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阳光故事

2023/02/07经典文章

阳光故事(精选8篇)

醉阳光

文/曹春雷

有个故事,很有意思。说的是古代宋国,有一老翁,一生耕作于田野,家境贫寒,只靠粗麻之衣过冬,但他十分喜欢晒太阳,甚至晒出了“灵感”,自认为“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想将自己晒太阳的心得作为妙法,献给君王。

其实这是战国时期《列子·杨朱》中“负暄献曝”的故事。“负日之暄”,就是现在庄稼人喜欢说的“背对日头晒太阳”。

故事有讽刺老翁的意思,认为他见少识浅,不知天下还有锦衣貂裘的富贵生活。可我认为,老翁一点儿也不见少识浅,而是作者列子端着架子高高在上罢了。他是不知道晒太阳的好处的。

清代医家曹庭栋在养生专著《老老恒言》中说:“日清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民谚也有“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之说,可见晒太阳对人大有裨益。

和宋国的老翁一样,我也喜欢在冬天里晒太阳,虽然我还不老。休班在家时,只要天气好,就拿一把小竹椅,在阳台上一坐,来个阳光浴。冬天的太阳比哪一个季节的太阳都可爱。每一道阳光都是它的小手,它就用这温暖的小手为我按摩。我眯着眼接受着太阳的按摩,不一会儿,每一个毛孔都透着暖意。

晒太阳,是在乡下住时养成的习惯。冬天是庄稼人最长的假期,只要阳光好,只要没其他要紧的事要做,村里人都会拿着马扎,在街上晒太阳。选择的地方大多是背风的靠墙处,或柴火垛旁。男人晒着太阳打牌,吆三喝四。女人呢,三五个扎堆,织毛衣或纳鞋垫,说着家长里短。饿了就回家吃饭,吃饱了再回来晒。日子便过得很悠长。

我有位朋友也喜欢“负日之暄”,冬日里经常约我去城郊山上晒太阳。山地的阳光少了城市尘埃的遮挡,如瀑布一样,从天上直泻而下,流淌在身上,让人温暖而又惬意。躺在干净的大青石上,晒着晒着,就感觉自己的身体也如阳光一般,纯净透明起来。

曾在一个冬日,去拜访一位诗人朋友。去时,他正躺在院中椅上悠悠然晒太阳,脸红通通的。他说自己是被阳光晒醉了——“醉阳光”,在冬日,还有什么醉,能比这样的醉更美好的呢。

传递温暖

文/郭德诚

老温带来一盆文竹,苍翠欲滴,如诗如画。根部青苔处,点缀两块小青石,一间小茅屋,远处藏一石桥。往桌上一放,那就是一首诗。

他说刚从医院出来,顺道来看看。我问咋啦?他说小祥出车祸了,他刚去缴了住院费。

我一听车祸,心里一紧。他说没生命危险,有几处骨折。小祥我认识,觉得奇怪,就问他:“小祥不是不跟你干了吗?”他苦笑一下:“他是上个月走的,走时还挖走我一个人。”我告诉他:“你们现在没有雇佣关系,你没有这个义务。”他说他知道,小祥出去一个多月,啥活也没干成,如今躺在医院里,事故责任认定书没下,保险公司不赔,肇事司机也没钱,总得先治伤吧。我问他小祥家里人知道吗?我知道他们是同乡,小祥家里有一个老妈。他说:“没敢打电话,打了也没用。她在农村,知道了除了哭,还能干啥?”想想也是。我问他这事准备咋办?他说还能咋办,先治伤,等赔付,伤好了,愿留一块干,不愿,随他。

老温就是这样。和他交往的人都说,和老温在一起,觉得温暖。他说,这也是别人传给他的。当年他刚来城里干活,连着仨月没活儿干,房租也到期了,他急火攻心,病倒了,下不了床。在走投无路之际,是房东老夫妇救了他,不仅没有催房租,还端水送饭,伺候了半个月。尤其是老爷子那句:“出门在外,遇见个沟沟坎坎,难免的,大家伸伸手,也就过去了。”话,家常朴实,却是他严冬里看到的阳光。他说,有了这束阳光,心里一辈子都是暖暖的。

老温走后,我沉思良久。窗口的阳光,斜照在那盆文竹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光,微风拂来,竹林摇曳,青石,茅屋,石桥上的光影晃动,如电影里的田园风光,在眼前活起来。

老温是搞装修的,在整个布局中巧用了阳光,才有了这点石成金的艺术效果。关键,还是他心中充满了阳光。

阳光午餐

文/董改正

女儿看了《窗边的小豆豆》,非常羡慕小豆豆的午餐: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其实就是荤素搭配,却因为这么美妙的名字而让人心情美丽。我答应她要给她做一顿特别的菜肴,为此她郑重其事地和我拉钩。

中午接她回家,她一出校门就向我飞来,问我做的是什么菜。我说是阳光餐。她瞪大眼睛问:“老爸,你炒阳光给我吃?”她的声音原本就大,加上内容雷人,所以听见的人莫不回头。我急忙骑车带她离去,一路她兴奋地叽叽喳喳,不停地打听阳光餐究竟是什么,难道阳光可以装在盘子里吗?

其实我是忐忑的,怕她会失望,虽然我已经竭尽全力了。到家后,她急匆匆的进门直奔餐桌而去。圆形的餐桌我换了郁金香图案的桌布,新买的青花瓷碟子端放在菜罩中,碟子中是干笋肉丝,四周围着西红柿和胡萝卜刻成的阳光。笋子依然青白,肉丝勾芡着,微红色,青色红色的辣椒丝,像一条条丝带。女儿睁大眼睛:“老爸,看这是你做的啊?”

我倨傲地不说话。女儿围着桌子转了好几圈,忽然问道:“老爸,除了花边,还有哪些和阳光有关呢?”

“笋子呀,它在阳光的呼唤声中破土而出,生长,拔节,它的骨节里都是阳光,还有当我们把它放在阳光下暴晒时,它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把阳光储存在体内,我们吃进嘴里,都是阳光的颗粒,会让你快快长大……”

“对了爸爸,还有这红辣椒,它就是一个装阳光的小袋子,西红柿就是装阳光的小灯笼,胡萝卜就是装阳光的手电筒……”女儿兴奋得双颊微红。

这是她速度最快的午餐,而且文雅了许多,生怕弄脏了桌布,弄坏了“阳光”。美好是能让人敬畏的,它是心灵的阳光投影。许多时候,是心情把我们的三棱镜折射出生活的美好。心情是长在心灵上的花、身体上的叶,敏锐,感动,生长,我们就能自己长出阳光,让肝胆冰雪,身体明亮。

岁月如歌

文/梦海晴空

美丽的五月,似乎在黑暗的地震阴影下慢慢地转身。于是,选择在这个阳光并不明媚的季节,抛开一切预期的计划,泅着一场突如其来的伤痛去渡日。一路风尘仆仆,赶赴探病之行。

将担忧收入行囊,将关爱背负肩上,在雪白的病房中寻找父亲那张日渐憔悴的脸。匆忙之间,忘记了来时路,忘记了回家路,一心一意地照看着卧病在床的父亲。

岁月如歌,人到老年的歌,是一首日渐缓慢的老歌,是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的无奈。

行走在人来人往的医院,看着形形色色的病人,清一色的老人病恹恹地躺在床上,任人摆布,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画面。看着行动不便的病人在家人的细心照料下,依然无法摆脱衰老的命运,令人对生老病死再次产生了畏惧。

从小到大,印象中的父亲从来没有住院的经历。偶尔生病也只是卧病在床几天,吃点药,打点滴就好了。全家人似乎遗传了父亲健康的体魄,兄妹四人也都是身强体壮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生过大病。父亲这次突然住院,让我们兄妹几个措手不及,也许是吸取了教训,在父亲身体严重不适时,我们便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在几位长辈的建议下,把父亲送到医院去检查。

在医院的日子里,我们姐妹几个轮流照顾父亲,希望他的病能够早日康复,希望他能够恢复如常。父亲不管年纪有多大,依然是我们的一家之柱,实在不能倒下。看着父亲一双手被针扎得乌青发紫,肿得厉害,我心里非常难受,生怕父亲会吃不了这种苦。两个小时一次的血糖测量,每次在病人还在睡觉时就要进行,这种疼痛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受得住的,怪不得父亲一直吵着要赶紧出院。

市直医院条件并不是特别好,父亲住的是三人一间的病房,还是托人找关系才能安排到病房,普通人都要在走廊上暂住。简陋的病房,居住着病情不一的病人,可是,短暂的几天相处,大家的关系却出乎其料的好。看着父亲一反常态,跟隔壁床的病人亲切地说话,我感到很不可思议。父亲就是因为退休后一直打不开心门,才会过得如此单调寂寞。

岁月如歌,人到老年的歌,是一首弥久醇香的老歌,是看尽人生繁华看淡生老病死的平静。

当时年少,一心只想着走出家乡的那片树林,做个伦落天涯的过客。当自己真的走出去了,历经潮起潮落的人生阅历,享遍花开花落的美丽瞬间,那颗不安份的心终于被岁月长河里高高低低的音符所磨平,多了一份沧桑的况味,少了一份冲动的感觉。

曾经与笔为伍,扛起建设村庄的重担,曾经泼墨挥志,当过意气风光的侨联秘书,曾经老有所得,考上公务员觅得全新岗位。想起父亲波澜壮阔的人生,想起父亲激扬高昂的人生,想起父亲静水流深的人生,我的心在落泪。曾经雄伟壮观的人生之歌唱到了晚年,渐渐失去了强音。面对如此巨变,谁能不感到失落呢?

当一首歌唱到尾声时,人们是否还会记得这首歌最动人的高潮呢?当身体的所有器官都不听使唤了,当人的全身都日渐衰老了,我们对人生还会抱着强烈的希望吗?父亲,放下所有的包袱吧,再也无须假装年轻,再也无须故作坚强,儿女们都已经长大了,无需你再为我们担忧,安心养病,好好享受你的晚年吧!

岁月如歌,人到老年的歌,是一首经典有味的老歌,是淡化喜怒哀乐净化荣辱得失的清心寡欲。

安然静坐于病房,透过窗外,审视着这令人捉摸不定的人生。刺鼻的的消毒水迎面扑来,好难闻的味道!想到病人一连几天都要忍受这种味道,而我只是闻了一两天就受不了,再次为自己的娇贵而内疚。

阳光透过窗帘顽强地投射进来,为潮湿的病房注入温暖的气息。人生缺乏的就是阳光,如果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能够永远与阳光作伴,保持阳光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看淡人生的荣辱得失,那么我们的生命是否会更加长久呢?

生病,其实并不可怕。很多人不喜欢看病,害怕住院,害怕花钱。这次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改变了我以前的看法。我也是这多数人中的一个。总认为生点小病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喜欢为了这点小病而乱花钱,哪怕生病看病都可以报销,不用花自己的钱。事实上,很多人就是因为小病不医,而变成了大病,等到想要治病时,已经无力回天了。

不管身份如何,只要生病了就要看医生,就要住院。在医院里,所有的病人都是平等的,在医院里,所有的病人都是弱势群体,需要护士耐心去照料。看着这些身穿白衣的天使,我感受到了博爱的重要。正是她们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才能忙碌地穿梭在病房之间,对着这些脆弱的病人嘘寒问暖。也许,她们知道,这些年老的病人,背后一定有不少故事,只要你愿意倾听,他们一定会非常乐意地告诉你,就像我这两天的所见所闻丰富得令人意外。

岁月如歌,我庆幸自己还没走到老年。人生就像一首唱不完的歌,只要你敢唱,你就会唱得很好。让我们抱着阳光的温暖,怀着乐观的心情,坚定不移地唱响我们人生之旅的不同歌曲吧!

让心里贮满阳光

文/林振宇

在网上,我巧遇一位云南女孩,她网名叫“阳光”,很喜欢读书,后来还在当当网买了我出的书——— 《中国人的另一面》,就这样她成了我的读者和朋友。

通过网上聊天,她给我的印象就像她的网名一样,是一个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乐天知命那种阳光女孩。

我了解到,她芳龄30岁了,还没有结婚,就问她:“咋成剩女了,还在等什么?”

她告诉我,还没考虑个人问题。在QQ上她发来哈哈大笑的表情图片,一副不知愁的样子,我都替她父母着急。

说起爱好,她的话开始多了起来。她喜欢漫步在书的世界里,每天早晨都要诵读,这成了她多年的一个习惯;她喜欢喝茶,还说茶能让心如莲绽放,她在品茗的同时也在茶道中品禅;她还喜欢古寺的清幽和木鱼的歌声,这让她流连忘返。

我问她,“你闲暇之余都在忙点儿啥呀?”

“传播正能量。”她说,“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那你都传播啥内容啊?”

于是她就给我发来一段文字,“每日一阳光:感恩每一天的生活,感恩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是给予我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让自己的人生一路洒满阳光!”

我注意到,她经常在一些QQ群里发布“每日一阳光”。这些贴子的内容都是她本性的流露,看了她的文字,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暖暖的,从中受到启迪。

有一天,她上网说找我有事,让我帮她看看她写的一封《向贫困学生捐助的倡议书》。原来,“阳光”积极参加了当地一个叫“义工联合会”的组织,每到双休日,她就到那里去做义工,协助该组织办传统文化讲座,倡导学生诵读《弟子规》,传播孝道文化。这次,“阳光”写的倡议书就是为该组织正在开展的一项慈善活动而准备的。

看了倡议书,我才了解到,云南还有一些地处偏远的山区,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地面积较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那里的居民生活十分贫困,很多孩子上不起学,面临着辍学务家的困境。

为此,该组织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出倡议,希望为贫困山区的学校和孩子募集一些善款,或是书籍、学习用具、衣物等,为山区的贫困学生送去爱心,让他们同样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我深深地被“阳光”和他们的义工组织的义举而感动了,当即决定以文化助贫的慈善方式,为那里的孩子捐出自己的著作二十册。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心,就能汇聚起磅礴的爱的力量,为山区贫困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放飞梦想。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那么,就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贮满阳光,在给予别人阳光、为他们送去爱、温暖和希望的同时,我们自己也收获了人生最大的快乐!

阳光温暖

文/孙勇

公交车司机

郑州市区,公交车在风雪中启动,开进大街小巷。

“坐稳,扶好!”虽然只有几个乘客,司机人工提醒服务照旧。

文化路与双铺路公交车站,上来一名乘客,下去两名乘客。

司机戴着口罩,乘客也戴着口罩。乘客默默不语,司机重复提醒服务礼貌用语。

公交车继续前行,风雪搅拌着疫情。大街上的空旷,如乡间如田野。“司机师傅,班次是咋安排咧?”

“上下班时段每20分钟一趟,过了上下班时段,每30分钟一趟。”

这是一个医院工勤人员与司机的对话。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街上已经看不到行人。公交车向灯火深处开去,“坐稳,扶好!”

我环顾了一下车厢,除了公交车司机,只有我一个乘客。心头顿时涌上一股暖意。

值勤的保安

红色的防疫标语横幅,定格在小区大门上方。

一阵寒风,从小区大门口刮过,值勤的保安两腿再一次夹紧,脖子缩向领口内。

22楼的李大爷买菜回来。值勤的保安,从大氅口袋里掏出体温测量器,对准李大爷的脑门,显示体温36.5度,放行。

一个拉着行李箱戴着口罩、手套的青年,走向小区大门口。另一个值勤的保安从座椅上站起。

“疫情高发期,小区规定,只准出不准进。”“我不是从武汉回来的,我家就住在咱小区2号楼。”

值勤的保安打电话请示,然后要求回归人员自我隔离。

墙上张贴着的、门头高挂着的、衣袖上别着的大小不一的防疫标语,红得耀眼。

站立着的、坐在椅子上的、在小区巡逻的值勤的保安,与寒冷与疫情较量着。

汽车很安静,电动车很安静,小区很安静,小区门口很安静。人们都在温暖的家中,不声不响为抗疫做贡献。

村干部与村民

通向村里的路,被一堆堆高高隆起的,散发着玉米、小麦、谷子香味的黄色泥土,果断地封闭。

村干部眼神坚定,随时准备着。

村民在自家宅院,趴在墙头,攥紧拳头,给正在与疫情较量的村干部和自己鼓劲。村干部背靠着村庄,身体稳固,如嵩山,似北邙。

疫情,在众志成城的人们面前,正显出颓势。

春风,从田野吹进村子。村民家里的枣树、石榴树、花椒树……已经收到春天的通知,准备打开门,拥抱温暖的阳光。

阳光温暖

文/孙勇

公交车司机

郑州市区,公交车在风雪中启动,开进大街小巷。

“请坐稳、扶好!”虽然只有几个乘客,司机的提醒服务照旧。

文化路与双铺路公交车站,上来一名乘客,下去两名乘客。司机戴着口罩,乘客也戴着口罩。乘客默默不语,司机重复提醒,礼貌用语。

公交车继续前行。

空旷的大街,如乡间、如田野。

“司机师傅,班次是咋安排咧?”

“上下班时段每20分钟一趟,过了上下班时段,每30分钟一趟。”

这是一个医院工勤人员与司机的对话。

……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街上已经看不到行人。公交车向灯火深处开去,“请坐稳、扶好!”

我环顾了一下车厢,除了公交车司机,只有我一个乘客,心头涌上一股暖意。

值勤的保安

红色的防疫标语横幅,定格在小区大门上方。

一阵寒风,从小区大门口刮过,值勤的保安脖子缩向领口内。

22楼的李大爷买菜回来。值勤的保安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体温测量仪,对准李大爷的手腕,测量仪显示体温为36.5度,放行。

一个拉着行李箱,戴着口罩、手套的青年,走向小区大门口。另一个值勤的保安从座椅上站起。

“疫情高发期,小区规定,没有证件只准出不准进。”“我不是从武汉回来的,我家就住在咱小区2号楼。”值勤的保安多方核实后,为回归人员检测体温,然后要求回家后自我隔离。

墙上张贴着的、门头高挂着的、衣袖上别着的大小不一的防疫标语,红得耀眼。

站立着的、坐在椅子上的值勤保安,与寒冷和疫情较量着。

小区很安静,小区门口很安静,家家户户都很安静……

村干部与村民

通向村里的路,散发着玉米、小麦、谷子香味的村庄,都封闭着。

村干部眼神坚定地站在路口,值守。

村民在自家宅院,趴在墙头,给正在与疫情较量的村干部和自己鼓劲。

村干部背靠着村庄,身体稳健,如嵩山,似北邙。

疫情,在众志成城的人们面前,正显出颓势。

春风,从田野吹进村子。

村民家里的枣树、石榴树、花椒树……已经收到春天的通知,准备拥抱温暖的阳光。

正午阳光

文/董军

老大开门进来。虽然快到正午了,因为窗帘遮挡,房间里还是黑。他顺手“啪”地一声摁了墙壁上的开关,屋里瞬间亮堂起来。他走到床前,叫了一声妈。老太太阴着脸,侧着对墙。老大俯下身子,又叫了一声妈,老太太索性翻转身子,将整个背部对着他。老大无奈地笑了笑,转身到厨房收拾午饭。

两个小时前,老太太打电话给他,老大呀,你过来。老大一边听着电话,一边眯眼打量头顶上的太阳,猜到老太太的心思。但他正忙着,一时走不开。老大呀,快呀。老太太一叠声地催。老大知道,老太太让他过去,是要抱她下楼散心,晒太阳。前几个月,雨水滴答个没完,人身上都黏黏糊糊的,屋里的家什都被潮气浸得变质发霉了。马上、马上。老大应付着。老太太住四楼,就是过去了,老大一个人也弄不动老太太。

一年前的一天,老太太一个人在家拖地。她跟老二住在一起,老二最近到外地忙生意去了。地上湿,拖把在地上向前一哧溜,老太太站立不稳,一个趔趄,像个巨鸟儿一般趴在了地上,站不起来了。到医院检查,说是腰被摔断了。这种情况,要做手术,考虑到老太太87岁了,手术有风险,就采取保守疗法。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月,就出院在家里慢慢将息。老太太动不得,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老二在外地回不来,三姑娘还没退休,抽不出多少时间,照顾老太太的重任主要就落在了老大身上。老太太摔跤以前,身体硬朗,性情也好。那时候,老二还在本地,周末,老大、三姑娘一家回来看她,热热闹闹。中午那顿饭,都是她下厨弄,不让别人动。老太太烹调手艺不错,菜做得精致好吃。看着大家吃得红光满面,汗水淋漓,老太太就眯眼笑。

老太太病了以后,脾气变得古怪。她说想吃面条,等做好端到她面前,她又皱着眉头,一脸厌恶的样子,说不想吃面条了,想吃稀饭。稀饭还没弄好,她突然又变了,说不想你们太劳累,还是吃面条吧。此时面条已经冷了,热过的面条有点碎,她一边吃一边嘟哝,说面条不成样子,一点不好吃。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发作。没事的时候,她抓着枕边的手机就打电话。不论打给谁,不接她生气;不从头到尾听完也生气。

其实净是些废话。老大退休了还好,三姑娘还上班呢,是财务,做账做得头昏脑涨,哪有心情听她胡扯。三姑娘最小,从小跟老太太最贴心,她就喜欢叫三姑娘陪她说话。三姑娘没时间,陪不起,老太太就骂她没良心,忘恩负义。骂得三姑娘泪水涟涟。三姑娘在背后跟老大发牢骚。说老二倒好,离得远远的,什么事不用管,时不时来个电话问候,还得老太太夸有孝心。老大明白三姑娘的心思。老太太的这间房子给老二了,当时明确由老二多对老太太尽孝心。老大摆摆手,叫三姑娘别说了。老爷子走得早,打小就是老太太一个人拉扯他们三兄妹长大,没少吃苦受累。现在老太太病了,他们累点是义不容辞的。老大和三姑娘商定,两人排班,周一到周五由老大负责,周六和周日由三姑娘管理,碰到特殊情况了,一个人忙不过来,就一起上。

老太太这一病,就病了整整一年,而且看起来,还要这样无限期地延长下去,因为老太太除了腰疼,行动不便,其他一切都好,面色红润,一顿饭能吃一个猪脚。老大60多了,三姑娘也五十开外,自己家的事情也一大堆,加上老太太的病,这一年,两人累得腰酸背痛,晕头转向。他们就寻思,能否请个保姆,自己也休息一下。有一天,三姑娘也在,那天老太太高兴,老大试探性地跟老太太提起,请一个保姆,不离她左右,随时随地照顾她。话没落音,老太太的笑脸就收缩起来,僵硬一块,在床上吼了起来:你们嫌我累赘了,不想管了。要找保姆,我就吃老鼠药,死给你们看!然后又哭又闹,吓得老大再也不敢作声,三姑娘赶紧悄悄躲出门去。

老大从厨房出来,端了一碗红烧肉。老太太喜欢大鱼大肉。老大默默地将活动床摇高,将老太太立起来。他把碗送到老太太的手上,老太太气消了,脸上溢出笑容,大声地喷香地咀嚼起来。老大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正午的阳光水一般地倾泻进来。这时,门“咣当”一声响了,是三姑娘回来了。她呼呼喘着气,大声说,妈,看我给你买回来一个电动轮椅。今天天气好,等会儿,我们下楼逛逛去。老太太探头看了一眼那锃亮的电动轮椅,使劲吞下一口饭,赞道,还是三姑娘心疼老妈。

吃完饭,老大、三姑娘合力将老太太弄到楼下,坐进轮椅。轮椅在庭院里缓缓滑行,一缕和煦的微风吹拂着老太太的脸颊。庭院里的几簇鲜花,在正午的阳光下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心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