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联想文章

2022/12/18经典文章

联想文章(精选7篇)

声音的联想

文/罗兰

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梢。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串珠,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的跳过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成了一片蕴藏者生机的宁静。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舨的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无识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响声——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

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在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情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淡薄的襟怀,飘逸的想象。在那样的生活里,人是属于大自然。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道生命的真谛。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敢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胀道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赶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争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征逐之后的安闲,放下物欲之后的怡然。

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铮铮琮琮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坠叶与落花,一切城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愁忧虑,也随这清泉流远;一切铭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一汪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状而深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大海沧桑的那声音,那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不放弃你随执着、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您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的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所的闷热,音乐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强作欣赏的虚伪。时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做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做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

我的五支“笔”

文/周竹生

1996年暑假是我工作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8月份我调入教育局,从事专门的文字材料写作工作。

来教育局之前我当老师,一直坚持业余创作,小说写了几个中篇。散文、杂文和教学论文多有尝试,散文上了《江南晚报》《扬子晚报》,杂文上了如今已经休刊的《杂文报》,教学论文在多家语文期刊发表。最搞笑的经历是,高考之前人家在做模拟试卷,我在创作小说。这还没完,还要班上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帮我誊写,向《收获》杂志投稿。那可是五万多字的中篇,上百页的方格信纸,要抄写多长时间啊。更荒唐的还在后面,高考的几天里,因为忙于一篇小说的创作,耽误了睡眠,等到最后一天上午考试结束之后,中午瞌睡,忍不住睡了一觉,等我醒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最后一门英语缺考得零分。不幸中的万幸,拼总分,我还是上了大学。

到了教育局办公室之后,个人自由创作变成了命题公文,领导讲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文件起草、新闻报道、信息报送……起初是我写好了交打字室打印,打印要排队,打好要校对,楼上楼下的跑,一次一次的催。后来我找来了一台286的电脑,DOS状态下操作,连上了一台针式打印机,开始了打印一体化的独自文稿输入输出。

虽然这台机是IBM的产品,但是已经落后,最不方便的是DOS系统,不是人性化的人机界面,使用起来就好像大人跟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在交流,很是吃力。显然这台电脑已经满足不了我的新鲜感和科技感了,有时间我就会到单位一楼的电脑公司转转,了解电脑升级换代的情况。我进教育局第二年的年初,来了一批新电脑,联想1+1多媒体电脑,带音箱,配打印机。配置是奔腾第一代,硬盘40G、内存16M,不如现在最普通的手机,然而售价却高达13135元。对于这么一件奢侈品,我想也没想,掏钱买回家。那是1997年1月9日,这一天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支电脑“笔”。

放在今天谁都不会看上一眼,简直就是一无是处的低配电脑,在那个时代全市没有几台,真正进入家庭的屈指可数。打开windows95蓝天白云的界面,听到叮咚咚开机的声音,感受天籁之音,心情为之一振。带着倍儿爽的心情,听着电脑里随机播放的音乐写文章,文思泉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一个小时一千字简简单单,几千字也不稀奇。比起过去用圆珠笔钢笔写,冬天手冷抖抖索索,夏天汗湿稿纸,舒坦了许多,原来的手指夹着笔好像在耕地,现在的手指好像在键盘上跳舞,快活得很。

如虎添翼,用在电脑写作恰如其分。在这台电脑上我公私兼顾,写了好多篇文章。写好排好校好的文章通过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变成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文稿,比自己手写的文稿强了百倍。

这台联想台式机,我使用了四五年,之后有了更新换代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退居二线,束之高阁,存放在我家阁楼上。

到了2000年以后,笔记本电脑流行,我的电脑“笔”开始更新换代。依次用的四支电脑“笔”分别是:联想天逸、联想IBM ThinkPad R60、 联想 E40、联想小新潮7000,基本上四五年换一次。用得最久,感受最深的是那台IBM R60,花了12600多元,铝镁合金黑色外壳,又厚又沉,至少有四五斤重。伏在上面码字,就好像在大理石灶台上炒菜做饭,感觉好得很。四五年时间里,几乎每天有十个小时与它朝夕相伴,写出了上千篇长长短短的文章。以至于最后键盘上的一些字母白色都被磨掉了,左右手掌接触面的黑色漆面也被磨出了印痕,就好像地板用的时间长了,最上层的漆面被踩得发白一样。

以电脑代笔,方便了我的写作和保存,也让我多少懂得了一些电脑知识,组装电脑,重装系统,不知道做了多少回。与此同时,与时俱进地自学并学会了wps、word输入排版、PPT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网站图文编辑发布。

五台电脑,我写作的五支“笔”,把我“白+黑”“5+2”的时间都花了进去,把我本职兼职工作都写了进去,把我所有的爱好和不好,希望与失望都写了出来。虽然不是丹青妙笔,没有笔下生辉,点石成金子,但是也做到了勤如小二,快如小刀,点卤成嫩豆腐。

霾的联想

文/张怡微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上海度过真正的冬天。这令“真正”悄然而至时,略有些奇妙的惊异。事实上,在更早一点的时候,人们尚不知道“霾”为何物,日复一日的冬季清晨,与陌生的集体飘进无始无终的迷雾里是常见的。自行车的铃声足以清脆地打破它,或是人们口中哈出的热气自然与之交融,没有丝毫恼怒。而如今,空气却成为了人人心头的背景噪声,像一种健康意识的勉力熏陶。这种对于绝对健康的极端向往,不免令死亡显得更加冷酷。作为一个亚健康的人,我十分频繁地拷问自己健康有什么用。可仿佛除了更舒适的虚度,并无他用。人们抵抗污染的空气,实际上是在抵抗无常命运的强力。无疑这是徒劳的,但也无非是一种尝试,要将无常纳入有常,将科学之于命运的篡改之力发挥到可控范围之内。如同卡尔维诺所言: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来说,只有当记忆凝聚了过去的印痕和未来的计划,只有当记忆允许人们做事时不忘记他们想做什么,允许人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而又不停止他们所是的,允许人们是他们所是的而又不停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记忆才真正重要。

这令我想起,最近看的两部电影。

《寂寞心房客》里,公寓的电梯坏了,二楼的那位先生不愿意支付维修费用,因为他认为自己不会使用电梯。随后,他被全楼限制使用电梯。因为一场受伤,他开始使用轮椅,于是即使居住二楼,他也不得不偷偷摸摸地乘坐电梯。他仔细地记录了电梯运转时间,发现只有凌晨四点半没有人会使用,于是他在那个时间出门,推着轮椅滚过重重迷雾,去医院的自动贩卖机买食物。在那里,他遇到了出来抽烟的女护士。护士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脱口而出:“我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这个谎言令他之后全部的行为都围绕着“摄影师”来型塑。他开始背上一个傻瓜相机出门觅食,用拍立得的照片制作影集,对着电视机里的自然风光拍照,护士问他,“你一定去过很多地方,埃及好玩吗?”他只能说,“当地人很热情。”当他最终鼓起勇气对女主说,“我可以给你拍张照吗?”女主同意了。然而,隔天的凌晨四点半却笼罩着各种扰攘,电梯被卡在一楼无法开门,为了给女主拍照,他不再介意被人发现,疯狂地咆哮,扒开电梯门,甚至从轮椅上站了起来。一步一踉跄地走过工地,走过夜晚湿气与粉尘的萦绕,走到天亮。他倚着墙对女主说,“你笑一笑。”她回答,“我笑不出来,不然你说个笑话。”他说,“其实我不是摄影师,我的相机里也没有胶卷。”女主这就笑了,以为这真是一个笑话。

而《我记得》则更为残酷。老人院中,一位丧偶的老先生得到一个病友提点,告诉他他曾经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受难者家属,杀害他家人的行刑官隐姓埋名生活在德国数十年。老先生有失智症,睡一下醒来就会忘记所有的事。于是,病友将这一切都写在信上,老先生也在手臂上写着“读信”。他的另一条手臂,刻着犹太囚犯的编号。他以为自己是一个犹太人,一路出发去报仇,路遇许多人,有同情他的囚友,或是纳粹二代。他睡睡醒醒,一再清洗着自己的记忆,又通过那封信唤醒知觉。直到最后,他找到了那一位行刑官。行刑官意外抱住了他,告诉他,“我知道你一定会来找我的”。他却拿枪指着他,逼他在子女面前承认自己是罪犯。行刑官万般无奈,告诉他,“其实你也是,你要找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你手臂上的编号与我连号。”他们曾经一起杀人,后来又一起隐姓埋名。最后老人杀了对方,自己也饮弹自尽。新闻播送时,那位老人院的病友如释重负,他说自己才是真正的受难者。他指使一个失忆症纳粹重走创伤之路并完成了自相残杀。

这两则小品,均是记忆再造,均是一种身份的布置及命运的控制。是我们本已习以为常的霾害,终于通过唤醒的方式,重新建构观看的方式。会这样想,是因为地球并不会毁灭,无论pm2.5冲破多少极限。会毁灭的只有人类,只有这因无知而舒适的虚度。

荔枝树的联想

文/万国伟

单位大院里有3棵荔枝树,今年都挂满了果。一棵清甜,一棵还行,一棵不好吃,酸。

特别清甜的这棵荔枝树又特别高,树高有十来米,最底下长果的枝丫也离地有两米左右,估计是上百年的老树了。红彤彤地挂了一树的果,果实还青嫩的时候,“馋猫”们就偷偷地踮起脚跟,把树裙最底下的果实摘了个七七八八。台风“艾云尼”过后,暴晒几天,荔枝基本就熟透了,小子们搭着梯子挥着竹竿,硬生生地扫荡了竹竿可及之处的荔枝,可怜了树枝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像台风过后的伤痕累累。没两天,除了树顶上还残留着够不着的稀稀疏疏的果实,其余的都尽入腹中了。

然后,人们的目标转向那棵“还行”的荔枝树,很快满枝的累累硕果也被连枝折断,分吃殆尽。

而那棵“不好吃”的荔枝树上的荔枝,至今依然果满枝头,绿树丛中红得惊心动魄,似彩霞满天。微风拂过,悠然地摇摆着,成了一棵独特的风景树。

《庄子·人间世》中有一则故事,话说栎树气势不凡,树冠伸展开去,可遮蔽千头牛,高数十丈,树干需十余人才能合抱,一群工匠见之,无不赞叹,唯独他们的师傅正眼也不瞧。众弟子甚为不解,师傅道:“此乃无用之木!以之做船定会沉没,以之为棺椁定易腐朽,以之为器皿定易损坏,以之做房门定难合缝,以之作屋柱定遭虫噬。栎树就是如此无用之物,所以才能长到这般粗大,无人砍伐。”

庄子虽推崇“无为无用”的处世之道,却也并非鼓吹一味隐世遁形,而是以栎树为例,主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好。

我们总是追求做一个有本事的人,有影响力的人。自己做不到时,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今年高考已经结束,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做一个平凡人,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我们对自己和孩子都不必期望太高,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又有什么不好呢?

夏夜清风徐来

常建道人的《夏夜》是一篇抒情体散文诗,诗人撷取夏夜景物之一片段,展开丰富联想,描写夏夜特有的景致,暗喻当今社会浮躁的现实,抒写自己从压抑到烦闷,又从烦闷到开朗的思想变化过程。读这首诗,有夏夜一缕清风徐徐吹来之感。

《夏夜》结构上极具散文诗的特点,即诗化的跳跃。由一个场景转化到另一个场景,一个联想接一个联想。全篇共四小节,描写四个场景,其中两个实景,即日落西下,夜幕降临;夏夜“夜生活”的场景。另有两个场景是想象的虚景,即月光下古今文人艺人的活动;夜深至黎明旭日东升之景象。四个场景虚实结合,幻化跳跃,具有诗的节律感。情感环环相扣,如浪起伏,冲击读者心灵,进入诗的境界。

以物喻人喻事,借物抒情是这首散文诗尤为突出的特点。

描写夏夜来临之景以托情:“满天辉煌、满天绚烂、满天想法,被不知不觉地侵袭、笼罩、弥盖。褪去热情、失掉志气、渐渐地,心事重重,沉默寡言”。 诗人站在夜幕中,看夕阳斜晖之景象:天幕收敛了斜晖余霞,云烟聚拢,暮气弥漫。此时他感受到那火热的暑气、激越的热浪正在悄然褪去。此景象就如一个满怀心事、暮气沉沉的人,忧闷无语,。此既是实景描写,更是心绪的寄托,以天色的由明而暗、气温的由暖而凉变化拟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表达出内心的茫然及莫名的烦闷。

描绘“夜生活”一场景暗喻当今社会生活现实,巧妙抓住夏夜大自然发出的音响进行描写:蝉鸣呼喊、萤火虫起舞、风水流唱、“夜来香”、“稻花香”演绎着灯红酒绿,夏季里各演唱高手粉墨登场,毫无掩饰地展示自己的技艺。好一派狂歌乱舞、花天酒地之景象!此何不是当今社会浮躁现实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大都市。不难看出诗人巧妙地用大自然之夏夜热闹非凡,隐喻大都市越来越喧嚣,隐喻现代人越来越浮华躁动。此亦为诗人“褪去热情、失掉志气、心事重重、沉默寡言”之原因。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夏夜的热闹非凡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由动入静:“只有月光在向谁倾诉着最古老的的情怀”。此笔极为精彩!不但描写实景,更隐含深意:无论多么喧闹的地方总有一个角落属于宁静。月的静正是诗人及如诗人这类人,像月一样独守着内心那份永久不变的宁静。此何不是一种纯净思想境界的表达?这一闹一静,一热一冷的对比,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世态百象。

诗人丰富的联想,使作品诗意更深邃,意境更开阔。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夜晚,上演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然而诗人却在静静地寻觅着,寻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安娴静谧,寻觅李白月下独酌的洒脱,寻觅邓丽君《月亮代表我的心》中那份执着的爱情。此刻“荷塘上,夜露簿雾依然在寻找朱自清昨日的感觉,李白一千多年前邀请的竟是今天的明月,而邓丽君唱了几十年的月亮,到明天也不可能代表谁的心”。此联想,实质是诗人对当今社会风气的评价:纷乱、躁动。反衬出诗人对洗却铅华清宁社会环境,祥和美好社会风气的追求,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诗最后的议论抒情:“几多暑气、几多浮躁、几多冥想,都将在雄鸡的鸣唱声中,如烟如梦地幻化为新一轮红日”。此联想中的意象响亮而鲜活,构成开阔宏大而亮丽的意境。显示出光明的伟大,真理的不可战胜。是诗人心胸豁然开朗的生动表达。寄托了诗人的期盼和渴望,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首散文诗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排比、对比等,使诗文显得富有弹性,语言跳跃畅达。运笔自由灵活,文笔细腻而饱含情感,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在谋篇布局上注意了诗之跳跃性,也注意了散文之特点“形散神聚”。全诗内容的展开,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夏夜的烦躁终会被理智代替,人们的思想、精神在物欲横流的迷茫中终会清醒,终会振奋起来。结尾一扫沉闷烦躁之气,清风拂面,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此篇不失为积极向上,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之佳作!

秋夜联想

文/白银剑士

几场秋雨,几份冷瑟。大地已褪去夏日的炎热。一个人走在街道的林荫旁,路灯把一旁的树拉出长长的影子给人一种寂寞的感觉。我也不例外。

微风杂起,给本来还有一丝丝热意的秋夜带来冷的气息。"沙沙"一旁的树不经打了一个冷颤,秋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的!秋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秋没有春的争奇斗艳;秋没有夏的烈日炎炎;更没有冬的银装素裹,秋有的只是朴华,而秋夜更是如此!

沿着林荫道走着走着来到了荷塘边。莲子如刚出嫁的姑娘般害羞的垂向了荷叶,而荷叶则如母亲一般用她那硕大的叶子去包容一位害羞的姑娘。月儿倒影在水面上,不远处的几条小鱼正嬉戏追逐到月旁戛然而止。一条稍微胆大一点的鱼,来到了月旁用那鱼尾轻轻得拍打着月影。突然平静的水面出现了无数道的波纹,月影慢慢的被拉长,渐渐的变得残缺慢慢的再次愈合……如果人可以和这水中月一样,受了伤以后待平静便可以愈合的话那该是多好……

看到眼前的美景,突然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自然是不能和他比的,白色恐怖下的朱自清借以荷塘月色,来抒发自己的浓浓乡思情,和对时局的不满。而现在我就如同朱自清一样心中的痛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记得,我和她的初遇也是在那个荷塘月色的季节里。那天她穿的什么我大抵已经不记得了,只是隐隐约约记得我们是在补习班认识的。第一次见到她我便深深的被她所折服了!其实有的时候人真的很奇怪,喜欢某一样东西或者某一个人,有的人需要用一生去纠结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但有的人只要见到一次或者一面时,便会深深的喜欢上她甚至是爱……

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很快元旦便来了,在元旦来到的前一天晚上,谁都没有想到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不!应该说是她在我的心目中发生了改变!我记得元旦前夕她买了一条比较中性的围巾,但是随后又后悔了说什么要卖给别人。我看见后便对她说要不卖给我我?但是她觉得吧,这围巾毕竟是她买的,转卖给别人不好尤其是我!但是在我的轮番进攻中,她还是败下阵来,决定明天晚上把围巾卖给我……有的时候上苍总是爱和柔弱的人类来了开玩笑,有的时候甚至连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我满怀期待晚上卖那条围巾的时候,我却被老师留下来布置元旦晚会的教室,手机又没电。我便爽了越,但是她却苦苦的等了我两个小时,可我却浑然不知。

想到这时眼泪不自觉的流了出来,也许我就是个懦弱的人吧,又或许眼泪真的能够解决一切吧。

风变得越来越大,湖面又因风的关系波浪四起。荷叶也附和着风左右摇摆,水里的鱼儿早就不见了踪影岸上的我又岂不是和水中的月光一样?因为某个人而变得残破不全……

相逢岂是在梦中,红尘花开开各不同。三生有幸三生石,一世香泪付东方。

“年”的寓意和联想

文/司马牛

称春节为“大年”,称元旦为“新年”,这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习俗认同,而且是国家法定假日的制度安排,春节假期长于元旦,由此可见,国人对过大年的重视。

这让我不由想到古人对“年”的不同理解。“年”字的甲骨文、金文作谷穗成熟下垂之象形。《说文解字》说“年”:“从谷,谷熟也。”作为农业收获以后的一个标志,自然要祭祀天地、祖宗和享受一年的劳动果实,于是过年的习俗就延续下来了。《白虎通》解释道:“年者,仍也”,是指时间段延续性,年复一年,似水长流不复返,其中蕴含着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不过,我觉得更有意思的解释是《释名》上说的:“年,进也,进向前也。”

这意思无非是说,时光催人,永生永世,无以懈怠。“年”,不仅标志着五谷丰登、吉庆有余,还标志着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奋斗和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但有不少人对此似乎缺乏了解,他们觉得现今日日似过年,早已提不起什么兴趣。或者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或者事业不顺,索性“躺平”;还有的觉得自己操劳了大半辈子,也该歇歇脚,混上几年,退休算了……殊不知,没有辛勤的劳作,也就没有收获的喜悦,没有砥砺前行,也就体会不到休息的真谛。

苏轼有言,“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如果过年休假这几天,暂且告别忙、烦、累的常态,享受一下慢、静、思的休闲,通过短暂的“躺平”使身心得以调整、精力得以积蓄,再寻发展空间,那非但不应受到诟病,还应得到理解和支持。如果因为环境复杂、竞争激烈、生活艰难,而甘于过一种自我放弃、毫无激情的生活,那就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了。试想一下,如果世人都选择甘于“躺平”,那么国家未来该依靠谁?时代进步又该指望谁?

这样想来,心上更觉得“年”这个字的分量。也许,一年里有不少值得回顾的进步,但它和失去的时光相比,和我们担负的历史责任相比,不安就会悄悄爬上心头。因此我觉得,任何骄傲自满的情绪,任何自我放纵、不求进取的“躺平”,都是可怕的漠然和生命的虚掷,在“年”面前,都是站不住脚的。“年”应当成为“时不我待”“要赶紧做”的提醒和鞭策。

年,进也,进向前也!我们都应该给自己一个善意又急切的提醒,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满怀豪情奋勇向前,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更美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