呈绿色,安全长在,平安是福。

元旦里,我们收获丰收的果实。在新的一年里,累累硕果放在经济腾飞的时光里,将最好、最亮、最美的追求实现,用之于民,为民谋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奋力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相处学会珍重自己和别人;勤奋学会知识,学会探究;生命之浪营养我们的心田;丰收的景象川流不息,大地的粮食放满扬眉吐气的仓库,人民解决人口众多的温饱,奔向追求的小康,迈进向往的富裕。

元旦里,我们手捧祝福,敬献情爱。在新的一年里,无论怎样忙里忙外,无论怎样四处奔波,我们放下繁忙,忙里偷闲,找点属于自己的时间,祝福父母,祝福长辈,把真诚的祝愿献上。血溶于水的亲情之花永远开放,永不枯萎,永不凋谢;互助的友情之果长结,甘甜如蜜,芳香独特。关心孩子的爱在弥漫,在传递,在播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风吹来,老人安享晚年,不愁吃穿,不感孤独,亲人环绕四周;孩子得到照顾,得到成长,走向独立,迈向成熟。

元旦里,我们用最真诚的情感祝福自己,祝福他人;生命之林常青,感动洒满世间;丰收的果实得以收获,生活多姿多彩,绽放光芒。我们洒遍热闹沸腾的的喜庆,共同庆祝喜气洋洋的元旦。在欢快地走来的又一个三百六十五天里,挥手告别昨天,留住美好,快乐欢迎新的一年。

元旦是时光的一枚刺

文/安海

人到中年后,对时间是越来越不敏感了,许多时候甚至有些麻木。最明显的是,对待许多节庆日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欢喜雀跃。

小时候对节日的那份渴盼是多么强烈啊!尤其是对于春节的那种热盼之情,往往从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泛滥。一个一个的日子,几乎是掰着指头数过来的。等到大年三十,早早地换上了新衣服,和小伙伴们拿上花炮、提着花灯到村街上游走戏耍,那种高兴劲就别提了。正月的日子里,吃点心、嚼糖果、走亲戚拜年、挣压岁钱、看社火表演……好戏一出又一出,似乎把一年的好都积攒了起来,就等着年节时去毫不吝惜地大把挥霍。现在想起来还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如今却很难找到了。

有时候就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传统文化却渐行渐远了的缘故?还是年龄的增长扼杀了曾经的童趣?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过去的年月,人们的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是富足的。人们沉浸在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氛围里,内心大多是宁静而平和的。过年过节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意味着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饭菜,而且还有许多热闹的民俗活动在等着他们,所以心存期盼是自然而然的事。如今的社会人们虽然衣食无忧,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但生活节奏的快速生活欲望的无限扩大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得节庆的感觉在人们的心头冲淡了许多。

如今想一想,过去的年代节日明显没有现在多,而且大多是一些传统节日,在民间,人们大多是秉持着重传统民俗节日而轻现代节日的理念。现在却不同了,不仅传统节日要过,现代节日也要过,而且洋节日还要过,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这节那节恐怕数不胜数。

我曾经专门了解过一年中的这些节日,发现其实大部分节日是有其产生背景的,或者说是有其特定指向的。唯有元旦却不同,它是离时光最近的一个节日,是最纯粹的一个节日。尤其在中国,虽然这一天也被称为"新年",但因为有离得很近的"春节"压着,这个"年"在百姓眼里是没有什么分量的,尽管多年来这一天都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但人们关注的往往也只是放假这件事情本身,很少给予其真正的节庆关怀。因此从节庆这种意义上说,元旦在中国是颇为尴尬的一个节日。

"元旦"一词,据说系土生土长的中国名词,从三皇五帝时代就产生了,《晋书》中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这是"元旦"一词正式出现在典籍中。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这种称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近代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才把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由此看来,元旦是被剥夺了它本该有的称谓和节庆内涵,它在当今的尴尬实在是有点冤。

不过,元旦虽然在节庆上被冷漠着被忽视着,但在时间的层面却又被无限重视着。年终岁尾,大到国家机关,小到每一个人,都会进行着工作、学习或生活上的总结。站在元旦的面前,回顾一下过去一年来的得失,展望一下未来一年的憧憬,成为许多人的一种习惯。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未来还在前面向你招手,因此我说元旦是离时光最近的一个节日,它或许不会给你带来多少节日的喜庆,但它会给你带来一些反思和警醒,还有对来年的一种期盼。

作为离时光最近的一个节日,元旦是时光的一枚刺。它在每一年的年终岁首之际,重重地刺你一下,让我们麻木的神经顿觉一痛,从而能够清醒起来。元旦,应该就是一个反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清醒的节日。幸亏元旦从春节的传统内涵中分离了出来,它虽然失去了几千年传统喜庆的内涵,但却被时光赋予了另一种更纯更真的内涵。我庆幸有了元旦这枚刺,在我麻木的时候,定期刺我一下,让我反思、警醒,让我的生命之河不至于干涸在麻木的河床上。

感谢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