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专业散文

2023/01/01经典文章

专业散文(精选7篇)

报志愿

文/闫岩

在紧张的高考过后,接下来又要面临着报志愿的难题。说是难题,也确实是个难题,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可马虎不得。

这不,有这么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商议着给自家的宝贝儿报志愿呢。

爸爸说:“一个男孩子,以后得有社会地位才行,才能让人看得起,所以我们首先要选对专业,其次才是什么学校。”

妈妈说:“光有社会地位也不行,最主要的是得有钱,最好选的这个专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个工作要除了工资还能挣外块的,守着死工资会生活得很憋屈。”

奶奶说:“对对对,儿媳说得对,社会地位高,挣钱也多,那我的宝贝孙子就能找个好媳妇,说不定能攀上什么局长市长家的女儿呢,到那时,我们家可就风光了。”

爸爸说:“你们说的都是我想的,所以,我们不能光动嘴,赶紧打开大脑想一想,小辉应该选什么样的专业最好?”

妈妈说:“这不一直在想吗?什么计算机啦硅酸盐啦劳动经济啦,想了好多好多,就是觉得没有一个合适的,就没说出来。”

奶奶说:“不行不行,你这些专业可不行,都过时了,我教书时的热门专业。”

爸爸也跟着摇头说:“妈说的对,不行不行,这些专业太古董了,我有好多同学都上过这些专业,大部分都分配在企业了,现在企业不好干,多半人都下岗。”

妈妈委屈地说:“我也是瞎想想,也没说选择这些专业呀,看你们,想把我吃掉似的。”

奶奶叹了口气说:“你们说说,我做了多半辈子老师,帮助无数个学生选学校选专业,怎么到自己的孙子就不知道选什么好呢?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突然,奶奶想起什么,拍了一下脑门说:“有了!”

爸爸妈妈一激灵,异口同声地问:“妈,你想到什么专业了?”

奶奶说:“孩子姥爷不是在市劳动局人事科呆过一段时间吗,他肯定比我们清楚什么专业最能找好工作。”

爸爸也拍了一下脑门说:“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英子,快,快给你爸打电话。”

妈妈也拍了下脑门,然后走到座机跟前按了免提拨了过去。

电话通了,妈妈迫不及待地叫:“爸,你的宝贝外甥要报志愿,你在劳动局呆过,你肯定知道现在什么专业最好?”

姥爷在电话那头说:“我也正在揣摩这事呢,正想给你们打电话问问,你们觉得什么专业合适呢?能让小辉有个好的前途。”

奶奶说:“亲家,我们这不是想不出来才请教你的吗,你说说吧,我们听你的。”

姥爷说:“我想了好几天,觉得学医不错。现在的人条件好了,容易得病,医生的社会地位挺高的,待遇也很好,平常除了工资还会得到些别的收入,而且最不怕下岗,不知道你们觉得如何?”

奶奶像突然开了窍,大声说:“你说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把这个专业给忘了呢!医生好呀,医生真是挺好,我记得老伴儿住院时,我恨不得跪下来求医生给我老伴儿治病,那时要是医生说能治好我老伴儿的病,让我砸锅卖铁我都愿意。”

爸爸也笑了:“好专业,那就学医了。”

妈妈此时才想起什么,看了一眼正抱着《高考填报志愿指南》的儿子,招呼道:“宝贝儿子,快过来,听听你姥爷跟你说说什么专业是最好的?”

儿子不耐烦地说:“我都长这么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就不用再为我瞎操心了,我自己选专业,吵吵闹闹的,真是烦死人了。”

奶奶责怪他说:“你太小,只凭感觉没经验,以后会吃亏的,还是听听姥爷的,姥爷可是久经沙场的强将。”

爸爸妈妈又异口同声地说:“奶奶说得对。”

儿子着急地冲他们喊:“我谁的也不听,我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我要学医。”

三人听到这喊叫声,你看我,我看你,大眼儿瞪小眼儿,突然齐声哈哈大笑起来。

电话挂断后,三人一起向孩子扑过来。

奶奶激动地说:“没想到我的宝贝孙子比我们都有远见,前途一定无量。”

爸爸也激动地说:“我的宝贝儿子就是我的宝贝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棒了。”

妈妈更激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最后问道:“儿子,你是怎么想到学医的,你这么小也没见过多少世面,怎么会想到当医生能有众多好处,会有个好的未来呢?”

儿子瞅了瞅像神经质样的三个人,从口里飞出一句话:“我只知道医生能治病救人。”然后起身回到自己的卧室,“咣当”一声关上了门。

我记忆中的女子

文/张乐

初中的时候,有过一位特别优秀的女同学。她是插班生,姓龙。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我,一下课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她攀谈起来。

她成绩优异,待人宽和,尤其写得一手好文章,曾担任过《邵阳晚报》的小记者。我听了之后,顿时对她肃然起敬。虽然她个子不高,微胖,还有一脸的痘痘,样子不太好看。

分到一个宿舍后,我们的交往渐渐多起来,有一天晚上竟睡在一起听完了各自“悲惨”的人生故事后拥抱在一起,嚎啕大哭起来。说了什么“悲惨”的事情我已忘了,只记得那晚我哭得十分痛快,我想龙应该也是一样的。

今年一月份,我满十九岁,突然收到龙的祝福信息。我回消息表示谢意,又问她:“在哪儿上大学?过得好吗?”

她回:“海南大学,我很好,劳烦挂念,你现在在哪儿?”

劳烦挂念。这正是我记忆中的龙的口吻。龙正是这样一位待人宽和,多愁善感的女子。言谈举止都似乎属于婉约派,文字中更是透出一股浓郁的温情。

她说她读会计专业,过得很好。我为她感到高兴,也羡慕她如愿以偿的考上了一个好学校,却也有些惋惜起她来。以她的文学功底,若攻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在文学上应该会有很不错的发展吧!而她选择了会计专业,我想其中的原因是有很多的。

夜已深了,我们互道晚安。我在心中默默想着,尽管龙没有选择她曾经最热爱,最引以为傲的方面去继续深造,但她依旧是我记忆中那个多愁善感,写得一手优美文字的婉约女子。

顽主和老炮儿

文/沂濛

周末,本科大班的同学偶聚,寥寥数人,自己也去插了一杠子。毕业到现在已有数载,席间诸多回忆,亦有诸多感慨。然而,不知是否是出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部分侃侃而来的谈资,于我看来多少有些像是吃着泡面,盯着世界地图而指点世界大势。倒是颇合创业圣地五道口的氛围。至于是吹牛掰,还是真牛掰,真的也只能做个事后诸葛亮,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我确有莫名的信心,我们之中,终会出现一个乔布斯式的人物。

其中的一个谈资,很是触动,便是自己本科所学的专业。很多年前早已模糊的高考,发挥的并不理想,于是迫不得已报考了BUPT,而且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其排名第一的通信工程,而是于当时并不起眼的软件和计算机。记忆犹新,大一上学期的一次转专业机会,一个女生凭借出色的期末成绩转到的通信工程,因为知道些内幕,多少知道其家庭于其中做的些许猫腻,于今物是人非,但说无妨。仅仅数年,当年牛气冲天的通信专业,早已被而今互联网时代映托得黯然失色,如果当时知道是这个形势,不知道那个女生还会不会破费且毅然地进入EE领域。

之后在美数年,从NYU到工作领域,作为一个CS生,见到越来越多转入自己领域的EE生,也多少有些小小的自豪感。

人生的路程就是这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回首之前的路,总会生出些许荒唐而不合实际的遗憾,例如如果当初不选择出国,而是选择于学校周围置下数处房产,于今或许早已财务自由。但细细想来,若不是当初也做下的一些当时颇为失落的事,而今可能会更加后悔,譬如当初的高考发挥优异,进入了当初朝思暮想的北大医学部,继承父母的衣钵,可能而今怕要陷入医患关系的难解泥潭。

身处互联网时代,颇为幸运,亦颇具挑战,永远无法预知迷雾般的未来。既可以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顽主,也可能会退变为一个感慨时代逝去的老炮儿。从今而后,定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机会,也许,抓住其中的一两个,你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寒假随记

文/葵花朵朵向太阳

晚上岳校长在群里主持阅读交流,交流的话题是朱永新教授的新书《致教师》的第一辑,大家的发言很激烈,讨论的话题都是围绕着阅读。说到阅读,我有话说。

阅读真的是个好东西。不论是专业阅读,还是人文阅读,我感觉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影响挺大。

大学里,学中文,那时候就在图书馆里读一些文学期刊、杂志,主要是为了排解寂寞。一到周末,没事就去图书馆看看书,或者去海纳商城西边,有个什么商贸城。四楼有个书吧,里面的书很多,可以一读就是一天。现在,很怀念那个读书的场景,不知道现在那个书吧还在不在。后来学到文学流派,又特意读了中国近现代的一些名家名着,并分析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写作特点和风格。当然,读的最多的应该是莫言、余华、苏童、铁凝等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了。对于人性的挖掘与探索,这些作品中都有体现。

工作后,专业的书籍读的多一点。特别是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书籍。家里满满当当两大箱子。刚当老师那会儿,说实在的,不会当,不会干。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人,动态的有灵性的。单凭自己的经验,很难就应对的了。书上的理论,或者是知名教师的经验,可以弥补年轻教师的不足。我感觉现在爱看书的年轻教师太少了,总觉得自己考上正式的老师,就可以不看书了,复习考试的那股劲过去了,一劳永逸了?专业要有所发展的话,必定离不开专业阅读。专业阅读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像你爬高时的梯子一样。

现在,在教导处,我依然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教导处的活不会干,就订购了很多教导处的书籍。学不到的东西,就从书里学,从书里认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可以是真理了。像我这样愚钝的人,如果再不读书,那就真的成了傻子了。而且,一段时间没有读书,感觉博客也不怎么会写了,想表达的东西在心里出不来。我一直有个读书计划,等有空余时间了,要把家里那些藏书像样的读个遍,读个透。

寂静的夜晚,没有纷扰的思绪。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不是很好吗?

感谢今晚的读书交流会,又燃起了我的读书信念。——哦,不,或者说,读书这件事,一直在我心里久久没有远去,只是他暂时被琐事搁浅了。

陌生的温暖

文/吕赫娴

天渐渐地冷了。深秋,天往往黑得很早,上完高数课的我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步步地走在韶华路上,路两旁的灯光像一只只冷漠的眼睛,把我的身影拉得更长,垂在坑坑洼洼的板砖上,我真觉得冷。

来到食堂,先找到座位把书包放下,然后到饭口买方便面煮鸡蛋。站在我旁边的是一位身穿深红色运动衣的女老师,我之所以那么肯定地说她就是老师,是因为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老师特有的慈爱和柔情,恰好她买的也是方便面煮鸡蛋。我们没有说话,只是将目光死死地盯着师傅手中的勺子,大概是太饿了的缘故。

把饭端回座位上,便开始低着头吃了起来。周围很热闹,我却吃得很认真,什么都没听见。或者说我已经麻木了,太多的不如意已经磨钝了我这颗敏感的心,有时候我会突然觉得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一种存在的形式罢了。猛然间地抬头,我吃惊地发现坐在我对面的正是那位穿深红色运动衣的女老师。女老师同时也在看着我,我们四目相对。这一刻,我们都不约而同地笑了。

女老师微笑着问我:“刚下课?”

我说是。

“上的什么课?”

“高数”,我有点郁郁地说道。

女老师略加赞赏地说,“那你学的什么专业?”

我的神经猛烈地颤了一下,思考良久,才从嘴里蹦出断断续续的几个字,“计—算—机。”

“那你相当了不起了,学这么难的工科。”她边笑着对我说,边文雅地往嘴里扒面。

我停下手中的筷子,喃喃地说,“讨厌死了,学也学不会。”

“哦,那你为什么还选这个专业?”女老师很好奇地问。

我很没底气地说,“是被调剂的,当初压根没选这个专业。”

女老师也停下手中的筷子,她的眼镜在灯光下反射着耀眼的白光,那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柔情和和蔼,正像一束花儿向四周散发着清幽的芳香。女老师关切地问,“那你喜欢什么?”

“文学。”我坚定又自信地说。

她笑了,“那倒是很不错的,文学、写作,都可以养身的,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写作的习惯,这个习惯你也有吧?”

我忽然觉得眼前有股光亮在闪耀,激动地说,“有啊有啊,我最喜欢写作。我从初中就开始写小说,一直保持到现在,我的书架上有好多我写的文章,差不多有几十万字了。”

“坚持下来真的挺不容易的。”她拨弄着碗里的面看看我,又发感慨地说道,“你适合上人文学院,不然好好的一块料就这么被浪费了。”

阵阵暖意立刻浸满全身,“可是现在已经是这样了,没办法。”

女老师抬起头来,说:“怎么会没有办法?你可以申请转专业呀!”

“是吗?”我疑问道。

“大一升大二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是按照成绩排的,如果符合条件,就能转到喜欢的专业去。”女老师沉静地说。

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真的吗?这是真的?”

“是真的,当然是真的了,只是这一年你要努力学习,把成绩搞上去。”

我向四周望望,周围的一切很热闹,嗡嗡的说话声,匆匆的人流,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我想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将来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收拾完碗筷,我们一同往外走。小路两旁的路灯洒下一路的银辉,那些灯光忽而黄,忽而绿,像一只只闪烁的星星。秋风卷着落叶,我竟不觉得有丝毫的寒冷。我们说了很多的话,走了很长的路,踏在深秋里,脚步沉稳又铿锵。路上的人渐渐地少了,周围的喧嚣也开始沉默下来,我觉得两个人的世界是如此的温暖。

我再也不觉得背上的书包有多沉重了,我整日地背着它,从黎明到布满星星的夜空,我觉得希望在一点一点地向我靠近。所有的困难、失望、沮丧都化作虚无,我坦诚地站在星空下,为明年的夏天积蓄力量。

第二年,我在转专业申请书上郑重地签了字:“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手艺人

文/王晓

已经几顿吃不上饭了。不是困难,是家里的煤气灶坏了。先是一阵好一阵坏,反复无常,摸不着规律,治不了它。有时候打不着火,还以为燃气公司停气,后来直接熄火,打不起来。还不死心,数次更换燃气灶电池, 依然没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也难为无火之炊。煤气灶打不着,还怎么做饭?民以食为天,这天大的事归我管。年轻时我们喜欢在外面吃,年纪越大越喜欢在家里吃。没办法做饭,我最急。

去卖灶具的店铺询问,可否上门维修,我愿意多出上门的费用,工钱配件照算。没有一家愿意。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灶具的要求也越来越智能化、集成化,价格也漂亮,销售一台灶具,利润可观。修修补补赚不到什么钱。维修工一般是店里外请的,要开工资,工钱低了请不到人,小修补跟顾客收的几十百把还不够开人工费用的。除了保修期内的灶具,商家能勉强提供上门服务,其他一致要求搬到店里修。他们压根就不想做这样的小生意,逼你换新。

我就是不想搬动。太麻烦。换新的也没必要,毕竟使用期不长,外行也知道是小毛病。若是其他方面,瘪了一块,锈了一处,倒无所谓。只是这个小毛病很关键,火打不着,煤气灶形同虚设。继续寻找,直到菜场隔壁的这家店铺,十来个平方米,门面大概两扇普通木门宽,两壁竖立着各种各样的煤气灶,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油烟机,门口有个牌子,写着“专修煤气灶”。能突出“专修”,说明有点底气。

一直认为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既保证质量,也提高效率。我坚持要找个能上门维修的专业人士,省我搬运之累,也驱除煤气灶不给力怄的气。

招呼我的是个女人,四十来岁的样子,眉眼有韵味,收拾得清爽,很得我好感。估计是老板娘。说煤气灶修的,专业修,二十多年了。我用眼睛询问专业师傅在哪。女人看透我心思,答电话一打就到。我说那赶紧联系,我带师傅到我家门上修,等着做晚饭呢,几顿不吃家里做的饭菜了,我想吃酸菜鱼,立刻,马上。

女人说要把煤气灶搬到店里。我又急又恼。跑遍小城所有灶具经销商,回答怎么都这样——不上门。我有点生气,服务延伸一步嘛,有钱不赚,难不成现在的商家也懒了?岂有此理!女人接下来的一句话,却平了我的怒气,心甘情愿回家搬煤气灶去。女人说不是不愿意上门,煤气灶修理起来需要的工具多,少哪样都是安全隐患,到店里来修,工具齐全,零配件也能找到最合适的。说得有道理,人家是为我们用户安全着想,多贴心啊,怎么之前没有一家这么说呢?看来会说话也是技术活。

匆匆回家,上楼,按照女老板教我的方法,拆下煤气灶,夹在电动车上,一路招摇着去了女老板的门店,女汉子的回头率不低,估计人家是担心交通安全。店里果然多个男人。看见我来,两个人就来帮我扶车,拎灶具,扶到门口的木桌子上,就扒拉开了。这桌子,这架势,确实有几分专业味儿。

我在一边闲着。男人与女人比,有点老。不经意看他手腕上缠着医院就诊的带子,写着名字,还有年龄,果然61岁了,女人刚才聊她只有42岁,说专业人士是她老公,腰椎不好,医院挂个水就来。这两口子年岁相差不小哦。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和我闲聊,其实主要是我逗他们讲话,他们只是不拒绝我的问话而已。专业人士只看活做得漂亮不漂亮,不赌嘴。

男人高度近视,戴厚厚的眼镜。天色渐晚,光线越来越暗,女人拉过柜台里的台灯给他照明,另一只手拿着螺丝刀对准十字口再交给男人,好让男人省去对准的麻烦。这两个人配合默契,绝非一日之功,二十年估计有。在男人检修线路的时候,女人将煤气灶里汤水漫溢形成的积锈用一寸宽的刀子细细刮。男人说平时他们给人清理这一项就收二十元,反正打开了,顺便帮做。男人的语气里没卖人情的意味,我连声致谢。

他们修的修理的理,手一刻不闲。得知他们也曾开过大店,几百个平方米,又卖又修,生意好得不行。后来呢,后来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十几岁的孩子青春期了也操心,就精简成这个小铺子,生意都是回头客,维持家用够了。小城的汉子云南的媳妇,如此落差的年龄,大大小小的生意,青竹笋一样的儿子,背后的故事一定不寻常。男人专心致志波澜不惊的神态,女人细枝末节里的体贴和默契,都深深打动我。

煤气灶修好,男人帮我搬上车,对面搭手的女人招呼我等一下,转身拿块粗抹布将煤气灶反面的陈年油渍清理干净,一共只要65元钱,赶不上家用电器维修商要的上门费。我不好意思,忙活半天,解我燃眉之急,收得太少。男人讲只是气管处金属管道不通,通好只要5元就可以,找到原因要收你60元,这本领是我几十年练出来的,可以了。

真正的手艺人,有自己行走江湖的准则。比如这个专修煤气灶的,赚该赚的,做最好的,童叟无欺,一以贯之。你也许一辈子不会接触他们中的某些人,但有过交道,你就会臣服他们对手艺的自信和操守。

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养

文/吴长青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除了要专心研究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育人。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环境中,育人就更显得重要。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一书中说,决定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所用的技巧,而在于他的心灵。面对学生如何去教育他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这是我们每个做教师的都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直认为学校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只要教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就足够了,而不去考虑如何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其实这是很错误的想法。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到学校来仅仅为了学习,他们可以选择其他形式,完全没有必要劳累奔波来到同一个地方。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时,体会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就会丰富甚至去改变学校的内涵,诱导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更注重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做“题”;不要热衷于“一阵子”,更要关注学生的“一辈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一次成功,要关注学生的一生成功。

帕尔默指出:教师要把智能、情感和精神三者有机结合,“它们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综合在教育中。”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所需的专业技术,对教育、对学科、对学生的爱,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及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运用到教育中去。

很多时候,学生不爱学习,其实这里面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深层次的探索,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懒惰或缺少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借助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兴趣活动等多种形式把智能、情感和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以教师健全的性格和自己丰富的知识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就会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愿意倾吐自己的心声,这种教育也很有效,学生在轻松活泼、多样化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增强了,由要学习变成乐学习。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我们才能真切体会到,我们传递给学生的,远非那一点有限的知识,我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