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美味文章

2022/12/15经典文章

美味文章(精选20篇)

记忆中家乡美味系列之烙馍

文/枯藤残鸦

烙馍,虽然也是贾汪三大面食之一,但在我们老家农村,却比不得煎饼那样深入人心——餐餐必备,如果哪个嘴刁的男人娶了个手脚麻利的女人,他也会隔三差五,惬意的享受烙馍的美味。说起来,烙馍在农村不能常登餐桌,这并不代表它的美味逊于煎饼,主要在于它的制作比起煎饼,相对繁琐:需要一个人擀坯子,一个人在鏊子上翻,而煎饼把大鏊子放下,点上火一个人即可。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吃烙馍,一定得趁着农闲时候,母亲早早起来,先活上一大块面,放在一旁醒着,忙着在院子里支鏊子:寻上三块大小相仿砖头或石块,成等边三角形放好,把用铁或铝倒成的状如锅盖的鏊子支上去,鏊子的三个脚一定要支在砖头和石块上,如果感觉不稳当的,还需要再找一个瓦片垫上,而一旁的我们总是不用吩咐就会主动背上粪箕子,跑到家前或院后草垛上扯上满满一下子柴草,堆在鏊子前备烧火用,再我们很小的时候,要想吃顿烙馍,母亲总要提前一天和东院的婶子或西院的大娘说好,请她们来帮忙,两个人说着笑着,手脚麻利不一会一摞香喷喷、热腾腾的烙馍就出炉了,一旁的我们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期待着“嘎嘎”的诞生,母亲每次总会把最后一个面剂子,擀成小鸭子的形状,熥熟,我们雀跃着,迫不及待争抢着 “嘎嘎”, 由于太烫了,抢到手的人只好一边用嘴吹着,一边从左手倒腾到右手,一不小心,又落到了别人手上,一时间满院子充斥着我们的嬉闹声,这时候的母亲总是站在一边笑吟吟的看着我们。

小时候我们姊妹四个对烙馍 “嘎嘎”的喜爱,毫不逊色于现在小侄子对美羊羊和喜羊羊的着迷,我不晓得烙馍“嘎嘎”是母亲的独创,还是老辈就留下的念想,小时候总是不解其意,现在想想一定是因为它状如小鸭嘎嘎叫,故而得名,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我们没有电视,没有图书,更谈不上拥有精美的玩具,而一个充满着爱心的 “嘎嘎”给予我们童年的却是幸福的回忆。

而我与烙馍,还曾有过一次记忆犹新的故事。

小学5年级,父亲望女成凤,把我转到了教学质量相对好的镇上中心小学,不能住校,我就寄居在大许街上的表姨家,平时跟着本家姑姑在大许高中蹭饭,晚上在表姨家休息,碰上阴天下雨,偶尔也在表姨家吃上一、两顿饭。表姨在镇里开了一个轧面房,两个孩子又小,一天到晚忙活,十三、四的我,嫣然成了他们的小帮手,给我备着一把钥匙,放学回来,帮助喂圈里的三口大肥猪或是给简单做上一顿饭:熬一锅稀饭或是擀点面条,最让表姨高兴的是我能帮她翻烙馍,表姨早起活好面,她擀皮子,我翻饼,配合的很好……由于我手脚麻利,人勤快,表姨也很乐意我偶尔的蹭饭。那时候人小心眼蛮多,往往是如果今天我给表姨帮忙了,晚上叫我一起吃饭,我就高兴的去,如果值日或写作业回来晚了,即使肚子再饿,表姨夫再喊,我都不出屋。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小生初考试,我早早起床,合计着先到到街上简单吃个早点,就去考点。正收拾着准备出门,厨房里正在忙活的表姨喊我,让我帮着翻烙馍,看着时间还尚早,我赶过去帮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熥好的烙馍已经一大摞,而案上的面团还有一大堆,看着表,离考试规定的8点钟还有不到15分钟,我心慌起来,手里的烙馍也逐渐变了样,一会半个糊了,一会半个生了,表姨发现了我的异常,问我怎么了,我还不好意思说,只是支支吾吾,说该去上学了,表姨说上课不是8点半吗,早着呢,我小声的回答今天要考试,提前半小时,表姨不以为然,是什么考试还要提前呀,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提高了声音“今天是毕业考试,我是在别的考点”,表姨一听急了,埋怨起我,你也真是怎么不早说,现在连饭也吃不上了,怎么办,赶快卷个烙馍走吧,我拿起一个烙馍,边吃边一溜小跑,离考试还有5分钟,气喘吁吁的我终于走进了考场,那次毕业考试我取得了大许镇第三名的好成绩。而儿子今年也是小升初,为了儿子,老公全力以赴,每天早晨变着花样的准备早餐。同样的童年,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这就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今天幸福的小皇帝,哪里会想到他的父辈、母辈甚至于他的爷爷辈曾经走过的心酸日子呢!

慢品八月瓜

文/郭华悦

八月瓜非瓜,形如芒果,又有“八月炸”和“土香蕉”之称。

老家的山区密林中,多的是八月瓜。一到成熟的季节,八月瓜就自动炸开,露出白嫩圆润的果实。香甜多汁,细腻可口,是口味绝佳的野果子。

年轻的时候,对于八月瓜,堪称又爱又恨。那时,八月瓜成熟的时候,母亲每天从山里回来,总会顺手捎几个八月瓜。漫山的八月瓜,一到成熟时节,遍地都是。但如何挑选最美味的八月瓜,也是有讲究的。母亲带回来的八月瓜,上头大多有鸟雀的啄痕。母亲说,鸟雀啄过的,味道特别香甜。

也确实如此。鸟雀特别青睐八月瓜,但每次都是挑最甜的啄食。八月瓜炸开后,若是没有及时吃,会慢慢因与空气接触,而变得有点干。所以,就得挑刚炸开的八月瓜。在这点上,鸟雀可比人类有经验多了。

但那时吃八月瓜,却容易犯了吃八月瓜的忌讳,就是心急。

八月瓜堪称是集甜与苦于一身的瓜果。瓜瓤香甜多汁,但这美味的瓜瓤中,也埋伏着“地雷”,就是八月瓜的瓜籽。这瓜籽,味道苦,而且不是一般的苦。若是不小心嚼碎了瓜籽,一股苦味在口中蔓延开来,令人直皱眉头。

所以,吃八月瓜,就得一个字,慢。可人年轻时,哪慢得下来?拿起八月瓜,往往一顿狼吞虎咽。而且,那时日子匮乏,八月瓜又是难得的美食。美食当前,哪能慢下来?结果,一顿八月瓜,吃得时而皱眉,时而欢心。苦与甜,在味蕾上交织,让人爱恨交加。

而如今,上了年纪,再尝八月瓜,节奏却不同了。美食依旧,但心境已非。人到了一定岁数,学会了沉淀,也变得沉稳。这时,再来品八月瓜,便能慢慢地、细细地品尝各种美味。

有时,先把瓜瓤里头密密麻麻的瓜籽挑出来。挑净了,抓起八月瓜,一口一口地尝。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吃法,就是吃瓜,不吐瓜籽。吃进瓜瓤后,细嚼慢咽,轻轻用着力。特别是,不能嚼碎瓜籽。接着,瓜瓤和瓜籽,一并吞下肚子。所以,这也就特别考验人的耐性。眼前是绝佳的美味,但却不能急,不能用力,得悠着点,可见吃的人也够费功夫了。

但值得费功夫的,自然是好东西。如今,每次吃八月瓜,就已经懂得,最美的事物,往往是隐藏在最琐碎的麻烦中。只要有耐心,一层层剥开,细嚼慢咽,终究能尝出令人叫绝的美味,也不枉这大半日来的辛劳。

八月瓜是如此,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人生走到了晚年,急吼吼的节奏是无法领略夕阳风景的。唯有放慢,用一颗细火慢炖的心,才能让人生的夕阳熬出最动人的滋味。

家乡美味系列之香喷喷的芝麻盐

文/枯藤残鸦

昨天跑现场,从山上下来时已经一点多钟,一行人饥肠辘辘,因为下午还得继续工作,为了节约时间就谢绝了所里同志去镇里吃饭的好意,在朱古村头一个小菜店里解决午餐。

大家饿极了,一坐下来就吩咐老板快点上点东西垫垫,50多岁的老板娘一边和我们寒暄,一边麻利的从厨房端出一盘黄灿灿粉末状的东西,老远就闻着一股扑鼻的香味,我惊喜的叫着“呀!芝麻盐呀”

“是呀,早晨我才熥(念teng)好的,香着呢,先卷煎饼垫一下吧”老板娘笑容满面,

“这个最好了”

“我好久没有吃过了”……

大家一边说笑着,一边伸手拽煎饼,

一会功夫,一摞煎饼并大家瓜分一空,

盘中的芝麻盐也被消灭精光,

一桌人各自手中握着一个卷了芝麻盐的大煎饼卷,吃的津津有味。

芝麻盐,农村女人们都是制作高手:用白或黑的芝麻,挑出杂质,洗干净,放到烧热的铁锅里,用文火慢慢炒熟,用徐州的方言说就是熥熟,放凉了倒进碓窝子捣碎,拌上少许盐即可,芝麻盐看似制作简单,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和耐性,往往掌握不住火候,火太旺或翻炒慢了,就会糊,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熥过了,不好吃,会有一股的苦味让人难以下咽,芝麻盐制作方法简单,耐储藏,更因为美味,成为当仁不让徐州地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无论在以往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现在,熥一盘芝麻盐,装进瓶子里,既是主食,也是零食:放学的孩子打开了挖上满满一勺,眯着眼,惬意的放进张的大大嘴里,抹抹嘴头,转身跑出门和伙伴疯去了,收工的男人干了一上午或一下午活,饿极了,掀开煎饼框,操起两三张,铺开了,放上一两棵大葱或青辣椒,夹上两勺芝麻盐,卷好,两手一上一下握住头尾,蹲在屋檐下,狼吞虎咽,吃的满头大汗,此时他们的世界里似乎除了炕头上老婆孩子,就是这个辛苦劳作后卷着芝麻盐的煎饼了。

而芝麻盐留给我的滋味,不仅仅是满口余香,更是童年中那段既苦涩又幸福的时光。家中弟妹四人,我排行老大,5年计划生育,使我比大妹大了五岁,随后一年一个,母亲又生了小妹和小弟,那时刚包产到户,当生产队会记的父亲,养不了四张嗷嗷待哺的嘴,无奈背井离乡,在青海格尔木大沙漠中当筑路工,母亲用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照顾孩子和种四亩地的担子。

孩子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生我时大出血),娘家(姥姥瘫痪在床)和婆家(后娶的奶奶只比母亲大不了几岁,也拉扯着一帮和我们相仿的孩子)又没有人可以帮村,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

平时饱腹的也就是煎饼、咸菜和稀饭,有一次姑奶奶又来看我们,带来了一大包自种白芝麻,让母亲熥好给我们解馋,母亲在厨房忙碌着,香味在院子散开来,四个小脑袋挤在厨房门口贪婪的吸弄着鼻子,母亲把炒好的芝麻放进门口早就被我们刷的干干净净碓窝子“砰——砰 ——砰”一下,又一下,不紧不慢捣着,偶尔蹦出一点沾在碓窝边,几只手争先恐后的伸出去蘸,迫不及待放到舌尖上,香气瞬间在口中散开,迟迟不愿咽下去,然后又瞪大眼睛瞅着下一次的好运。

香喷喷的芝麻盐在热烈眼神注视下终于新鲜出炉,我们围着母亲,像嗷嗷待哺争食的小燕子,每人分得一个卷了芝麻盐的煎饼,老老实实坐在院中的小凳上,大口小口的吃着,母亲把剩下的小半盘装进了一个空罐头瓶,放到了我们够不着的地方——菜橱柜顶。

母亲下地干活去了,我没有像平时一样锁上大门,带着弟妹去找伙伴们疯玩,四个人心照不宣,都在想着刚才的滋味,都在惦记着那半瓶芝麻盐,我们心不在焉的在院中玩耍,确定母亲走远了,我故意问弟妹想吃芝麻盐吗,一个个争先恐后,美味的诱惑使我们“铤而走险”。

我把两个小凳子叠在一起,让弟妹扶着,自己小心翼翼爬上去,使劲踮起脚,伸开双手才刚刚碰到柜子沿,我仰着脖子,努力着,脚下的他们一边叽叽喳喳给我出主意,一边恨不得自己爬上来,鼓弄了不晓得多久,我的脖子又酸又疼,就差这么一点,美味始终就在我们之外,只好下来边休息边想着办法:大妹说再搭一个凳子,小妹说,你抱着我……试了几个方案还是无功而返,最后还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拿竹竿往下投,几个人在下边接,不敢太用劲,怕投偏了,劲小了,瓶子又纹丝不动,如此反反复复努力几次,瓶子终于被投到了柜子边——美味垂手可得,四双眼睛注意力都放在了那头顶之上——装着美味芝麻盐的罐头瓶,我双手抱紧竹竿,一边吩咐他们注意了,一边屏住了呼吸,准备着手一搏。

玻璃瓶终于掉下来了,我一阵欣喜

“砰” 乐极生悲,瓶子竟然硬生生砸到了我的头上

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我忘了接瓶子,玻璃瓶掉下来,摔在了地上,顾不得美味的芝麻盐撒了一地,我赶紧扔了竹竿捂着头,感觉一丝温热的东西顺着头发流到了脸上,我用手一摸,一股子腥味弥漫,低头一看竟然是满手的血,“砸破头了”,疼痛和鲜血让8岁的我恐惧的瞬间大哭,此时身边的弟弟妹妹也被我的大哭和满脸血迹吓到,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隔壁的婶子,跑来见到我这幅摸样,赶紧到地里叫来了母亲,看着一定狼藉,母亲心知肚明,她没有责备我什么,赶紧背着我就往大队部旁的卫生室跑去,晚上,因祸得福,我享用了一个我们农村只有受伤才能享用的特殊煎鸡蛋:拿一个鸡蛋打散,放进平时家里盛饭用的大勺子,再绞碎一小撮麻绳,和鸡蛋一起搅匀,在院子中支起一小堆火,慢慢煎,直到熟,虽然只是一个鸡蛋,但由于勺子只有拳头般大小,等熟也需要一个过程,我当时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不用厨房里的大铁锅里,那有多快呀,现在想想,一个鸡蛋如果打进一口大铁锅里,还不够粘锅底的呢。

上次回家,母亲又炒了一锅芝麻盐,并一份份分好,让我们带回去,这,又成了儿子的最爱,只是他哪里能想到,为了这美味的芝麻盐,他的老妈——我还曾付出“血的代价”呢!

最美味的冰淇淋

男人走得匆忙,留下她独自带着十岁的儿子,相依为命。

虽然没有办法让儿子住宽敞的房子,她却坚持要让他读最好的学校,穿正版的NIKE运动装,喝进口的牛奶。在她心里,儿子已失去了那份原本属于他的至爱,她不忍心再让他感觉到自己与其他孩子的差别,所以哪怕再苦再累,也要为他创造足够好的条件。

为了挣够开销,她半天在菜场卖菜,半天在五星级宾馆做保洁,每月赚得三千多块。保洁是宾馆老板同情她专门给腾的活儿,她从心底感激这位年轻有为的老板,却深知穷人与富人的天壤之别,从来没敢跟他说过一句话,哪怕是道声谢。老板却似乎不嫌弃穷人,平日对她和其他服务员问寒问暖,还多次让她把儿子带来宾馆玩。可她想到宾馆偌大无比,连最小的洗手间也比自家房间大,到底担心儿子承受不了这种富贵与简陋的巨大落差,一直没敢带。

宾馆举办20周年庆典,老板找到她商量:“今天你能不能晚点回家,帮我多留意宾馆的卫生?要是放心不下儿子,就去把他接来,跟我们一起吃晚饭。”老板考虑得周全,她没有推脱之理,仓促地接来儿子,带着他悄然从侧门进入。

儿子被宾馆富丽堂皇的装饰吸引住,疑惑地问这是哪里?她傻傻地笑,隔了很久才说:“这是妈妈朋友的家。”儿子欣喜地望这望那,她在一边责骂起自己不该撒谎,转而又想到自己的清洁工身份,儿子根本无法接受它,这才原谅了自己。

她担心没见过世面的儿子会在贵宾面前闹笑话,犹豫再三,把他带进一间少有客人去的洗手间里,然后端来一杯冰淇淋和几片鸡翅,叮嘱他待在里面吃,不许出门。儿子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气派的洗手间,对洗漱台和上面摆放的瓶瓶罐罐好奇不已,问她,这又是哪里?她故作镇静地笑:“妈妈带你出席宴会呢,可你还是孩子,不能跟大人一起用餐,所以我朋友专门为你准备了这个单间。”儿子迟疑地点了头,不再说话。

半小时后,她忙完活来找儿子。远远地,她望见洗手间的门敞开着,灯光从里面射出来,惊惶地跑过去。眼前的一幕让她惊诧不已:儿子将冰淇淋放在洁净透亮的马桶盖上,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享用着它们,旁边老板也跟他一起,盘腿坐在地上,吃着另一杯冰淇淋。

老板见到她,抹了嘴起身:“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冰淇淋,你要不要也尝尝?”她呆呆地站着,不知说什么好。

老板把她叫到一边,说起刚刚发生的事。原来宴会开始后,老板没有看见她儿子,便离开酒席四处去找,最后在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他。老板见他将冰淇淋搁在马桶盖上,诧异地问,你怎么在这里?孩子想了想,答:“我妈说这是她朋友特别留给我的单间,让我在这里吃冰淇淋。你是谁?这冰淇淋看上去味道不错,不如我们一起品尝吧?”

她准是担心儿子会影响宴会,才委屈他呆在洗手间里用餐!那一刻,老板决定替她保守住秘密,于是高兴地坐下,与孩子一起围着马桶盖吃起冰淇淋。两人越吃越开心,吃着吃着还哼起了童谣,似乎压根不记得这是在洗手间里。

讲完这些,老板友善地说:“每款冰淇淋都是水的善意和成全。如果它能让孩子体会到甜蜜自在,我们何不与他们分享呢?”

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却还是不敢与老板共餐,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老板无奈地笑了,转身又去大厅端来食物,放在马桶盖上,与她儿子有滋有味地吃着。孩子吃得喜笑颜开,到实在撑不下去了,这才搂住老板的脖子,郑重其事地说:“下次,我们还吃一顿冰淇淋大餐!”老板用力地点了头。

回家的路很长,儿子一路都走在前面,耷拉着头不说话。她也沉默着,想着心事。进到家,她弓下身去脱鞋子,他忽然从后面抱紧她,轻声说:“妈妈,请你替我谢谢那位叔叔,感谢他陪我共进晚餐,还让我确信自己的母亲是天下最值得尊敬的母亲。”

她怔怔地望着儿子,不明白他话里的含义。

“其实,我早就知道那里不是你朋友家,也知道你把我关在了哪里。”孩子到底还小,谎言藏了一路便再也藏不住,呜咽着说,“可是叔叔却让我明白,这世间还有很多东西,比在洗手间吃冰淇淋更重要,更值得。”说完他摊开手,露出一瓶印着“香格里拉宾馆”的洗手液,半边已被握捏得深陷了下去。

她这才知道,儿子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在洗手间里吃冰淇淋,并非幼稚亦非糊涂,而是与老板一样,都是为了替她圆上那个谎言,替她维护住母亲的尊严。

原来人间的爱,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施爱的人是否真正替自己着想。好比冰淇淋,成分是什么不重要,只要它看上去能让人赏心悦目,化入口中能令人心旷神怡,这就够了。

美味的宴

文/杨暖

宴是一个很美的字。它的字面意义是在太阳下山、月亮尚未升起时,一家人平平安安聚在一起食酒饭。其中的“晏”既是日出清明,平安意。如此想来,每日晨昏之间,倦鸟归巢之时,我们皆向着万家灯火之处的每一个温暖巢穴奔去,有亲人友人的偎依,有温热可口的菜饭可食,哪怕寻常食物,都有了值得被珍重的理由。

由此很喜欢一个大词“河清海宴”,读一读,有着很清扬、很开阔的美感,河水清清海上风波定,这是家国平安,天下太平的大气象吧。

真正好的宴会,并不指那些星级酒楼里一桌子陌生面孔组局,推杯换盏、锦衣玉食而不解食物味,那时的宴会更像个华丽丽的局。

我喜欢的,好的宴会应该是一餐一饭一期一会,有亲爱的人们一起安心且舒心享用的,一室雍雍,优游怡然,大家吃饭最要紧的是吃饭的人能舒舒服服呆着,两人好,三五人六七人也不嫌多,彼此有相和的气场,愿意分享交流。这是美味的宴。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时常要邀请嘉宾出席活动宴会,并以工作人员的角色陪同嘉宾就餐。每每,越隆重的宴会,内心越要拘束不安,姿态不好看,身体语言也不好看,我从来没有真正融入过那个气场。而面对旋转餐桌上一道道精致漂亮的食物,食过之后的味道,基本上也是轮廓不清,一团模糊的状态,可见心境多么影响着人的脾胃。回想起来,我在一次次酒宴上留下的背影,多半是黯然失色的吧。

也有例外。有一回去广州参加某杂志的客户答谢晚宴,是一间大酒店的十六楼自助餐厅,站在窗前可以望见珠江的点点楼船。我和两个同事找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下,点餐很少,基本以蔬菜和水果沙拉为主,少许肉食,小白瓷盅里一客清汤。大鱼骨煎得黄黄的,又无多余的刺,可以细细咀嚼那种香香的味道,且不用担心晚上吃下去很多肉。

那个晚上,现场乐队中有一个黑人姑娘是主唱。吟唱一把蓝调,意境颇为低回。自助餐厅是纵深形的,有一种曲线流波的设计感,客人自助就餐,既使有人走动着,也不会觉得喧哗,有沉浸下去的舒适感。那晚徘徊在餐厅中的小夜曲,仿佛流水一般迂回荡漾在客人中间。窗外那远远的流水,窗内那潺潺的声音,珠江夜晚的迷人一魅,可叫人销魂?

还记得那晚散场后,司机开车回城,夜色如雾。提起现场乐队的黑人姑娘,车上同事甩出一句话:少女的面容少妇的眼神另加一把中年沧桑的歌喉。嗨,我至今记得这话。也不算煞风景吧。

我将要离开南方时,娴带我去见朋友。在番禺区的一个别墅庄园里,粉墙黛瓦。华樾家住这里,她原是广州一所大学的老师,近年辞了职,旅行、学佛、读书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娴正为小女的教育煞费苦心,想要寻到贵人相助。我们聊起每个人成长的际遇,华樾是那个很善于倾听和引导的智者,极有耐心等待对方把一段话说完。

中午,华樾留我们在家吃简餐。披萨饼,台湾抹茶小点,蜜柚与橙子,还有她亲手泡的茶。食物简单,而细心的搭配,吃起来很舒服。三人边吃边聊,聊天的气氛一直都没有中断。我对客厅的那张红木大桌印象很深,桌上有茶,有墨,有画,有食盒,有果盘,有铜钱草,这张三米来长的红木大桌,便是茶台,是餐桌,是书案,是会客交友的佳座。是深秋,外面落了一点雨,打开客厅的灯光,一室光晕暖黄,只令人觉得舒适踏实。我光脚穿靴而来,女主人给我找了双棉袜裹上。

那是我第一次见华樾,随后我就离开了南方,近期再没有机会再见聊天喝茶。想起那天的会面,三人内心与内心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红木大桌上的茶水与食物,有种温暖真的是一见如故,简单而弥久。

老上海美味小吃

文/鲁守龙

鸡鸭血汤是老上海一道颇有特色的点心。从当天早上菜市场活宰鸡鸭的血滴入含盐水的水中,经搅拌后凝固,整盆倒入沸水中,煮成盆型、棕色凝固的血块。再把鸡鸭血块切成一立方厘米左右小块,汤料就是白开水,但碗中加调味品,味道就来了。另外汤面上撒些葱花、香油或辣油,其味必是鲜美的,少许葱花撒上香麻油,煞是吸睛。伴有扑鼻的香味到了口中既有鸡味又有鸭味,滋味混合,又特别爽口。一碗下肚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排骨年糕也是我很喜欢吃的。年糕是长椭圆形的,加热后置于盆中,排骨在热锅中不停地烹饪,有客人要食用,一个小盘放入两条糯软的年糕,上面压一块热腾腾的大排骨,关键是在排骨年糕上浇上一些秘制的甜面酱,这酱一加,排骨及年糕的滋味就大不一样了。想当年,摊主们为了吸引顾客,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极其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品位,并且各有一手绝活,吊住市民舌尖上的味蕾。

海棠糕是当年上海青年和学生儿童钟爱的点心。它是用一个铁桶,做成煤球炉,一个铁板锅,做成像海棠花,梅花等花型的模型,先在底部浇上一点油,将面粉和成糊状,加入糖和香料,倒在铁锅模型的底部,然后,把豆沙、奶黄放在中间,再倒上面糊,把铁锅放在煤球炉上烤熟,待海棠糕快熟时,用刷子蘸上一点油,把海棠糕表面涂上一层,再在海棠糕表面放上1-2枚西瓜子仁,还有红绿丝,烤熟了的海棠糕金黄色的真是可爱,比一般蛋糕不知要好吃多少倍。

豆腐渣,难忘的美味

文/杨友

现在生活好了,衣食无忧。农家的饭桌上,饭食是白米白面,菜,也颇讲究色、香、味了。

回想过去的艰苦岁月,稀粥照人影,野菜蘸盐水。我小时候,村里好多人家一年吃不到油水,更谈不上酒肉。到了农历年根儿上,做一回豆腐就很不错了。年过完了,豆腐也吃光了,豆腐渣就成了饭桌上的佳肴。除了用白菜叶熬豆腐渣外,还把蒸熟的红薯捣烂掺在炒熟的豆腐渣里,做成一个个圆圆的薄饼子,放在高梁秆做的帘子上置于向阳处晾起来。白天日晒夜晚冷冻,折腾半个多月也就干了。孩子、大人出来进去拿一个,咔嚓咔嚓地咬。那薄薄的又脆脆的豆腐渣红薯饼子又酥又甜,真是人间美味!人们都把这豆腐渣饼子叫作“甜薄脆”。

豆腐渣不仅能用来做“甜薄脆”,而且还能上宴席。谁家给儿子办喜事的宴席上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油炸丸子。那丸子只用很少的面,掺很多的豆腐渣,合成拌匀,再放进少许白菜馅,揉成圆球球放进油锅里炸。炸熟用笊篱捞出来,往盘子里一放就像一朵朵绣球花!那金黄的丸子浑身疙疙瘩瘩全是剌儿,再放进荤汤锅烩,吃起来又酥又香还有点儿筋道……

没经历过贫穷的年代,你无法想象豆腐渣是多么好的东西!

其实不仅仅是前些年贫穷的农民把豆腐渣当成“宝贝”,古时候人们同样把豆腐渣看成美味佳肴,不忍舍弃。据说诗圣杜甫有一次被朋友请去进餐,朋友巧妙地用两只鸡蛋、青菜、豆腐渣做了三菜一汤。菜肴端上桌后,杜甫一看便高兴地笑了,感叹朋友的好手艺随即吟了一首诗,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朋友听了杜甫的诗连连称赞,不过他称赞的是杜甫四句诗绘声绘色地写岀了窗外的景物,岂不知杜甫这首诗每一句都一语双关,既吟岀了窗外景物更生动地描绘了酒桌上的菜肴——

“两个黄鹂鸣翠柳”——在青菜上放着两个鸡蛋黄。

“一行白鹭上青天”——菜叶上放一行用蛋白做的薄片。

“窗含西岭千秋雪”——炒豆腐渣佐以姜蒜。

“门泊东吴万里船”——清汤上漂着两个鸡蛋壳。

杜甫那首《绝句》写得实在绝妙,以致后来人们忽视了这个故事,今天流传的也许不是原样,故事也有些牵强,大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不过,在古代“豆腐渣”可以待客上宴席应该是真实不虚的……

豆腐好吃,豆浆好喝又极富营养,豆腐渣曾经那样好吃而又诗意盎然,我曾经对豆腐渣怀有深厚的感情。现在,我们老家村庄仍然家家自己做豆腐,从来不买现成豆腐吃,买的豆腐味道不行,而且太嫩——放在磁盘里,转眼间豆腐块“瘪”了,磁盘里“汪洋”一片……现在,我吃豆腐仍然不遗余力,但是,曾经引我口水长流的豆腐渣却无论如何吃不下去了。自己也想过:这不是“忘本”吗?心里不由得暗暗自责:抛弃那碗豆腐渣事小,忘记过去的苦日子就有一种负罪感……“成由勤俭败由奢”祖辈父辈流传下来的人生格言,现在还能在书报上、课堂上、会议上见到听到这样的字眼儿吗?有多少青年甚至中年懂得“忘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忽视勤与俭教育的现状,社会要是不腐败那可真的奇怪了……

灶台里的美味乡愁

文/李烨

同事回东北老家过年,微信上传了数张照片,那火红的灶膛,那氤氲在厨房里的水蒸气,那弥漫在空中的烟火气,让我感觉,久违了。

一个灶台引发的乡愁占领了我整个春节假期。忽然发现,上天是如此眷顾我,给了我那样一个奢华的接地气的不紧不慢的童年。那时没有平板电脑,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朋友圈,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有的只是白山黑水,绿草蓝天,童年的欢声笑语常常穿透老屋的墙壁在乡村的空中四处飘散。

温暖的灶台,总能给人心理上巨大的慰藉,灶膛里的火苗,照亮了我们的艰难岁月,让沉重的日子展翅飞翔。无论多么贫苦的岁月,只要屋子里有了一方土灶,只要土灶上升腾出热气,日子便有了生机,生活便有了希望。

三尺灶台是母亲一生都没能离开的舞台,她在袅袅炊烟和氤氲的热气中养大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每天清晨,我都会被母亲淘米、切菜的叮叮当当声唤醒。灶台上热气升腾,一天的希望也随着熊熊的火焰燃烧起来。一捆柴、一碗米、一瓢水,让清贫的日子变得温暖而真实。母亲像魔术师,利用土灶这个简陋的道具,每天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变换出不重样的一日三餐,保证了孩子们的营养均衡。

我常帮母亲烧火,她在灶上做饭,我在灶下烧柴,乐此不疲。一把蒿草放入灶膛,空气里立刻弥漫着大自然的清香,香气中带有太阳的味道。看柔软的火苗亲吻着锅底,听母亲一边在灶上劳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说什么已不重要,不过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春种秋收等无关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母亲说着,我心里便是安稳的。

故乡的炊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是老屋升起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精魂,是村庄在大地上的呼吸,是故乡上空恒久滚动的旌旗。每天放学回来,远远地看见自家的一缕炊烟扶摇而上,我便把心放在了最妥帖的地方。夕阳西下,父亲扛着锄头下山了,黄牛吃饱喝足哞叫着回来了,夕阳、炊烟、父亲和牧归的黄牛构成了一幅诗意祥和的乡村风景画。

粗茶淡饭万年香,那个简陋的承载了我一日三餐的灶台,在我的身体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让我固执而倔强地坚信,人间真正的美味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真正的美味就在母亲守候的灶台里,带着童年的味道、乡野的味道。

多年以后,我也成了一位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经常带着孩子回乡村,吃天然的灶火饭,怀着敬畏和感恩之心走进自然,走进乡野。看见灶膛里燃烧热烈的火苗,我瘦小的女儿兴奋不已,她一会儿抱一捆柴,一会儿添一把火,忙得不亦乐乎。饭菜都摆上了桌子,她依然留恋在厨房里,蹲坐在灶台旁,不忍回来。那火红的灶膛,燃烧的火苗,映红了孩子的脸,也为她营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一刻,我见到了当年的自己。

如今,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充斥着我们的视觉空间,没有质感,少了温度,一个个灶台转化成一个个开放而无烟的现代化厨房。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不求最快,只求更快,在奔跑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忘记了来时路。乡村日渐没落,壮年都出去打工了,考上大学的都不想再回来,也回不去了,乡村已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老屋虽在,但院内已是杂草丛生,灶台还在,上面长满了青苔。我们稳固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近几十年急速衰退着。

有关故乡的记忆渐渐褪去,留在生命里的只剩一种味道,那是母亲做的饭香,连同那弥漫在空气中燃烧的秸秆与牛粪混合的味道。青春已挥手作别,留在记忆里的是一种难言的疼痛。只想用自己的笔抒写故乡,凭吊青春,却没想到,故乡背后站着一个时代。乡愁之无处托寄何止是乡村沦落的结果,它是整个时代中,所有灵魂和精神被物质冲击得无处安放的状态。灶台留存在人们心底的记忆,不仅仅是那一弯台面、一柱烟囱、一簇火苗,更是炉火映照下母亲的身影,还有那万水千山也割不断的浓浓亲情,以及骨肉相连的血脉和落叶归根的遥远期盼。

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厨房,只剩下年老体衰的佝偻身影,站在灶台边,站在院子里,站在乡村缠缠绕绕的炊烟中,浑浊的目光一次次把儿女回家的道路望穿,静默无声。

最美味的泡面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

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着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一阵狠打。"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脏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着:"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啊,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孩子即使再年幼,也有他们的尊严,如果父母发现错怪了孩子,要勇敢向他们说:对不起!

去水乡品蟹

文/刘干

每年中秋以后,是螃蟹成熟的时节,膏丰油腴,陆续上市。南来北往的食客肯定没少打蟹的主意。那么作为季节性极品珍馐,在下口之前,你是否知道如何去享受既美味又健康的“横行介士”呢?这里大有学问。

首先是选材。根据产地不同,蟹可分为江蟹、河蟹、湖蟹、海蟹四种。不管哪种,选蟹时把握“四看”总不会错:一看青背,壳成青泥色,平光滑亮,背隆起,左右对称;二看肚白,脐腹甲壳,晶莹洁白,无墨色斑点,脐隆起;三看黄毛,腿毛长而呈浅黄色;四看金爪,爪金黄色,坚实有力。只要按照这些外在特征,精心挑选鲜活壮硕的蟹,都是蟹中上品。

其次是将蟹煮熟放凉后,蟹脚和蟹螯会自动与身体分离。品食时,蟹脚前端的尖爪是天然的吃蟹神器,可以用其挑取壳和腿中纤细的蟹肉,既不浪费食材,又能为吃货品尝美味增添乐趣。

接着将螃蟹肚脐部分的“蟹掩”去掉,掰开蟹身,将蟹盖和蟹身分离开来。先品味蟹盖部分,但壳里面的并非都能食用。要注意将藏在丰腴肥美的蟹黄中的三角锥形的蟹胃和六角形状的蟹心取出。蟹胃不能吃,蟹心可品尝。中医认为,蟹心是蟹身上最性寒的部位,肠胃欠佳的食客,吃时要特别当心,可适当搭配葱姜蒜末、香醋黄酒食用,用这些性温的调料来调和蟹心的凉性,有去腥、解腻、暖胃的作用。吃完蟹腹中的美馔后,将蟹身上梳状的蟹腮去掉,腮是蟹捕食的过滤器,脏东西都附着在上面,剔除后,就可放心大胆品尝了。待你在红油辣汤蘸料中,大快朵颐大呼过瘾之后,才发现那精致滋味绕了嘴巴周围一圈儿,穿透骨髓,直抵灵魂深处,会让人欲罢不能。

人的不同饮食习惯,会产生不同的吃蟹方法。有的喜欢煎炒烹炸,有的喜欢白酒醉蟹,有的喜欢清蒸,即把螃蟹洗刷干净后,不加任何佐料,直接上锅清蒸,美味天成。高端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法,突出了蟹的本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原生态吃法。明代著名学者张岱就说过:“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无他,乃蟹也。”

蟹最迷人的,当然是鲜美,有“螃蟹上席百味淡”的感觉。蟹不但味奇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钙质,是一种高蛋白的补品,对皮肤的角化滋补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螃蟹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宠儿”。一家团圆品尝蟹的美味,平淡的日子活色生香。

美味香甜冬至圆

文/黄淑芬

母亲是客家人,每年冬至必过,嫁给父亲后她把这个习俗也带了过来。她会在冬至这一天做冬至圆给我们吃,她说吃了冬至圆,日子才能团圆、美满。

做冬至圆,要用到糯米。冬至前夕,一个有太阳的晴天,母亲从米缸里取出预先留下的糯米,倒进簸箕里晾晒、挑选后,倒进木盆里用清水浸泡。

冬至节的前两天,母亲从盆里捞出已经浸泡得很软的糯米洗净。然后,端到石磨前,一勺米、一勺水地放进磨眼里,接着推起了磨。母亲的手随着石磨不停地画圆圈,转动的石磨发出优美动听的“咿呀”声。乳白色一样的糯米浆,源源不断地从石磨粗糙的大嘴巴里流出来。母亲推磨累了,就轮到我们上,先是大哥这个半大小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哥用蛮力气把磨子推得虎虎生风。但是,推了一会儿,母亲把他撵走,干脆自己来,母亲边推边对大哥说:“你虽然推得快,但是,你看一下桶里的米浆,有些根本没有磨碎,还有小颗粒。”

大哥不服气地和母亲争辩起来,并且,用勺子捞起一勺米浆来查看,我凑热闹地伸头上前看,母亲说对了,一颗颗小碎粒掺杂在浓浆中。大哥沮丧地把勺子一扔,坐在火灶门口一言不发。母亲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细的米浆,做出来的冬至圆才能口感细腻,入口嫩滑。”想不到,推磨也蕴藏着大道理在里面呢?

磨好米浆,母亲拿出一个干净布袋,让我和大哥牵住布袋四个角,母亲把一桶米浆全部倒进布袋里。捆好袋口,放在船形菜篮子里,然后压上一块大石头,把米浆榨干水。

冬至的早上,母亲取出结成块的糯米团,双手揉搓成一个个如鹌鹑蛋大小的圆子。有时,巧手的母亲还会换着花样给圆子包上芝麻馅、豆沙馅。要不然,就煮一锅带咸味的冬至圆。

看家人来齐,母亲吩咐我烧水。不一会儿,白的圆子,翻滚在暗红色的糖水里若隐若现,伙房里飘出一股姜糖的甜蜜味。母亲舀出三碗,摆上供桌。这时,不用母亲开口,我们已经等不及了,拥到灶台前,你一勺、我一勺地舀进了碗里。冬至圆的热,还有姜糖水的辣,让我们吃出一身汗来。正如母亲说的口感细腻、入口嫩滑。一碗下肚,意犹未尽。

端午节的美味

文/史庆友

在端午节的美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粽子和鸡蛋,弥漫着醇厚的粽香和蛋香,带给我无限温暖。

在端午节,人们总是要吃粽子的,还要在粽子锅里煮鸡蛋。如今,家乡的粽子制作比较复杂,外面是粽子叶,里面是大黄米及少许江米,再放上红枣、豇豆、红小豆、芸豆、绿豆、芝麻、葡萄干等,集红黄白绿于一体,外观美丽、香气满口。然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端午节吃粽子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黍子产量太低,生产队不愿意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地方弄黏米,上哪里去吃粽子?

小时候,端午节我虽吃不到粽子,妈妈却一定会煮鸡蛋给我。那时的鸡蛋要用来换灯油、食盐等,能在端午节吃上鸡蛋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总是舍不得吃,要把鸡蛋留着,每天还要拿出来闻闻。有时候,我会与小朋友玩撞鸡蛋的游戏,比谁的鸡蛋抗撞,到最后也没破的那个鸡蛋被称为“蛋王”。鸡蛋被我珍惜地留着,往往会留到臭了不能吃为止。

还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吃上了粽子。邻居五姑的丈夫到南方养蜂,用蜂蜜在南方换回了点江米及粽子叶。五姑给了我家两个粽子,这难得的粽子我只尝了一小口,那美味却是至今难忘。

时代变了,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极其丰富,粽子再也不是稀罕物了。但在老人们心中,那些传统节日美味还是不可少的。每年的端午节,姑姑总会让表弟给我送些亲手包的粽子及溜达鸡下的鸡蛋,不图别的,为了食物安全营养、味道纯正,也为了亲人间的一片深情。

幸福是给懂得珍惜生活的人的一份礼物。让我们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端午节常过常新!

花卉入馔多美味

文/芦笛

春季里各种鲜花竞相争艳,人们不仅可以赏花之俏丽,还可以品花之滋味,一道道花宴使人实现了视觉与味觉的完美融合,真正让人领略到了什么叫秀色可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采集新鲜梨花用开水焯一下,再用清水冲泡,这样不但能清除花中的涩味,而且能使花朵不走形。捞出后入盘撒上盐、麻油、味精等调料,制成极为爽口的凉拌花菜。梨花还可阴干泡酒,密封避光3个月制成的梨花酒具有润肺、清火、明目的功效。

早春季节,白玉兰傲然绽放枝头,硕大的花朵素雅洁净,将玉兰花瓣裹上面粉放在油锅中煎炸,不仅爽脆可口,还有润肺、止咳的功效。新鲜玉兰花瓣还能用来制作蜜饯、熬粥、泡酒。

榆钱是榆树的花朵,它没有杏花红、李花白那般娇美,却是不俏也争春。采集榆钱加入适量玉米粉、黄豆粉、精盐、味精、葱段、姜末等拌匀,再放入锅中蒸熟,这便是北方流行的榆钱蒸菜,不但色味俱全、松软嫩糯,还具有健脾助食的功效,适于久病体虚、脾胃虚弱、食欲不佳等人群食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饮食习惯将榆钱做成糖拌榆钱、榆钱汤、榆钱粥、榆钱饼、榆钱疙瘩汤等美食。

映山红是春天的使者,春天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是生吃凉拌的首选,摘一朵将尾端放进嘴里吮一口,甜津津的。将摘回的映山红撒上白糖生拌,吃起来微酸带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还可以将映山红漂洗干净后用沸水烫煮,再在冷水里漂洗两天,沥干后煮汤或与蚕豆等炒食,也很美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摘取含苞待放的杏花骨朵用淡盐水浸泡片刻,再用开水焯过放入冰水中保持其娇艳程度,然后与切好的黄瓜丁、食盐等佐料混合拌匀后即可食用。凉拌杏花不但清凉爽口,红绿相间的视觉效果更是赏心悦目。杏花晾干后与杜仲等制成杏花茶,具有活血补虚、美容养颜等功效。

晚春时节一串串一簇簇晶莹的槐花,如雪似玉,将槐花用开水焯一下,制成馅后和面做饼,清香宜人。还可以将槐花用开水烫后用油稍微炒一下,再加入葱及其他青菜拌成馅,用来包包子,是非常不错的美食。

虽然春天是品尝花宴的好时节,但其他季节也有许多花卉可以食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已开发的适宜食用的鲜花品种多达上百种,蕙兰、菊花、玫瑰、桂花、梅花、荷花、茉莉、百合、桃花,紫荆、夜来香、茶花等当属上品。这些花的花瓣既可凉拌、热炒,也可炖汤、泡茶。近些年来,以鲜花为主要原料的食品日渐流行,鲜花美味佳肴越来越受到食客们的青睐。

舌尖上的香味

文/GJ宝贝

燕子叫了,爱着北方,深情款款,飞成亮丽的风景线,村庄的上空牵起心的手,飞翔风轻云淡的洒脱,心的温度不愠不火﹔在田野的上空,扯拨着庄家荡漾的春心,拔节的力度朝气蓬勃。

燕子飞上新的房梁,搬弄着说唱调的娴熟,诉说段段春的妙哉。只有燕子叫了,才觉得真正的春天登上舞台,花草树木或者野菜的发芽才被激起了生长的诗意,可爱。几种适合尝鲜的野菜或者树芽,经过加工之后做成菜品,便成了舌尖上馥郁的香味清和。把一季希望的绿色情怀穿进四季,精气神十足。要问哪几种野菜树芽适合人品尝,得请教经验老道的农人,农人就乐道﹕莴苣、槐芽、香椿、苜蓿……让人品尝到嫩叶嫩茎嫩情怀,嫩叶嫩茎越长越可爱,仿佛笑着,没有伪善背后的阴暗,迎着风迎着阳光送出纯洁的吻。垂涎三尺的味蕾上氤氲着清爽,尝鲜尝新,品尝一种人生,忘掉一些糙叶,尝试一种新的嫩叶。

春到初夏,这些大自然的美味正恰到火候,嫩叶嫩茎清心爽口,还没长到糙口的感觉,所以得赶快行动,就像有些时机错过了又得等,或者错过就没了。

在春到初夏尝鲜尝新。提上篮子,领上你的孩子你的狗。走过长满野花野草的小径,走进了美味的深地。爬上树便摘到了槐芽香椿,蹲下去便摘到了莴苣苜蓿,装满篮子,叫上正在偷吃酸溜溜杏子的孩子回家。午后五六点钟的太阳撒满了大地柔和的光芒。树上的叶子迎着光的面似阳光般男孩微笑的痴情,背着光的面似女孩子般羞涩的温温柔柔。风儿轻轻地吹着,踏着轻快的步伐,挎着一篮野味,后面跟着你的孩子你的狗,回家做出原生态的美味。

从春到初夏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这几道新鲜的野味了,在妇女们的巧手下会放出美味的光彩。先要认认真真的把里面的杂草小土块拣出来,在清水里淘洗几遍,干净后择整齐。不论是香椿槐芽苜蓿莴苣,都要在滚烫的开水中焯成六七成熟,再把这些野菜野味捞入装冰水的盆中,双手将菜捏成拳头大小的疙瘩状,捏着捏着绿色的汁液便从指缝间流下来,滴落在盆中的水里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样做是为了充分的把里面多余的水分去掉,然后放上案板切段。最后,拿双筷子把菜搅开,放入油盐等各个菜所需的调味品。再一次充分搅拌,装盘,清香美味的野味便上餐桌了。

除以上的作法,可搭配小麦粉做成,饺子、包子、面条,如香椿加蒜加豆腐的饺子,浓烈的香味,刺激的舌头的味觉兴奋到高点。槐芽加猪肉葱末的包子,肉和槐芽加在一起充分的的吸收了猪肉的油腻。苜蓿加臊子的面条,面条煮好后捞入碗中,浇上几勺做好的苜蓿臊子汤,倒入少些香醋,就可以品尝爽口滑溜的美味了。浆水,浆水是用莴苣或者芹菜等制作而成,在天水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装酸菜的坛子。首先把莴苣或者芹菜切成细段,放入水中煮熟,倒入坛中,然后再烧一锅水用少许小麦粉勾兑,加上发酵的引子,一到两日即成浆水。做浆水面时,在炒锅里倒入少许油,将蒜片或者葱花炸成焦黄,投入浆水也叫炝浆水,烧开后,浇到煮好的面条上,加上炒好的韭菜,便是酸香溜爽的浆水面了。

这些草树或者野菜的叶子,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则是就人命的稻草,使我想到了父辈们经常提到的五八年到六零年那段忍饥挨饿的艰难岁月。每天领到少的可怜的口粮,根本无法填饱肚子。大人们往往心疼自己的孩子,会把自己的分一半给孩子吃,自己宁愿饿点。人们的耳濡下,而小孩子就是听着这些事长大的,记住了很多的画面,人们实在饿的受不了了,就摘树叶挖野菜烧汤喝,而这些树叶野菜都是抢手的,因为大家都一样,树叶野菜没有了,就剥树皮,有人把榆树皮剥了,晒干,磨成粉,做成榆树面条吃,到天亮便看到剥光了皮的榆树白花花的枝干,裸露着,树也倒霉。还有的吧胡麻壳谷壳,磨成细末,烧糊糊吃。有些家长无能为力,迫于无奈便把女孩子嫁给他人,比如一背篓土豆,几十斤玉米面就是聘礼。有些家长什么都不要,只要自己的女儿有吃的能活下去。

那时温饱问题大于一切,只有了吃的才能活下去,迎来以后的新生活。这些画面给了我们多少启示,当下美好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又经过了多少人艰苦的奋斗,才给予了我们青年一代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应该忆苦思甜,尤其青年一代,坐享其成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绝不是出路,在父辈们打造的土壤上,更应想到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奋斗,打造更加精彩纷呈的天地。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一点点提高了,从解决了温饱到现在要奔向的小康之路中国梦。如今的人们不但要吃的饱,还要吃得好,搭配营养均衡精细的膳食,一不小心会导致各种富贵病或者肥胖。现在吃这些野菜只是为了尝鲜尝新,称之为原生态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变着花样的品尝。除了自己吃,还可以出售到集市或者菜市场卖,深受人们青睐,打工之外这可以增加额外的收入。在市场经济下,如果谁能将这些草树芽野菜做出自己的品牌。并且名震四方,那谁便是强者。

生活是不断在变化的,饥饿的年代里绿色的忧郁里人们努力的生活着,尽管活的狼狈不堪,但依旧不放弃。后来经过人们的努力战胜了饥饿,口袋里的钱便开始增加,绿色长啊长,到如今我们要

奔向的和谐富裕民主的小康路中国梦,绿色一定会绽放成林园,长满中国地。如今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看着舌尖上的中国了,富裕的国度里中华千年的美味,便可以在充足的食材里升华传承。如今我就可以轻松的写完这篇文章,基于吃得好穿得好,所以才精神好。

吃鱼头杂议

文/庄学

过去,我们不会吃鱼,更遑(huáng)论吃鱼头了。一条鱼被置于餐桌上,服务员顺手就将鱼头转去朝向了主位,然后是众目转向坐在主位上的人,相互会意一笑,相互谦让一番,一番鱼文化的弘扬,一番礼仪之邦的实践,主位上的人就用筷子比画着那鱼,嘴里让着他人:你动,你动动……于是都开始动了。先被扒去的是鱼身上的肉,而后是鱼背上的带有小细刺的脊肉,最后是尾上的薄肉,只有鱼头方能留得全颜。

当然,时代也在不断地进步,美食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关于吃鱼,通过南北方的交流,鱼头作为单独的菜品,进入到我们的耳目口舌中。凡是单独成菜的鱼头,必定是大鱼头,顺着中间一劈,鱼头便俯卧于大盘之中,经过烹制,表面浸上鲜红的辣酱,周边铺上绿莹莹的香菜,那鱼头的香味就随之蔓延开来。不过,真正吃起来,大多数人还是把筷子指向与鱼头紧紧相连的那部分肋骨肉,而鱼头部分吃的人还是少,不知是矜持还是什么。

其实,吃鱼的美味在鱼头。郑板桥曾云“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想必一帮文朋诗友在江边酣畅淋漓地饮酒赏月,美人在侧做鱼头下酒菜,这是多么豪爽多么难以忘怀的场景呀!而在旧中国,有则故事就是说土匪刀客以鱼头验“票”的典故,端上一盘鱼,看“票”先吃鱼的哪个部位。先吃鱼肉的,大约是寻常人家,赎金嘛,就少点;如果一筷子冲着鱼头叨下去,那就绑住肥票了,赎金可以漫天要价。鱼头,只有常吃鱼的人家,才能真的理解与品尝鱼头的美味,而缺衣少食的人家,吃鱼就是为了吃肉。

现今吃鱼,于寻常百姓家也算是寻常菜了,然而,深得鱼头美味的也一定不在多数。与理解和品味一样,真正能把鱼头吃得标准的也为数不多。吃鱼头,也要有顺序。依照鱼唇、鱼脑、鱼皮,然后鱼肉的顺序吃下去,这才能充分领略鱼香、辣香、椒香、卤香的意味。水乡的朋友告诉我吃鱼头的八字诀:一慢一快,一吸一停。鱼皮较为筋道,要细细地品味,鱼唇和鱼脑滑溜则要快,一吸而入,然后停留在口中片刻,感觉松软华嫩,不等咀嚼就已经溶化了。伴着卤水的厚重浓郁,以及醇香激烈,在咀嚼的过程中,不觉间味蕾就变了,唇齿之间也悠悠地冒出一股狠劲和霸气,这分明是一种行走江湖的气概。

对于吃鱼头的兴趣,我还是在部队里学了武汉人吃鱼才产生的。那是一次过年时会餐,连队百十号人在大餐厅里济济一堂,每桌都有大鱼大肉,直吃得天昏地暗,杯盘狼藉,每桌却留下了一个硕大的鱼头没人吃。只见一位武汉籍的仁兄围着桌子转,专捡那鱼头吸吮,食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十个鱼头都被那仁兄给收拾了。看我瞅他吃鱼头,仁兄便把吃鱼头的美味告诉了我,还说只要会用舌头就可以吃鱼了。后来,我在吃过一个鱼头之后,才深得鱼头的美味奥妙。

现在,每逢过年过节,我们大家族数十口人都要聚会,聚会少不了鱼。原来我以为我是独得鱼头美味的,没承想我弟弟的媳妇——也叫弟妹——也好这一口。于是,但凡有一个鱼头,亲友们都把鱼头留给我,有两个鱼头则我和弟妹一人一个,也算是代表男女各占半边天了。全家倒也其乐融融。

美食在精不在滥

文/朱国南

《归田琐记》中《小炒肉》载:杭州某秀才,娶得原明大将军年羹尧家败时遣散的一位侍女为妻。她在年府专司饮馔人员中只管“小炒肉”一菜。他得知小炒肉美味异常,流涎不已:“夫人何不炒来一尝,享享大将军的口福?”夫人笑他:“小炒肉,要取全猪中某部位精肉精烹而成。你一介穷书生,买肉论斤,我何以做得?”秀才无奈。不久,村里神社秀才值会首,分得供神的全猪。他喜冲冲抬回家让夫人一试身手。夫人一看说:“小炒肉用现宰鲜猪方可,此猪宰已近天,怕做不出年府那样的味道了。既你嘴馋如此,我不妨试试。”

她挑来拣去,割得一些精肉勉强为之。小炒肉烹好端上,阵阵奇香扑鼻,秀才谗涎欲滴。夫人说:“你先尝着,收拾一下我再来陪你。”谁知当她回来时,秀才委顿于地,翻着白眼,张口难语,奄奄一息。那小炒肉已吃了精光。也许秀才因其味道太妙不可言,吃得太肆意忘情,囫囵把舌头吞了下去,给噎昏了。

故事虽似夸张,但小炒肉美味之了得亦可想而知。也说明了美食在精不在滥这个常识性道理。我们以美食闻名于世,这倒是一份了不起的荣光。“八大菜系”推陈出新,“满汉全筵”时作炫耀,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但,近些年也渐有了些异化的倾向。吃完鲍参熊鹿又嘴向蛇虫鼠蚁。除了人,地球上凡有生命之物几可入食,越食越滥且越食越粗野:把活猴夹在特制的餐桌中,破头生食脑髓说是滋补;把活鹅赶上烧热的铁板上,取烹烤灼充血肥厚的鹅掌谓之可口;将活驴固牢,随意割取血淋淋的肉作烧烤图是鲜美;将刚生无毛的婴鼠上碟做菜,筷夹、蘸酱、入口各一“吱”,曰“三叫”新奇有趣……这等食法,还有人冠之为“文化”。其实,这是一种茹毛饮血的倒退,是食的野化或兽化,与“文化”绝无关系。

食,不过品味、饱腹。那滥而粗野的食、暴殄天物作趣的食、比奢斗刁铺张的食,是对食文化食文眀的反动。饱腹解决了,多在烹调技艺下功夫,使“味”之精致、精细和精美,才是食文化发展的方向。精烹细脍有专攻、有创新,就可化腐朽为神奇,萝卜土豆猪牛鸡鸭,都可以做出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猪身上一块肉,就可烹出教人把舌头吞下去的精奇美味,这又何必挖空心思海陆空大搜索,有脚无脚一网打尽,去满足这个方圆一寸难厌之欲?

美味的童年

文/林振宇

那时我还小,妈妈为了工作,无暇照看我,狠心将我送到乡下的姥姥家。

天蒙蒙亮,大人们就起来生火做饭,厨房里响起了锅碗瓢盆声、柴火燃烧的噼里啪啦声。我睡在热乎的东北土炕上还没有睁开眼睛就被这些声音吵醒了,迷迷瞪瞪地听到院子里的大公鸡“喔喔喔”打鸣声,老牛“哞哞”三两声,还有大黄狗“汪汪”声……这些声音汇在一起,奏响了乡村晨曲,新的一天开始了。

大 子是我们常吃的主食。农村一般用秸秆当烧柴,用铁锅煮出来的大 粥黏稠烂乎,黄灿灿、香喷喷的,让人见了就有食欲。大 子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玉米晾干后做出来的,所以新鲜着呢,闻着就有一股米香味,我一顿能吃一大碗。

吃过早饭,大人们拿起农具下地干活,而我也闲不住,去找舅舅家的“一对双”玩。“一对双”是双胞胎姐妹,样子长得都很像,还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有时难免分辨不清,弄出笑话。两姐妹既是我的亲戚,也是我儿时的玩伴,我们仨都是70后,属大龙的,只是我比他们早出生几个月,所以按年龄她俩管我叫“二哥”。东北的春天正值挖野菜的时候,大片大片的土地不仅是我们天然的乐园,那泥土里还长着野生的“小头蒜”。我们小孩子挎着竹筐,蹲在地里,这儿挖一点儿,那儿挖一点儿,很快就装满筐,带着收获的喜悦回到家。大人们用清水把小头蒜洗净端上桌,家人们围坐在炕桌前,小头蒜蘸大酱,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吃过晚饭,有时我趁着炕灶里的柴火还没有熄灭,从窖里捡出几个土豆扔进去。估计熟得差不多了,就用炉钩子从柴灰里把土豆扒拉出来,迫不及待地开吃,嘴巴吃得灰黑,烧土豆的味道好极了。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农村孩子是没有什么零食可吃的,如果能吃到“麻花”,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儿了。我的姥爷虽然脾气暴躁,但对我特别疼爱。他身材瘦削,颧骨凸起,古铜色的脸上被岁月刻下沧桑的皱纹,嘴里经常叼着烟袋锅。他平时喜欢穿一身中山装和一双农田鞋,腿肚下面裹着缠布。农闲时姥爷收破烂,赶着毛驴车,也带上我。有一次,姥爷走到一个地方停了下来,待他出来时,手里多了一根麻花,就塞到我手里,还告诉我,不要说出去……吃着姥爷花钱买的这香软可口老式麻花,有一种很幸福的味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临近秋季。听姨舅们说,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要回去了,姥爷则在炕头上一口口抽着旱烟。我懵懂地听着他们闲唠嗑,当时不清楚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记得那是一个早晨,姥爷领着我,姨舅们也跟着出来相送,我们在家附近的道边等车。有一辆从远处驶来的大客车见我们招手,停了下来,我和姥爷便上了车。客车徐徐地开走了,我趴在客车后座上透过玻璃窗看见姨舅们在向我挥手,直到他们的身影渐渐地消失,那一刻,不知怎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远去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如今我已走出半生,才发现童年是人生最美的时光,快乐无忧,幸福美好。而童年的美味则永远留在我记忆深处,抹都抹不去。

春天的美味

文/杜爱平

不经意间,春天就来了。春风一吹,压抑了一个冬天的味蕾也活跃起来,迫不及待地品味春天的美味。

最先入口的是白蒿。“正月茵陈二月蒿”,初春的白蒿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能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病,药用价值很高,我却只图它的新鲜好吃。每次采挖白蒿的过程都像一次春游,白蒿灰绿色的枝叶上长着细细的茸毛,洗干净后拌上白面、盐上笼蒸熟,或佐以蒜汁、辣椒,或直接把在油锅里煸香的小葱、姜末儿倒在白蒿上拌匀,入口软绵绵,虽有点儿苦味,但口感很好。

紧接着是柳芽茶。摘几片刚长出的柳芽,煮一壶冬日收集的雪水,只见片片柳芽在杯中翩翩起舞,淡淡的清香氤氲而来……喝一杯柳芽茶,一股清香从唇齿间直入肺腑,顿觉神清气爽,仿佛年轻了几岁。

韭菜也是春天的美味,杜甫“夜雨剪春韭”的名句,让后人陶醉于对雨后肥美春韭的幻想。休眠了一冬的韭菜蓄足了养分,在春日阳光和雨水的沐浴下,挺拔且碧绿,焕发出勃勃生机。割一把韭菜,加上姜末儿,再配上五花肉末儿,包饺子非常好吃。

好吃的还有白嫩的春笋、明目的枸杞子芽、香甜的槐花……春天有太多的美味,踏进春野,春味便扑面而来!

美味“滑鱼”

文/何小琼

又是一年过年时,此时此刻,我眼前又浮现出许多年前,奶奶忙碌的身影……

奶奶是湖北孝感人,最拿手的是孝感美食“滑鱼”。奶奶说:“奶奶在老家的时候啊,过年时吃滑鱼,年年有余。”大年三十那天,父亲买回几条肥鳙鱼。奶奶亲自操刀,只见刀光闪落,几下就把内脏去掉洗干净,把鱼头、鱼肉和鱼骨仔细分开。用非常锋利的菜刀刮取鱼脊两边最嫩的鱼肉。接着,鱼肉放在一个大盆中,按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还要加上几个鸡蛋,这样,可以使味道鲜美,还可以防止炸好的“滑鱼”粘连。

重要的时刻到了,奶奶在大锅里倒上香喷喷的花生油,等烧热后,奶奶用一把长长的勺子,一勺接一勺地把大盆里的鱼糊放到锅里。等它炸成金黄色,就捞起来放到一边。我在一边早已问了不下10次:“是不是准备可以吃了?”母亲笑我:“妞,奶奶还做了腊肉、腊鱼和腊鸡,够你吃的,就等吃这滑鱼啊。”奶奶宠溺地说:“像她爸,他小时候过年也特别爱吃我做的滑鱼。”

于是,我继续等。奶奶先烧热油,放葱和姜炝锅。然后放清水和“滑鱼”一起熬,再加上几根嫩生生的大蒜和香菜。一锅浓香四溢、味道鲜美,鱼肉嫩滑的“滑鱼”做好了。父亲也上了桌,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喝得和吃得唇齿留香。母亲则斯文地轻啜一口,笑着说:“慢点吃,奶奶做了好多呢,这是我们有口福的年。”母亲话音刚落,一屋子的笑声弥漫开来,温馨暖人。

年夜饭,奶奶的滑鱼是最早消灭完的。父亲和我像比赛似地埋头边笑边吃,奶奶和母亲总会相视一笑,说有其父便有其女。那情形啊,又幸福又满足。

记忆中家乡美味系列之芝麻盐

文/枯藤残鸦

昨天跑现场,从山上下来时已经一点多钟,一行人饥肠辘辘,因为下午工作还得继续,为了节约时间就谢绝了所里同志去镇里吃饭的好意,在朱古村头一个小菜店里解决午餐。大家饿极了,一坐下来就吩咐老板快点上点东西垫垫,50多岁的老板娘一边和我们寒暄,一边麻利的从厨房端出一盘黄灿灿粉末状的东西,老远就闻着一股扑鼻的香味,我惊喜的叫着“好!芝麻盐呀”

“是呀,早晨我才熥(念teng)好的,香着呢,先卷煎饼垫吧一下吧”老板娘笑容满面,

“这个最好了”

“我好久没有吃过了”……

大家一边说笑着,一边伸手拽煎饼,

一会功夫,一摞煎饼并大家瓜分一空,

盘中的芝麻盐也被消灭精光,

一桌人各自手中握着一个卷了芝麻盐的大煎饼卷,津津有味。

芝麻盐,在农村女人们几乎个个是制作高手:用白或黑的芝麻,挑出杂质,洗干净,放到烧热的铁锅里,用文火慢慢炒熟,用徐州的方言说就是熥熟,放凉了倒进碓窝子捣碎,拌上少许盐即可,芝麻盐看似制作简单,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和耐性,往往掌握不住火候,火太旺或翻炒慢了,就会糊,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熥过了,不好吃,会有一股的苦味让人难以下咽,芝麻盐制作方法简单,耐储藏,更因为美味,成为当仁不让的,徐州地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无论在以往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现在,熥一盘芝麻盐,装进瓶子里,既是主食,也是零食:放学的孩子打开了挖上满满一勺,眯着眼,惬意的放进张的大大嘴里,抹抹嘴头,转身跑出门和伙伴疯去了,收工的男人干了一上午或一下午活,饿极了,掀开煎饼框,操起两三张,铺开了,放上一两棵大葱或青辣椒,夹上两勺芝麻盐,卷好,两手一上一下握住头尾,蹲在屋檐下,狼吞虎咽,吃的满头大汗,此时他们的世界里似乎除了炕头上老婆孩子,就是这个辛苦劳作后卷着芝麻盐的煎饼了。

而芝麻盐留给我的滋味,不仅仅是满口余香,更是童年中那段既苦涩又幸福的时光。家中弟妹四人,我排行老大,5年计划生育,使我比大妹大了五岁,随后一年一个,母亲又生了小妹和小弟,那时刚包产到户,当生产队会记的父亲,因为四张嗷嗷待哺的嘴,为养家糊口,无奈背井离乡,在青海格尔木大沙漠中作了一个筑路工,母亲用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照顾孩子和种四亩地担子,孩子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生我时大出血),娘家(姥姥瘫痪在床)和婆家(奶奶是爷爷后娶的比母亲大不了几岁,也拉扯着一帮和我们相仿的孩子)又没有人可以帮村,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平时饱腹的也就是煎饼、咸菜和稀饭,有一次十楼沟的姑奶奶又来看我们,带来了一大包自种白芝麻,让母亲熥好给我们解馋,母亲在厨房忙碌着,香味在院子散开来,四个小脑袋挤在厨房门口贪婪的吸弄着鼻子,母亲把炒好的芝麻放进门口早就被我们刷的干干净净碓窝子“砰——砰 ——砰”一下,又一下,不紧不慢捣着,偶尔蹦出一点沾在碓窝边,几只手争先恐后的伸出去蘸,迫不及待放到舌尖上,香气瞬间在口中散开,迟迟不愿咽下去,然后又瞪大眼睛瞅着下一次的好运。香喷喷的芝麻盐在热烈眼神注视下终于新鲜出炉,我们围着母亲,像嗷嗷待哺争食的小燕子,每人分得一个卷了芝麻盐的煎饼,老老实实坐在院中的小凳上,大口小口的吃着,母亲把剩下的小半盘装进了一个空罐头瓶,放到了我们够不着的地方——菜橱柜顶。

母亲下地干活去了,我没有像平时一样锁上大门,带着弟妹去找伙伴们疯玩,四个人心照不宣,都在想着刚才的滋味,都在惦记着那半瓶芝麻盐,我们心不在焉的在院中玩耍,确定母亲走远了,我故意问弟妹想吃芝麻盐吗,一个个争先恐后,美味的诱惑使我们“铤而走险”:我把两个小凳子叠在一起,让弟妹扶着,自己小心翼翼爬上去,使劲踮起脚,伸开双手才刚刚碰到柜子沿,我仰着脖子,努力着,脚下的他们一边叽叽喳喳给我出主意,一边恨不得自己爬上来,鼓弄了不晓得多久,我的脖子又酸又疼,就差这么一点,美味始终就在我们之外,只好下来边休息边想着办法:大妹说再搭一个凳子,小妹说,你抱着我……试了几个方案还是无功而返,最后还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拿竹竿往下投,几个人在下边接,不敢太用劲,怕投偏了,劲小了,瓶子又纹丝不动,如此反反复复努力几次,瓶子终于被投到了柜子边——美味垂手可得,四双眼睛注意力都放在了那头顶之上——装着美味芝麻盐的罐头瓶,我双手抱紧竹竿,一边吩咐他们注意接,一边屏住了呼吸,准备着手一搏。

玻璃瓶终于掉下来了,我一阵欣喜

“砰” 乐极生悲,瓶子竟然硬生生砸到了我的头上

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我忘了接瓶子,玻璃瓶掉下来,摔在了地上,顾不得美味的芝麻盐撒了一地,我赶紧扔了竹竿捂着头,感觉一丝温热的东西顺着头发流到了脸上,我用手一摸,一股子腥味弥漫,低头一看竟然是满手的血,“砸破头了”,疼痛和鲜血让8岁的我恐惧的瞬间大哭,此时身边的弟弟妹妹也被我的大哭和满脸血迹吓到,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隔壁的婶子,跑来见到我这幅摸样,赶紧到地里叫来了母亲,看着一定狼藉,母亲心知肚明,她没有责备我什么,赶紧背着我就往大队部旁的卫生室跑去,晚上,因祸得福,我享用了一个我们农村只有受伤才能享用的特殊煎鸡蛋:拿一个鸡蛋打散,放进平时家里盛饭用的大勺子,再绞碎一小撮麻绳,和鸡蛋一起搅匀,在院子中支起一小堆火,慢慢煎,直到熟,虽然只是一个鸡蛋,但由于勺子只有拳头般大小,等熟也需要一个过程,我当时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不用厨房里的大铁锅里,那有多快呀,现在想想,一个鸡蛋如果打进一口大铁锅里,还不够粘锅底的呢。

上次回家,母亲又炒了一锅芝麻盐,并一份份分好,让我们带回去,这,又成了儿子的最爱,只是他哪里能想到,为了这美味的芝麻盐,他的老妈——我还曾付出“血的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