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革命散文

2023/01/01经典文章

革命散文(精选19篇)

照金感怀

文/秦延安

金秋十月,穿越城市的雾霾,我们前往谒拜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来到这久违的小镇,高天白云之下,照金像位老人,安详地躺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

八十年前,在这个普通的小镇,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中,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黑暗的世界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焰,使习惯于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面对统治者的屠刀,举起了手中的长矛,使受压迫受剥削的人们,习惯当家作主。

漫步在这寂静的山坳,硝烟已成为永久的回忆。拂面而来的飒飒秋风,似在诉说当年的金戈铁马;迎风摇曳的串串红叶,似在传颂革命者的丹心豪情。一片片葳蕤的山林,一孔孔斑驳的山洞,把昔日“红旗高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风起云涌,化作了革命者的一曲经久不息的赞歌,成为这片土地永远的绝响。我们从树丛里、沟道里、崖洞里,捡拾起那一个个漂泊了八十年的故事,把他们镌刻在高高的纪念碑上,也镌刻在自己的心里。从此,这些故事不再孤单,不再被遗忘,向一代一代的后来者娓娓诉说岁月的斗转星移和沧海桑田。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今天能在阳光下感受幸福,是因为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的流血和牺牲。可以慰藉革命先驱的是,八十年后,在这片土地上,从你们手中接过的红旗,我们可以举得更高,也可以扛得更久。革命的火焰生生不息,已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撼天动地,光耀神州。

难忘的“红色之旅”

文/毕思瑜

暑假期间,我趁着去贵州老家过年的时间,去了一次遵义,体验了庄重严肃的“红色之旅”。

因为这次我们是自驾游,所以大年初七一大早,我们一家人便整装待发。从贵阳市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息烽集中营,参观了息烽集中营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

一进馆,不一样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人们的神情是庄重的,是严肃的,是充满敬意的。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眼睛则被那些珍贵的相片及资料所吸引。许晓轩、张露萍、宋振中(小萝卜头)等着名革命烈士英勇不屈、顽强斗争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铭记于心。我走着走着,忽然眼前变得昏暗了,一个疑问由然而生:为什么这里的牢房在白天都这么暗?如果到了晚上,岂不是更暗了吗?我把这个疑问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告诉我说:“国民党反动派把中国共产党员抓捕后,为了折磨他们,打消他们的革命斗志,防止他们被营救出去,所以,就把房间弄得像地狱一般,只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这样既对他们进行了身体上的摧残,又给他们造成了精神上的折磨,直至死亡!但这些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毫不屈服,慷慨就义。我在“猫洞”杀人场前默默地伫立,为那些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捐躯的革命烈士默哀。

参观完集中营后,我们又来到了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名城——遵义。从息烽到遵义的途中,我们还去到了乌江镇,到乌江边上品尝了乌江镇着名的乌江豆腐鱼。看着楼房下的乌江,我似乎看到红军强渡乌江的情景,满满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休整了一会儿,我们又继续出发,到达了遵义,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当我们走进园内时,立刻有一座简约的蓝色阁楼映入眼帘。着名的遵义会议就是在此召开的。

走出阁楼,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的场景似乎历历在目,娄山关的炮声,赤水河的浪涛,雪山草地中红军战士艰难地跋涉……无一不震撼我的内心。

这次“红色之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我们看到的每一件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听到的一个个革命故事,都深深感动了我,震撼了我,我决心像他们一样,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直至胜利。

圣地槐花分外香

文/陶余来

真切的窑洞、参天的刺槐给人深刻的震撼:像窑洞那样深深地嵌入山体、如刺槐一般把根扎进大地,正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不二秘诀。

“刺槐,木材坚硬,耐腐蚀,燃烧缓慢,热值高,花可食用,做蜜源。喜光,不耐庇荫。有一定的抗旱能力。萌芽力和根蘖性都很强……”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内,一块最上方正中饰以一颗红五角星、并配以以上文字的宣传牌,挂在一棵高大的刺槐树的腰部。

5月,从西安乘火车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中,起始一路并不显山露水,行程渐半,山地陆续出现,隧道一个连着一个。隧道间隙,就见满山雪白如银,细瞅,原来是刺槐花盛开。

作为合肥人,第一次旅游来陕北,这时候还能见到槐花怒放,着实感到惊讶。合肥槐花可是早在4月中下旬即告花事已尽。陕北的物候可是要比合肥迟20天呢。

下火车,连忙打车,跨越延河,经过延安宝塔。蓝天白云映照下的宝塔格外壮美。过清凉山,来到王家坪革命旧址内,军委大会堂外的参天刺槐让我惊诧得目瞪口呆。合肥也多刺槐,大别山水流淌过的滁河两岸每年春天绵延几十公里的刺槐花海,也是摄人魂魄的壮美。可论单株体量,如此高耸入云的刺槐,平生还是头一回见着。

岂止是王家坪,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内,到处是如此高大的刺槐树。

枣园旧址里,高大的梨子树结出了小拇指大的梨子;繁茂的杏子树上,大拇指大小的杏子也已缀满枝头。可跟足足有几层楼高的刺槐林比起来,梨树杏树都几乎成了灌木;至于满园的枣树,体量就更在梨杏树之下。一棵棵高大的刺槐树汇聚成林,遮天蔽日的槐花铺满高远的天际,与蓝天白云应和;花事浓烈到几乎看不见树叶,直把周天香彻。

一些高大的刺槐树上挂着“树老枝枯,请勿逗留”的告示牌。挂这样牌牌的刺槐,已没有华盖一般的硕大树冠,几十米的树干,光光的,没有旁逸斜出的侧枝,只有树梢部顶托着几根短小的枝桠,顽强地开着槐花,整棵大树犹如一把高擎的火炬。

三处革命旧址,只在枣园彭德怀旧居院前看见一棵古老的紫丁香。没有奇花异草、佳木良禽,除了枣树、梨树、杏树,就是刺槐花开。没有华而不实,连槐花也可食用,洋槐蜜可是上等的蜂蜜呢。这一切,让人感觉整个延安革命旧址,都如朱德一样,“朴素浑如田舍翁”。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写于囚室的《清贫》中的文字。延安,漫山遍野的刺槐花儿,正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身影,正是他们拱卫和滋养着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内的一棵棵刺槐长成了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窑洞前,几棵红色槐花树分外抢眼。如果说洁白素朴的槐花象征着延安人物质生活方面艰苦奋斗的作风,那么这红艳艳的槐花,不正是延安人永不褪色的革命情怀的写照?真切的窑洞、参天的刺槐给人深刻的震撼:像窑洞那样深深地嵌入山体、如刺槐一般把根扎进大地,正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不二秘诀。

杨家岭党的七大会堂的后墙上,至今高悬着“同心同德”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同志专门为七大召开而作的题字。一粒槐花开在树上,细小得让人看不见;大小槐树一齐开花,却把陕北的春天装点得犹如“万里雪飘”。

扫墓感想

文/徐美菊

清明节,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烈士陵园缅怀已故的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莲峰烈士陵园坐落在群山环抱,花草丛生的五莲峰脚下。烈士陵园的背后是雄伟壮观的五莲峰,前方是莲峰集镇,而大门前正好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烈士陵园里松柏密集,百草丰茂,这里,安葬着曹瑜英参谋长等其它几位烈士。

看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我仿佛看到了曹参谋长带着无数位革命烈士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有的手持冲锋枪,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有的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我仿佛看到了,曹参谋长倒下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不甘心。他还没有帮助老百姓完成剿灭土匪的任务呢……当听着老人们讲述陵园里埋葬的烈士们的故事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是啊!这些烈士为了莲峰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今天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我们能够快乐的读书,都是这些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虽然他们早已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仿佛在为逝去的烈士们诉说,仿佛在为烈士们痛惜失去的一切。

让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跟随他们的脚步前进吧!

斑竹抒怀

文/王之一

我的故乡在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斑竹园。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竹子,叫斑竹。斑竹很独特,它独特就独特在浑身上下有许多黑色的斑痕,好像人体上的黑色印记,又好像百岁寿星的老年斑。我想,以前家乡的斑竹肯定很多很多,成片成园,这斑竹园的地名应该是因满园斑竹而得来的吧。

关于斑竹,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相传,5000多年前,舜帝为平息南方战乱,来到苍梧之地,不幸死于今湖南九嶷山(今宁远县境内),他的两妃即尧帝女儿娥皇和女英,闻讯赶来,悲痛欲绝,攀竹痛哭,泪水洒在竹上染成斑斑泪痕,因而,斑竹又称“泪竹”。娥皇和女英很想念舜帝,悲悲切切,痛不欲生,即投入湘江而死,所以,斑竹又称“湘妃竹”。后人常以湘妃竹作为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这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我的家乡,但是,我坚信,“泪竹”一定是我家乡的斑竹的祖先,我家乡的斑竹一定是“泪竹”的后代!

家乡的斑竹不仅凝聚了人间的真情厚爱,在它身上还多了一些英雄悲壮的色彩。它们更像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家乡历史的沧桑。我的家乡斑竹园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它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它像一个巨人一样俯视着中原大地,北望开封洛阳,南瞰武汉长江,东视合肥南京。历史上,斑竹园历来就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土匪出没,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仅斑竹园地区就有许多占山为王的寨主,至今还保留遗迹的山寨不下十余个。像黄花寨,红花寨,如今石门石墙仍然高高耸立,它们都仿佛在簌簌的寒风中讲述着曾经的悲怆。到解放前夕,这里的地方武装还十分猖獗。他们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动不动就狼烟四起,大动干戈。兵匪蹂躏,苛捐杂税,把家乡人逼得走投无路,斑竹也遭受了空前的苦难。坚强不屈的斑竹在流泪,铁骨铮铮的斑竹在滴血。有道是,斑竹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那静静流淌着的母亲河——竹根河,不就是斑竹流的热泪,滴的鲜血吗!竹根河一路向东,她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首家乡岁月的歌,她的每一声叹息都是斑竹无言的诉说。英雄的斑竹园人有着坚定的信念:只要斑竹的根还在,只要竹根河还在,斑竹就不会倒下,斑竹就不会灭亡。

历史的日历翻到了1929年,就在这一年,斑竹园的一批热血青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将革命的火种点燃。斑竹沸腾了,满园斑竹制来无数红枪,满园斑竹做成无数火把。红色的武装诞生了,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了。从此后,斑竹园就成为红色革命的摇篮,成为大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我可亲可敬可怜的斑竹呀,你终于拨开层层浓雾,重新见到日光,你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迎接一个又一个狂风暴雨的洗礼。在以后的革命征程中,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多少斑竹园人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在长征路上,多少斑竹园人倒在革命的征途中;在抗日战场,多少斑竹园人为国捐躯;解放的前夜,又有多少斑竹园人抛头于枪林弹雨里。这些有血有肉有骨有种的男儿,他们具有斑竹的气度,他们胸怀着斑竹的灵魂,他们秉承了斑竹的精神!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像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在大别山上,让南京政府胆战心寒。据老人们回忆,骑着高头大马衣服褴褛的刘邓首长来到了斑竹园,受到斑竹园人民的热烈欢迎……斑竹园的人民积极支援子弟兵,踊跃参加解放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不愿自己的儿郎饿着冻着,把斑竹的精神进一步光大发扬!

改革开放以后,斑竹园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斑竹也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由于战火的摧毁,由于好长时间没有好好保护和发展,现在老家很少能看到斑竹了。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大片大片的楠竹,园竹,漫山遍野的山竹,让人感觉“斑竹园”好像有点名不副实了。去年,在王氏祠村的一户“小洋楼”旁边,我偶然发现了一大片斑竹。满园斑竹清秀挺拔,生机盎然。年老的斑竹尽管斑痕累累,可仍然坚守执着;新生代的斑竹看上去少了一些斑痕,却多了一些清新和灵气。此时,我一下子忘神了,我眼前的斑竹在我的心里已经不是普普通通的竹了。我可爱的斑竹啊,你们不就是我们家乡人民的化身吗?在你们身上,让我看到了坚强,看到了朴实,看到了希望!

随着合武高速铁路和合武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英雄的斑竹园就像插上了两只腾飞的翅膀。东来西往的建设者和生意人,天南地北的旅行团和旅游者,他们开始渐渐了解了一些斑竹园,渐渐认识了一些斑竹。斑竹园人也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展翅翱翔。如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斑竹园已经旧貌换新颜。省道县道村道四通八达,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英雄的斑竹园人正在利用这里丰富的物产资源旅游资源,加速了中部崛起的步伐。我想,不远的将来,勤劳智慧英雄的斑竹园人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更加辉煌的奇迹;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的斑竹们一定会大放异彩!

竹根河还在夜以继日的流淌,可她现在已经是一路欢笑,一路高歌;斑竹们在春风中亲昵耳语,那是他们在谈论今天的巨变,那是他们在传递着今天的幸福快乐,那是他们在畅想着斑竹园美好的未来!

海岛“狼牙山”

文/曹宁元

缅怀、哀思、崇敬、感恩……在清明即将到来的时节,我的心纵情奔向烟波浩渺的东海那一片红色的地方——大鱼山。

大鱼山,位于浙北舟山群岛岱山县西北部,一座孤悬灰鳖洋上的小岛,由一列东西走向的山峰构成,其形状似鱼,故此称。当年新四军以1比8的兵力,与由飞机大炮武装的敌人激战7个小时,壮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海岛狼牙山”壮歌。

迎着大海中冉冉升起的红太阳,我和同事从岱山岛高亭轮船码头乘船到达了大鱼山岛。从码头沿着海塘大堤向前走,穿过两旁盛开着黄澄澄油菜花的山路,徒步约1公里就来到了位于湖庄潭岗上的“大鱼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跟前。

眼前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彻成的塔形结构纪念碑高高耸立。纪念碑占地面积19.6平方米、高7.75米,碑的正面镌刻着“大鱼山战斗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8个金色大字。碑的右面刻着严洪珠、陈铁康等43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录,左面刻着大鱼山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文。革命烈士墓分两行排列在碑后。纪念碑周围苍松翠柏,意喻着革命烈士的精神如松柏万古长青。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英灵敬献了花篮。在现场,在碑前,我们有幸聆听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干部所作《大鱼山战斗经过》的战例报告。

那是1944年8月20日,新四军浙东纵队海防大队一中队76名指战员自宁波慈溪古窑浦起航,夜渡灰鳖洋,向大鱼山岛进发,准备由大鱼山向舟山岛挺进,开辟隐蔽的海上抗日根据地。然而,由于汉奸告密,致使我“海大”一中队在上岛后的第5天,即1944年8月25日,突然遭到了由200余日寇、300余伪军组成的日伪联合部队的包围进攻。敌军动用了5艘机帆船、2艘登陆艇和1艘编号为“105”的大型战舰,以及2架轰炸机,以8倍于我的兵力,杀气腾腾地扑向地处于汪洋孤岛的新四军“海大”一中队。

面对张牙舞爪蚁群般的敌人,“海大”一中队全体指战员毫不畏惧,斗志昂扬,在指导员严洪珠、副大队长陈铁康的带领下迅速抢占高地,依托工事奋勇抗击。在遍地亦弹痕和焦土的山头阵地上,战士们拼死坚守,立下了“头可断,血可流,战士斗志不可辱”的壮烈誓言,英雄顽强地打退了敌人多次的进攻。

这场异常残酷的战斗从上午8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我“海大”一中队击毙击伤日伪军百余名,英勇地抗击了日伪联合部队的多次轮番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孤岛无援的特殊性,严洪珠等4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云层低垂,大海呜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千疮百孔的山岗阵地,大鱼山岛沉浸在一片肃穆凄怆之中。

英烈的壮举牵动着我的情思。当天下午,我和同事蹬上巍巍的山头,实地瞻仰当年“海大”一中队新四军浴血奋战抗击日伪军而坚守的打旗岗、湖庄头、大岙岗3个防御阵地。其实这些山不高,没有嶙峋怪石,连树木都很矮小,可想当时的防御战斗是多么的艰难。

英雄的阵地真实而自然,山岗上碎石依旧,这是当年轰炸所致。萋萋野草中,深浅不一的战壕依稀可辨。然而风雨侵蚀,泥土尘封,阵地上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遗迹,这无疑有些遗憾。

在大岙岗主阵地上,一块半插在泥土中的小红石耀目引人。莫不是用烈土鲜血染红?毕竟它是亲历了枪林弹雨的血洗,见证了这场惨烈战斗的物件呀!我疾步向前,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拭去石面上的尘土,将永远珍藏。

夕阳西坠。不经意间,豁然发现此时的大鱼山岛满山遍野血红连片,就是五星红旗的那种色彩。

驻足怀玉山

文/何彦子

天空蓝汪汪的,几朵白云缀在怀玉山玉峰上。

午后的阳光,在这个深冬季节里,绵长而深情地洒在高耸起伏的怀玉山上,从上而下仿佛笼着一层浅黄的薄雾。冬天的怀玉山,静谧,内敛。你看那山上棵棵树木静静地立在那,微风中,不曾挥动一下枝条,丛丛枯草褪尽了青春容颜归于冷寂,裸露出怀玉山黛色的泥土本色——质朴,厚实,沉郁。我们的车沿着刚修好的沥青柏油路盘旋而上,宽阔的山道像刚奏响的乐曲,低回中缓缓地攀升,把我们带到一个悠远、静穆的意境里。

传说,怀玉山因“天帝赐玉”而得名。又有唐某和尚在山间拾到一块玉而得名一说。唐代历年间(766—779),僧人志初始建定文寺于金刚峰南麓,鼎盛时有“三千尼姑八百僧”。宋朱熹曾在山上着书讲学。与江南四大书院齐名的怀玉书院,可惜,毁于1935年战乱中一把火。朱熹、王安石、王宗沐、赵佑等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大量诗文和摩崖石刻。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奇美山色风光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提升了怀玉山的高度,让这座名山享誉大江南北。

儒道文化携手而来,浸润这片土壤,滋养这片草木。倘若,不曾经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场残酷的战争,我想,怀玉山一定会温和得多,柔媚得多。

历史不容假设。1934年7月6日,方志敏率领他组建的以8000赣东北子弟为主力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按中央军委部署北上抗日。奇怪的是,部队接到的命令并不是直接冲向北方抗日前线,而是转战闽浙赣,以区区8000赣东北子弟的长矛梭镖去攻打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城镇,引起国民党的误判,迫使蒋介石调遣20万精锐部队对先遣队围追堵截,等国民党回过神来,红军主力已经摆脱了包围,避免了红军主力覆灭的命运。而这支8000赣东北子弟除几百人突围外,他们的血都流在转战五千里战场上,其中2000多名英雄的鲜血洒在了怀玉山。

脚下的怀玉山,一个个山洼,一簇簇草丛,一片片林区都浸染了他们鲜血,栖息着他们的英灵。

怀玉山山体都是花岗岩,坚忍而血性,那是烈士鲜血渗透后的山体,向世人昭示,他们的牺牲换来了红军主力的生存,保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焰。可是,我们教科书只是笼统地说,抗日先遣队在敌人重重包围下惨遭失败。稍微探究一下,把一支直接从田间地头召集起来的队伍去吸引国民党的精锐主力,以他们血肉之躯去引诱虎狼之师,在七倍以上兵力围剿下,缺乏外援与供给,有取胜的可能吗?有生还的希望吗?革命会流血,革命要有人牺牲,谁都能理解、接受。出于当时形势与战略部署,中央军委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要这支先遣队去顾全大局,冠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誉,保卫红军主力转移做出必要的牺牲,应该说是智慧、神圣的决策。我们的抗日先遣队没有辜负自己肩负的责任,用鲜血完成了使命。然而,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肯站出来说句公允话,让怀玉山的这段历史显得有些苍白与委屈。

我们长官也许能理解当时的战略旨意。那些士兵冲锋陷阵、流尽最后一滴血时,知道自己在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的战略吗?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于士兵,比较容易做到,因为他们不无须理解战略思想,只需抛头颅,洒热血,执行战术指令。但,对于长官就不那么简单了。

方志敏率领着家乡8000子弟兵,明知北上抗战先遣队意味什么,却还得坚定不移地执行军委命令。彼时,方志敏的内心一定很沉重。投身革命的那些士兵,在他的感召下,扔下锄头扁担,拿起梭镖大刀,离别父母妻子的那刻起,多么希望将来有一天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与家人一道分享胜利的果实,过上太平安妥的日子,可是,他们哪里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这项使命。当方志敏率领800兄弟冲出了重围,停下脚步,喘息瞬间,回头看了一眼,还有2000位患难兄弟陷在包围圈,自己怎能脱险而去?即便革命胜利,回到这块热土,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想到这,只好嘱咐兄弟们赶快离开,寻找大部队继续革命。嘱咐完,一咬牙,带着随从冲进包围圈回到队伍里,与队伍一起坚持到最后,直到在陇首村被捕。

闲聊时,一位前辈说,方志敏有几次脱险的机会没抓住,这就是他的命。听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是的,有宿命的因素。难道仅仅是命?

在敌人围困怀玉山的日子里,身边的人多次劝方志敏脱掉身上军服换上老百姓衣服,躲进老百姓家里。他拒绝了。

当方志敏带着800兄弟突围了第三道防线时,他决然地回到包围圈里,与战友们共赴死难。

在监狱,一次又一次,断然拒绝敌人的劝降,拒绝国民党的高官厚禄,从容就义。

方志敏的三十六岁的短暂生命里,从进入县立小学那天起,就结束了他尘世中的平庸生活,走上了革命之路——为劳苦大众幸福、为国家命运前途的奋斗之路。

至于他革命方面,有大量史实为证,无须赘诉。有几件事不得不重提:

赣东北信江8县苏维埃成立后,方志敏担任苏维埃主席兼财政部长,有人劝方母去讨些钱,老人也觉得他的饷银当姆妈的理当用得。她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找方志敏要饷银来了。方志敏很清楚他的学费,从小学到大学,连本带利,父母就欠债达700元之巨!方志敏参加革命后,家又被敌人烧劫十余次。母亲是迫于无奈,来向他要钱。方志敏内疚而诚恳地对母亲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有。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起头,我们每日的饭钿才七分呢!”方母听了,说:“晓得了,晓得了。姆妈这一趟没有白来,明白了仔是当穷人的主席,我苦点也舒心啦!”(《方志敏的故事》)被俘时,两个想发点小财的国民党士兵在他身上只搜到一块怀表一支钢笔,大为失望。他“惟一的财产”,就是放在深山坞里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五

方志敏和他战友们牺牲了80年。风雨80年里,方志敏和他战友们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事迹,怀玉山没有忘记。新中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

追求幸福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玉山县政府在怀玉山上,抢救性地修复了部分战壕、碉堡等战斗遗址,先后筹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纪念碑,清贫园。纪念碑碑身正面中央是“为了可爱的中国”五个鎏金大字,两侧为浮雕,再现了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历史场景。碑身后面标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到方志敏被俘的烈士转战闽浙赣的路线图。我们站在纪念碑广场上,瞻仰这座用烈士鲜血铸就的丰碑,油然地生出无穷的感概与崇敬。

移步清贫园,踏上三十六级台阶,寓意方志敏传奇、坎坷、悲壮的人生。平台上安放了方志敏巨型石雕头像,旁边刻有方志敏《清贫》的矩形字碑。细细端详雕像:眉宇舒展,眼睛凝视前方,双唇紧闭,神情刚毅冷峻。从他如炬眼眸里,我们读懂了他伟大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伟大理想与坚定信念,才有他的《可爱的中国》和《清贫》,才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才有顾大局的宽广胸襟。我们今天坐享先烈缔造的和平,灵魂里缺就是这种理想与信念,缺的就是这种清贫自守的修为。伫立雕像前,我深深地低下了头,卑微的灵魂俯首在他脚下,聆听他的誓言与铿锵的心跳。

天蓝成了山涧里一汪清泉,薄薄的斜光洒满远近的山峦。一缕冷冽的山风拂来,吹在脸上,身子一哆嗦,感觉清贫园陡然增了几许肃穆气氛。是呀,脚下寸寸土地都有先烈们的足迹,头顶上飘来朵朵白云,或许是他们的英灵向我们飞来。方志敏的头像与字碑依然静静地立着,眼前的云盖峰为它们安静下来,整个世界似乎也为它们安静下来。

方志敏他们并没离开。他们与怀玉山同在我们景仰的视线里。

杜鹃抒怀

文/张南山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们一行参加井冈山红色之旅。

汽车懂得我们的心情似的,向前飞驰,井冈山越来越近,白雾迅速消失,太阳钻出云层,光芒四射。映入眼帘的红旗飘飘,游人如鲫,到处是国庆的热烈气氛。

在茨坪稍为休息后,穿上“红军服”,开始参观学习。茨坪长满柿树,早称柿坪,当地人念“柿”为“茨”,故改为茨坪。到处是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庭院,真正换了人间。门前屋后,古朴的柿树,吊着小红灯笼似的柿子,一股暖流直扑胸怀。

杜鹃山是井冈山的名山,五千米长的索道像一条巨大彩虹,驮着我们上升。万里蓝天,苍鹰自由翱翔,突然,仿佛历史在我眼前浮现,背负青天朝下看,我清晰地看到,八十九年前的烽火硝烟:

井冈山上有五井,她的命名,她的故事,像风筝的定向,在蓝天白云之中。流不尽甘泉,瀑布之水天上来,把灵魂搓洗。一代伟人在这里诞生,毛委员、朱老总、彭德怀!还有号称“井冈三杰”的王佐、袁文才、王尔琢,更有着万千的红军战士……在这方圆五百里弹丸之地,历史风起云涌,惊天地鬼神泣,英雄的名字,数也数不过来。

雁南飞,多少较量,不是来自儿戏;暴风骤雨,席卷了半个南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翠竹,精心编织!革命的精神,井冈松树,傲然挺立!革命的火种,井冈杜鹃,啼血如炬!担当与坚毅,千古绝唱,力挽狂澜。一支扁担,挑出了人类生与死的较量,正与邪的碰撞,红与白的抉择。杀头也许刹那间,狭路相逢勇者胜。游击的精髓,在井冈山获得充分验证。打土豪分田地,一条牛绳,把彩色的风筝放飞。

白屋,读书石,《三国演义》有正传;窗后,两棵红豆杉,结下革命友谊的花絮。兄弟树,万古常青!说不尽的深情厚意,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大、小井,战士们不屈不挠,钢铁,熔炉,在火热中成长。中、上、下井,炮声隆隆。天地之别,乾坤大挪移。斑竹一枝千滴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八角楼,透下来的光芒,击败人世间多少巫师?一场罕见的霜花,云杉,枫叶,茅坪,茨坪,色彩变幻。红军战士的血液,染红了旗帜,标明了箭头。杜鹃花更加红艳,变与不变,都有伏笔。信仰的力量,理想的彼岸,月光下,星辰聚,冰清玉洁,胜利在前。井冈泉水,山之韵,人之神,开垦,哺育,也有她的特定对象。两年多时间,浇灌出灿烂的花朵,共产主义的种子,飘向四面八方,祖国山河,从此红遍。

啊,井冈山,一部辉煌传奇的大史诗,猎猎飘扬的红色战旗永远镶嵌在我的心中。

夜游翘街

文/姜肖肖

月夜,风轻,柔和空气来回流动,任凭思绪漫游、流淌。走进翘街,走进红色旅游胜地,走进革命先烈激烈奋战的余烟,每一步每一次呼吸都与众不同,脚步不由得变慢,心灵的最深处仿佛被什么东西强烈撞击。

翘街娴静清淡,青石板阶梯古朴幽深,翘着屋檐的建筑内敛浑厚,恰似归隐在清山碧水间的窈窕美人。三三两两脚步声时隐时现,沿着朴素的街道往里走,人影更少,而我冰冷略带干瘪的心在静谧得寂寥的街道却变得清晰透亮,我拾起久违的澎湃———心,梦想,激情。

翘街景观历经岁月,光泽渐暗,吊脚楼渐渐腐烂,会议会址陈旧清冷,屋子寥落空荡。城市灯火明亮,夜晚更添几许妩媚,风韵荡漾。然而在我看来最美的是遗落在繁华末端的翘街,这个地方,天然去雕饰,是革命先烈的驿站,是人类的永久港湾,展露着原生态脉络。遥想当年革命前辈峥嵘岁月艰苦中的坚韧,万水千山中的不屈不挠,心情快意恩仇。刹那间,仿佛自己变成壮烈的革命军人,手持长枪大炮,征战沙场,杀他个片甲不留。夜朦胧,翘街若隐若现,而我真切地感觉到他像一个智慧老人缓缓诉说光阴内核,这一瞬我触摸到生命生活的底盘。

置身翘街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情不自禁眼眸湿润。浑然天成的历史气质让我不自觉变得凝重,而又着魔这特别的凝重。在这种凝重里我看到了透明的心、透明的梦、透明的热情,“万类霜天竞自由”,无数革命先烈在翘街编织着光明图景,构筑一段华年,那时虽苦,但追寻着希望、追寻着心灵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都美。一种名之永恒的东西跨越时空照射到我心坎,我的力量上升,能量运转,精神家园春暖花开。

思之泉源源不断涌动,伸出手缓缓触摸昏暗墙壁,心猛地一震。周总理及无数革命先烈缓缓向我走来,他们带着笑,燃烧着激情,轮廓鲜明。那一刹,我懂了:生如夏花之灿烂,不被世俗蒙了心智,勇敢奋争,超越进取,不计得失,不畏风雨。

人会死,人性光辉却能永驻。心,梦,热情曾被革命先烈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呢?车水马龙的城市,灯火通明,几人还记得照进心灵的那条路?心,梦,热情似乎慢慢变成插曲,我们习惯将就,习惯不想苦痛,庸碌过活,失却自己色彩。

苏轼在赤壁美景中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毛泽东高呼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古往今来,很多人思考生命生活,答案莫衷一是,此时此地此身,处境不同,心境不同,所感也有差异。而在翘街,我每每有这样感怀:完美的瞬间就是永恒,世殊世异用心过活,坚守心灵,梦想,热情,一生无憾。

每次去翘街心都会异常明亮、宁静、祥和,白天的翘街充满江南小镇独特的婉约、恬淡。晚上的翘街则像唐宋鼎盛时璀璨的光景,梦幻迷离。但无论白天晚上,翘街永远可以让我进入内心最原始的土层,在那片土壤上凝神静思,受益匪浅。翘街种植的革命烈士英勇精魂缓缓绵延至灵魂,醍醐灌顶,余味悠长。

《红岩》,让我真正成长!

文/黄渤添

前不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红岩》。这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其中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成岗;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的刘思扬;团结奋斗、令敌人丧胆的渣滓洞难友;奋勇突围,迎来黎明的白公馆志士……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令人激动、崇敬、悲愤、感叹啊!

其中,最令我敬佩的便是老许——许云峰。他经验丰富、胆识过人、机智沉着、常常为了更多人而牺牲自己!

当发现沙坪书店被暴露之后,明智的他立即凭自己多年的经验断定马上要转移!

在敌人的审讯面前,他利用自己的机智,巧妙地把徐鹏飞引向错误的方向,从而保护了同志!

在白公馆的地窖里,他用自己的手指挖出了越狱的地道,但他自己并没有逃跑,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了更多的共产党员!

令我记忆犹新的则是他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读到这里,我无法自已,不得不被他们的英雄气概折服。在他们面前,我显得渺小而惭愧,他们为革命、为国家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我们生活在高楼大厦里,无忧无虑,不管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室内都有空调,也不愁吃和穿,更不用忍受那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与之相比,我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清远印象

文/郭浩权

清远坐落在广东省西北部,她是北江河畔上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是一座拥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城。

清远充满革命气息。我听外公说,龙塘镇有太平天国李亚楷起义的遗址。民国三十一年六月,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源潭、五指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连长苏汝慎壮烈牺牲!他的墓就在附城江埗村;民国二十七年,日军进攻银盏坳,经过国民革命军的奋起抗击,日军最终败回花县新街。这一处处留下革命足迹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革命教育基地。

清远山清水秀,是着名的旅游之乡,也是漂流之乡。你别以为这是徒有其名哦。清远有特奇的峡谷,漂亮的湖泊,神秘的洞穴以及充满庄严气息的古寺庙,着名的风景名胜就有飞来峡、牛鱼嘴、金芝岩、银盏温泉……泛舟江面,河水深蓝湛碧,两岸青峰绕翠;置身洞穴,岩石奇形怪状,别有一番洞天;嬉戏温泉,周围雾气蒸腾,让人流连忘返。

“民以食为天。”讲到美食,我就忍不住口水直流。清远和其它地方一样,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又脆又香的洲心烧肉,张记石磨肠粉,陈华记竹笙面。当你在寒冷的冬天逛街,还可以在街头深巷,吃一碗热腾腾的刀切糍,保管你能暖彻心肺。如果你说这些都难登大雅之堂,那我隆重地向你推出我们清远最着名的白切鸡!那鸡又嫩又滑,吃完保证你齿颊留香,绝对还想再吃!

清远,就是清香溢远。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爱上这个地方!

把根留住

文/王志爱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故事,讲家乡发大水,逃荒到沂蒙要饭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爷爷讲的陈年往事,我已慢慢忘却,可爷爷所讲的沂蒙老区的英雄传奇故事,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有一位刚毅善良的沂蒙母亲,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无数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为保卫沂蒙一片片倒下,留下可怜遗孤无人照看。这位瘦弱的母亲,不怕危险,把几十个无依无靠的孩子领养到自己家中,并叮嘱孩子们说:“如果问起你,就说是我的孩子”。很多孩子面黄肌瘦,这位善良的母亲就把孩子交给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央求儿媳把奶水让出来,并语重心长的说:“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她竭尽全力倾尽所有,呵护八路军的孩子全都活了下来,而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她就是革命沂蒙老区红嫂的代表——王焕于。

长大后,我读书了,我清晰还原了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在那战争的岁月里,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而另一个红色记忆也在我眼前萦绕,它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鼓舞着我们的斗志。一九四七年,孟良崮上,血战将至。王牌之师,重兵囤积。华东野战军,誓死扞卫。这里有国民党最强大的攻势,这里有我军最杰出的指挥员——陈毅、粟裕。沙场对垒,智勇比拼。我军果断把握战机,连续攻击,苦战三昼夜,击毙中将张灵甫,全歼其麾下精锐之师,造就了一片英雄的土地,唱响了一曲红色的赞歌。取胜后,元帅陈毅,诗兴大发,曰“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我军个个是英豪”。

而现在,我有幸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来到沂蒙老区参观学习,我的视野又是另一番景象。沂蒙山根据地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里山青水秀,沟壑纵横,青松遍布,风景宜人。春天有烂漫的山花,夏季有潺潺的溪水,秋季有漫山的红叶。虽没有了当年枪林弹雨,殊死搏斗,但沂蒙老区的奉献精神好似历历在目。沂蒙老区是全国着名的四大根据地之一,素有“华东延安”之称,是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这里,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抗日战争的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渗透了抗日军民的鲜血。沂蒙老区内东、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及孟良崮陈毅指挥所旧址、百年天主教堂、圣母山圣母堂、沂蒙风情园、抗日烈士陵园、沂蒙山纪念馆及根据地广场等景点。走进这方土地,感受沂蒙山的神奇,呼吸沂蒙山革命老区自然的清新,触摸历史的沧桑,接受文化的洗礼,激发生命的灵光与激情。

沂蒙山根据地以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古朴的山村风貌、灵活的教学模式,吸引了大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各阶群众。这里也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妇联等7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它是我们的信仰,它是我们的精神;我们要景仰,我们要传承,我们更要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

文/王志爱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故事,讲家乡发大水,逃荒到沂蒙要饭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爷爷讲的陈年往事,我已慢慢忘却,可爷爷所讲的沂蒙老区的英雄传奇故事,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有一位刚毅善良的沂蒙母亲,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无数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为保卫沂蒙一片片倒下,留下可怜遗孤无人照看。这位瘦弱的母亲,不怕危险,把几十个无依无靠的孩子领养到自己家中,并叮嘱孩子们说:“如果问起你,就说是我的孩子”。很多孩子面黄肌瘦,这位善良的母亲就把孩子交给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央求儿媳把奶水让出来,并语重心长的说:“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她竭尽全力倾尽所有,呵护八路军的孩子全都活了下来,而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她就是革命沂蒙老区红嫂的代表——王焕于。

长大后 ,我读书了 ,我清晰还原了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在那战争的岁月里,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而另一个红色记忆也在我眼前萦绕,它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鼓舞着我们的斗志。一九四七年,孟良崮上,血战将至。王牌之师,重兵囤积。华东野战军,誓死扞卫。这里有国民党最强大的攻势,这里有我军最杰出的指挥员——陈毅、粟裕。沙场对垒,智勇比拼。我军果断把握战机,连续攻击,苦战三昼夜,击毙中将张灵甫,全歼其麾下精锐之师,造就了一片英雄的土地,唱响了一曲红色的赞歌。取胜后,元帅陈毅,诗兴大发,曰“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我军个个是英豪”。

而现在,我有幸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来到沂蒙老区参观学习,我的视野又是另一番景象。沂蒙山根据地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里山青水秀,沟壑纵横,青松遍布,风景宜人。春天有烂漫的山花,夏季有潺潺的溪水,秋季有漫山的红叶。虽没有了当年枪林弹雨,殊死搏斗,但沂蒙老区的奉献精神好似历历在目。沂蒙老区是全国着名的四大根据地之一,素有“华东延安”之称,是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这里,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抗日战争的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渗透了抗日军民的鲜血。沂蒙老区内东、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及孟良崮陈毅指挥所旧址、百年天主教堂、圣母山圣母堂、沂蒙风情园、抗日烈士陵园、沂蒙山纪念馆及根据地广场等景点。走进这方土地,感受沂蒙山的神奇,呼吸沂蒙山革命老区自然的清新,触摸历史的沧桑,接受文化的洗礼,激发生命的灵光与激情。

沂蒙山根据地以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古朴的山村风貌、灵活的教学模式,吸引了大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各阶群众。这里也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妇联等7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它是我们的信仰,它是我们的精神;我们要景仰,我们要传承,我们更要把根留住。

驻足怀玉山

文/何彦子

天空蓝汪汪的,几朵白云缀在怀玉山玉峰上。

午后的阳光,在这个深冬季节里,绵长而深情地洒在高耸起伏的怀玉山上,从上而下仿佛笼着一层浅黄的薄雾。冬天的怀玉山,静谧,内敛。你看那山上棵棵树木静静地立在那,微风中,不曾挥动一下枝条,丛丛枯草褪尽了青春容颜归于冷寂,裸露出怀玉山黛色的泥土本色——质朴,厚实,沉郁。我们的车沿着刚修好的沥青柏油路盘旋而上,宽阔的山道像刚奏响的乐曲,低回中缓缓地攀升,把我们带到一个悠远、静穆的意境里。

传说,怀玉山因“天帝赐玉”而得名。又有唐某和尚在山间拾到一块玉而得名一说。唐代历年间(766—779),僧人志初始建定文寺于金刚峰南麓,鼎盛时有“三千尼姑八百僧”。宋朱熹曾在山上著书讲学。与江南四大书院齐名的怀玉书院,可惜,毁于1935年战乱中一把火。朱熹、王安石、王宗沐、赵佑等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大量诗文和摩崖石刻。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奇美山色风光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提升了怀玉山的高度,让这座名山享誉大江南北。

儒道文化携手而来,浸润这片土壤,滋养这片草木。倘若,不曾经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场残酷的战争,我想,怀玉山一定会温和得多,柔媚得多。

历史不容假设。1934年7月6日,方志敏率领他组建的以8000赣东北子弟为主力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按中央军委部署北上抗日。奇怪的是,部队接到的命令并不是直接冲向北方抗日前线,而是转战闽浙赣,以区区8000赣东北子弟的长矛梭镖去攻打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城镇,引起国民党的误判,迫使蒋介石调遣20万精锐部队对先遣队围追堵截,等国民党回过神来,红军主力已经摆脱了包围,避免了红军主力覆灭的命运。而这支8000赣东北子弟除几百人突围外,他们的血都流在转战五千里战场上,其中2000多名英雄的鲜血洒在了怀玉山。

脚下的怀玉山,一个个山洼,一簇簇草丛,一片片林区都浸染了他们鲜血,栖息着他们的英灵。

怀玉山山体都是花岗岩,坚忍而血性,那是烈士鲜血渗透后的山体,向世人昭示,他们的牺牲换来了红军主力的生存,保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焰。可是,我们教科书只是笼统地说,抗日先遣队在敌人重重包围下惨遭失败。稍微探究一下,把一支直接从田间地头召集起来的队伍去吸引国民党的精锐主力,以他们血肉之躯去引诱虎狼之师,在七倍以上兵力围剿下,缺乏外援与供给,有取胜的可能吗?有生还的希望吗?革命会流血,革命要有人牺牲,谁都能理解、接受。出于当时形势与战略部署,中央军委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要这支先遣队去顾全大局,冠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誉,保卫红军主力转移做出必要的牺牲,应该说是智慧、神圣的决策。我们的抗日先遣队没有辜负自己肩负的责任,用鲜血完成了使命。然而,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肯站出来说句公允话,让怀玉山的这段历史显得有些苍白与委屈。

我们长官也许能理解当时的战略旨意。那些士兵冲锋陷阵、流尽最后一滴血时,知道自己在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的战略吗?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于士兵,比较容易做到,因为他们不无须理解战略思想,只需抛头颅,洒热血,执行战术指令。但,对于长官就不那么简单了。

方志敏率领着家乡8000子弟兵,明知北上抗战先遣队意味什么,却还得坚定不移地执行军委命令。彼时,方志敏的内心一定很沉重。投身革命的那些士兵,在他的感召下,扔下锄头扁担,拿起梭镖大刀,离别父母妻子的那刻起,多么希望将来有一天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与家人一道分享胜利的果实,过上太平安妥的日子,可是,他们哪里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这项使命。当方志敏率领800兄弟冲出了重围,停下脚步,喘息瞬间,回头看了一眼,还有2000位患难兄弟陷在包围圈,自己怎能脱险而去?即便革命胜利,回到这块热土,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想到这,只好嘱咐兄弟们赶快离开,寻找大部队继续革命。嘱咐完,一咬牙,带着随从冲进包围圈回到队伍里,与队伍一起坚持到最后,直到在陇首村被捕。

闲聊时,一位前辈说,方志敏有几次脱险的机会没抓住,这就是他的命。听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是的,有宿命的因素。难道仅仅是命?

在敌人围困怀玉山的日子里,身边的人多次劝方志敏脱掉身上军服换上老百姓衣服,躲进老百姓家里。他拒绝了。

当方志敏带着800兄弟突围了第三道防线时,他决然地回到包围圈里,与战友们共赴死难。

在监狱,一次又一次,断然拒绝敌人的劝降,拒绝国民党的高官厚禄,从容就义。

方志敏的三十六岁的短暂生命里,从进入县立小学那天起,就结束了他尘世中的平庸生活,走上了革命之路——为劳苦大众幸福、为国家命运前途的奋斗之路。

至于他革命方面,有大量史实为证,无须赘诉。有几件事不得不重提:

赣东北信江8县苏维埃成立后,方志敏担任苏维埃主席兼财政部长,有人劝方母去讨些钱,老人也觉得他的饷银当姆妈的理当用得。她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找方志敏要饷银来了。方志敏很清楚他的学费,从小学到大学,连本带利,父母就欠债达700元之巨!方志敏参加革命后,家又被敌人烧劫十余次。母亲是迫于无奈,来向他要钱。方志敏内疚而诚恳地对母亲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有。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起头,我们每日的饭钿才七分呢!”方母听了,说:“晓得了,晓得了。姆妈这一趟没有白来,明白了仔是当穷人的主席,我苦点也舒心啦!”(《方志敏的故事》)

被俘时,两个想发点小财的国民党士兵在他身上只搜到一块怀表一支钢笔,大为失望。他“惟一的财产”,就是放在深山坞里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和他战友们牺牲了80年。风雨80年里,方志敏和他战友们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事迹,怀玉山没有忘记。新中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

追求幸福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玉山县政府在怀玉山上,抢救性地修复了部分战壕、碉堡等战斗遗址,先后筹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纪念碑,清贫园。纪念碑碑身正面中央是“为了可爱的中国”五个鎏金大字,两侧为浮雕,再现了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历史场景。碑身后面标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到方志敏被俘的烈士转战闽浙赣的路线图。我们站在纪念碑广场上,瞻仰这座用烈士鲜血铸就的丰碑,油然地生出无穷的感概与崇敬。

移步清贫园,踏上三十六级台阶,寓意方志敏传奇、坎坷、悲壮的人生。平台上安放了方志敏巨型石雕头像,旁边刻有方志敏《清贫》的矩形字碑。细细端详雕像:眉宇舒展,眼睛凝视前方,双唇紧闭,神情刚毅冷峻。从他如炬眼眸里,我们读懂了他伟大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伟大理想与坚定信念,才有他的《可爱的中国》和《清贫》,才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才有顾大局的宽广胸襟。我们今天坐享先烈缔造的和平,灵魂里缺就是这种理想与信念,缺的就是这种清贫自守的修为。伫立雕像前,我深深地低下了头,卑微的灵魂俯首在他脚下,聆听他的誓言与铿锵的心跳。

天蓝成了山涧里一汪清泉,薄薄的斜光洒满远近的山峦。一缕冷冽的山风拂来,吹在脸上,身子一哆嗦,感觉清贫园陡然增了几许肃穆气氛。是呀,脚下寸寸土地都有先烈们的足迹,头顶上飘来朵朵白云,或许是他们的英灵向我们飞来。方志敏的头像与字碑依然静静地立着,眼前的云盖峰为它们安静下来,整个世界似乎也为它们安静下来。

方志敏他们并没离开。他们与怀玉山同在我们景仰的视线里。

我家三代都当兵

“我家三代都当兵,红军八路解放军;两代牺牲一代残,一心一意为人民。”这是我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写的一首打油诗。我是1939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柳门口村小毛家湾大山里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

我们家在大革命时期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京(山)钟(祥)荆(门)中心县委办公所在地,现已列为市级文物单位,李先念、陈少敏、程子华、毛凯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到过我家检查和指导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工作。谢威、彭刚、李金锡、唐田、龙飞等革命老同志都常住我家。我父亲在对日作战中缴获的一把日本战刀,我作为革命传家宝一直珍藏在身边。这也是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铁证。

祖父毛永高生于1888年腊月二十八,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红军,带着他的大儿子毛作仁跟随贺龙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上了井冈山,后又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和他的大儿子一同牺牲在长征路上;我的父亲毛作文,生于1913年腊月二十八,1931年我奶奶又把他送去参加红军游击队,曾任京钟县三音乡游击队长、区中队长,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八路军、新四军连长、副营长等职,1942年腊月二十六率部队在钟祥南山与日寇作战时英勇牺牲。

父亲牺牲后,部队首长看到当时的环境恶劣,我母亲是一双小脚,我又年幼,跟随部队作战已十分困难,就决定送我和母亲离开部队回到我的出生地——湖北钟祥长滩新河乡一个山村里,一方面躲避战乱,一方面艰难度日,等待革命的胜利。后来新四军五师突围后,白色恐怖加剧,为了逃命,母亲带着我四处讨米要饭,直到大军南下解放,我和母亲才结束了流浪的苦难生活,真正地翻身得解放。

解放后,人民政府给我和母亲发放抚恤金,并免费送我上学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革命工作。为了巩固和平,为了人民永远得到安宁,我的母亲又毅然勉励我到部队去锻炼、去战斗,继承革命先烈未完成的革命事业。1962年2月,我不幸在一次野营战备执勤中负伤,虽然经过近八个月的治疗,仍未全部康复,成了伤残军人,转业到湖北省公安机关工作,离开了难舍难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1965年元月,我来到了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冈,工作了36年直到2000年退休。

现在,我已77岁,儿孙满堂,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此,我每年都将儿孙们带回老家的烈士陵园扫墓,不断地教育儿孙们牢记历史,不忘党恩,努力工作和学习,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继承先烈革命遗志,缅怀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延安——我心中的歌

文/谭文学

我们出生于50年代的人,从读书识字开始,就知道“延安”。延安是革命圣地。想往延安,梦想延安。随后继续求学,慢慢长大,知识增加,年龄增长,对革命圣地延安了解也多了。总想着有朝一日到延安亲身体验、亲眼看看。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从中学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退休后迎来了第一个“十·一”国庆节,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

延安,与我儿时的想象,青年时的了解完全不一样。它高楼矗立,街道宽敞整洁,一片繁华,延河上架起大桥,桥面上人、车川流不息,时代在前进,延安在变,不变的是宝塔山依旧巍然屹立,延河一端老一辈革命者故居仍然原样保留。原来八路军总部及中央开会地址,办公的地方依旧存在,供人们参观、瞻仰、学习。延安杨家岭座落在山坡上,这里绿树成林,一排窑洞住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这是他们在延安生活战斗的缩影。窑洞里一切都是简陋的。木制桌椅板凳连漆都没有油过。他们在这里办公,指挥千军万马,领导着中国革命。创造出世间奇迹。延安时期,从中央领导人到一般工作人员。穿的粗布衣服,吃的是小米饭。着名爱国华侨陈嘉庚于1940年6月来延安,把重庆和延安相比较后说:“余到重庆所见,各处办事员多者百余人,少则数十人,月费各以万计,酒楼菜馆林立,一席数百元。”真是“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千。”“迨至延安,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忠公耐苦。”他断定:“国民党政权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历史已经证明陈老先生的预言。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359旅是模范”早已家喻户晓。1939年春天,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延安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每天天还没亮,人们就扛起镢头,争先恐后地走窑洞,奔赴劳动的战场。毛主席也身体力行。他对警卫班的战士们说:“我不能走远,你们在近处给我分一块地。”同志们劝主席说:“你谋革命大事,那么劳累,就不一定参加生产了,我们青年人加把劲就赶出来啦!”主席坚持说:“不行,大生产是党的号召,我应该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在杨家岭给他的一块地,他经常浇水、施肥、锄草。中央其他领导也都带头参加劳动。周恩来、任弼时、被评为“纺线能手。”朱德总司令在延安时期,工作繁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劳动,还把自己骑的马让出参加搞运输。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不顾年老体弱,在政务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利用早晚时间,参加开荒种地。1945年3月28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到林老驻地,给林老赠送“为人民服务的老勤务员”的红旗。由于从领袖到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教育广大干部起表率作用。克服了困难,打破了蒋介石对延安的经济封锁,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反对腐败,使全党和全军保持了清正廉洁的作风,得到了广群众的拥护。

1937年10月,发生老红军干部,抗大六队队长黄克功对陕公学女生刘茜因逼婚未遂开枪将其打死的事件,对凶手黄克功应如何处罚,当时在抗大,陕公展开热烈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黄克功身为老党员,老革命,不顾国难当头,个人利益第一;因婚姻害同志,实属革命阵营的败类,应处死刑,以平民愤。另一种意见认为,黄资格老,参加过长征,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为革命流过血,功劳大,应免除黄克功死刑。中央和边区政府对这件典型案例处理非常重视,毛泽东主席致信陕甘宁边区高等人民法院院长雷经天,说明必须对黄克功处以极刑的原因。指出:“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边区高等法院根据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的抗日民主法制原则,将黄克功判处死刑。陕甘宁边区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肖玉璧在任职内贪污公款3050元,被处死刑,立即执行。由于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使贪污腐化分子得到及时查处,反贪反腐斗争取得成效,对边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风气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使广大干部受到教育,培养了优良的延安作风。

在延安旅游参观,还有一件小事,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说的是1940年11月的一天,西北局在延安边区政府大礼堂里召开征公粮的会议。徐特立也参加了会议。他悄悄地和大家坐在一起。会议一直开到深夜,突然外面天气变了,大风呼啸着卷起阵阵黄沙,漫天飞扬。不一会儿,又下起雪来。工作人员赶紧给远道来的同志准备住处。大家因没有注意徐老,一时疏忽,没有给他安排休息的地方。第二天清晨,会议秘书长想起徐老,头天晚上回去无人作伴,可能还没有走,派人给他打水,可是谁也不知道徐老昨天夜里住在哪儿。这一下,急坏了工作人员,他们连忙到处打听。正在大家四处寻找的时候,有个同志找到礼堂门口,一眼看到徐老披着件灰色棉布大衣,笑嘻嘻地从礼堂里出来。那位同志急忙跑上去问,“徐老、我们正到处找您呢,您昨晚在那儿休息的。”徐老笑哈哈地说:“昨晚我在大礼堂里休息的。”那个同志一下楞住了,这空荡荡的大礼堂,穿堂风正呼呼地刮着,门内还有一堆飘进去的雪。这儿怎么能过夜呢?徐老象是猜透了他的不安心情,指指自己的大衣对他说:“你放心好了,我有这副好铺盖,是冻不着的。”我想此事如果是放在今天某些地方,那可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那样大的“官”招待不好,不说会丢掉饭碗,也怕是严重影响了仕途。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徐老说,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老一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团结全党共同创造的财富,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永放光芒,中国梦才能早日变成现实。

南湖游畅想

文/浦景东

浙江嘉兴南湖不仅以江南秀丽的水色风光享有盛名,更令世人瞩目的是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月初,经过两个小时的旅程,我踏上了这片瞬间永恒的历史红土,内心肃然起敬。这是因为嘉兴南湖的那条游船上记个载着一段光辉的历史:在90多年前那烟雨蒙蒙的七月,中共13位代表转战上海和浙江嘉兴,最后在南湖16米长的游船上,圆满地完成了中共一大会议的神圣使命。一个民族的呐喊,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就从此开始。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为了一个永恒的信仰,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乘着湖边的游船,我们驶进了碧波荡漾的南湖。湖心岛,远远望去,像一颗耀眼的绿宝石。游船向前行驶,迸溅起洁白晶莹的浪花,宛如我心中澎湃已久的喜悦。登上四面环水的湖心岛,美丽的自然风光就呈现在我面前。享有盛名的“烟雨楼”就矗立在湖心岛上。烟雨楼前左右两棵银杏树十分粗大,古老而生机盎然,那些石碑墨宝闪耀着中国革命历史的辉煌。在岛边,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南湖“红船”。瞻仰着这艘中国革命的领航船,刹那间,我内心的激动和崇敬无以言表。当年,就是那样的一艘画舫游船,避开了疯犬的嗅觉,逃脱了魔鬼的手掌,成就了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阅读党史,探秘一大代表的组成,董老“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正是我党诞生的真实写照。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就从南湖这条游船出发,向神州大地播撒革命的火种。从硝烟弥漫的北伐战争,到着名的南昌起义;从炮火连天的井冈山头,到千难万险的万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南湖之舟激荡前行,新的中国欣然诞生。

祖国百废待兴。跟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嘉兴南湖划桨而来,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如今已翘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灵魂渐渐觉醒,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大显神威,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经济特区的设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九七紫荆开放,九九莲花飘香,南湖之舟驶过了“一国两制”的特殊航道;多枚火箭发射成功,卫星与飞船遨游太空,祖国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崛起的中国一腔豪气灌满长虹!

南湖革命历史纪念馆,南湖“红船”生动地陈列其中,成为启迪和教育后人的立体教科书。在这里阅览党史,纵观党的发展壮大,鉴赏历史文物,缅怀革命先驱,瞻仰领袖与伟人,我们心潮澎湃,敬仰无比。几代伟大的舵手们,他们用远见卓识的聪慧,一路规划着南湖之舟的正确航向。现在,装备一新的南湖之舟正扬帆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的伟大航程上。

南湖之游,赏不完南湖美丽的水色风光,赞不完南湖“红船”的历史功绩,颂不尽我党的丰功伟业。让我们跟着共产党,团结一致,发愤图强,去迎接更加和谐富强、光明美好的未来!

秋白之华,永存革命之魂

文/朱安淇

听说书屋最近到了本新书,出于好奇,我就拿过来看了。书名是《伟人瞿秋白》,我才读了几行,就被深深吸引了,迫不及待地往下翻。

人物生平:瞿秋白,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于1935年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看到这儿,我不禁感到惋惜,这么一个一心为国的人才,年纪轻轻就逝世了,真可惜。带着一份遗憾,我继续往下看。

瞿秋白一生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年轻的时候,他为了唤起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激励了无数个青少年,许多沉睡的爱国心就此苏醒,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游街示威的行动中来。国民党当局听说后,暴跳如雷,下令烧毁这些书。瞿秋白知道自己的书被毁,气愤极了,他攥紧了拳头,说道:“书可以烧掉,但是,革命的理想是烧不掉的!”

后来,瞿秋白正式加入共产党,并以十二分的热情与努力投身于工作中,常常废寝忘食。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也因此小了不少,但他们记恨着这个人,时刻想致他于死地。

正当瞿秋白的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突然飞来横祸,不幸被捕,并被叛徒指认了。国民党在狱中对他百般折磨无果,因此决定处死他。那年的6月18日,瞿秋白换上黑衣白袜,他的神情沉静、安详,手中还在翻一本唐诗,一路泰然地走向刑场,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我敬重瞿秋白先生,他一心为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如肖邦所说:“爱祖国高于一切。”但回到现实,我不禁思索,对于我们的祖国,我们到底能够做些什么?

读罢《伟人瞿秋白》,我最大的感受是要爱我们的国家,只有人民爱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只有更多的人民为祖国效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千秋万代。“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感谢瞿秋白先生,是他大无畏的可贵精神唤醒了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良知,爱自己,更要爱自己的祖国!

盛夏青山绿水,如先辈们所愿

文/带着战友去冲锋

夜,静谧,轻风很柔,轻轻滑动,如一滴甘露,悠漫地舞着,夜色里舞起的绿,跳动在琴弦,滴水绵柔划过心房,翠叶舒展,绿枝缠屋,细枝吐丝,青陌静好,夏柔柔,我的心好静啊!夏日来了,顺着山泉流韵,绕山间小屋,那清澈的泉水流过院落,门前,鸟儿唱着着歌,绿叶瓜果簇拥着,山上杨梅林结满红色果子,那蜜桃绽放着笑脸,在绿陌上沉甸甸,山水是彩色欢快流着,浇灌着江南的山野、田野,走在山野的小路上,夏的歌声在弥漫。

夏,细雨纷纷绿陌疯染,浮萍满湖水墨盈染,荷叶伸长绿色妖娆,荷花点缀仙子招摇,水浪清波绿意垂帘,远处轻风浅夏如烟,樱果挂枝羞涩甜甜,田园诗韵醉了人心,初夏物语绿陌茵茵,田野青露荷叶绿植,江南的夏醉了我的心。夏风一缕,湖畔垂荫,潋滟水波,荡涟漪,幽幽物语,绿叶连天,荷叶丰盈,绿意浅笑,渐渐弥漫了夏湖,风来光影,摇曳着诗韵,斑驳老屋舍宁静,遥望窗外,夏的故事滔滔不绝,每当风儿掠过时,那蝉儿又响起,我仿佛成了画中人。

一帘竹韵,一缕炊烟,一缕烟雨,深处居舍,做俗静幽,半山竹海,烟雨缭饶,轻煮岁月,粗茶淡饭,流年静好,翠水流韵,听风观雨,思故乡愁,依山畔水,心静如水。远山葱郁,一山绿意,一垄梯田,一缕烟云缭绕,山风软柔吹着故事,山间瓦屋一亩地,一缕炊烟袅袅,屋前油菜花香沁,蝶儿飞舞绿摇曳,那一群鸟儿飞过,醉了岁月,醉了心。

烟雨江南,夏风一缕,诗韵连天,醉了我,竹海深深夏风流翠,竹韵青青听风观雨,细雨流声竹林摇舞,雨滴竹叶曲水潺潺,一叶青舟绿水间,烟雨亭中画中人,那舟往江南深处游去也,美哉!夏风轻柔小屋宁静,绿意葱茏花叶动情,一瓣叶露一盆清新,一枝叶绿一朵花红,岁月香醇悠漫撩起,漫煮岁月轻煮茶香。

山青水秀,绿田成垅,彩色的山水流过田园,流过村庄,流进夏日的荷塘,盛情荷叶铺天盖地,青草荷塘处处蛙,鸳鸯戏水,野鸭成群,清澈的湖水荡青波,那一湖的鱼儿游荡在清水间,夏风缓缓,轻柔着水浪,亲吻着家乡的水草、桥洞和青石桥上青苔,水高浪激泛涟漪,湖水里倒映着青山绿树、田埂、水车、村庄、耕田的农民,倒映着迷人的水乡,孩子乐了,姑娘笑,瓜田里的农夫们忙开了,这夏,我从乡间的小路上走过,田里瓜果丰收,湖畔果树摇曳,熟透了果实垂帘在风里,果实丰盈,向着盛夏微笑。

蔚蓝的天空一群白鸽飞过群山绿水,扬子江柔波里的诗韵,黄浦江畔的夜色迷人,西子湖畔荷叶舞蹈,荷花盛开,美丽南方秧青色的田野,竹海绵延,清澈小溪流过家门前,桥下流水,桥上人家,听长江两岸青山葱葱,水面上白帆点点,水浪里簇拥着幸福的漩涡,晚霞中那鱼儿跳龙门,夕阳下,在林荫的小路上,那老人牵着孩子的手走着,讲着革命的故事,幸福人们从美丽的乡村走来,从城市中走来,从美丽的田园走来,从葱郁的大山里走来,行囊里揣着沉甸甸的幸福,怀揣着岁月静好,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你可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的先辈,革命的英烈,革命的英雄,革命的老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不老,万水千山,万古长青,孩子你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呀,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杨开慧、方志敏、赵一曼、左权、彭雪枫、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江姐、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王杰、雷锋、焦裕禄那些个革命先辈、先烈,那些个为共和国付出生命的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没有他们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付出的一生,就没有今天中国和平安宁,岁月静好,是先烈,是英雄……还是他们无私的付出,付出青春、付出生命,付出鲜血换来今天的风调雨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如春风雨露,句句暖心窝,让人意气奋发,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句句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勇往直前,我们正朝着伟大的中国梦,前进,前进,再前进。

革命的先辈们,革命的先烈们,革命的英雄们,革命的老前辈们,今天的中国青山绿水美丽壮观,百姓的生活幸福安康,如你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