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城市散文

2022/12/29经典文章

城市散文(精选20篇)

行走雨中的城市

文/云水中

======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我看不到它的繁华。

走在一个街道上,我只想找寻它的风韵,即使只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能够让人说起的,哪怕只是一个传说。

原谅我不能专注于那些可以耀眼的灯红洒绿。我只是想欣赏路边的风景,也正好需要走一段路。我想我若身在繁华中,我即可在它的香艳坐拥里享受。若生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我也可在沉醉在它平凡的路途里。遗憾的只是,梨花与燕子,今年我一样还没有看到。

保定的雨不多,今天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雨天,撑伞出门,只有在雨里,这个城市的面容才清晰起来,灵魂才沉淀下来。古老的城墙上的青砖在新鲜的绿叶下愈发显现着幽幽的古色。色彩斑斓的商业街的妆点也只是精心捕捉着这个城市的格调。车水马龙是街道上固定的风景,对于他们而言这里不过是一时的风景,而我是一个路人,我或许也将在明天离去。“我们总是为过去的事还想强求,却不知又错过下一个美好路口。”城市里的路口很多,面容也很多,谁陪我到最后,谁牵着我的手。若不是往前行走还不知道。

寻一个雨天,我停下来,感悟着生活,没有负累,没有相欠,奋勇的去追过,也最终悄悄的离开。即使有了生活迫下来的压力,我接受由生而来的命运的安排,但不能接受认输的样子。往日不心惊,因为我没有将时间放在孤芳自赏或者顾影自怜上。还没走进你的之前,我还在我的城。这个城属于我,因为有了我的故事。

去其它的城市旅行,便是试爱一座城。在不同的地方,看别样的风景,投身一种文化的氛围。固然是一种乐趣,然而之后,没有让它的气质,融入平凡的生活,便失去了旅行的意义。

行走一个城市里,你被它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着,即使你不懂什么是文化。你被古老的情节打动了,这便是一个城市最丰厚的馈赠。

生活就这样,以为可以赴一个盛大的花的宴会,到了,只能看到几棵零星的花火,不紧不慢的开着。走在这个城市里,一样熟悉的景色,却不能猝然拥抱到它的模样。树木花草,城墙,雕塑,单单从这里,怎么也不能窥出城市的面目。一场雨,一个个盛开的花伞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突然改变了我的步调,但是不论什么,都是属于这个城市的旋律。

雨后凋了春红,春已过去了大半了,我无缘享受花的殊荣。当我发现我不再是躲在文字里的蜷缩者的时候,我是慢慢成长的,一颗心也足以拥抱这个城市。事到如今,我只想到要感谢那些出现在这座城里的人,爱恨都已无所谓了,只是他们的出现让我感受着人生应有的别离和现世应有的缘分。

春尚好,但这里的春很短,让人来不及知道怎么爱它。若要问我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我只能说,这个喜欢是没有季节的,而今,一个雨天的温柔,一个夏天的等候,一座城市,安静而湿润。如果某一个雨夜停下来,突然发现自己悄然的成长了,还有比这让人欣然的事情么。没有爱情的陪伴,没有心的负累,没有牵绊与束缚,就像破茧的蛹,虽然,不知道它将幻化成何种颜色,但是它是如此新奇。

不是围城里忙不跌会走失的车夫,也不是只知进进出出的蝼蚁。若只想拥有一个读书厌世的环境,那其实是错的。我只是想在忙碌的时候,想看抬头清我走的路。我将美好的抓住不少,也丢了不少,但不再为的过去的失去的而惋惜,如果我能够,逆转时光,确实很美。可是成熟,我学会奉劝自己,不要紧抓不放。哪些陈词狸曲,只不过是些雕虫小计。

一座城,区区一点回忆而已。未来留给我的问题还很多,我知道需要不断行走解答。我不愿看我的雄心将青春透支了,我还没有服老,也不愿陷在青春的泥淖里面不能自拔。

我专注着看着雨天的情景,回来,不知觉,鞋上已沾染不少污泥。

再度乡愁

文/风子传奇

风季雨季带走了我的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就剩下的梦境也支璃破碎,突然之间恨透了这个世界。

无限的乡愁,再度让我的心被撕裂,乡土,乡音,乡情,亲情。忌能忘记?跟这些比较起来,外面的繁华又算得什么,一切都变得无所谓。

也许到了一定年纪,思乡之愁特别强撼,而这乡愁对于所有出门在外的人来说,都逃避不了这种"病患"。我更是与众不同,携带先天性乡愁病,不管走到那里,惦记着的是寄存在大脑中的故土乡情。 我和每一个创业者一样,对人生幸福有悖于追求,有悖于执着,一切在憧憬中傲游。然而,对故土的爱恋又何时停滞过。无奈出门在外,陷入打拼浪尖口,活像飘零的客子身不由己,对乡土乡情的遗失感愈见揪心。

一条路通往留根的故土,游子不是不想返回生育根蒂的地方,而是这个城市的诱惑太大,来了的人不想走。谁也不想离开这物欲横流的季节。总是希冀一个风风光光衣锦还乡的归途。其实很不然,想象出来的往往都是一个虚了幻的世界,建立在这个梦境的伊甸园,原来只是一种方式的快乐安歇。一觉睡醒,虽有微笑仍在皱起的眉间呈现,与真实的开心极不协调。可谓是乐在苦中或苦中之乐。别以为那些在美妙音乐中手足舞蹈的一群人快乐得无愁无虑,好似生活在一个世外桃园,可是,让内心深处不安的牵挂还是远处的故乡之愁。

城市的缤纷与喧闹,并不能安静人们思乡的情怀。落叶归根的于情于理,生怕一旦不幸,今天就成了明天的故事,一个个充满着乐趣的憧憬,一夜间成了无法医治的乡愁。

象征乡愁的情绪,支配了离乡游子的行为,或进厂工作紧张的上班下班,或从事经商激烈的生意竞争,或苦于生活的拾荒者,他们的故事怪可悲也挺有趣。最可怜的是一班揣着大好年华,把最美好的时光都消耗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把自己到过的城市的繁华当作自己的成就感而满怀乐趣。没人能看见他们的成就是倘在笑窝里乡愁的泪水。也许,这就是人生那怕收获的是泪泪乡愁,泪痕里的笑。

我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一名成员,一路过来目睹现实,睹物思人,对许多事情感到厌倦。回望走过的日子除了平凡还是平凡,年年喊努力拼搏,却一切依旧,甚至累积了许多的遗憾。

曾被父老乡亲公认为有前途的我,变得面目全非,蜷缩在一个无亲非故的城市角落活像一个打勤杂的和尚,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没有人生计划,常常把理想的幸福生活在一夜之间完成规划,真的很可笑,这样的日子换来的却是一个个失眠难熬。空虚的情愫,虚伪的奢求,不但没有将忧愁化为云烟,心间反添几多乡愁。年复年,月损日,日消时,绮梦般的幻觉继续肆虐着灵魂不会出窍向成功摆渡。

多少回,曾努力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是那些计划不好那里出了错,生活总是那么不如意?找来找去也找不到答案。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渺小的汉子,在一个个希望毁灭之后,活像个小丑在人群中游走。

人生是一本书,我却再度患乡愁,正如学者所言"半卷书卷半卷愁"。尽管享受着母亲在极乐世界给予的保佑,无限的"父愁"时刻让我揪心。

父亲是个豪爽义气之人,给了我最大的希望和最大的鼓励。然而,面对"留守"老父亲,自己忘了去问候,忘了给他老人家应有的福禄,虽然偶尔给个电话,给点生活费。充其量也只不过一种免强,何谈报予亲恩?不敢再想下去,原来自己是那么的失败。在这个再度乡愁的季节,方明白"常回家看看"的真正含义。

到了一定年纪,麻木的情绪带着身躯在艰辛的环境中挣扎,没有任何祈求,只盼有点成就去淹没幽怨,让永远的亲情打动一颗半死的心焕醒莼鲈之思,猜透人生这个哑迷。彻底读懂贯穿幸福与快乐,腐朽与乏味的现实。

乡愁,无法医治,再度乡愁,更是悲催。只有梦里故土才能埋葬无限的乡愁。

西湖柳韵

文/一凡

一场冬雪刚过,西湖湖面上冒着寒气,柳枝在冷风中摇曳。虽说不是春时如花一树青葱,其实寒冬也没使你有多大的改变,你依然带着婀娜的憔悴在等着我。

我喜欢你的坚守和持重。以柔美的风骨,清瘦的体态。

我用时间打着问号,赶家的脚印在追忆早与有约的故地,是否南来北往得已看不懂当下的季节。某日我来时,瑟瑟寒风吹乱我零碎的念想,奢华的春梦在你还挂绿的枝上瞬间苏醒。

我知道这时节我来的不是时候。一地黄叶,满城雾霾,风霜如刀一样打蔫了落红的花瓣。而你还形如初秋景象逼人,用纤细的柔韧支撑这绝色的境遇。

寒冬的风有多厉害,毅然剪瘦了我窗前那排梧桐的粗枝肥叶,任由孤寂的叶落,掏空三月春愁,把我的情思也萧瑟成了苍白。

那风果真厉害,如何剪不断你一缕细长的柳枝。多少回我来在西湖边上踏堤问柳。看你在水一方,如丝缠绵,衣袂飘然,不负当年。心湖便泛起点点春的涟漪。这一冬的美姿撩人,除却你又能有谁。

苏堤春晓绿杨荫里,桃之夭夭盛开在档期,它的醉心显得离谱。很快在凋谢的花季里再也读不出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情。待到冬来,风霜夹着雨雪。你的色彩也慢慢浅淡。月华如洗,更显得纤秀轻柔的美。而从此以后我再没有在春天里来过。我总是趁冬日的暖阳,走进这一堤疏朗的时光柳影里。

三岛两堤盈盈空蒙,十景胜处曲径通幽。有你的身影,湖光山色如画般一帘帘打开。你用肢体的美言秀尽西湖,寒风萧瑟中更独露春妍。细看你时,鉴一湖清澈,见了依稀银丝。毕竟岁月低徊,愁还几许。

而今我用纪实的笔触,记下你生命中一束相思,我的依依情别。

当我从一个疾走的城市回到一个漫步的城市时,世俗的尘埃模糊了城市的特质。而我踏着你点点的婆娑碎影,杨柳岸边晓风残月的不老情愫,正温泽一城冰凉。

冬日的西湖烟柳微朦,宛若一方心灵在喃喃细语。浅浅阳光背靠在湖面,那片残荷结成了冰雕,定格一朵花的最后衰老。而你,依然柔枝轻蔓的悠然。

客居城市

文/刘远贵

多年前就在想,等有了钱,咱也要到襄阳买房。之所以这么想,除了想过一过市区的生活,还因为,高中要好的几个同学都在这座城市。要说时间过得真快,生活的变化,更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去年,我真就在这座城市买房了。而此时此刻,我就在一个小区的25楼,在靠窗的位置敲着键盘,窗子外面是万家灯火。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住在襄阳,而且是一个人。一个人住在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有很多好处,最起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受约束,而这座城市为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提供了无限可能。于是没事的时候四处溜达,好像要把城市的每个地方都看个遍。小吃摊一定是要去的,感觉小吃里藏着一个城市风土人情的大乾坤,而欲爱上这座城市,美食便是最好的呈现和表达。也常到车水马龙的火车站前的小广场和人行天桥去,那里人来人往,千姿百态,任何一个人从面前走过,你都可以从他飘忽不定的风尘里联想到他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事实上,我对这座城市的品味和审视是全方位的,远不止上面的这些。比如不顾家人反对,非要在窄小的阳台上挤出一个地方安放一套桌椅,体味身处25楼,在可以临窗俯瞰大片城市风景的情况下,文思是否泉涌。故乡没有如此的高楼,每遇写作陷入僵滞,总爱把原因归罪于沉闷、压抑的空间和纷至沓来的市声。再比如,我会在围得水泄不通的马路边,伸长脖子去看热闹。这在故乡是从来没有过的,那里到处是熟人,以这种十分专注的样子看热闹,会被视为不雅,因此有时遇到好看的,只得边走边看,绝不会停下来。

在襄阳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其实也遭遇着许多尴尬,面临着许多不适。假如你从火车站前的小广场走过,而你又是一副出门在外的样子,那你百分之百会被很多眼睛盯上,百步之内,会有无数个餐馆的、住宿的、跑客运的业务员一个接着一个凑近你,问你是否吃饭是否住宿是否打车,快速向你传递他那里吃饭多么价廉味美,住宿多么舒适方便,坐车多么安全快捷。面对这样的热情,搭理和不搭理都是一种难。搭理,真是有些招架不住,不搭理,又过意不去,更显得咱没修养,何况,人家这么做,也是为了生计。不过,即便这样,站前广场还是经常去,办法就是尽量不拿包,如果非要拿,那就拿个巴掌大的手包。

当然还有行路难和停车难。这里的行路难,其情形看上去和故乡差不多,近在咫尺的地方,欲要抵达得用很长的时间。但也有不同,在故乡,行路难主要是指没路可走,而在这样的城市,路很多,只是到了出行高峰期,路就会因为拥堵而走不成。前者使两腿受累,后者让心情遭罪。停车是有车族的又一难,难在停车必收费,收费价格又特别高。我所在的小区,据说是高收费的代表,每小时收费3元,一天一夜得花72块。有段时间,由于腿膝出了问题,我到离得较近的医院治疗,发现医院的停车场虽然也收费,但收费标准远低于我住的小区,一天一夜就5元钱。于是那些天就把车停在了医院,去去来来坐出租,一天12元。这样一比较就可看出,表面上每天坐车是从口袋里向外掏钱,事实上却在花钱消费中赚了钱。要说这是花钱用钱上的小九九,但这的确又是一种无可奈何。

在襄阳,除了同学和屈指可数的亲戚、朋友,没有更多的熟人。由于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我和他们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很多时候,我都是处于前面提到的那种状态,一个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好处,但也有缺点。一个人独处,且不说无法享受朋友在一起的快意,单是说话,就困难得很,时间一长,自己好像成了哑巴。城市的人虽然很多,但不是想说就能说的,因此想找人说话,只能诉诸电话和信息。实在不过瘾,就到楼下的家乐福超市里转,在超市是有说话的由头的,问问这问问那,话就够装一个购物篮了,或是借用到小吃摊点享受小吃的机会,细嚼慢咽,和店家老板聊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好在有段时间,我做着帮孩子装修房子的事情,几乎天天和一路之隔的建材市场的销售人员打交道,这样不仅不寂寞,嘴巴也没闲着,讨价还价,周而复始。

如此情形,注定我只能在这座城市小住。这种小住,其实也不是遭遇诸种不适做出的选择,而是早先就有的打算,无非是,它在这样的时候,向着一个人行为取向的天平添加了另外的砝码。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早就知道,我已错过了走到任何地方都能落地生根的年龄,这座城市过去没有我的工作和事业,将来也不会有。这便预示着,每次到襄阳来,多是以客的身份造访,每次小住,都是一次客居。

人间四月草木香

文/李晓

这大地上的草木,一年之中,到了万物生长的四月,蓬勃之中,天地之间弥漫温润之气。

我对一个城市的草木,感觉亲人一样依恋。一个草木苍苍的城市,满城散发出草木之香。在那样一个草木相依的城里,会看到衣袂飘飘的女子,她们步履轻盈,宛若天使。

我凝视《清明上河图》,想象宋朝时春天的开封城。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柳荫茅舍、木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几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悠闲地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人。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拴在树蔸上,城市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还有几个鸦雀窝,好一幅恬静的城市图景。

在现实里,有这样一座城市吗?风中的草木之香,让城市的肺叶增大,让城市里的人,面目清新和善,心肠柔软洁净。

特别是在春天,草木掩映下,闪现中的城市楼房,浑身都被染绿了,扑满了花粉。我尤其喜欢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楼或者城墙,爬满了一层薄薄的青苔,是那么柔软地护佑着夜晚的梦境。我对城市高耸入云霄的楼房,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一个草木深深的城市,杂花缠树,蝶舞翩翩,我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城里。清晨,市井人声中,风中油炸春卷的扑鼻香气,勾起了我的食欲,手工磨豆浆的清香,想让我和亲爱的人喝上一碗。

而今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草木拥抱着的小城,每天,这些城里的草木,提供着数百吨的氧气,像大河的源头之水,城市里的人,都是一副感恩的面目。春天了,我看到阳台上,竟有几只昆虫扑腾着。母亲说,娃,别动啊,那是你的老辈子们回来了。

城春草木香,没想到,那些故人,还要回来看一看。我也是在一瞬间,发现了城市的魂魄。

望不穿的秋水

什么都近,又仿佛什么都远。

本来不想提及季节。在城市里,季节就像一张白纸,虚无、飘渺、梦幻。

将一片叶子当成你的背影,我便回到从前,且一去千年。

风过忘川,似水流年。

一幕三千年。

一只纸鸢搅动书本,内容从右到左,从上至下,远得让我的指尖划不动一滴水。

在不是线装书的年代谈线装书的好,城市已如泛黄的插图,色彩在瞬间安静、缄默,闭口不论繁华。

都说我一无所有。时间匆忙,容不下过去面对面的笑。

而此时正在走动的城市,是故乡。

是午后最为纷乱的熟悉,或者陌生的脸庞。多年以前,在别人的城市里我也一样,顾不上想一想跟生计无关的屋檐,以及那些告别了青梅竹马的走廊。

如今,再一次抬头看天,蓝色空中除了云朵外,还有一场过时的风花雪月,以及渐渐逼近的,关于秋天的那些飞翔。

思恋似水,盈满城市的心。

把人群的声音放在秋天,秋天的月就回到天上,坐看人间的南来北往。

一别经年,大地最终回到向阳的正面,怀抱流水的过程,时间的暗语早已幡然若悟,一切从头再来。

接下来,众人指点江山,可谁能重复我们的昨天和未来!

谁能放得下自己,对另一个城市的望眼欲穿!只把一段路,当成别人写在菊花瓣上的过往云烟……

而经过秋天是幸福的。

经过果实是幸福的。

经过河流也是幸福的。

我于是想一个人这些年的柴米油盐,以及她慢慢转身的青春,或者笑脸。

再一次重提在水一方,光阴比山川要重,比流水的声音还轻。

我在阳光的最暖处,绕不开岸,也望不穿淌过我心灵深处的那一眩秋水。

章丘,念念不忘的故园

文/孙方雨

随着经济的发展,章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文关怀方面,都有着质的飞跃。不久前和一章丘文友谈起章丘的发展,他说,章丘绝对是人类精神居住的家园。他的谈话不无自豪。其实,作为故乡人,用第三只眼看章丘的发展应该是比较合情合理公平公正的。

我离开故乡十几年了,从未像现在一样表现出极大关注和乐趣。每次回去我都会悄悄留意它的变化,记得刚分配到小钢联的时候,应该是九十年代中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章丘的马路。那时的马路坑坑洼洼,仅从西麻湾上游铁道路口到杨湖路段就被大车碾的支离破碎,风一刮,尘土飞扬,特别是雨雪天气,更是让人苦不堪言,此时,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那时我年轻气盛,骑自行车像飞一样,在那种坑坑洼洼的场面中练就了一身好车技。但是好运不常,马总有失蹄的时候,在一次上夜班的途中就被一个小坑虚晃了一枪,把我磕得鼻青眼肿,自行车前轮也成了椭圆形。吃一堑,长一智,自此行路总是小心翼翼,特别是人到中年更怕受伤。现在,你再行驶在章丘宽阔平整的马路上时,就像读一首好诗,你总能读出它平平仄仄的韵律。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发展,就要看它的马路,章丘的马路横平竖直,纵横交错,规划有序。我行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城市的马路,也见证过一个城市的荣耀,你很难想象一个县级市的马路也会如此完美。

每到黄昏,我总是和相恋已久的女友执手走在那条布满麻点的公路上,穿过铁道洞口,来到西麻湾河畔看那里的风景,说是风景,其实是大煞风景的。马路下边有个小树林,小树林成了大家聚会的场所。有遛狗的,打太极的,还有光膀子喝酒吃烧烤的,整个小树林里乌烟瘴气,垃圾扔得满地是。那时泉水清澈甘甜,淙淙流下,可是入湾就变得污浊面目全非,河面上到处漂浮着垃圾袋,死狗烂猫之类的东西。通过政府近几年的综合治理,再经过这里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绿树环绕、鸟鸣滴翠、鱼翔浅底,西麻湾碧波荡漾,逐渐成为开放式的公园——眼明泉公园,常年不断的眼明泉和遥相呼应的东麻湾的百脉泉成了这座城市泉水的代言人。有时为了买一份齐鲁晚报,下班之后就会骑着自行车围着明水城转,那时还没有向西发展的模式,几分钟就走完了从西麻湾到达桃花山公园的汇泉路段。而现在随着城市的拓展,向西,一路向西,已经与省会城市济南接壤。沿路排列的大型企业如鼓风机厂海尔电机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经济的支柱。

其实,一个城市的发展有没有底蕴除了看它的硬件设施还要看它的软实力——文化建设,而蛛网密织的大学城就代表着一种学术文化的介入。文化建设离不开文人的参与,清照文化节、荷花节在主打李清照文化的同时,大大小小的征文杯赛也在默默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素养。我的一个要好的文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生在章丘是一种幸福。是啊!这的确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于不言而喻的精神喜悦和默默祝福。

我生在这座城市,长在这座城市,这里有我的父母、亲朋好友和念念不忘的故园。什么叫故乡,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故乡,当我再回到这里的时候,我希望我的故乡一眼就能认出我。

拂堤杨柳醉春烟

文/乐祥涛

储存在我思想深处的柳,是生长在村头那弯小河沙滩旁的新枝。每逢春风拂过以后,柳就葱郁着、婀娜着、缤纷着,沿思维和想象一起走进了三月的记忆。

不管是风吹过,还是雨打过,那种飘逸依然鲜活和亲切。就像早春的第一枝花开一样,那么清新、那么优雅、那么美好,以至于我把它想成故乡的模样,定格在脑海之中。

偏偏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有一条小河穿过。可能是出于丰富和美化城市的需要,一条精心修筑的护城河,与橡胶坝蓄成的湖一样的河水,就立在了城市的中央。而移居到河边居住的不仅有我,还有那一排多情的杨柳。

每逢看见柳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是我伴着柳呢?还是柳伴着我。想着想着,竟让我的思想里跳出柳影,眼睛中盛满柳事。

我所能肯定的是这柳不是故乡的那柳。故乡的柳透出的是一种清纯,没有沾染嘈杂或者霓虹,最多领略到的是炊烟和云雾,在春梦一般的生活状态里,饮的是甘露,泊的是淡雅,诗一样让人想念。难怪,郑谷会说:“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而城市的柳则不然,浴过灯红酒绿,饮过车水马龙,见惯了纷繁复杂,行动时自然宠辱不惊。这让我见多了,就对这些柳瞅出一些城市味来。

就说柳的水性。我不知道水性扬花的出处,和与之相连的关系,但能说出无水不柳的道理。水不仅养育出柳的生命,同时也养育出柳的性格。你看那些柳条,根本不去想什么是傲然挺立,只是在那随波逐流。风来了就做一些姿态,风走了只做沉思状。对着满河的河水,整天想的是柔情,做的是顾影自怜。雨来了就抖出一身精神,雨去了,忙着自顾欣赏。

无论是爱还是不爱,都把事装在心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凡事都有阳光和水操持着,过起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或许是看那些细眉、束腰的女子多了,就把她们当成了榜样,结果就应了杜牧所说的:“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了。

不是说柳总是过于沉静,也有摇动的时候。在一个清晨或是傍晚,微风吹过以后,柳就露出笑容来。那种摇姿像似舞台上的青衣走步,缓慢、流动和轻盈。但此时我总想闭上眼睛,去想奶奶在夜深人静时摇着纺车,进的声音如韵,退的声音如律,每一次完成,都像一首曲。

可柳并没有把它当歌去唱,也不知是怎样想的。或许行是情趣,落是随意,一切由风做主。你来我就秀身,你走我就收容。弹指之间,完成的只是一个过程。而我想,这除去春眠的因素外,更多的还是淑女的姿态在作祟。

摆是城市柳最大的特色。可能是比乡下柳多了那样孤芳自赏的机会,也可能是因城市女孩的好美之诱,城市柳就有了些妖娆的举动。着装了,就均匀的排列;临水了,就翘起柳梢。在那扭动着,不触水、不邀水,间或在水中照一下自己的模样。

那种摆的姿势像是荡着秋千,也像似水上舞动的芭蕾,抬脚和投足之间都做一个优美的造型。风就是乐手的号子,或急促、或平缓,都在平起和环绕中流动。即使是一阵微风吹过,这些柳都在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回味。

最动情的莫过于雨戏河柳了。因为是春季,风不大,雨也不急。就在一个清晨,雨飘在桥头,引起了如白娘子般的声声呼唤;落在柳上,使柳拂着轻云;滴在河里,让河生起氤氲。淡淡的雾气随河面飘浮。时而裹着柳枝,时而没住雨滴。那雾像云、像霓、更像烟,正如周邦彦所言:“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此时,醉了的不仅是行走在河堤上撑着各色雨具的匆匆行人,还有那河堤上新吐出的柳叶和站在桥上看柳的我。

古城里的流年芳菲

文/霓羽裳

微雨初秋,高速行进的列车,在繁忙的西安北站前停靠片刻,便继续载着剩余的旅客向下一个站点呼啸而去。我独自在月台上张望,努力寻找着曾经的熟悉。眼前的景象与旧时市区的老车站全然不同,我忍不住拿出手机,把这北站缩影传上微博,才随着人群前进的方向,踏上开往市区的地铁。

长途跋涉使人倦意渐生,车窗外,光线明暗交替,令我渐渐失神,直到大批换乘的乘客擦身而过,才发现短短二十分钟,地铁已经驶至城市中心。慌忙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跳出车厢,靠标示的指引走出站台,我整理好略显狼狈的乱发,四下张望,熟悉的钟鼓楼前人声鼎沸,仿古大街上车水马龙,阔别十年,我终于又回到了家乡。

孩童时期的记忆里,西安是个好大的城市,城东有玩具多多的兴庆宫公园,城南有景色宜人的绵绵秦岭,但从居住地出发游玩一趟,不知要换乘多少次公交,夏季被挤在鱼罐头一样的车厢里,几度中暑;冬季却不得不抓紧车上那冰凉的扶手,生怕摔倒;不管是惦记东大街骡马市的繁华,还是嘴馋那西大街地道的回坊小吃,真要去上一趟,总得花去一半天的行程。那时自行车该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孩子们几乎都有过坐在后座上随父母出行的经历。视野被限制在父母的后背,听着自行车轮的咯吱声,很快就会被成功催眠,腿压麻不算,运气不好时连脚丫都被卷进车轮受伤。而遥远的城北对于家住南郊的人来说,更无异于另一个城市,轻易不会涉足。

中学时,为了进入师资力量强大的重点学校,我需要独自乘公交车近十公里。那时的我总是一边吃着外婆早起做好的包点等车,一边翘首远看清晨第一缕阳光从城东显现,仿佛有只无形的大手,扯过一幕日光织就的密帘,缓缓轻拂中,就明亮了整座城市的上空。但即便残月当空时就出发,遇到堵车,也仍然有迟到的危险,因此,校园前的小路上,常见我狼狈奔跑的身影。途中偶遇骑车的同班男孩顺路载我一程,那么心里紧张与抱怨,就会被一路笑语冲刷无踪。日久天长,异样的情愫便在心里悄悄发了芽。

豆蔻年华的情思,像一团理不清的线,触碰时是无比的柔滑,但也带来不知所措的惶恐,让我们不约而同地抗拒着,逃避着。中考之后,他入学城东,而我则搬去城西,但距离并没能成功隔绝那单纯的情感,一经爆发,便成一种焚尽青春的热情。为了瞒过家长,短暂相聚,他频繁地骑着单车在城市里穿行,时常因心急赶路而受伤,手臂上留下了狰狞难褪的疤痕。我也曾因在风雨里等待,高烧不退,患上耳鸣不止的顽疾。记不起那个满手鲜血却仍对我潇洒微笑的男孩,是在哪一条岔路告别后,就再也不见,而我在随后开始各地辗转,十年后,才和家乡一个深得父母喜欢却略显木讷的男孩,开始了一段大约是不温不火的异地恋爱。

在街头逡巡许久后,我再次走上地铁入口下行的电梯,回眸看那年单车碾过的树荫,终于不再泪眼蒙眬。幽暗的隧洞深处,远远亮起暗黄的柔光,模糊了回忆里路面上的风景。安防玻璃的倒影中,我忽然看见年迈的外婆坐在轮椅上对我微笑。或许是因为热心负责的工作人员在旁照应的缘故,外婆身后手扶轮椅的他笑得羞赧。

“看微博知道你到了北站,可时间不够去接车,好在家门前就是地铁,我们才来得及赶到这里等你。”我惊讶到无言以对,他忙继续解释:“你说过,离家的日子最最想念外婆,所以我……”

我用手指覆上他翕动的嘴唇,一把拥住他厚实的背膀,就如同小时候在外婆怀里撒娇的模样,在他的衣角,悄悄蹭去盈眶的热泪。回身看见外婆慈祥的目光,我忽然明白,这些年自己追寻等待的,不过就是这样温馨平凡的一瞬。

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暖意,再不为从前错过失去的遗憾唏嘘,因为流年翩跹里,芳菲早已沉淀。我和这座城市一同成长着,程程风雨将浮躁洗去,留下质朴单纯的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笛鸣声声,列车进站停稳,我们相视而笑,在开往幸福的列车上,看一幕岁月静好……

漫步三岔河

文/吴锡光

黔江本无江,两条小溪流,交集于此,合成一条小河,缓缓向下游流去。老远看去,呈“人”字形状,又像是三条河流在此融合,所以黔江人把这里称之为三岔河。

三岔河,是黔江区政府精心打造,供人们游玩、散步、休闲的风景胜地。在下游拦河筑坝,把三岔河围成一个湖泊,在两岸河堤的半腰处,顺河架设一圈浮桥,略略高出水面,浮桥宽宽的,供人们在上面散步漫游。

清晨的三岔河是宁静的,这时城市还在沉睡中,和煦的风从湖面轻轻吹过,湖水露出浅浅的微笑。当晨曦发出第一缕亮光,早起的市民就来到三岔河,在干净整洁的河堤上,或漫游或跑步或跳坝坝舞或打太极拳。三岔河在安静了一个晚上后,又迎来了新的一天。随着城市的苏醒,人渐渐多了起来,来来往往,享受着清晨的凉爽,清新的空气。岸边的垂柳,一树挨着一树,织成浓密的树荫,那枝枝柳丝一溜儿挂下来,如出浴的村姑对镜梳妆,又似一道道挂在内室的门帘。人们慢悠悠地行走在树荫下,浏览着周边的风景。湖水,平静如镜。清清的水面,碧绿而幽深,水中倒影着城市的高楼,青翠的树木、蓝天和白云。天越来越亮,一轮红日从山的垭口露出,鲜红的阳光把城市的空间照得通亮。三岔河更显宁静、温馨。

早先的三岔河,只有一条瘦瘦的河流,在宽宽的河床上弯弯地流淌着,岸边沙滩上的石块光溜溜的。高处的干河坝上,长满了野草。两岸还没有桥梁时,一条到对岸的小路从荒草中伸展出来,小河里有几块高出水面的石步。但一到涨洪水的季节,汹涌的洪水从上游滚滚而来,满河浑浊的大水卷起一个一个波浪,凶悍地冲击着两岸的河堤,那震撼人心的声响让人心惊胆战。有几次,洪水冲垮了河堤,涌进了城市,给黔江人带来了灾难。

现在,三岔河的河水已经按照人们的意愿,乖乖地禁锢在坚固的河堤里,而且以碧绿平静的姿态,供人们欣赏。

三岔河最引人入胜的景象是夏日的夜晚。当太阳从西边的山崖落下去后,晚霞映红了大地,一片辉煌。城市的天空瓦蓝瓦蓝,几朵淡淡的白云在悠悠飘逸。晚风从高楼和树枝间吹过,空气中还流动着炙热的气息。吃过晚饭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三三两两,汇聚在三岔河边。踩在光滑整洁的青石板上,穿行于青翠欲滴的树林中,感受密匝的枝叶厚厚覆盖的浓荫,微风飘来花草的馨香。傍晚的热气还没有完全消逝,但湖水纯净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

随着夜晚的降临,城市的夜生活也开启了帷幕。花灯初上,大街上车水马龙,喧嚣之声沸沸扬扬,这里那里,是人们匆匆忙忙的脚步声。休闲乘凉的人们,都聚集在两岸清幽的三岔河。踏着宽宽的浮桥,自在悠悠的行走,深深的河水,就在人们的脚下,河水清凉的气息,从桥的缝隙中无声无息地冒出来,从头到脚都感到一种凉气。凭栏望去,湖水平展清幽,伸手可触,周边的灯光映照着两岸的景物,湖面如一个硕大无比的深邃的镜子,把城市的风貌、高低不一的楼房、巍峨的群山、灯红酒绿的场景、蓝天白云及闪烁的星光,都呈现在平静神秘的湖水里。人越来越多,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如乡村的赶场天,一潮过去,又一潮过来。和风轻轻地吹拂,夜的气息吹走了白天太阳的热力。湖水的清凉和绿树的凉爽,在风的作用下,在三岔河的地盘上荡漾。

夜已深,月亮从树梢头升起来,三岔河显得更加清亮艳丽,柔和的月光如一款薄薄的轻纱,沐浴在河面上,树叶上以及游玩的游客身上。这时,湖面上震撼人心的喷泉音乐登场了。一根根水柱腾空而起,洁白亮丽的水柱如水银般晶莹透亮,高高的水柱欲与城市的建筑比试高低,一根根奋力向苍穹蹿升。悠扬悦耳的歌声在湖面上空响起,和着腾飞的水柱,组成一幅和谐愉悦的场景,让散步的人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驻足聆听这赏心悦目的天籁之音。冲天而起的水柱不断地变幻着优美的姿态,如一个个登台的舞女,花枝招展摇曳着她们柔软的身姿,又如江南水乡的青纱帐,纤细的身材笔挺的站立,密不透风。一根独立的水柱力道十足,直冲云霄,周边的柱子众星捧月般,似在为它欢呼鼓掌。纷纷下坠的水柱发出哗哗的声响,形成粉粉的水粒,被风吹散,向两岸扑来,潮湿的空气在三岔河上空蔓延,凭栏而望的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里难得的湿漉漉的凉爽之气。而这时,从河岸的一边,突然射出无数道五颜六色的光芒,在水柱形成的屏幕上,映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交替变幻着,一会儿是一个方形的物体,一会儿是一个素描的人物在跳街舞,形象不一,变幻莫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夜更深,风已停,月光如水,灯火辉煌。散步的人们,褪去了暑日的热气,阅尽了两岸的风景,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屋檐雨

文/江春生

一天紧张的工作结束了,我拖着疲倦的身体来到桌前,低头看到学生时代的留影,逐一端详:那青山绿水,那山花浪漫,那同窗之情,那开怀的笑,那青涩的脸,思绪又将我带入那遥远而又清晰的曾经……

我出生在长江岸边的一个小城。那里傍山依水,四季分明,有着典型的江南气息,也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曾诞生过几位明清时代的文人及政治家,儿时我就成长在这如诗如画般的环境里。

春天到来的时候,到处是莺歌燕舞、山花浪漫,桃花流水,空气中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我和小伙伴们放学归来,在油菜花开、桃红柳绿的田野里,追逐、奔跑、放飞紫烟,那爽朗的笑声,那带泥的脏兮兮的小手,还有那天真的脸,映照着童年的七彩万花筒,谱写着儿时最美的旋律……

多少年以后,我们完成学业,天涯千里,曾经的毕业留言在时光的穿越中修成正果,书写着各自的不同人生,唯独不变的都在怀恋那“小不点的曾经”……

回忆起那时候,夏天来了,我们的世界也来了。水乡江南到处是绿荷清池,垂柳依依,小船弯弯,渔歌互搭,空气中都溢满着沁心的气息,我和小伙伴们在夏日炎炎、蝉声四起的午后,趁着家人午睡之时,偷偷潜入莲花池,相互戏水、打闹、追逐,摘片荷叶戴在头顶,挡住炎炎烈日,累了我们就光着身子躺在草地上,吃着摘下来的莲子。

风儿吹散了蒲公英,许多年之后,大家天南地北,工作在不同的城市,我也跻身上海,在那蝉声四起、炎炎夏日里,我们相约于上海高桥海滨浴场,在那设施优越的环境里,却怀念那段小城的“莲花池”岁月……常常想:小时候的笑是心情,长大以后的笑是表情,扬手是春,落手是秋,在我们不断完成人生蜕变的同时,却珍藏着那份久远而又清澈“玩泥巴、掏鸟窝”的童年!因为:那是人生最美的万花筒,海角天涯的常青树……

儿时的伙伴,如今的社会主体,在各自的忙碌里,却不忘传递着彼此的问候,一声声,一阵阵……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以前的莲花湖已改造成为大型的水上休闲乐园,城中的小山也建造成为这座城市的主题公园,亭台楼阁,翠树丛中,曾经的山间石径被环山公路所取代。小城现已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繁华城市,难得夏日回到家乡,漫步在夜色的莲花湖畔,在扑面而来且充满咸湿味的空气里,在文明的夜空下,难以闻觅那曾经淡淡的荷塘月色与蛙声一片,儿时的痕迹只能残留于久远的记忆和几张泛黄的照片里……

也许靠了岸的心都已铁石心肠,我不知道自己的心在这座城市能停留多久,能让我带走多少故事,但我相信,她也会让我同样感受一片记忆,也会让我沉淀一段经历,我想,这也许就是生活中的“第五季”,就像儿时躲在屋檐下,用一双小手,托起那一朵朵屋檐雨……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缘分

文/许春樵

你只要守住了你的内心,你就守住了这座城市,也守住了你一生的方向。

乡村童年,时常扛着脑袋望着天空的夕阳发呆,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之外,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一点也不知道。一本地区“革委会”编的《读报手册》让我知道了祖国伟大的首都北京和安徽省省会合肥。

从没出过远门的我那时候就想,这辈子如果去不了北京见毛主席的话,最起码要去一趟合肥,在我当初幼稚的想象中,省会离首都最近,离首都近,离毛主席自然就近了。

第一次到合肥是1980年秋天从安师大来看望考上安大的同学,灰蒙蒙的楼房又矮又旧,缓慢的公交车拖着黑烟在长江路上来回穿梭,安大被包围在一片农田和菜地之中,从三里庵抄近道走过去,是一段泥泞的土路,省会合肥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长江路上“淮上酒家”菜的味道比我们学校食堂好多了。

尽管如此,大学毕业时,大家还是想分到合肥,毕竟是省会城市,我也算其中之一,可1983年夏天,拿到毕业派遣证一看,证上决定我卷铺盖回老家。登上返乡列车,我想,这辈子与合肥是彻底无缘了。那一年我弟弟从另一所学校分到省外贸,这使我在后来的几年里,以游客和探亲的身份溜进合肥几次,现在我的老相册里有几张在逍遥津和稻香楼拍的彩照,完全是匆匆过客、到此一游的表情,因为每次来我都觉得这是别人的城市。

1991年我从武汉华中师大研究生毕业,9月底我在华师宿舍等一个湖北黄冈的同学,我们约好了一起去深圳闯荡。不巧,这位同学老婆刚好生小孩,我只能焦急地等待。等了四天,同学终于来了。可就在出发前一天,合肥的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了加急电报,说省城一家报社要扩版,需要我这样的人,电报的最后两个字是“速来”!

许多年后,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为什么偏偏在去深圳的节骨眼上,同学的老婆生孩子了;为什么合肥的加急电报偏偏在出发前一天发来了,要是晚一天呢,连个收电报的人都找不到,那时候可没有手机、电话。

后来,我相信不只是人和人之间有缘分,人和一座城市之间也有缘分。命中注定了我与合肥有缘。

缘分难得,有缘份,理当倍加珍惜。1996年我原先供职的一家出版社版号管理出了事,我作为副社长,难辞其咎,于是我决定离开合肥,准备重回学校教书,当时已经联系好了福建和广东的两所高校,其中广东一所高校一再催我过去试讲,但在临出发前一刻,我犹豫了。我想,生活中即使有诸多变故和不顺,它并不是由这座城市造成的,你只要守住了你的内心,你就守住了这座城市,也守住了你一生的方向。

2004年省里安排作家挂职深入生活,我也不知上面是怎么决定的,把我安排到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挂职,此时,我不仅是合肥市的一名市民,还成了合肥市的一名干部,那一年“合肥市党政机关电话号码簿”上出现了我的名字。

我很珍惜这一缘分,举一个例子能说明我挂职时的工作态度。专业作家平时不要坐班,而我在开发区挂职期间,天天上班,一天不落,拆迁现场、社区学校、企业厂区,接待参观、招商洽谈、考察调研、创办刊物、处理新闻事件,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我离开开发区已经五六年,但那里的许多朋友每年都会邀我过去叙旧,还把我称作“老领导”,其实他们也知道我并不是什么领导,这种叫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当年工作态度的一种尊重和认同。而在我看来,这是我与合肥这座城市缘分的真实延伸和具体实证。

有一首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合肥是我现在的家乡,或第二故乡。一个人对于家乡的情感,就像对于父亲,或对于儿子。他们即使有太多的缺陷和丑陋,你也会宽恕和容忍,这是一种血脉相承的亲缘取向,而且在与别人提起家乡时,难免会尽挑体面和光荣的字句。今年在重庆开会时,一位朋友向我转述了他的朋友对合肥的感受,“听说你们合肥很干净,很舒适,城市很漂亮。”我听了很高兴,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表面上却装得很谦虚地说:“过奖了,不过合肥市中心的环城公园是原生态的森林公园,这在全国倒是没有的,这几年“大建设”把新城建到巢湖边上去了,城市规划都是外国人做的,地铁一号线首先是从滨湖动工的。”语气平静中流露出得意与自豪。我有时候也很怀疑这种城市自恋情结是不是有些浅薄,但纵深一想,你对自己家乡的维护,相当于对父亲或儿子的扞卫。很正常!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十年,当年一个北京的朋友来合肥,住黄山大厦,吃完晚饭,带朋友从黄山大厦走到三孝口然后又往回走,长江路两边灯光昏黄,建筑灰暗,两个人百无聊赖,朋友很不高兴地说:“说好了去你们合肥的市中心看看,你却把我带到这条偏僻的马路上。”那一刻,我哑口无言,像是被抽了一耳光。其实,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合肥与你究竟有多少联系呢,还真难说,但那一刻感情很受伤,却是真的。今年4月,老家来了几个人,我开车带他们到政务文化新区看了看,他们站在天鹅湖边,全都愣住了,一位见过世面的老支书对我说:“我以为这么多高楼、这么漂亮的地方,只有南京才有……”

我是合肥的新移民,我与这座城市更多的是一种缘分。合肥接纳了我,也提升了我,我的人生进步与发展是在合肥这片土地实现的,我的儿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在合肥完成的,他会讲标准普通话和地道的合肥方言,而我老家的方言,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合肥之于我儿子,已然是根之所在。许多年后,我儿子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肯定会这样说:老家合肥。

港城美

文/殷关元

在港城大地,广栽着各种花树,有的在园区成林,有的在路边成行,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装点着美丽的港城,传递着季节更替的气息。

冬有报春的腊梅,它风吹不低头,雨打不弯腰,昂首挺枝斗冰雪,严寒冰冻,绿叶泛黄,随风飘落。可那光秃的枝干上红的、粉的、黄的朵朵花蕾在寒风中竞相绽放,诉说着寒冬即将逝去,暖春就要来临。

腊梅傲霜斗雪,一枝独秀,这就好比港城人战天斗地,负重拼搏,艰苦创业,培育的港城精神传遍四方,营造的港城文明誉满大地。腊梅风格展示了港城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这是港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报春的腊梅花落,迎春的木兰花开,当初春还带有寒意,叶芽未发的木兰花树,在没有绿叶的枝干上已银装素裹,满树银花。洁白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摆,满园花香,引来喜鹊登枝戏花,人们陶醉在花前树下,流连忘返,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春暖花开,此时凤凰的桃林花海,五彩缤纷的鲜花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的花海随风起伏,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海中来回飞舞采花酿蜜,踏青游春的游客在桃林中穿梭,在花海中沉醉;以花为媒的桃花节,吸引着四方宾客前来投资兴业。一个春意盎然、勃勃生机的春天已展示在人们面前。

广玉兰传递着夏天的信息,它枝繁叶茂,在深绿色树叶丛中露出那洁白的广玉兰花,那浓密的枝叶遮挡着炎热的阳光,深藏在绿叶中的“知了”不时传来阵阵的叫声,老人们围坐在园区树荫下的棋牌桌旁,下棋打牌,纳凉聊天,休闲娱乐,倾听着声声蝉鸣,享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美乐曲。

桂花飘香是秋天的季节。港城广种桂花树,公路两旁,河道两侧,住宅庭院,公园社区,到处可见桂树桂林,桂花盛开时,满城飘香。走进前溪巷社区,黄的金桂,白的银桂,桂树成林,万紫千红的菊花遍地开放,金黄的橘子挂满枝头。每当中秋月夜,人们纷至沓来,三五成群前来观花赏月,有的一家人围坐在花前月下,享受着鼻、眼、口、耳之福,呼吸着清香的空气,观赏着缤纷的菊花,仰视着圆圆的明月,品尝着甜甜的月饼,静听着蟋蟀的欢鸣,一幅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祥和景象。

天高气爽,日月清风,好天气、好环境带来好心情,每当风和日丽的秋天,我总喜欢到梁丰生态园放风筝。坐在那空旷的草坪上,沐浴着丽日清辉,享受着桂花清香,手抓线轴,风筝在蓝天白云上翱翔,心情也飘向了天际。

云之巅,日之下,放眼寰宇,俯瞰尘寰,心情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放飞了的心情,心旷神怡,放回了童年的时光。

一年四季,春桃夏兰秋桂冬梅,一方净土天蓝地绿,水清道亮,村洁城净,洁美港城,风景如画。在城区,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碧水清波,林繁花茂,芳草异卉,绿影婆娑,旖旎妩媚的沙洲、城西、镜湖、暨阳、梁丰、张家港公园,免费任人遨游;有绿树修竹、草木依依、芳草茵茵的社区花园,还有一幢幢楼房被绿树草坪和各色花卉环绕的住宅花园。在农村,有黄灿灿的油菜花海,绿油油的稻波麦浪和风吹芦苇倒、水中鱼儿欢、河上渔舟飘、池塘荷花笑的鱼米水乡风光;有层林叠翠、绿意葱葱、鸟语花香、鹅鸭戏水、牧童山歌的农耕园和农民公园。景点花园,遍及城乡,城中有园,园中有城,港城大地是座大花园,是全国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桂冠殊荣,累累硕果构成了港城文明,人居天堂。港城人创建了港城美,也享受着港城美。

雁鸣湖

文/常晓军

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风景。

水是静的,天亦是静的,一切都恍若丹青在望中。曲水流觞,柳荫荷香,在这万种柔情的水波中,将雁鸣湖的阔大景象尽染成一幅水墨长卷。这真的是雁鸣湖吗?

水光粼粼,摇曳的是城市的精神,舒展的是城市的品格,澄净的是城市的内涵,弥漫的是城市的时光。此时此刻,身在秋意浓浓的雁鸣湖,没有想象中的妩媚,多的是静美;没有书写中的风流,多的是回味。这水,以有味、有形、有声、有色的独特,流过这座见证过汉唐盛世的千年古城,不染点尘地流进古城人的精神、血脉中,演绎出属于这座城市的情趣。

秋日里来这儿走走蛮不错的。曲水流觞,柳荫荷香,丹树黄花。尤其那些叫不出名的小花更是长满水边和桥墩周围,一簇簇、一片片地延展开去。花依着湖,湖借着水,水映着花,并势争秋,不肯相下。最有趣的数那些湖水中的荷花了,从田田的叶子中脱颖而出,不事招展却沁人心脾,就那样铺天盖地吐蕊绽色。花白胜雪,色粉似霞,雪霞相错,无论是含苞待放还是激情怒放,都让人有着诗意无数的浮想。

听说荷叶还可以泡水喝。突然就想,当一片荷叶翩然起舞于水杯中,生起阵阵茶香、芳香四溢。花香让人沉醉,也让人能从这样的回味无穷中,渐然走向悠远的往事之中。细细思虑,雁鸣湖就仿佛这座长安古城的眼睛,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清晰地展现出了城市的品位、厚重和发展。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生长在长安古城自然是幸福的。有云雾缭绕的秦岭山色,有充溢传说的曲江池,有宛然唯美的浐灞湿地。如今,这一池让人睹景欲仙的湖水新景,就像是上天倾爱有加注入的琼浆玉液,在人气与诗意的相互辉映中,吟诵出的绝美辞令。

静静地站在水边,不由得想记了梭罗,那位独自生活地瓦尔登畔的自然之神。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身居简陋的木屋,能看见繁星、能听见风声、能闻见水的清新、能感受到雨滴,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他说:“一个人要想精神焕发,他同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亲密无间,必须从大自然身上感到一种友情;一旦自然对我们失去了同情,一旦自然不再同我们交谈,即最肥沃的土地也将变得贫瘠干瘪。”不是么,在当下这个喧嚣的社会中生活,我们实在太需要一汪清水来浸润着久居城市的心灵,拂去精神深处的压抑。

所以,来长安,是不能不看看水的。而美轮美奂的雁鸣湖除了水,其精神要义全在于一个“鸣”字。鸣醒了静谧,鸣出了魅力,鸣出了韵味,鸣出了恒久。所有的美就这样陆续地展现在眼前了。

水能养人,水终将要与城市相融相处。对城市而言,这水是流淌的胸怀和远见。雁鸣湖独特的风韵,在水波中荡漾出厚重、大气、沉静。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着一汪鲜活的水,以长流不尽的浪漫,构筑着乡愁和久违的感动。

回家是最美好的方向

文/路勇

朝九晚五。最期待下午五点钟,那个时刻是格外地美妙,不因可以告别老板的“监视”,不因可以远离职场的勾心斗角,不因可以放下繁重的工作。而是因为可以快快乐乐回家。虽然自驾车会堵在拥挤的道路上,虽然公交车人挤人汗贴汗,虽然城市的雾霾还未消失殆尽,但是回家的快乐还是充斥心底。玩累的女儿在窗台守候,早归的家人已弄好了满桌的菜肴,新闻联播里激动人心的正能量在传播,五点下班七点到家的我心情很好。

很多人都会厌倦熟悉的风景,或许是熟悉的城市、街道或小区,甚至那几十或一百多平方米的家。于是,“想出去走走,在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跟陌生人说心里话”,便成了许多人最大的心愿。于是,一段段旅程被开启,城市的另一边或者远方的丽江或婺源,甚至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成为了未知却美好的目的地。然而,最终我们都要回归,回归的念头会日渐澎湃,飞机、火车、长途汽车或的士,将我们从终点送回了起点。万水千山走过,我们却发现,所有的美景、所有的历程,都不及家里的那一豆灯火,以及亮起灯火的家人来得温暖。

家,不在于简陋或奢华,不在于拥有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不在于楼下停着金色白马还是歇着破旧的自行车,有家人在一起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就像天王唱过的那样“家里人是我的骄傲”,拥有家人就是一件非常幸福和自豪的事情。家不是一个不断被训斥的课堂,家不是一个制度严明的公司,家不是万众瞩目的舞台,家就是一豆灯、一张沙发或者一台取暖器,家就是血脉相连的一辈又一辈的人,家让我们忘记了寂寞、烦恼和挫折,家让幸福充盈、让快乐飞扬,让日子收获一种暖。

当城市的冬日越来越深的时候,街边不仅有越落越多的黄叶,还有比黄叶更热闹的一种景象——对,街边的火车票代售点开始热闹,每个代售点都排着长长的队列。首先出现的队列,是城市里的高校学子,寒假的到来不仅是学期的终结,也是异地求学后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青春的记忆有孑然独行的寂寞,也有重新回归的家的温暖。不管身处怎么的高等学府,不管攻读多么厉害的专业,不管拥有多么高的学历文凭,学子永远是家人心底的孩子,甚至是温室里最珍贵的幼苗。

接着,那些外出求职的人成了排队买票的主力军。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在凌晨凛冽的风中守候,在淅淅沥沥的冷雨中坚持,只为等待一张回家的票根,或许是有座的或许是无座的,或许只是一个售罄的答复。而新的一天,又开始一轮新的守候和坚持,回家的日子又晚了一天,而希望却并没增添几分。对于他们来说,能回家是幸运的,比加班工资更诱人,比三倍薪水更诱人,比城市的繁华更诱人,只因为列车的那一头是自己的家,自己那久违了的家乡和亲人。

不是有了房子才有家,而是有了家人才有家。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方向,而不管我们走向哪里、歇脚于何处,回家永远都是最美丽好的方向。

我的精神生活札记 (三篇)

文/周华颂

梦与故乡(梦想篇)

"虽限山川,常怀梦想"多数人并不是没有梦想,而是缺少面对梦想的勇气,因为它有时显得不切实际,有时甚至与现实背道而驰,我知道我就是其中一个。

对于梦想,既爱得如痴如醉又恨得咬牙切齿,当初从山村走向城市,我也曾经有过胸怀世界的梦想,也想象着将来出人头地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

从那时起,我的汗水滴在城市坚硬而刻薄的混凝土上,渐渐湿染尘埃,成为世俗中庸碌的一粒。艰难地熬过单调的早晨与干枯的傍晚,硬着头皮支撑没有灵魂似的肉体存活在这个世间,只是梦想期侍破茧成蝶的一天。

多年的城市之旅,赚得却是身心的疲惫,身为人子,不能尽孝堂前,身为家中一员,未曾给家里添砖加瓦,却时时伸手向家中寻求接济。

兴许是对梦想的过高要求,而不顾及眼前物质生活的自足,以至于被现实摆弄得颠沛流离;唯心而臆,古往今来,想又能想出什么?现实不去打拼,却求那虚无缥缈之事,想来也是可笑!

于梦想千百寻求、禅精竭虑皆是枉费,终靠双手,求衣为食!

是啊,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虽然它陪我度过了生命中一段艰难与困惑的时光,令我沮丧的时候阔步昂首,但这像是在吸食大麻,正如命运把我的人生履历由庸碌的山村抛向单调的工厂,一切都无法摆脱命定的结局。梦想破灭的一天,终是心如刀绞。

灯火晕转,推杯换盏,举杯消愁,醉生梦死。多彩的霓虹与城市的夜空扭捏着斑阑的光,我们学会了用酒精来扶平心中的沟壑,瞬间的迷茫与堕落葬去了又一个花季,愁尽满腹的伤感始终无法缔造出生命的璀璨与辉煌。

"失而东隅,收之桑榆"常言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也许春天迟来,也许梦想早已不再。

当黎明到来之时,东边亮起了一颗晨星,它照耀着寂静的夜空,唤起我心中熄灭的灯火,点燃了我对生命的希望和热情,开启我奋起的勇气和决心,鼓舞着我百折不挠地面对眼前的困境,使我不再孤单,不再绝望。她时时地看顾与叮咛,她的眼角充满着殷切的期盼而不是冷漠的同情,她的名使我们时常心存挂念,她就是--故乡,我的母亲!当我稍稍感觉这个世界的一份苍凉,前行的脚踪疲惫不堪时,故乡随时都会拥抱我残缺的灵魂,她始终都在等待着我的回转,企盼着我归来的一天。

灵魂归属(信仰篇)

"在落魄中抗争,在坎坷中追求"这是命运的主色调,被人招之即來呼之即去的煩躁一天天的轮回在机器的链带上,漂泊的生活实在是苦不堪言,殚精竭虑的努力到头来赢得的却是一生的凄凉。

"常见效原万里黎民血,不见举地三尺有神明"我们不是没有努力过,可是我们整天拼命的干却只是一味的徒劳,廉价的汗水永远敌不过渐长的CPI,而"富二代"、"官二代"们却可以凭借着先天的养料,在权力场上平步青云,在风月场上挥金如土。

当初弟弟高考之时,家里的存折哪怕能再多上一位数,母亲也用不着带上烧鸡去跟土地庙拉关系"走后门".宗教信仰的特点无非是对未知世界的美好向往,对人类世界存在于一种超然力量下的一种抽象解释,不管我们如何挚诚膜拜,祖坟上也不会冒出青烟。

不知是土地爷不留情面,还是担心乡村的土地缺少人丁,抑或因为他跟本就没有托起我们农家子弟锦绣前程的权柄。临考前的一场高烧使这个在高中干了三年班长的尖子终究连二本也没有考上。

"怨天尤人终不是,临抱佛脚也不成"这倒是加深了母亲对鬼神的信仰,她觉得:之所如此,就是因为平时我们没有常去烧香所致的,以后要把这份亏欠疚补还上。对此,我和弟弟虽然都是不屑一顾,但却也理解母亲无所仰仗的心情。

从山村走向城市,我一直都相信,成功是靠双手来创,可现实却把我打得头破血流。从城市回到山村,母亲一直都相信,五谷杂食、菜疏瓜果皆是上天所佑,可她年将花甲却依然在为儿孙忙碌,每每想起这些事,内心终是倍感苍凉:为何人世尘俗令我如此煎熬?为何命运如此困苦?我们的灵魂归属在又何处?

"夕阳叶落,寒蝉悲秋",记忆是个触碰不得的东西。我们常说过去的就不要太在乎了,不过是不是真的不在乎却只有自己才知道。有时候想要重新开始,但却又都在害怕开始。每天都在沉迷于文字,写啊写……越写越伤感,越写越纠结,越写越迷茫。

我们在庸碌的俗世中寻求着精神的信仰与灵魂的归宿,游漓于政治的偶像与宗教的神灵之间,但又生怕深信的错觉使自己堕落万劫不复,精神的依靠像是击鼓传花,从此到彼,但终究也不愿接下这个看似烫手的山芋。

文字(读书篇)

那一年,我游沥山河,斑驳的云彩向着孤独的远方推进,人生漫墨,多少个无眠的黑夜与单调的白日交织着乏味的工作与生活,此时,书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步履,使我不再孤独不再迷惘。

躲在无人的角落,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一盏孤灯,一个人,一本书,手不释卷,总觉得是那样的安然与惬意。

人生在世,总有太多的无奈与叹息,逆境中当我对人生的命题感到困惑时,书成了我精神的巢穴与生命的禅堂,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与生命的感悟。走入书藉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自由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精神的泉眼才不会因营养的匮乏而沽竭,人生才不会偏颇。

也许你今天你风光无限,对谁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也许你今天你依然落魄,命运被摆弄的颠沛流离。然而光阴是经不起挥霍的,待当落发耗尽了脑汁,时光苍桑了心理,此时,古往今来,只有书本尚存着一息昨日的斑驳,最淡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强的记忆。

每当更深夜静,点起一支香烟,看看墙角孤独的影子,想想漂泊的日子,往日的情怀总是挥之不去。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春暖花开,只有那案上的一袭纷芳,使一再燥动的心灵归回宁静。若非那一丝丝的书香洗净着昨夜忧伤的灵魂,今日的阳光照耀的将我无魄的青春。

弹去指间零星烟灰,再去寻那书藉的海洋里精神的慰藉。

当明日的太阳洒下她的第一缕光辉时,我将再次踏上远行的路,怀抱着指引着前方的典籍,开始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之旅。

亲近绿地

文/高云

还是前几年暮春的一天,我在贵阳的一个街头公园散步,驻足在一片绿色的草坪前,草坪不大,也就百十平方米,但长满了青青翠翠的小草,细密匀称的地把裸露的土地遮掩得密密实实。因正是春天,天空蓝蓝的,白云如絮,阳光温和地洒在草坪上。天难得一见地通透。看着这片绿茸茸的草地,心中难以不生出喜悦,我忒想上去走一走,坐上一坐。人的天性中蕴育着对美的自然亲近,特别想发发狠儿,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反映。可我注意到了竖在草坪中的“爱护绿地,请勿践踏”的木牌,我就犹豫了。

居住在城市里,忙忙碌碌的,难得有情绪寻找城市的自然美。好不容易碰上一回,又被无情地剥夺了,心中惨然。凭心而论,如果都像我一样,一片绿地你踩几脚,他坐几坐,绿地将被践踏得不复存在。我们的城市绿地所以上去不得,即是因为绿地太少,容不得人们去亲近它。

是的,我们的城市绿地太少了,少得中国城市的绿地都竖起“请勿践踏”,“请勿横穿”的牌子,不让人踩,不让人坐,拒绝人们爱它,除了绿地少,还因为我们很穷,穷得没有钱及时地更换草皮。种起一片绿地,就像保护眼珠子一样,让它享受看得碰不得的待遇。

也凭心而论,城市绿地的功能不仅仅是观赏,它也有其由人“践踏”的功能,既可以看又可以碰的。世界上有相当多的城市的绿地,是看得碰得坐得的。它的存在于城市,就是为人们在忙忙碌碌之后,在城市的狭小空间里寻找一丝大自然的空阔。那些城市绿地,女人可推着婴儿车在上面走来走去,儿童可以在上面嬉闹打滚儿撒欢儿,成年人可以在上面散步,也因为他们的城市管理者有足够的资本,及时更换被损坏的草皮,因为纳税人已经交出了他们可以消费绿地的银子。

而我们不能,我们没有权利在城市绿地上休息。但我们也一样地在工作,也一样地用我们的辛劳、用别一种形式支付了可以享受绿地的银子。可我们就是没有取得消费的权利。

平时看报见有一则故事,说是徐州市委书记李仰珍去美国进行考察,看到人家的绿地长得很好,草种好,他就花钱买了6公斤草籽背回国,交给园林局去种。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一位操心着830多万人口生计的父母官,居然万里迢迢地背草籽来改善他的子民的生存环境,真正是难能可贵的心思。

后来,有人问他,徐州可不可以创个中国城市先例,绿地上可以任人走来走去,这位书记说,将来可以,现在不行,这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当然也取决于城市绿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

于是,由这位父母官的故事,我想到了中国的城市领导者,都能如这位书记一样,大事抓得狠,一抓到底,小事抓得细,细得毫发毕现。那么,作为城市居民的我们,离自由地在城市绿地上行走,自在地坐在绿地上,甚至躺在阳光下的绿地上晒太阳,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舒适惬意,这样的日子就不会太遥远了。

倾听城市的声音

文/晨曦

秋高气爽,我约广州的朋友小婉来十堰玩。十堰是她的故乡,因工作关系全家举迁到广州,一晃3年过去了,她再来十堰,感慨变化真大!

她驾车我们在市内转悠,她说什么时候十堰的车也增加了这么多?到处车水马龙,拥堵不堪。我说十堰的经济发展快,特别是东风公司勇往直前,已跃居中国汽车行业前列,人多车多是自然的,你没看宝马、奔驰也多了吗?她笑着说是不少。

四方山植物园景色怡人,安静清新,鸟儿唱着歌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走在石子路上,小婉给我讲起了很久以前的故事,她说先生就是几年前在植物园结缘,而后展开恋情的。

那是一个秋高云淡的雨后清晨,小婉和好友徒步四方山,一路如水彩画般的秋日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在快到景区时,一辆富康车从后面驶来,在途经她们时不巧轧过一个小水坑,溅了两个女孩一身泥水,婉竹的白裙子像泼上了水墨画,只听“吱”的一声小车停住了,就像电影中演的那样,男士年轻帅气,一脸阳光却面带羞愧,他急忙掏出纸巾递给婉竹,真诚地道歉后把她们带上景区,之后两个人就有故事了……

婉竹俏丽的脸仰望路边的一棵树,她停了下来,仿佛看到几年前自己和先生的模样,她陷入短暂的幸福回忆。这树又长高长茂密了,她自言自语。

我带小婉又来到红卫片,让她看看十堰的另一种变化。新修的建设路宽敞明亮,十堰新工业区场面宏大,让她感到欣喜,真是愚公移山,旧貌焕新颜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蓝图呈现在眼前,让人看到未来的某一天这里不再沉寂,机器、马达的轰鸣声将给这里带来不一样的繁荣、生机。她怅惘地说,只可惜再也找不到曾经游玩过的那条山路了,那些羊儿、野花也不知去向。

小婉提议我们去黄龙滩水库看看,我说你不会想去游泳吧?我知道她是个游泳高手,原来在十堰曾在库区偷偷游过。她说想看看那一片樱花,我说现在不是季节,樱花在春天开放。

当我们驱车去黄龙的路上,婉竹掏出摄像机让我一路跟拍风景,她说是爸爸嘱咐的,爸爸是黄龙镇人,对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感情,看看录像就当来过了。我说现在交通也方便,让你爸爸来看看多好,小婉沉吟片刻,笑笑,他来了就不想走了!

穿梭往来的行人、小桥流水、百鸟争鸣、山花烂漫、绿树白云、优雅山居、花园工厂、碧波水坝,一一映入眼帘,小婉赞叹着,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了!在十堰生活安全、舒适、优雅,这是她喜欢的。而后我们在黄龙大快朵颐剁椒鱼头,乘兴而归。

女人天生爱美,在带婉儿游山玩水之后,她提议去逛街,因我家住张湾,去的最多的是中商百货,感觉在这里购物有安全感。

这天她穿了件绿色T恤,下着发白牛仔,平底鞋,斜挎一个大包,完全休闲的模样,我穿了一件素色连衣裙。我说咱们先到旁边的肯德基喝点东西再开始战斗,逛街的女人都知道,购物是一件体力活,还颇费不少脑筋呢。

坐下来,小婉便问东问西,她说挺怀念十堰的,曾经的那些朋友,那些去过的地方,和发生的那些事,永远不能割舍,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我说你现在最想见谁?她说谁也不见,就让距离产生美吧。

我们望着窗外熙攘的人群,默默啜饮,时光就那样悄悄流过……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当你再置身期间,你发现很多都变了,就像那个拉小提琴的女孩,在变幻的音阶中表达着快乐、美和忧伤。

这也是属于一个城市的音乐,不断变幻中,跳跃着激情、浪漫和四季轮回不同的风景。

七年

文/方,我为你痴心...

七年

那天下午,天下起雨,终于能见面了。

见,我喜欢的男人。他融化在水里,记忆里,空气里。他没有来,北方的雨一旦下起就很难停下。这次,真的要走了。

一个城市的记忆,就像一场人生。我想象过济南,那里有花香弥漫,那里看花的女子为我准备着一个莞尔一笑,那是我的下个人生。

娜有风一样的头发,她的声音像湖水,是深蓝。

她说,你来,我们一起去看海,我等你来。夜里的风被霓虹灯染得红红绿绿,我说你等一下,便挂了电话蹲在马路边哭,像我小学那样,像我中学那样,像我大学那样。哭完了再打过去,我说,你要等我来,等我看了兰州这个夏天的第一场雨。

曾买过不止一次火车票,上面的地址各自通往我向往的城市,那些城市大多有花有雪。那些火车票后来都被我夹进日记本里,我没有离开。

我的根在一个偏远但安稳的小县城,而当我选择留在兰州时,从此我便没有根须枝叶。我打工,做兼职,租房子,我写字,熬夜,吃饭,买衣服。我生病,有时候神经衰弱到不能听人讲话,不能碰任何电子产品,甚至不能看书。那个时候,我就很害怕自己会莫名地死去,抱着自己,因为恐惧而发抖。从房顶渗下的水掉到我发抖的身上,掉到床上,那个时候我就会打电话订火车票。我想去一个有花有雪,有朋友的城市。可每次到最后,我都会将火车票揉皱,铺平,夹进日记本里。

娜,是我生命里唯一渐变但永不退出的一根羽毛。

我在最纯白的年纪遇上娜,告诉她,以后会带她去看海。娜认真的点头,微笑。

没有人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过早地失去童真。在和家人吵架后无处可去的时候把手埋进雪里,在露说要结束我们的友情的时候用刀子把手手背弄花,每次,在我失去知觉的时候就会看见娜,她莞尔一笑,声音深蓝。我也会恍惚一笑。

我会笑得很甜,婷伸手晃我,我便可以笑着流下满脸泪水。娜不让婷晃我了,她让我哭。

娜说,你在假装快乐吗?我说,不呢,所有的都是真的。我说,你懂吗?娜摇头。我靠着她,不再偏执正反。

那时候,我希望两个人在一起,一生。

上天对我,真的很好呢,还把她留在我身边。

我告诉过娜,我好像喜欢见。但我没有说,我真的很爱他了。因为意识到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勇气和力气说了。

娜说,来山东吧,有明媚的太阳,还有我们约定过的大海。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似乎没有理由再拒绝了。房顶又漏水,地上摆着脸盆,地板上印着脏的脚印。我想念娜,想念没有见过的大海。想和她们相见。

有时候半夜惊醒,会急匆匆地给娜发短信,会打开聊天列表,看着见的头像,慢慢平复呼吸。

那年,是我要大学毕业的夏天。整个宿舍楼骚动着,蜡烛心,还有离别。露打电话过来,说。来西安看我吧。我说,睡吧,都凌晨三点了。她说,突然想你了啊。沉默,我睡意全无,从床上做起来,说,等忙完了毕业的事,我就去看你。她幽幽地说,好啊,就怕看不到了,宝贝晚安。

第二天清晨,阳光很好,我接到娜的电话,说,露走了,从八楼跳下去。我觉得血往指尖涌,扶着墙软软地塌下去。露说,她去找三毛了。

我和露一起疯狂地爱过三毛。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看三毛的文字了,我把曹送我的三毛的书全埋进了土里。我想今生,也不会去西安了。

那天夜里去喝酒,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墙边起来的。我怕喝得不省人事死掉,就叫了马尾。他是我大学里唯一的男生朋友。两年前还是他陪我喝酒,因为见,因为很喜欢他却只能沉默的痛苦。就是那次喝伤了身子,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一滴酒,我以为今生不可能再喝酒了。

我最后一次见见。我坐在酒家前面的马路上哭,见帮着马尾拉我。我模模糊糊看见那是见,只是那时候,我已经没有耳朵,没有眼睛,没有嘴巴,没有心。只有眼泪。我一边哭一边踢开他们,不想让任何人碰我,有某个时刻,我也很想去找三毛了。

那年夏天以后,我没有再见过露。没有再见过见,只知道他还在兰州。

讨厌夏天,因为离别。我希望,希望还可以见面。

我没有想到跟娜打完电话的第二天,兰州就下雨了。两个多月不曾下雨的兰州,大雨滂沱。

如果幻想有颜色的话,一定是艳黄,那样会显得很辉煌。我看不见它的颜色,因为我身在其中。

如果不离开这个城市会怎么样,会等到冬天,会下雪,会不会再见到见。

我疯狂地在雨里,静默,然后奔跑。希望摔倒在裸露的沥青上,想看见漂亮的血流出来,想知道那是自己,作为告别。刻意的时候,身体是遥远的冰凉的。雨水覆盖在我的脸上,不能呼吸。突然间,很害怕死在这个空旷泥泞的城市。

终于要,义无反顾地走了。依旧大雨倾盆,仿佛没有退路。我笔下的故事里,他与她在初雨之后的彩虹下,在了一起。台词是这样的,他说,夏天第一场雨就让我爱上你吧,第一场雨后彩虹时就让我们在一起吧。

沿着大雨,我走在了去济南的路上。

另一种人生,是什么呢。娜来接我,我没有抬头地拥抱她,终于见面了。济南的天空,一半迷蒙,一半透明,没有风沙,没有见的气息。

从海边回来,我适时地生了一场大病,呕吐,半昏迷。躺在娜窄小整洁的房间里,娜几近宠我。她按我的喜好,把窗帘换成黑,白,绿三层,在屋子里贴上蓝色小鱼的图案。

我说,这么好的女人,怎么还不嫁人?她笑笑,吐得这么厉害,以为你怀孕了呢。

娜说,曹要结婚了,去不去?我虚弱地摇头。曹是爱过我最久的一个男人。

时光仿佛过去了很久。在我遇上露的第十一年,遇上见的第七年,露死去的第五年,我跟娜在一起。我轻轻一笑,看见印在镜子里的嘴唇仿佛一张白纸。书上说,全身换一次细胞的时间是七年,七年是一个轮回,什么事情都可以忘记。

黑,白,绿三层的窗帘,很好看,风吹过来的时候,我像是来到了我优雅的墓地。娜说,你想去哪里呢?等你好起来我们一起去。我说,西安。我抬头看见娜温柔地笑着,很美。

一枚法桐叶

文/马浩

不知风在门外等了多久,打开门的一刹那,倏地钻了进来。猝不及防,随风而来的,还有一片法桐叶,轻轻地旋落在我的脚边,不知可否是风的礼物,我倒觉得是,风把礼物放下,便没了踪影,我弯腰捡起法桐叶,欣喜莫名。

法桐叶,司空见惯,却好像从未好好地打量过它。印象中,春日,它是嫩绿的,如孩童小手般的模样,在微风的枝头招摇嬉戏。夏日,它变得浓碧,毛茸茸的大手捧接着七月的烈阳。秋风吹来时,它的绿意便被渐渐地吹淡了,叶片纤弱微黄……似乎成了一种定式,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与一片法桐叶不期而遇。

我捏着叶柄,用手搓捻着,端详着,干枯的、赭黄的,锯齿状的花叶,叶脉清晰。虽然我确定它就是一枚法桐叶,不知因何,眼瞅着瞅着,居然让我对自己的确定产生了怀疑,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了。

干瘪枯黄的法桐叶,怎么可以如此之美?是什么让它变得如此美?它从何而来?总觉得它不会是来自喧闹而冷漠的城里。法桐树站在城市的街头,实在是有些不得已的,大约是天意弄人,它们被强行拉到城市。俗话说,入乡随俗,无论如何,它们都会被城市的气息感染,人也许看不出来,误以为法桐树立在城市,淡定沉稳,不为城市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所诱惑,但它们远在山野的同类,能感知到它们老乡潜在的变化。或许这片枯叶,就是从遥远的山野,跟风而来的,山一程,水一程,到了城里却迷了路,风似乎也失去了方向感,机缘巧合,便把它带到我的门前。

那枚叶片到底来自何方?无妨暂不去讨论,这是个无解的题,倒是它的美,勾起我的好奇心。一般说来,美都是有特质的,在我眼里,它除了干枯、赭黄、委顿,似乎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可就是这些灰暗的东西,让我感觉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大美,心绪难平。

莫名地想到贾平凹笔下的《丑石》,“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那块无用的丑石之美,源自它的“丑”,它的非凡的来历。这枚干枯的法桐叶呢?它的美也该源于它自身的密码。我总觉得它身上独有的气息与我是有相通处,否则,我何以对它爱不释手。

久久地凝视着那枚枯叶,叶片渐渐模糊一团面影,竟然发现是我自己。是啊,我也是随风从乡下飘落到城市的,为了寻找一个名字叫希望的家伙,像一枚树叶,四处飘荡,春夏秋冬,风霜雪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有一天,我似乎突然开悟了,希望那厮原来始终在心中,与在城市漂泊无关。在城市寻找的,更多的是沉重生活的担子,其实,希望游离在生活担负之上,与生活若即若离。生活是一种经历,经历却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它是加了利息的生活,就像这枚法桐叶,他的经历不仅是走过四季,更是经过风霜雪雨的历练……

如此想着,我莫名地觉得,适逢这枚法桐叶绝非偶然,冥冥之中似有着天意,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夹在书中,像是把我的往事也加进了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