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创作文章

2022/12/20经典文章

创作文章(精选18篇)

《创作》感

文/玉玲王将,洁云天

蓄谋以久的长篇武侠《大幕英雄传》算是搁笔写完了。翻阅杂乱章节,前后稍改一下。把它刊登到起点上时,足有十六万余字。我的笔名很难听,叫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原因所注入的写手,作家实在太多,选了好几个颇丰润笔名,都注册不了。于是,随手想到苏东坡的一句词,才得了这一笔名。

翻看其他作品,尽是穿越,无厘头的一类。如果人真地可以穿越,那世界、历史不早乱套了,纵我所欲,乱来一通,只求前世里畅快,后世有没有尚未知呢!

倘使真地可以穿越,我所想到的,便是去杀几个人,几个憎恶痛决的人,不为百姓办事者,然后穿越到另一朝代里生活。管他这世传我是杀人犯,抑或是侠客?

所谓的穿越,不过是一些人无聊幻想出来的玩意罢了。多数以打游戏者,连做梦都沉迷其中。

然而,我在上海地铁时,就偶见了一穿白长纱女子,长发披着,妆饰很浓。她蜷着倚于墙角,面前有一张纸壳板,书写着古文字:“奴家本是信阳XX,因遭遇雷击,穿越到此——”

大抵她无非是想找你要钱,说得客套,索取盘缠。

我甚觉好笑!不知是她傻,还是众人都傻在了“穿越流行”的熏陶中?居然还是有人上前调侃着问,给予钱的。兴许是为妆貌所引诱罢!

写作委实是个令人头痛的活计!拼命去抓写时代里受欢迎,紧追潮流的剧本。例一部《宫》,先有个杨幂,钟情于八阿哥;后又冒出一部《步步惊心》,马尔泰若兮,钟情四阿哥。

同样是雍正年间,同样在紫禁城皇宫,同样是钟情在几个阿哥间来回,也同样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我这就纳闷了,杨幂怎么就碰不到马尔泰若兮?碰着了又会不会真就成了两个妯娌?

你就算是骗人罢!让人一时陶醉于瞎编瞎导的感人剧情,可也用不着揭底?不把人给混淆了么?

难怪世界这么混乱?难怪官员不做事了?难怪地方要造反了?

写作,那就创新罢!创新也很难,很多作品挤于一处,连拥挤、密麻的文字,所要表述的内容,被人一目扫过,当废墟放弃一旁。

于是,拼命地去想,想文字怎样摆,怎样来抒写才会令人产生兴趣?打游戏的多,看书的实在太少!那就想个办法来提高自身知名度罢!通过媒体,抑或是炒作?看罢!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挣扎,混淆的世界里。以牺牲自我来寻求想要的东西。所谓的付出有收获,付出的是泪水,是最后没有的尊严。

作品还在那里,兀自冰冷缩在网站这一隅!

写作需要借鉴和灵感的。灵感多半来于体内情绪膨胀和激发。

前不久,我碰到个失去多年联系的初恋感觉的那个人!从朋友网上加的。是暗恋的一种!一直到前些天,我才和她说,曾默默无止地关注过她。

听闻她结了婚。估且不论她丈夫怎样?到了我们这年纪的,女生都早已嫁出去。何况,她相貌依旧那么优异。

知道她有一个女儿!很淘的小公主!

我有灵感!从那时学校里出,许多女生都变样了。好的,变得质差;寂寂无闻的,亭亭玉立起来。心态伴随一种成长,美好心态征露于后天成长脸上。 但她,一直就那么出落!直到今天,愈发征现那种雕栏玉砌,不忍触碰的鲜美、舒适感。

某天,她的说说有一句“天气燥热,头又犯痛了。”

我在街上,偶然见到间药铺,问了些止痛的良药,很详尽地告诉店老板,是剧晒而触发的头晕,疼痛感。老板给了几味昂贵的包装药品,说是轻涂于太阳穴位置,是什么品牌我不记得了,只是见外表包装得华美我便买了来。

又怕她受不了呛鼻的药味,我于是去护肤品店里询问些类似的良药?哪知女店员给我的竟是盒瓶装的防晒油?

都一并装在了袋子里。点击她的网页,搜索到是佛山顺德区的某个位置。本想去邮局寄出,但临时赶一些稿子,直到了深夜。后来想想,恐怕打扰到别人生活,反倒连朋友也没得做了,就像我的前任,连QQ都一并删除了。

这事就暂搁下了。待了几日,连原先装着的袋子都不见了。偶然,想起前些天下楼时,一并当杂物丢弃掉了。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爱的某个她!

王凤之姿,洁然处,玲光一闪。

水月山上有盏灯

文/衷九兰

当孤陋寡闻的我,听到万安小县城有个叫“水月山”的地方时,我很是诧异。或许是善良的人们,不愿劳心费神去征用便利之地,而甘愿在熟悉的巴掌大的天地生息。当然,这狭小的空间是由很多善良温暖的心,花去不少心血,将一大片荒山田野拓展建造而成的颇具格调,富有人情味的和谐大家园。尤其是当我在偶然间听说,这个僻静一隅的小天地里,有一盏永不疲倦的“心灵的灯”。这盏灯是位心态很年轻的智者,他把生命的情与爱融合在工作学习和创作中,把坎坷挫折看成是生活的必修课和人生的历练,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感化着人们。冥冥之中,我的心底便有股强烈的愿望在驱使着我。

前不久的时间,当文人引领我来到僻静的秀美山庄,一股闷热的气息扑面而至,一阵恬淡的风夹在其中。来到如小山丘般的“高处”,停下自行车,缓缓低走下阶梯。看见一个手持蒲扇,儒雅微笑的脸,热情的跟我打招呼。像一位长辈熟悉的朋友见面时那样,让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刚走进一个简陋洁净的家中,有位端庄秀美,和蔼可亲的女子,笑脸相迎,端茶让座,赶紧打开电风扇。等我们刚坐下,那位女子又热情递给我们每人一把扇子。随即取来荔枝,西瓜,吩咐我吃。那位慈祥面善的长者自我介绍说:我是郭敬华,这是我的爱妻。我自报家门后,他快人快语的说:哦,我早听说了你的名字,而且你那本《深蓝》的散文集我已拜读,写的很好。我很是新奇感动。尤其当他说:井冈山报社几位编辑曾提及过你时,更出乎我的意料。我说我跟你提及的这几位文化人未曾谋面,但我早听说过。他说他们知道你。

我们在很随意自然的状态下,打开话闸,说起生活的阅历,人生的感悟,以及各自的爱好和情趣。当说起与文学有关的题材时,他精神抖数,容光焕发,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很是欣慰和自豪,师母的脸上很是欢愉。我们听他谈论文学,讲述历史的渊源和万安的人文历史,名人轶事,民间传奇等等。引领者向我说到郭老师前段时间还在住院,身体康复没几天。他淡然的说,没事的,现在已无大碍,只要活着,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病也是一种生活,人生本身包含艰苦的创造和不断的积累。他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他所热爱的并为之奋斗的文学创作,和富有哲理的谈论。而他个人数十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却只字未提。这让我颇为惊奇和感佩。

就是这样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拖着病体,在爱妻及家人的陪伴下,在水月山这块风土人情味十足的地盘,解读世界、奋笔疾书。他是个儒雅豁达、脸上永远流淌真诚和善的幸福微笑,是一位饱经风霜,以书为伴,有着崇高愿望的知识分子。在他用心学经营的日子里,创下了很多壮举和让人难以想象的第一。他1938年出生在万安县夏造镇上造村的地方,贫苦出身的他,逃过难,躲过敌人的追杀,吃过很多苦。他明白奋斗拼搏是生活的音符,只有用自己的勤劳和耕耘,才会获得性灵充实的道理。他自小博览群书,品学兼优,将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推陈出新,破例写成优美的诗歌,老师在反感的同时,不得不给出满分。他以第一的成绩考取中心学校读书,又以名列前茅考取万安中学。

高中三年,他一直是学习尖子,考取省重点院校。终因家境贫寒,在县城工作的亲人,暗自帮他改填为师范院校的志愿。在吉安师范院校读书的他,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会宣传委员,学校文艺创作部副主编、主编,校刊杂志的主编等,是唯一一位身兼数职的在校学生。毕业后,他先后当过教师,新闻记者,后在文联担任副主席,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先后办起了文学报刊杂志达十多种,开启了县科级单位创办纯文学热潮之先河,省文联主席亲字题词,这一举措轰动全省乃至全国;他50年发表了第一篇新闻报道《七月半不要挂衣烧纸钱》,在各地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1953年发表第一首诗歌《歌唱美丽的春天》,更是让人们的精神为之一震;六十年代,他率先在全县举办摄影、音乐,故事,戏剧,创作学习班,大大地激励了兴趣和热情,创作不少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他大胆启用新人,重用文化青年,扶持后起之秀,挖掘文学苗子。在鼓舞大家读书写作的同时,自己率先垂范、坚持写作。他勤于思考、热爱工作,酷爱写作。数十年如一日,平均每年发表新闻报道100多篇;文艺作品100多篇;一天半至二天之间创作一篇文章。退休后,他依然如故,笔耕不缀,出版励志书籍六七部。他最近创作的达35万多字的《民间传说故事》,即将出版。

其实,郭老(郭敬华)的名字,早在数十年前就家喻户晓,享誉文坛。文学作品屡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获各级奖一百多次,全国性的大奖三十多次。他兴趣广泛,爱好文学,摄影,戏剧等。他创作的题材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志,新闻报道,文学评论,剧本等;陆续举办摄影画展多次,发表摄影作品达500多幅;在各类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撰写新闻报道2000多篇;发表民间文艺300余篇;着书立作多部,创办报刊杂志十多种;他求贤若渴,挖掘培养文学新苗子一批又一批;退休后兼任万安县老年艺术团创作组组长,是影协、民协、政协,诗协会员;他是中国作家文学教育中心作家,北京东方文艺创作中心一级作家,并且在多种文化团体担任重要职务;先后出版励志书六七部;他近年来独创的文本《情与爱》,深受各地文友的大力追捧。

他的作品涵盖面广,文字内涵隽永,文学价值斐然,字里行间充满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灵光,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的扩充。最近,由他独创的一部35万字的《万安民间故事》即将出版发行。作品之多,质量之高,意义之大,令人惊讶感叹。如今,身体欠佳的他,依然笔耕不缀,忘我地写作。他说,文学是他的知心朋友;创作是他终生的事业和追求。只要人活着,就要活得滋润,活得充实,活得光彩。说实话,热爱文学,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不少;可是能数十年如一日,沉下心来写作者、且没有功利思想的恐怕不多;千里马难找,伯乐更难寻;甘做人梯,默默奉献者,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的浮躁社会,显然是廖若星辰,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他在文联这个清水衙门的职位上默默无闻地耕耘劳作,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五年,从来没有怨言。就是这样一位知书达理勤勉豁达的文联主席,为了网络文学骨干,宁可舍弃休息,抛开驳杂,走村访友,登门拜访,跟文友结成深厚的友谊,与才俊促膝谈心,鼓励鞭策他们不要灰心、坚持创作,并想尽一切办法帮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由于这样一个心底纯正、胸襟宽广的文化干部的四处奔波、不懈努力下,使得许多文学青年从农村的最基层,调到县城工作,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不少由他亲手培植起来的文学青年,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学校的“顶梁柱”;有的成为他的“得意门生”,知名作家。而他孩子的就业问题在当时“八字还没有一撇”。

文联这个部门,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个地道的“清水衙门”。要想这方天地办成大事,简直是白日做梦!想要创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刊物,谈何容易?为了摆脱困境、扶持有为青年,鼓励文坛新秀。“脸皮薄”的他,三番五次“厚着老脸”去求人;花自己的钱为他人“打通关节”、“疏通关系”。为了让文学刊物办下去,他经常“陪上笑脸”,动用辛苦赚来的稿费“请客送礼”“找门路”。为这,他吃过不少“闭门羹”。不少基层教师自发地跟他交流沟通、保持书信来往,最终成为他的挚友及家里的座上客。来县城办事的笔友,他请人吃饭、从来不要发票。当年在建设万安电站有位文学之秀被他发现,他主动跑到施工现场,跟人家攀谈交流,想法子让他的文稿面向大众;他自己努力创作,也激励底层的文学爱好者动笔书写,丰富内心的世界;他请示上级领导,千方百计跑经费,帮扶基层的学校办纯文学刊物,校园杂志,吸纳更多的读者。他有一副热心肠,他对全国各地文友寄来的稿子,都要认真拜读,加以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寄情于山水;把浓浓的情洒向人间,将无私的爱赋予新的含义。

他是个笔墨纸张及摄影机不离身的人,他走到哪写到哪拍到哪。每到一处都有多部佳作出炉。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地,将所见所闻所经历以文字的形式,诉诸笔端。而今,他依然“我行我素”,不顾劝阻,埋头写作,徜徉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在文联任职的数十年间,个人的原创作品达三百多万字,发表在报刊杂志的达到三四千篇,着书立作颇丰。这不得不令人惊叹和费解。很多人好奇,问他哪里来的这么多时间,创作动力又从哪儿寻得?难道有什么绝招和捷径?他只是笑了笑回答:我没什么绝招,“土办法”倒是有,这个办法便是:专心看书,用脑思考,安心创作,不为凡尘俗及名利欲望左右及蛊惑你。

他讲,生命的时光既漫长也短暂,假若我们不去珍惜它利用它,白白地让其从眼前溜走,岂不是太可惜了么。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卿卿我我;不能太注重名利,更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要充实发光,要奋发图强,无私奉献。临走时,他赠给我由他亲笔题字的、他近年来独创的长达数十万字的文集《情与爱》,以及与人合作合着的《十八滩文化》。他书的扉页这样写道:用情和爱书写人生,用人生书写情与爱。他的这本书有亲情友情及爱情,包涵故乡情,朋友情,情怀情书等。爱是大爱,包括对亲人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挚爱。字里行间散发着温情友谊,充满人情味和爱的真谛。我想,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充分诠释,正是因为他对职业的操守和坚守秉持,赋予它无穷的智慧和旺盛的精力。不断的创作和不懈地思索,使他的生命更加丰盈完美。

郭老的心思,很多人捉摸不透、想不明白。他那张卓尔不凡、儒雅大气的知识分子的脸和双清澈深邃的眼神和宽厚仁慈的五官,永远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洋溢着欢快与自信。他是个精于算计时光的人,不让自个的性情有丝毫的懒散,也难以理解别人挥霍时间。他像一台不停转的机器,工作、学习、写作、处理政务,办报刊杂志,培植新人等,一样都不肯落下。就连业余时间,也几乎被剥夺了。至于他最终捞到什么“油水”及“好处”,毋庸置疑,他的心像明镜似的,清楚得很。他说,不奢求荣华富贵,但求无愧我心。他把一天当做一生来过,将一生当成一天来经营。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让人有点模不着头脑。但是,只要你细细想来,便能领悟其中的含义了。

坚持

文/张珂滢

世间万物有着各自的坚持之道。因为这种坚持,有时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生会有一个全新的轨道。

坚持就是山间小流,看似娇柔却涓涓不息;坚持就是泥土下的种子,一言不发却奋力生长;坚持就是寒冬中的腊梅,受尽冰冷却能傲视百花。坚持虽苦,却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不断地孕育着力量,等待着最后的厚积薄发。

坚持是每一次成功的积淀,大师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当代动画大师宫崎骏,最初创作风格始终不被接受,但他就是拥有那打败挫折的勇气,他坚持创作,从自卑中走出来,最终用动画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他曾被扣上“卖国贼”帽子时,但却不向军国主义低头,坚持用反战主义来创作,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每一个好的作品都不是凭空架构,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其中都有着坚持的精神所在。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免不了挫折和骚扰,为了坚持心中的那束光,我们有时要选择坚强。“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掉眼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好的心态是坚持的动力,它来自内心最深处。温柔地融化困难,帮助你渡过难关,让你更有勇气去坚持,坚持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

命运的车轮依旧在旋转向前。选择放弃,只能顺其自然;选择坚持,就会离梦想更近一点。人生的轨迹,需要自己把握!

点点梅花天地心

文/陈琪

大艺无界,大爱无疆,花为天地展容。花,有各种名花奇卉,也有路边的无名小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各展现其美丽芬芳,无论是奇卉异珍或叫不出名的小草花都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和乐趣。

中国文人自古爱花卉,特别是梅花、兰花、菊花、竹子,把梅兰菊竹比做四君子,把梅推为四君子之首,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咏梅、赋梅、写梅、画梅留下浩瀚的翰墨丹青,诗词歌赋。梅花在冬天开放,傲霜斗雪不畏严寒,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

自古以来天地万物花自独开,但时代替进,文风变化,今天我们对梅花的审美不同于古人。我长期从事中国画书法创作,喜欢画梅,孩提梅花开时漫天雪花飞舞,穿着布鞋外面捆绑上干稻草漫山遍野地跑,当时并没有古人踏雪寻梅的底气和雅兴,只是对飞雪梅花开的好奇和冲动。

记得早在部队时期,总政组织建国五十周年的美术创作,我画了一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画面表现毛泽东和柳亚子两位主要人物,背景以“沁园春·雪”的词为意境,画了傲雪的构线梅花铺满画面衬托人物的性格和时代背景,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十年以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我又创作一件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融》,这作品表现方式和传统表现形式完全不同,意境还是小时候对雪中梅花的深刻记忆。

那个年代的意境一直萦绕在创作的思维中挥之不去,但梅花花鸟这样的题材要冲刺全国美展谈何容易,创作中不落俗套不步后尘有新意是最难的。如何用现代的

表现技巧把握时代审美艺术语言?创作中我采用满构图的方法,前面的梅花造型用双勾的技法,后面的梅花用水墨为之,墨稿完成后,最后用银色铺满整个画面,让画面形成梅花开放、满天飞雪银灰色的效果,作品完成后点题也非常关键,用古诗词为题目太多太普通,当时的时代背景正是文化、经济的融合,梅花开放时节,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春意盎然,后来确定为《融》,这个题目有新意,有思想,既点题又深化作品主题内涵,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卉不仅体现花本体面目,还体现为花的广泛意义文化内涵,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去年秋冬之交市文联组织一档“一花一世界”的名家画百花现场写生创作活动,时节正好是梅花初放,我作为第一名画家参与梅花写真。自古对梅写生不是很多,而且这次用现代媒体传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直播进行,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有两株宋梅开放,仲冬时节,天气寒冷,写生当天天气晴朗,工作团队搭好架子,我用六尺整纸直立进行写生,现场美术创作人员和游客有百余人参与观摩,我一边写生一边介绍梅花的特点;介绍写生创作要注重掌握的造型、笔墨、构图;介绍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写生,一件六尺整纸写生作品终于完成,后来听说当时线上有近万人在关注传播,这也许是现代艺术最快最

有效的传播方法。

任由岁月蹉跎,不变的是冬天里都能闻到梅花的一缕香韵。请读明日本栏。

你,最珍贵

前段时间听颜强谈创作的灵感源泉及创作意图的皈依谈到了,《You Are Beautiful》这首由英国着名摇滚歌手詹姆斯*布朗特创作的摇滚歌曲。

“仿若一首诗,不胜凄婉,余音绕梁,回环反复,挥之不去。”这是颜强口中唯一的听后感受。

“我不懂摇滚,声嘶力竭的重金属令我疲惫,但布朗特却似乎能深入我心。”颜强如是说道。

“布朗特是一个摇滚歌手,一个在科索沃驻扎过,身历生死垂亡的战士”;“这首歌的起源,似乎都说是布朗特写给前女友的。他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有一回在伦敦地铁里见到了前女友,她和另外一个他在一起。布朗特和前女友对视一眼,‘无数的人生在对视中闪现’。然而闪现终究是闪现,火车达到,各奔东西,永不相见”;“最早听到这首歌,我不记得是哪一段商业广告,只觉得旋律独特,歌者声线高亢激昂,充满了力量,却似乎是一种绝望的力量。孤独的时候,认真地去听这首歌,你发现人间凄苦,恐怕个中道尽了无数”;“我们当中并没有大多数人像布朗特一样都曾有过两度身心遭受绝望打击的经历。正如布朗特所说的,‘在我第一张专辑里,这可能是最不重要、最不能说明歌者自我主张、最不能引起听众共鸣、最有可能引发大规模讪笑的一首’,结果却红遍天下。里面的追随者,与布朗特一样都忠于内心情感”;“布朗特摆脱俗世拘束全心做音乐,没有俗世拘束,我只怕布朗特不再会是布朗特——这个姓氏Blunt,就英文词意,也有“迟钝”、“愚鲁”的含义。不迟钝不愚鲁,练不成左右互搏,恐怕也写不出最好的摇滚”。颜强如是描述道。

纵有对生活绝望的婉叹这种创作灵感的源泉,若没有对内心情感的忠诚作为创作意图的皈依,音乐也不会达到直指人心的震撼。

我们搞不起创作,那是因为那种于我们内心让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又难以名状的情感的高度远不可与创作者的内心比拟;但我们可以体味作品,或许是因为我们有类似于创作者对生活绝望的婉叹,但更多是取决于我们是否像创作者那样忠于这种内心情感。

作品仿若是我们这种内心情感的独白诉说者。声嘶力竭的声线在幽转的旋律和空灵的歌词中回荡,似是在引领着我们空寂的内心走向柏拉图式的解脱。

我们信仰一见钟情,但更多的人是选择不屑和对此的讪笑。因此我们都不说,都不敢说,都只会把这个从孩童时代就无比珍贵,并坚守到目前的痴心妄想暗暗地藏在心灵的某一个角落。守候了漫长的十数年,我们扞卫着自己忠于的那种没有太多追随者,却更多的只有讪笑者的让自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又难以名状的内心情感。继而我们忿忿不平地走进了马拉松长跑般的柏拉图式解脱的尽头。我们发现,寄托和信仰在虚无中是有多么的重要。

正如颜强描述的那样:布朗特一开始并不寄望得到任何人的许可;这可能是最不能引起听众共鸣,最有可能引发大规模讪笑的一首;忠于内心那种让自己深陷难以自拔又难以名状的情感才是他创作意图的皈依。

一眼便钟情,钟情于她的一个动作,一段眼神,一抹微笑。直到走进柏拉图式解脱的尽头,才忿忿不平地离去。

因为寄托和信仰,我们卑微却无限的内心情感,都找到了一种能永久靠港的皈依。这种内心情感,卑微却又最珍贵,因为这样的皈依,并不需要荣耀和胜利来提升。

哪怕没有辉煌加冕,有过真情的付出,就是无比的美丽。凄婉的结局,如歌中唱罢,足够打碎所有心灵。可是有过真情的流动,破碎又何妨?

你,最珍贵:因为你值得守候。

放飞心灵的自由

文/欧阳立新

看现在画家讨论画,有点粮店卖米、布庄贩绸的感觉。看名气凭尺论价,那么好,大家都来拼大画。前些年,我在北京荣宝斋看到某位“大师”的作品,板刷金粉,都快涂满一面墙了……好好好,来让他车载斗量,看到底能盛多少金银。

画廊里面,多是富贵牡丹或梅兰竹菊。近些年来,关公红了韦陀红,无非是挂厅堂装点下门面、附庸些风雅,遇到一个有品味的主,也是要江山万里图或万里江山图,恢弘巨制,要与红木金漆同辉……

商业社会里,许多画家日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敷衍趋势。可怜法度精谨、高古淡远与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为伍。圆浑健拔、淋漓纵横伴华堂高论、宝马香车共生。

可是,能工能巧并非能得绘画之妙。因为有时候,技巧反而变成一副枷锁,限囿了想象的空间,令创作成戴镣之舞,其实苦不堪言。走得出来,便是文人画,走不出来,那是能人画,二者之间,意趣迥异。

朱景玄和黄休复主张以“逸品”为最高品位,表明了文入画重视自由发挥的“意”的观点。即便崇尚法度的赵估,他给“四品”作的排序依然是“神、逸、妙、能”。可见绘画创作当中放任心里的自由多么重要。贯修说他的画“得相梦中”,苏轼夸耀自己的作品“已臻神品”,看他们的画,笔法野拙,逸趣横生,哪里是谈论技巧,说的是修养的高低。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拘泥在技巧里不能自拔,每每因表现不得完美而烦恼。但是有一天,我的老师这样对我说:“出得门去,左右是路。”

心灵的自由是随心所欲,妙手偶得。如走出藩篱的野鹿,是踏过草地的一串蹄印,或不在正道,但是新鲜可嗅。

去年,我和湖南几位画家去到遥远的南美采风写生,虽然是一次外事活动,却完全是一次轻松的文化之旅。域外风情新奇有趣,自然风光赏心悦目,没有大包小包,各种颜料和画具的拖累,大家用相机、手机、笔记本随心所欲的收集素材,没等回到国内,要画的东西竟自然从心里溢出,这种心灵的放松让旅途充满了快乐并触发灵感。

我惊奇地发现,国外的同行早就率性而为,画与不画,全凭感觉,好与不好,懒得管它。倒是这样的心态,让创作开辟出广阔的天地来。艺术家之间,其擅所长,风格各异,难道这就是他们作品中那种勃勃生机的源泉?谁知道呢。

回国后,我们办了次巡展,大家各画各的,各种材料一起来,反倒惹得国际友人大吃一惊。因为这样多元的表现方法与他们对中国画的认知有很大的出入。而我的最大收获,是印证了心灵自由的快意。

对绘画创作而言,苏东坡说无非是抒发心中逸气,先不要弄得那么庄严沉重。能解开自己心里的纠结,而后逐渐摆脱功利的缠绕,就能画出好画,如此才不会整天愁眉不展、为命题创作而烦忧;也不会羡慕人家笔大于斗,为巨幕大作而苦累。兴之所至,随手拈来。秃笔片纸,亦成佳作。

修谟说:人的一生无非是寻伴的过程。那么,别人欣赏那是最好。如果别人不欣赏,又有何妨呢?

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

苹果园里写风采

文/一老碗面LP

劳动节那天,我终于见到了本县农民女作家魏巧艳。

初次听到她的名字,是县电视台的朋友告诉我的,说是他们台知道她的事迹后,专门做了一期采访她的专题片。记得那日正好我们去游东庄水库,于是我提议顺路去拜访她,但因中途有事打搅,未能成行,心中留下遗憾!

前段时间与同事聊天时,又偶然提到她,同事说他们以前共过事很熟悉,并随即拨通了她的电话,说是有人想拜访她,她已成了名人要请客什么的云云。等他们神谝完毕后,我与同事约好,有时间一定要去她家看看。

至于为什么要拜访她?这与我日益浮躁的心性有关。

对于大半辈子喜欢文学创作的我来说,假如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说他喜欢文学创作,我会“呵呵”的予以一笑。青春年少,谁没有梦想呢?假如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仍在时不时的写一些东西,不管成就大小,已无所谓了,单就那个一如既往的精神,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曾经的文学青年大军,如今在哪里呢?

我青年时认识一位农村妇女,靠发表了几篇作品博得周围人的尊敬,县上特别照顾,安排工作,使她跳出农门。再后来呢?她热衷于当官发财,把全部精力用在人际关系的纠葛中,文学于她死亡了,随之死亡的是她的家庭及事业,人到中年时几乎一无所有,更没有任何让人值得称道的地方。

另外,作为从农村走出且长期工作于基层的我来说,深知农民创作者的不易。首先,她们为了生存就要长年累月的在土地上劳作,不被艰辛磨灭灵性,不被世俗同化才华,挥汗之余,吟诗作赋,描绘生活,确实需要很淡泊的心性和意志的坚韧;其次,她们缺少创作交流的圈子,要忍受巨大的孤独。有时候,促使人走向麻将桌或村口的大槐树,说东家长西家短的恰恰是孤独。

我曾经拜访过一个书画名人,像流俗人一样,也想讨一幅字画满足虚荣。他在他装裱高档的工作室巨幅桌案前,跷二郎腿,吸高档烟,品高档茶,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使我话在嘴边住了口。心情变了,霎时感觉他的书画狗屁不如!我还列席过所谓的作协活动,就是为省上某人开座谈会的那种。满堂白发,少了青春年少,一味的歌功颂德,少了批评指正。不由感叹,作协的正经活动没几个!会员们交流倒多见于,谁家乔迁生意开张,谁家婚丧嫁娶的宴席上了。至于散落民间的会员,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参与活动。

因此,高手在民间,接地气的艺术在孤独者的追思里。进入魏巧艳的世界,感受她的创作氛围,体悟她的创作孤独,也是我日渐庸俗的心灵对土地的回归,对素朴的渴望。

终于,这个劳动者的节日,同事带我去她家了。

叱干镇魏北村,礼泉北山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与周围村庄一样,被一望无际的苹果园包围着。同事在这一带工作过,他一路给我讲述这里的果农是多么的勤劳,苹果是多么的能卖钱。这些我都知道,36岁以前,我一直也做务苹果园,那卖来的一分一厘钱,无不浸透着汗水。对于懒汉来说,想在土地上一劳永逸,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的。

说话间,到了她家,因提前打过招呼,她正在灶房里炒菜,准备招待我们。她的形象与我想象中的反差不大,很普通的一个农村中年妇女。那种普通,让你绝对看不出有任何的斯文,也与艺术家没有任何的关联。如果你没读过她的作品,听说过她的故事,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写文章的人。

她家前后盖的不错,足以说明主人的勤俭持家。除干农活外,她也是村里的乡村医师,并承担计划生育专干的工作,这些也反映了她的社会交往,属于村里的“能行人”。

我在她家的院子前后,所有房间都转了,从她生活的环境里,我想尽可能的感受她的文学世界。院子是普通的农家院,灶房很小很简陋,几个房间,工作用品,生活用品,农具的摆放,稍显凌乱,不过这是我见过的非常正常的农家情景,过于整洁倒显得不是农家了。唯一与其他农家不同的就是书报,这边一堆,那边几本,说明这是个爱书的家庭。

初进房门,我听到了一阵收音机或电视的声音,放眼一望,并没电视和收音机,我问她,她说是收音机,且说她最爱听广播了。她的收音机在哪儿?怕影响谈话,她又是怎样关闭的?我一时也没注意到。从后来阅读她的书中,我知道广播确实影响了她。试想,一个爱好文学创作的高中毕业生,回到农村成为人妇后,怎样在日常的生活中,超越平庸,发挥天性,实现价值,平台在哪儿?于是听广播,与主持人互动,在电波中结交爱好者,成了她唯一的平台。在这里,我亦想起了自己曾经幽居农村的一段时间,每日里也与戏曲广播为伴,在互动中彰显存在感的往事。那种于万般寂寞中得到的快乐,又有几人能懂?另外,我们也应当理解,那些在苹果树枝头挂着广播,边劳作边听戏的农民,或那些在大街上把商芳会秦腔声音放得很大的独行者。他们外在的宁静,包裹着内心多少渴望?

没看到她的广播,我想象,那在她家一个神圣的地方吧?

那天饭后我的同事说,这些年,她得了不少奖呢。于是我们都让她拿出来看看,她很不好意思的拿出一个塑料袋,里边成摞的获奖证书,确实使我感到震撼,太不可思议了!职业习惯,我连忙用手机拍摄,想在文章中引用。见我拍照,她急忙说,不好意思,都是以前的,羞死人了,谁老拿这些东西在人面前显耀啊!她边说边收拾袋子,我和同事都拦她,几次她几乎用身子遮挡我的相机,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她的不自然。那一刻我也立马联想到了,现在许多的写作者,有一些小成绩,恨不得通过各种平台宣扬,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

通过与她的谈话,我知道她近年的创作环境不太好!娘家婆家老人们都年迈多病,她要两边跑前跑后照顾;一双儿女长大成人,教育开支也挺大。而更让她熬煎的是,爱人的身体也罹患痼疾,需要长期用药治疗。虽然地里的苹果爱人的工资是收入,但大笔开销常常使入不敷出。我们去的那天,她家里的苹果还没卖完,而在这天越来越热的时候,苹果的滞销,价格的暴跌,忧愁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果区。这些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她的创作。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时代的发展,传统纸媒到网络的过度,我们大多人一时还不适应。她家的2G网络极不稳定,更谈不上3G.4G及有线宽带了。这些使她建立不了个人空间,博客,限制了与圈里人更深入的交流,使她的才华得到埋没,创作激情受到影响。

然尽管许多问题困扰着她,使她不能安心于创作,但她的激情并未泯灭,她亦兴致勃勃的给我介绍她的文学圈子和写作计划,且找来U盘,说是许多文稿都变成电子文档了,随时可在网上发表。我给她介绍了一些文学爱好者群后,她都及时的添加进她的QQ里。

岁月不饶人!作为与她年龄相近的我来说,常常发感叹与心底莫名的涌出忧郁。与她谈话时我就说,论阅历与创作经验,我们这个年龄正是丰收的时候了,再往后,身体因素及创作激情,说不定刹那间就让我们丧失才情,从此人生就走下坡路了。说话间,我的心情就有些忧郁,但随即我为自己的急功近利而羞愧了。问题是,在她的安详里,一切是那样的自自然然。她的家庭环境里,看不出阴郁,她的神情里没有阴郁,她的所有作品里几乎找不出忧郁。反而在她的作品中,无论是诗歌到散文,流露出的是坚强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她歌颂国家的好政策,描绘农村的巨变,赞美田间地头的无名小花,抒发对文友及老师的崇敬心情,处处都是正能量。

她写到:“极目瞧望西面,蓝天白云下的五凤山被淡青色的薄雾笼罩着,似与天连一体,地接一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收回目光再看近处,沟对面是一片柿子园,树上刚绽出淡黄微绿的嫩芽,一眼望过去,柿子树活像一个个披着黄绿色纱巾的少女般婀娜多姿。回过头来,南面还有更吸引人的层层梯田,一层金黄灿烂,另一层碧波荡漾,再一层果花飘香……”,瞧!这就是她笔下我们美丽的黄土高坡故乡。而写出这般秀美的文字,她是白天一有空坐在炕头,放在膝盖上写,苹果树地里灵感来了蹲在地下写,晚上爬在被窝里偷偷地写,有时做着饭也在想,炒菜时常忘了放盐。

说实话,读她文字的许多处,我都激动得眼眶湿润。不由想到了那些领着国家工资福利,坐在空调电脑办公室里的各种职业的、业余的作家、记者、宣传干事、信息播报员、通讯员、秘书们等,单就对故乡的对外宣传上,有几人能写出她这样干净淳朴的文字?而在他们抱怨不得提拨升职,工资奖金不够花,沉湎于蝇营狗苟,人事倾轧的时候,有几人能拿得出她那样块头的文学专辑来?

说多了都是激愤,但在魏巧艳的心中,不抱怨是美德,她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和谐与自足。在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主持人秋月的对话中,她说:我是一个其貌不扬,身材矮小,长得丑陋的普通农村妇女。我白天没功夫看书,主要在晚上看。我和邻居的关系处理得也挺好,我为人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我说话也从不咬文嚼字,也从来不对别人说我看过什么书?写过什么?当谈到写作时,她说,我要用心去写,无论发表与否?无论有无读者?我也要写,为我自己这一个读者而写,只有这样,我才无愧于我自己,无愧于我终生的恋人——书。

还说什么呢?一切都在文字里。

那天走时,当我让她在书上签名题字时,她连连摆手拒绝了,并一直说叨这个薄薄的书真不好意思送人。那一刻她真的脸都红了,这让我更加感慨万端!同时亦感觉莫大的幸福,那幸福就是:我热爱文学,并以这个爱好结交了天下许许多多的有心人,而这些天下的许许多多的有心人,通过他们的点点滴滴的人格力量在分分秒秒的鼓励及净化我的灵魂。虽世事无常,欲望横流,人生有她们为伴,何以孤独?

心是墙角的蛐叫

开始感觉夏日的到来,已是阳历六月底了。热气一浪胜过一浪,就像每年高考后的热潮,让人仿佛置身于烈日下高楼顶层空间窄小的房室一般喘不过气来。墙角的蛐蛐在拼命地叫着,宛如在拉一把带血的钢锯。

想起一年的日子,就在这日历上一页页惘然地翻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可追忆的痕迹,心底就会涌上一阵阵酸痛。当然,我并不痛于物质的得失,而是痛于这一大把美好的时光白白地荒废了。人到中年,还有多少美好的时光可以让我去挥霍呢!

打开电脑,企图从一年来创作的文字当中去找回些许记忆。但折腾了半天,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诗作屈指可数,而且都无创作时的印象了;散文倒有几篇或开了个头,或半途而废,却没有完整地写过一篇。唯独可算得上完整的,只有机关单位的材料与领导们的讲话稿了。但那与创作无关,与性情相隔。

烦到无聊时,就写写几张宣纸的毛笔字,或抄抄几首唐诗宋词,往往捱不过多久,便觉索然无趣了,信手在纸上潦乱地涂抹起来。涂着涂着,那一抹抹黑色仿佛浸漫了我疲惫的目光,直透心底。于是乎,只好作罢。

说实话,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至今我并未清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或许是我还没有真正离开教育的缘故吧。去年那日,我毅然决然地抛下了我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们,义无反顾地投怀于机关单位,抱着无比美好的理想。

忆往昔峥嵘岁月,为了复兴乡土文学走上文化产业之路的梦想,我与多少文学爱好者们从陌生到相识再到相知。有的天涯咫尺,当然,随着梦想的一次次的破灭,有的也咫尺天涯了。其间奔波奋斗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成了一本难念的经,个中滋味又怎一个“难”字了得!忽然有了这么个机会,心中那个即将枯死的梦想种子便若逢了甘霖,又隐隐返绿,有了萌发的冲动。叛离教育,皈依梦想,我几乎觉得有些易水送别的悲壮,而现实种种就是那滔滔不息的易水。

数月后,我踏上梦想之周的双脚,又逡逡然退回了一只。一者迫于人为程序的复杂;二者迫于生计的艰辛。我们都是蚁民,我们都得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中辛勤地寻找自己的粮食,然后一点一滴地曲折地将它们驮回。

并不在意我曾经的离弃,许多学生欣欣然打来电话问我填报什么志愿好。我反复地告诉他们填自己最感兴趣的,因为那将或许就是自己毕生要去实现的一个梦。毕竟有梦想并不懈去追求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我想,我也是该抉择的时候了。

墙角的蛐蛐仍在为自己使劲地鸣叫着。

我的心里藏着一只叫着的蛐蛐。或许,你们都不知道。

文字情

文/尤今

文字,于我而言,不是一堆呆板的符号。

不,不是的。

它像是日日茁长的植物,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

文字与我的关系,也不是长年固定不变的。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里,我们的关系,起着明显而又微妙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少年期,我就读于中小学。那时,我和文字的关系,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我渴望笔下流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能变成铅字,更简单地说,作品发表,便是我动笔最大的驱策力。我享受的不是写作的过程,而是具体的成果。我一再尝试将粗糙如砂糖的文字制造成可口的糖果,那种浓腻的甜意,使我乐此不疲地一写再写。

第二阶段,是青年期,我读大学。创作于我而言犹如玩电子砌砖游戏,我如果能够凭借标新立异的文字砌出一幅与众不同的图案,便会乐上老半天。我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形式上,作品境界不高,可是,由于我日日把笔杆当磨刀石,很努力地磨掉文字的赘肉,因此,为文字奠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成年期,我已迈入了“社会大学”的门槛。创作的重点,渐渐转向了文学的内涵;晶光灿烂的钻石固然魅力无穷,可是,貌似质朴而内含润玉的石头,更耐人寻味。我设法以自我树立的文字风格和恰如其分的幽默,制造文学的糖衣,以它裹住旨意良善的内容,做成一帖帖精神的良药,让读者服用。

第四阶段,是中年期。我和文字之间,已经达到了一种圆融和谐的关系,就好像千里马和伯乐一样,我尊重文字、磨砺文字,而文字也以它最佳的丰采来回报我。我非常享受创作的过程,每天和文字打交道时,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很扎实的快乐从心坎深处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有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到,汩汩汩汩地流在我血管里的,不是血液,而是一个个方块字,我根本不必努力经营,它们便顺顺畅畅地从笔端倾泻出来。

如今,文字,已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在,它在。

睡前阅读

文/万松

睡前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

不管是呆在家里,还是出差住在宾馆旅店,晚上入睡之前,我总是喜欢拿一本书或一张报纸躺在床上阅读。说是阅读,其实是看,是浏览,最多算是默读,因为我不念出声音,怕影响他人睡觉。再说已经是成年人了,不再像上世纪我读小学的那个年代,读书多半是念,甚至是在唱。

我的睡前阅读,时间有长有短,短则一二十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甚至是三四个小时,总之,要到眼皮睁不起了,想睡觉为止。

睡前阅读,读些什么呢?

以前,学习没有目标,读书没有目的,只是觉得“开卷有益”,读什么都可以。于是,小说杂志、报纸广告、文件资料、写作教材,收藏的、历史的、百家姓、菜谱等等,都成了我睡前阅读的内容。一句话,内容不拘论,又杂又广。原因是我认为不懂的就是知识,不懂的就该学。这也契合了我中专毕业时一位老师在留言本上给我的留言:你像一盒万精油,什么都学,什么都懂点,但什么都不精,建议今后学东西专一一些。

当然,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的我,已经步入不惑之年,不再是那个不懂得学习、什么书什么报都花时间去看的年轻人。经过这么的生活磨砺和工作学习的积累,我也学会为“有用”而读书了,不再是拿到什么读什么,而是根据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或是写作中涉及到的东西去选择性的阅读。比如,近年来,业余时间我在从事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我就去阅读有关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方面的书,诸如毕飞宇、方方、莫言等一些小说名家或大师的小说原着,我都在读在学习。通过阅读这些名家或大师的小说,不仅让我从中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也潜移默化的学到了一些创作技巧。特别是阅读和学习一些名家编写的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教材,比如编写的《小说创作教程》、宋家玲和袁兴旺合着的《电视剧编剧艺术》等几本书,让我增强了不少的文学创作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有的时候,我也会为创作中搞不懂的一些问题而专门去寻找甚至是花钱买一些书来阅读。前一久,我想创作一本关于抗战人物的小说,就花一百七十来块钱从书店买来了郭汝瑰和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和《战殇——国民党对日抗战实录》。书买来之后,每天晚上要睡的时候我都在翻看,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创作的史证材料,让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说或少说与历史不符的话,增强读者对作品的可信度和认知度。

可能有人会问我,你为什么会喜欢睡前阅读呢?

我不妨告诉你:第一,白天要工作,事情太多,没时间去读书;第二,夜间读书有诸多妙处。大家都知道,白天很嘈杂,人容易变得烦燥,静不下心来读书,而夜深人静的时候,周围环境都比较安静,能让人心静如水、杂念无存,在这种环境中读书,有利于思考和消化读过的东西。

这就是我喜欢睡前阅读的原因。

可以说,睡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让我懂得了许多生活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通过阅读,也让我从中吸收了不少的文学营养,为我的文学创作提升了功底。假如没有这些睡前阅读,我的大脑里就不会装着许多文化知识,就不可能让我写出不少的工作文字和上万条新闻作品,不可能让我创作出百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更不可能创作出几部长篇小说和十多万字的中篇小说,不可能得到让同事和朋友们羡慕的几十次表彰和荣誉。

睡前阅读固然有不少好处,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生活习惯而已。因为个人的处境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不敢奢求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有睡前阅读的习惯。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总是有益无害的。

做拖把也是一种创作

文/渐平

前些天,给朋友打电话,告诉他我最新的拖把研发出来了,朋友立刻表示了祝福,祝福的话和十年前的几乎一样。也许,他已经习惯了我所说的“最新拖把”,因为,十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原创一款新的。

我做拖把,在他们看来,大概就是不务正业或大材小用。

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正业”到底是什么。因为我写过长篇小说,写过散文,写过评论,就应该变成所谓的“作家”?因为我做过主持人和电视编导,就应该成为电视人?因为我讲过专业课,就应该做老师?因为我喜欢形而上的伦理学和哲学,就应该做“玄之又玄”的学者?那我喜欢唱歌,是不是应该成为歌手?我考过电工执照,是不是应该做电工?我喜欢机械,做过电焊工、车工、钳工等,就应该做技术员或工程师?对于很多未知的东西,我都有好奇心,都喜欢,也许不精通,但,我喜欢这样的“喜欢”。

“正业”是什么?我的理解应该是“既可谋食,又可谋道”的工作,不能因为“谋食”而“伤道”,也不能因为“谋道”以致“绝食”。

选择做拖把,也是机缘。我喜欢光脚走在地板上的感觉,喜欢席地而坐。结婚后,老婆怀孕了,清洁地板就成了我最头痛的事。吸尘器加各种拖把轮番上阵,搞一次卫生两三个小时,累得半死,于是,就决定发明一种轻巧方便的拖把,进而想到,把它做成产品,既可以解决人们的拖地烦恼,自己又可以“谋到食”,岂不是两全其美?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朱熹也强调说,“道”就在“洒扫应对之间”。如此一来,“做拖把”这种让一些人所不屑的“器”,就变得“既可谋食,又可谋道”。

第一代专利变成产品后,取名为“容易”牌,“拖地容易”是字面意思,字里的意思是“包容了‘易’”。《易经》的“易”是变化,是阴阳,是“道”的意思。

名为“容易”,实则不易。第一代产品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光彩。后面的几代产品,虽然都有进步,但还是没有做起来,决定继续改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劝我放弃,我说,“即便是死,我都要死得像落日一样悲壮!”

说实在的,花十年时间做一件看起来那么简单、那么微不足道的事情,确实有些悲壮的色彩,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在原地踏出的坑,足够把自己活埋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要变成领先世界的制造业强国,确实需要有“工匠精神”,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和追求极致的态度。

我跟朋友说过,做拖把也是一种创作。如果我发明的拖把能够解决人们拖地的烦恼,并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比我写几本书更有意义。

这句话并不夸张,也并不高尚,是事实。利己又利他,利用资源又珍惜资源,才有和谐,才有未来,这是中国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常识”。

我发明的“全能清洁器”集合了扫把、掸子、拖把和吸尘器的优点,创新不在于多复杂,而在于把复杂的事情变得更简单。几千年前发明的“扫把”到现在还在使用,没有被各个时代所谓的“科技产品”所替代,说明了“大道至简”是真理。

坚持

文/张珂滢

世间万物有着各自的坚持之道。因为这种坚持,有时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生会有一个全新的轨道。

坚持就是山间小流,看似娇柔却涓涓不息;坚持就是泥土下的种子,一言不发却奋力生长;坚持就是寒冬中的腊梅,受尽冰冷却能傲视百花。坚持虽苦,却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不断地孕育着力量,等待着最后的厚积薄发。

坚持是每一次成功的积淀,大师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当代动画大师宫崎骏,最初创作风格始终不被接受,但他就是拥有那打败挫折的勇气,他坚持创作,从自卑中走出来,最终用动画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他曾被扣上“卖国贼”帽子时,但却不向军国主义低头,坚持用反战主义来创作,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每一个好的作品都不是凭空架构,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其中都有着坚持的精神所在。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免不了挫折和骚扰,为了坚持心中的那束光,我们有时要选择坚强。“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掉眼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好的心态是坚持的动力,它来自内心最深处。温柔地融化困难,帮助你渡过难关,让你更有勇气去坚持,坚持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

命运的车轮依旧在旋转向前。选择放弃,只能顺其自然;选择坚持,就会离梦想更近一点。人生的轨迹,需要自己把握!

老爸爱涂鸦

文/吕传彬

老爸爱涂鸦,初时赶潮流用彩铅着色,这些图案复杂的绘本让他爱不释手。

每日空闲,老爸便待在房间里专注彩绘。他聚精会神地在繁复的图案框内一笔一画仔细地填上颜色,色泽均匀且饱满,色彩搭配更具独特的审美观。完成后的作品让我赞不绝口,亲友更是惊叹不已。涂绘之乐让他忘却了身体的种种不适,迷恋程度不亚于小孩沉迷于游戏。假日出游也不忘随身携带,倘徉在大自然的怀抱,看五颜六色跃然于绘本上,是他最幸福的时光。70多岁的老爸着色功夫日渐娴熟,后来就动起了创作的念头。我送给他一个素描本,由于老爸未经专业训练,我建议他多学习报纸的插画。老爸偏爱色调鲜艳的插图,尤其喜欢生动有趣的人物画。老爸先是临摹,有时他对原作有不同想法,还会加入一些自己的创作。老爸的进步和创作速度让我们大为惊叹。后来,老爸又开始临摹山水和花鸟画,他全心投入,勤加练习,没多长时间已经用了11本画册。

最近,老爸又提出了新要求,他想拥有一件印有自己作品的T恤。只见他又是选图,又是联系客服,看来这下又有事可忙了。

画痴荷风

文/刘心云

荷风,真名耿万荣,太和人,在太和乃至阜阳网络界、摄影界,荷风的名号更响亮。有时,大家相聚在一起,荷风可随口喊出,真名耿万荣则要“哏”一下。我与荷风有近十年的交情,从相识到相知,处之愈久,愈觉得其人清风徐徐,荷香悠悠。

荷风,阜阳市美协会员,在阜阳筹办过个人画展,也在颍上义卖过画作赈灾。他的山水小方自成一体,功力尤见,曾作为礼物馈赠给齐云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

荷风的画,成竹在胸,自有丘壑。他笔下的岩无棱,石少角,看上去像侧卧的绵羊。远望一座山,近看一块石,巉岩峻峭,精灵古怪。几笔勾勒出的石拱桥,只是水流歇脚之处。几笔涂染的茅舍,蜷卧于山脚,不显眼,但带着温情,是旅人歇脚打尖之所,不宜长住。我不识画,不敢妄自评价。但他有次在朋友圈晒作品,欣赏过后,禁不住凑个热闹,写了几句打油诗:“层层叠叠山,湍湍潺潺川。绿树遮不住,处处生云烟。”

荷风善于汲取生活中的营养,以此获取创作灵感。他的创作时间多在晚上,单位的斗室、家里的书房,都是作画的场所。三四个小时临摹创作,腰酸背疼,仍乐此不疲。山石,流水,斜树,看似毫不相干,在他的笔下都有着落。风吹过,星闪烁,雨飘落,进入他的画中,是妙思、是灵感、是沉淀。他曾说,一天不画画,心里就空荡荡的,绘画是他“精神的寄托,青春的延续”。

有时候他的画一气呵成,但有时候也“难产”。一次,荷风几天才完成一幅作品,即兴赋诗一首借以抒怀:“三夜终成四尺宣,勾皴描画层层染。挥毫难抒心中意,明日再绘好河山。”

荷风的画大多送人。索画的人,有一面之交的朋友,亦有未曾谋面慕名而来的陌生人,一回生二回熟,以后就是“荷粉”,成了他的朋友。别人有所求、有所托,纸墨、功夫不说,还用镜框装裱好,送到索画者手中。有件事荷风一直当笑话讲,阜阳几个摄影界的网友来求画,手头没有现成的,正好单位的墙上挂着几幅,朋友观摩后,不翼而飞。荷风得知后,呵呵一笑,连夜赶了几幅,装裱好,又挂在原来的地方。

他说过很多次,跟咱要画,是看得起咱。2018年,荷风到旧县社区帮扶,自费购买感冒药、风油精、生石灰等,帮贫困户驱蚊消毒,改善环境卫生;和贫困户唠家常,看到墙壁空空,再次去,带上了装裱好的画作,挂于室内。

荷风的画风,还熏陶影响着儿子。晚报的“老行当”栏目,文字和插图多由父子俩合作完成,再现昔日老行当的场景。

荷风不仅在绘画上独树一帜,他的摄影作品也屡屡得奖,多篇游记、生活随笔在省市报刊发表,推介的太和美食让人看了流口水。

耿万荣,值得交心,我是“荷粉”一枚。

青春之梦,岁月风干

文/天默

今天有位老同学突然问起:“你还在创作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顿时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因为我很久没想过创作这方面的事情。

之前一时心血来潮写了篇灵感突发的文章,可写着,就卡住了,仿佛遇到了瓶颈,在过去三年里,我写过不少文章,大部分都是乱七八糟,临时凑写的文字,至于长篇和中篇小说几乎视为半成品,等于写着一半写不下去了,难以完结,感觉上是遇到了有史以来从未突破过的瓶颈,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瓶颈始终迟迟没有一丝动摇的迹象,宛若一块巨石,压在我心胸无法正常喘息过来,所以我一直徘徊于现实与精神世界之间,我不想放弃灵感,所拥有的想象力是我创作唯一的动力。

时间过得久了,就开始慢慢对文字淡化了,也许迫于社会的压力,生活的繁琐,事情太多,总会忘记最初的原意,褪化了原有的本色。一个人,活在这个陌生而又复杂的社会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改变,不仅容貌上,身材上,还有内心上,岁月总会风干我们的青春,从而造就另一个人的生活,不再存在最初的模样,那些单纯无知的表现随着岁月流逝消磨得一干二净,取代的是我们将要面对全新的世界。

或许本能上永远不会消失,尽管彻底忘记还是变了另一个人,那么本能仍在。假如有一天,当你拿到小时候玩过的东西,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情不自禁把玩着,突然发现你会玩这个东西,记忆在努力搜寻着,无论多么努力,你只能想到零星破碎的画面,那样熟悉得让人心疼。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会有那么一天,本能上告诉我们答案,而我们却只能回忆苦笑,带许幸福甜蜜。

我的本能就是文字,当年高中阶段,我对语文情有独钟,也许是文字影响了我,所具备的力量征服了我的内心,如果当初没有被这些文字所吸引,我就不会有今天了,而是完全改变了另一个人,过着另一种生活。

文字伴随我一生,从小到大,我对文字的喜欢从来没有任何怀疑,当然,这不代表我喜欢读书,书是读的,而文字是在脑海中诞生的,我承认在过去不曾看过几本名著文集,在走上创作这条路的时候,我大部分是在高三接触了网络小说,那仅仅只是个开始,到后来越来越喜欢,文字和灵感慢慢在我的脑海中瞬间迸发,我已迫不及待下笔,笔下的文字不计其数,不知道写了多少,也不知道撕掉了几张,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一本不厚不薄的记事本,写满了在我脑海中诞生的文字,那纸张的味道,那笔墨的痕迹,渐渐随着岁月流逝风干掉了,如今我再也找不到过去第一本写上文字的记事本。

其实文字和人一样,它是有生命的。在小时候,我们读过不少书籍,写过不少作业,看过不少课本,从来没想过文字已经活在我们心里了,正因为有了文字,所以我们才可以交流聊天,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每个人的文字都与众不同,哪怕直到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想,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吗?我们都年轻过,很多事情都无法与文字比拟,在脑海决定心愿的一瞬间,从未想到自己还要写下这些文字。

很多人以为文字只有创作者才能熟稔驾奴,其实不然,你要想的第一句话,在口中说出来,文字不是手写才能生效,而是活在我们心里和脑海里。创作是什么?创作是心灵的释放,灵感的迸发,与文字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创作是人生的感悟,实践的真理,与生活密不可分;创作是人一生的心愿,看穿现实,看透世界,与精神、与信念、与信仰,都有着独特的见解。既然创作,为何不好好利用文字去发挥呢?

有些人,他永远不会忘记文字,也不会忘记文字所具备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很多东西还是很多事情,在文字面前,不堪一击,你的一句话,决定以后选择的道路;有些人,他不会写文字,读着读着,满脑子的想法,无法发泄,无法实现,从而用行动来证明,你的每一个动作,将决定未来的成功;还有些人,他根本不会文字,看不懂也读不懂,傻傻度过了这一生,没有遗憾,也没有心愿,无论说话还是表现,他比平常还要努力百倍,这一生可说顺利也可说曲折,漫长而短暂,达到生命的永恒。

时代一直在进步,人们也在变化,当年牙牙学语,到如今轻车熟路,热血拼搏的时代降临,时间的齿轮,在倒计时开始释放生命最后一点的沙漏,不知不觉下悄悄转动。上帝说:“你给我青春,我可以给你一笔财富。”这样的买卖,你愿不愿意?

也许,你的文字,早已刻在上帝的天书里。

无偿画家

文/汪侵晓

这几日天空总是一片白茫茫,我对那位无偿画家甚是想念。

不知他这些时日都干什么去了,他一定不知道没有了他为我创作,我的世界是何等的单调寂寥。我这才知道他对我多么重要。

还记得他曾经为我创作的那么多幅作品。

春天,他为我画蓝天白云。他用纯正的蓝色涂满整片天空,同时又留出一块块空白,这便是饱满丰硕的云朵,厚实地好像可以踩上去。彼时我的天空宛如少女的素颜,洗净铅华后,纯真清爽,美得令人心碎。

夏天,他日日在傍晚时分为我画彩霞。那些作品美得那样高亢热烈,绚烂繁盛。

一天,他画出少女的面颊,给她不施粉黛就可以迷倒众生的粉红色皮肤,那日整片天空是初纯的暧昧,美得让人羞于抬头。另一天,他为云朵镶上闪亮的金边,万物因有了吉光普照,都似在欣欣生长。仿佛圣主将临。

他也曾在月圆之夜通宵达旦为我创作。他先用圆规描出一轮圆月,皓洁如白玉,再将笔上剩余的颜料挥手一撒,整片天空就都是耀眼的星星,像贵妇黑色纱裙上镶嵌的钻石。彼时我的世界明亮如白昼,我的内心也再无一寸漆黑。

除了这些名作,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精美作品。

例如那天,他画的浓云似一根根横放着的管道,颜色是素描时没擦干净的留白,似有若无的浅灰敷在白色上面。我想我懂得他当时的创作语言——沉郁苍凉。

还有一日,我刚睁开惺忪睡眼,就看到他早已准备好的作品。他不知用了那种技巧,竟使天空泛出一种由粉红到粉蓝的渐变色,像极了我清浅无常的青春。

他还有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只可惜不能留传下来。因为这位画家有一个怪癖——他画完一幅,就立即毁掉,从不肯留下。大概是因为他只有那一张画布吧,我多想为他买画布,哪怕倾我所有。因为他的画从未有一幅落入窠臼,未曾有一幅不是绝世珍品,这样销毁了是何等可惜的事情!

他没有创作的这些时日,人间空虚惨淡,寂寞无着。

无偿画家,我好想你!

根雕

文/张福龙

朋友酷爱根雕,在他的书房里,摆有许多亲手制作的根艺精品。每次前去,我总会被那些意象纷呈的树根感动。于是,就想跟朋友学一手。朋友说学根雕很难,单是“寻根”之难,就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想找一些好的根料,得一次次攀爬贫瘠的山岭,得耐得艰辛,耐得寂寞和荒凉。最适宜用来进行根艺创作的树根,往往来自生在深山石缝里的硬质灌木。

平川的树根是不能做根雕的,因为平川的土壤太肥沃,树根生长得太自在,受的挫折少,肌肤就分外光滑,少有褶皱,身躯也没有大的曲折,只是呈现出笔直的态势。用这样的树根创作是很难达意的,因为它调动不起人的艺术想象,把它打磨光亮放在那里,谁看后都觉得它像剥了皮的树根,而不会想象成别的。荒山僻岭上的那些灌木根就不同了,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它们不得不拼命在薄土中汲取养分,在乱石罅隙中一点点寻找生存空间,苦难造就了它们百折千弯的畸形躯体,和那瘤痂累累的粗糙皮肤。这样的树根也许是丑陋的,但它们丑得不俗,木质坚硬傲骨铮铮;丑得个性鲜明,千姿百态绝不雷同。这些丑到极致也美到极致的树根,才是根雕创作的最好材料。艺术贵在曲折,这一点与人生极其相似,太顺利的人生往往是平庸的,只有那些经过大磨难,受过大挫折而又自强不息的人,才有可能奏出生命真正的强音。

难怪好的根雕作品能动人心弦催人奋发。根雕展示的不仅是形式的美,更是生命经历苦难后的绚烂舞蹈。

逆境与人生

文/文山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不经过平时的艰苦磨炼是不行的。中国女排名将郎平,平时很注意加强训练。寒冬腊月的清晨,爸爸妈妈还在酣睡,她却早已迎着凛冽的寒风,绕着她家的房子跑了一圈又一圈……她练习补救险球,胳膊和大腿都摔肿了,厚厚的球衣磨出了一个又一个洞,破了又补,补了又破。在紧张的训练中她始终咬着牙练习,最后终于成为人人叫好的“铁榔头”。这不正反映了“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寒梅吐清香”的道理吗?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米勒是19世纪法国着名的画家。他生于农民之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离开了老师。后来,在巴黎以画裸体画卖钱糊口,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又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去。在农村,条件也很恶劣,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及其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画出了许多着名的作品。这不正体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道理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形成的,于是,它变得坚固而无所畏惧。如果郎平、米勒他(她)们都不直面挫折与困境,他们都害怕疼痛,那他(她)们还会成就后天的伟业吗?

困难、挫折与逆境,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它既可以成就人生,也可以置人于死地。“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面对挫折与逆境,只有迎刃而上,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最后超越自我,蔚蓝天空的一角将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