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生意文章

2022/12/14经典文章

生意文章(精选20篇)

常贤家的那些佚事儿

文/天下

“置田买地走海外”前些年成了常贤家至高无上的目标,仿佛立正稍息般的一致看齐。其实,我们家的“常贤”是复姓,早在北宋的钱塘儒生编撰《百家姓》时因仅只我们老祖一家而忘编在册,虽然据前辈们口口相传这事儿有据可考,但经不住许多年来人们口径一致称我们为“老常家”,故而“常贤”一姓便淡于世人,近年更甚。

说起常贤家族的兴旺与辉煌,老常家的人都可给你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特别那些长辈们更是故事一箩筐,让你痴迷忘寝。据《常贤族谱》载,早年兴旺时在晋老常家有一千多口人(此前无文字记载),分居于三晋各地,辈份儿最高的居于晋阳(即今太原),族称“老掌柜”。他充分利用生意上的便利(噢,对了,我们老常家是从事情报生意的,有点儿像现在的信息业吧),指挥、管理着全境老常家各个支系(相当于分支机构)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掌柜很有管理意识,他把各支系的生意连成一张大网,分嘱各门(支系)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并定有若干家规,以保证生意的顺达与兴旺。后来生意做大了,老掌柜又想出一个新招,每年年底要求各门小掌柜都要回宗室报帐(现如今的汇报工作),然后根据各门的经营情况,给予若干不等银两的奖励,同时吩咐下一年的生意重点儿。那时由于交通不便,有一门小掌柜背着一筐情报赴宗室报帐,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两天,暮色时分才赶到晋阳,眼看得门吏即将关闭城门,他急忙偷塞点儿散碎银子才满头大汗赶到宗室,但遗憾的是就因误了时辰,本该稳座当年魁首的他只得了第九(最后一名),老掌柜所赐与的赏银还不够他贿赂门吏的银子,这事儿一度被老常家传为笑话。

老常家一门都是勤劳朴实的百姓,有的居于山庄窝铺,有的住在崖畔水边,做起事情来却从不含糊,如果哪单生意出现问题,无论风霜雨雪,洪灾地震,常家人都二话不说,立马奔赴事故点儿迅速处理,直到情报的安全转递,因而世间便有了“风雨常贤人”之说。由于情报生意的特殊性,常贤人的劳作很辛苦,早年都像原始时期的刀耕火种一般,天不亮就出门查看生意周边的安全可靠性能,时不时地处理一些外界隐患,一天往返近30公里,晌午就便从干粮袋里掏块窝头边嘴嚼边巡查,待啃完时俯身小溪“咕咚咕咚”喝几口“爬爬水”,用衣袖在嘴角左右一抹,很满足又惬意地继续前行,一直要到酉时才能返家。经年周而复始的奔波,许多人腰弯腿痛,骨关节肿大或胃部存疾,但常家人从不叫苦也不喊累,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后来受西洋人影响,说情报传递介质可以改变传统的生意空间,于是就引进了这项技术,广泛应运于常家的生意场上,上年岁的常家人都还记得那场技术革命的空前盛况和改写常贤家族历史的深远影响,至此常家人开始逐渐摆脱世代流传的困苦局面,同时也得以在闲暇之余一窥外界的精彩。当然,首先受此影响的还要数那些进过大学堂的秀才们,他们在宗室里推动了整个常贤家族的产业进步。其时,老掌柜已将经营权转交于新掌柜,各支系也均由新掌柜指派了小掌门人,且变一年一次的回宗室报帐为一年两次,旨在更为有效地管理监督。任何新的变革说穿了无非是利益的调整,老常家也不例外,为了促进新技术的吸收消化,使之尽快转变为生产力,新掌柜在过去“大会战”、“传帮带”的基础上演变为“走出去(学习),引进来”(传授)的方法,不越几时,一个全新的、掌握了最新情报技术的常贤家族便已形成,同时也完成了常家人由幕后作业向前台奉献的角色转换。当时,宗室设有钱房、工房、人房、卫房等司职家人,专管全族职事,各门也简单安排司职人员,打理本门事宜。家大业大难免有些磕碰摩擦,为了统筹管理高度分散的常家生意,宗室早前还在族长层特设了一席代表家人说话的幕僚,在族长层和家人间起桥梁纽带作用。在技术革命时期,这任幕僚是下辈们的姑夫,姓宫名惠,字念佳,由于他和家人接触频繁,感情较深,故而他也自然将自己称为常家人,仅只下面的人直呼他宫惠。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突发灾病,家族的利益分配等等他都会出面帮助化解,所以宫惠很得人心。别看那些秀才们满腹经纶,在宫惠那里,他们一个个被规矩成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的行家里手,当然,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也推动了常贤家的人事更迭和市场经营的拓展与优化,进而使整个家族风声水起,格外瞩目,就连那些歇业老者和员外们也都一个个赞不绝口,说老常家过上了好光景儿。

那年刚报完帐,急匆匆想赶回去置办年货,在宗室外门楼拐角处冷不丁碰上李老员外,他满面红光一把拉住我上下左右打量个遍,“脸黑了,胖了点儿,咱那边的亲戚们都好吧?”望着李员外欣喜若狂的神情和手里两个满满的大袋,不无感激地说:“大家都好,这几年都宽裕了,黄员外常念叨和你在关外酒肆划拳那档子事儿呢。”李员外既兴奋又无奈:“不瞒你说,那时候手头紧,我和你黄叔搜遍全身才摸出两钱银子,两人烫了两壶酒,要了四个咸鸭蛋,谁划拳输了谁喝酒,谁赢了吃一点儿咸鸭蛋……”李员外擦了擦笑出的眼泪:“现在好了。走,那边酒馆的酒保是老相识,去喝两盅……”已近年关,我推脱了李员外的盛邀,着急着踏上返程。

过年时节,老常家各门派都喜气洋洋,上上下下张灯结彩,户里户外欢声笑语,逢人便说“恭喜发财”。姑夫宫惠还特意嘱咐各门要探访所有老员外、老家工,把常家的问侯和关怀送到这些前辈的床边炕头,让大家伙儿都能感受到老常家欣逢盛世的喜悦。于是,趁着年关的喜庆劲儿,宗室和各门派的管理层都打点礼品红包分赴各情报站点(一般一个情报站点安置一户人家)看望一番。双手捧着年礼,授受双方并不在意包内银子的多寡,看重的则是族人间的真挚情感和对家族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有的更是吩咐内人早早挽袖洗手做莜面靠栳栳(晋地小吃),炖羊肉哨子,把过年准备的食品摆满桌子,末了硬拉你盘腿坐上炕头就着靠栳栳喝着热酒,聊上一些彼此感动的陈年往事和家族内部的趣闻杂谈,用充满憧憬的神情缓缓合上常贤家族年度的最后一页……常家人笑了,钱匣子里有了些银两,住的用的显然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就连出门办事儿的眼神都没有低于平视的角度,诸如置田买地这样“伟大”的事情他们也敢掺和进去,有的甚至弯弯绕地打起走海外的主意。

不知打何时起,全国的常贤家族往来联系多了起来,虽然互不相识也不同室,但终归是同一血脉,见面总感觉格外亲切,拉家常话生意仿佛有讲不完的话题,于是乎串门走亲戚的现象便频繁起来。特别是区域性交流活动更是俗定成章,每年一次例规,各宗室轮流坐庄,不管你是独门绝技,还是祖传秘籍,会上都得亮出来让大家伙儿见识一番。眼界开了见识广了,生意自然也益发红火起来,记得那年全国擂台比武我们还得了状元呢,当地方官员临场观摩时,大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也就是从那时起,晋地老常家荣耀了整个情报行业。

书上说,历史是呈螺旋式发展的,实践证明这话儿一点不假。就拿李员外说吧,打年轻时便一纸公文派来晋地常家,曾为老常家立下数不清的汗马功劳,光那受勋证章足有两尺余厚,人也由风华正茂变为佝偻细瘦,获悉看望他时,方知秋风那天得了中风病,起因是李员外翻读了整整两年的《红楼梦》,那晚在梦中偶遇王熙凤,与他不知说了些什么,无意识他蹬开被子中了风,虽经多方诊治,终也未能摆脱瘫痪。望着老伴手里快有受勋证章一半厚的无法解决的看病票据,我突然眼眶湿润起来,那年他还邀我喝酒呢,怎么几年的光景便成了这样……?

闲暇时,老哥们几个总喜欢在拔地而起的居所下打打牌嗑嗑瓜子儿,生意场上的事儿自然有年轻人在料理,老学究、老员外、老家工们落得清闲悠然。什么丢车保帅,什么清一色自摸,什么拖拉机大甩,有时会争执得面红耳赤,有时会默契得一塌糊涂。而今,石桌犹在,却已人去场空,李员外的卧床让许多人不寒而栗,大家自觉不自觉地转入了修身养气的行道。当然,大凡路过此处,人们都会嗟叹流年似水,岁月蹉跎。也就是那年夏季的某天,假秀才刚与哥几个喝完50寿辰贺酒,还没彻底清醒掌柜就找他谈话,并给他披了上象征意义的员外长衫。马秀才在门锁孔内瞅着假员外顺着草坪渐行渐小的凄凉身影,合不拢嘴地把这一消息给抖了出去:“老常家又多了一个老员外……”也就是从那时起,披着员外长衫的人越来越多,偶尔碰上掌柜的,他那眉宇间的志得意满总让人感觉有些意外,设或是簇拥他的那班秀才给绘出什么蓝图,又或是职场上的呼风唤雨使然,小字辈们不敢妄然猜测,仅只含笑一过。私下里人们心底那个谜团实难打消:拉锯式的生意显然辉煌不在,为何……

往些年,张家的二儿子,王家的小闺女都进了常家大院,成了常家的一员,可近年里概不顾员,就连一般的秀才也拒之门外,大家私下里低声叨咕:老常家怎么了?要说生意并非像洋人说的金融危机,事实上还小有增长,咋就不用人了?一位圣贤有句话怎么说来,意思大概是说一个组织只有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朝气蓬勃。刚兴旺起来还没几年,转瞬便有些失色黯然,老常家男女老少心里难以接受,特别那些小媳妇大姑娘也没有了往常的那份飘然与昂扬,大家总在拷问,生意场上常贤家究竟惹着了谁?动了哪家店舖的煤油?

就是那年的年中吧,一连几日的阴雨霏霏,把气温搞得很有些凉意,野员外走访名山大川时不幸罹难魂留他乡,常家人懵了,壮实的狮子般一个人怎么会这样?“是早年累下的病根”?“是那件员外长衫”?“是那次意外留下的隐患”?一时间众说纷纭,事实是野员外实实在在从常家人的视线里消失了,那么突然,那么强有力。姑夫宫惠抹一把眼泪领着一帮人在凉意里为野员外料理了后事儿。好像是办完这事儿的第八天晌午,马秀才突发灵感,邀几个交好喝酒,席上慷慨陈词:“酒乃高级醋也!”吕生当口否决道:“醋是高级酒耶!”二人争执不下,一旁胡秀才收拢不住歪咧的下唇插话:“争个屁,都是酿造货色!”

“啥……那你说是酒醉人还是人自醉?”马秀才摇晃着一双油腻腻的筷子不松话题。

“人要不醉跟酒有个鸟事儿。”吕生毫不相让,颤抖的玻璃杯洒落许多酒花。

马秀才哈哈一笑道:“你就装吧,这年头醉不醉由得了你……不做点儿功夫你能干成什么事儿?”

沉默,普通的问题往往没有意外的答案。推杯换盏的速度明显缓了下来。胡秀才状态较为欠佳:“后勤库放那么多员外衫明摆着积压周转资金,可为啥他们却念念不忘连年削减业务费用……难不成这也在做功夫……唉,可怜的野老兄呐……”

为了扩大生意,常贤家族吸纳了好多业务,连精品带次品平均起来,每个人的业务量翻了有四番,本以为可以维持还不太落后的光景,但现实彻底颠覆了常家人“家族效益与生意强弱成正比”的逻辑观念。青黄不接,设备老化,经营力度渐走渐弱,不少常家人迎着大风将情报筐往地上一扣:“我的煤油谁在动?”作为宗室幕僚的姑夫宫惠看着一幕幕凄凉,虽急在心里也只能叹气作罢,在一个黑黑的夜里,他也走了,同样披一件长衫,仅只颜色不同而已。有人作了统计,他那门派时下家族的平均年岁已超过了50岁大关,且工荒还在继续。据说姑夫宫惠走后宗室也没物色新人选,更听说此前惹得大家伙心旌摇曳的花魁女秀才也跳出常门另某高就了……

胡秀才那天在儿子12岁生日宴上似醉似醒的说了句颇让人玩味的话儿:“饭店就餐时桌上大都放一些不同佐料,用于顾客口味的调理,相对于桌上的菜品它不算哪个菜系却是不得不要的辅助产品,如果撤了会是什么境况……”大家都伸长手臂把焦点对准鸡鱼虾之类的菜盘,全没在意他的发言,他尴尬地收过酒壶去另一桌敬酒。内中只有马秀才似乎听出了什么,偷偷把酒杯一搁,用湿面巾擦擦嘴脸,趁大家不注意溜出宴席,在他快速转动的大脑中刚刚闪现过一个可怕的词:“自生自灭”。他要看看《红楼梦》上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受李员外影响),关键是想从王熙凤那里找把开锁的钥匙。

谁也没有想到,步其后尘的还有若干秀才……

每个人的一副好牌

每个人一生中都拥有一副好牌,可惜的是许多人都把它浪费了,手上握有一副富人的牌,却把自己打成了一个穷人。

许多人心灵上都沾满了消极的灰尘,失望的污泥和贫穷落后的思想,甚至还怨恨的种子,这样你就永远不会快乐和富有的。穷人:致富和做生意到底有没有什么秘诀?

富人:每件事情都 有它不同的内在规律,所谓的秘诀实际上就只是那么一点点东西。

九十九度加一度,水就开了。开水与温水的区别是这么一度。有些事情之所以会有天壤之别,往往就是因为论坛群发论坛群发。我在报上看到这么一件事。

两个下岗女工,各在路边开了一个早点铺,都卖包子和油茶。一个生意逐渐兴旺,一个30天后收了摊,据说原因是一个鸡蛋的问题。

生意逐渐兴旺的那家,每当顾客到来时,总是问在油茶里打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垮掉的那一家问的是要不要。两种不同的问法总能使第一家卖出较多的鸡蛋。鸡蛋卖出得多,盈利就大,就付得起各项费用,生意也就做了下去。鸡蛋卖得少的,盈利少,去掉费用不赚钱,摊子只好收起。成功与失败之间仅一个鸡蛋的区别。

名满天下的可口可乐中,百分之九十九的是水、糖、碳酸和咖啡因,世界上一切饮料的构成也大概如此。然而在可口可乐中有1%的东西是其他绝对有的,据说就是这个神秘的1%,使它每年有4亿多美的纯利润,而其他品牌的饮料,每年有###万美的收入就算满意了。

在这世界上成与败之间的距离就这么一点点,所谓秘诀也就这一点点,但就这一点点东西是最宝贵的,许多人要用多次的失败才换回它,然后走向成功。穷人:如果知道了某种生意的秘诀,然后从事这个项目就容易成功吗?

富人:各种生意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谁也不会把这小秘密告诉别人,因为有的是不能摆到桌面上的,另外也怕被别人学走了,他们都把它列入了祖传秘方。那个诊所的朋友,他告诉我,一个诊所要赚钱,原则上:一要便宜,二要有效。但你如果死照这原则做,是不了钱的。既然便宜你收费就不能贵,有效的话,病一次就看好了,这样赚的钱除了打点主管部门、房租、员工工资,以及七七八八的社会各种收费所剩无几了……不如剩早关门。你要从事什么行业,你就要先去跟从事这行业的人做朋友或先到他那里做雇员最好同,用心就能学到这个祖传秘方。这比自己损失了不少时间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要合算得多。

小街上的普通人

文/荷花清新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对街上开店的各家人就熟悉起来。

就说我住的这个地方,在北京靠郊区位置,街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店。其中一个是服装店,店主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老板娘。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这个店常常是关着门的,太早不开,太晚不开,午饭时可能不开,甚至一天也不开,一般就是傍晚开着,有时上午也开。我想他们家里实在不缺这些钱,只不过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只要不赔本就可以了。老板娘身材挺好,长相普通,但气质不错,待人可亲,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平常很少见到她老公,有一次见到开车回来,车子貌似很不错,没看出什么牌子,不过有个天窗。所以,她可能也确实不指着这个店挣多少钱。有些女人,看外表你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可能是性格好,可能是头脑聪明,就是能有一个不错的生活。这个老板娘就是个例子。

还有一家超市。超市的生意出奇地好,比起对面一家规模类似的超市好了几倍。店主是一对年轻的外地小夫妻。男主人长得挺精神,女主人长得挺漂亮,貌似是南方人。女主人孩子都上小学了,还是皮肤白皙,年轻貌美。他们的生意那么好,乍看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原因就是货物适当且齐全。举些例子,大到电磁炉电饭锅,小到万能遥控器,水龙头,毛笔,耳机,连手表和去毛球器都有。基本上是,你想买什么,进去一问,都有!人们买东西也就图个方便。这家超市比起旁边不远的超市发生意好多了,而且,他们的塑料袋也是收钱的!一家私人超市,塑料袋收钱,仍然有很多人去购物,而对面那家超市的塑料袋是不收钱的,这点足够说明他们的生意有多好了吧。

店主一家,包括父母孩子,都在这里生活。父母负责照顾孩子,夫妻俩照顾店面。常年无休,过年也不回家。这里其实已经是他们的家了。夫妻俩轮流看店,天天如此。想一想,人生难道就要这样天天在赚钱中度过么。这样子的生活确实也没有什么意思呢。

不过,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某些人争论要不要恢复五一长假,要不要实施带薪休假的时候,很多的普通人,连双休日都没有,甚至连过年也不休。我们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和欧美国家相比,我们比人家的生活水准差的不是一两个层次,不是吃饱了买了个小轿车偶尔出去旅个游,就能赶上美国了。套用一句别人的话,人家那是叫生活,我们只是叫生存而已。什么叫生活,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过得是快乐的生活,那才叫生活。你有了好工作,买了房,买了车,有假期,但是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如果每天做的是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那么你能够获得快乐么?

小品文慢生意三题

倒醋

倒——醋——小区院子里传来这嗓子悠长的吆喝声的时候,时间是星期六的中午十二点一刻钟。我知道,这是仲爷来了。

十几年了,仲爷总是在相同的一天相同的时间来到他轮转的地点,雷打不动,悠悠然然。

仲爷推着他的三轮车来到小区院子,停稳三轮,拍拍车子,拿起一把掸子拍打几下醋桶,然后拿出一块抹布,很细致地抹抹桶盖桶身。将各色物件归置停当,悠悠然扯起一嗓子:倒——醋——

吃惯了仲爷的醋,听惯了仲爷的声音,于其他再无性致。想来,这其实也有一种熟识的牵挂在心底吧。

生活的滋味需要恒久的调味,如若缺失,日子就会变得寡淡,心情也由此而潦草。生命中的印记是日复一日的叠积,欲意割舍,却是很难。毛病也是一样。不然,人咋说,骡子不死,毛病不改。其实,调制适合自己的味道,秉持一种品味,坚守一味寂然,亦是生活的另类快乐,与眼睛无关。

爆米花

一罐炭火,一拳压力锅,一把手摇鼓风机。一筒旱烟,叼在嘴上,从早到晚,从冬到夏。

轻轻摇风机,慢慢转嘣锅。燃烧的是岁月,炙烤的是铜色。嘣——地一声,你的子民,那些缄口不言的大小豆儿,黄白玉米,瞬间奔涌而出,笑口大开阳光灿烂浑身打颤。于你,却无喜无忧风清云谈。

许是惯看了街头市井百相,人情冷暖,你目光空洞行止散淡。我试图透过你寡淡峻然的表情洞察你的快乐和忧伤,却是徒然。

在城市的街头,你有意无意地用炮声的形式嘣出声响,为喜者贺喜,为忧者解忧。而你自己:安贫乐道,一身坦然。

启刀磨剪子

一条板凳,一块磨石,一声吆喝,便是全部的家当。一个小区,一个楼院,一条巷口,就是自己的市场。在日急慌忙的生意行当里,他总是不紧不慢,以致让我一直在怀疑,他的生意不是为了挣钱,是在品味生活,消遣时光。

每接到一单生意,他总是不紧不慢,优雅细腻,一丝不苟。把全部的精气贯达到指尖,运化进磨石。病化老去的刀剪在他的手下慢慢幻化出青春。

磨一把刀或剪需要一段时间,但得到的酬资却很少,有时候主家没有零钱了他也淡淡地说声,算了吧。然后淡然地坐在绑有磨刀石的板凳上抬头看天。

我时常在想,在当前追逐价值和利益最大化的时代,磨刀人之所以守业坚行,在他心中,磨刀的过程当是他生活不可割舍的内容了吧!

磨刀人,用粗粝的双手把别人的日子磨的雪亮,用行走的方式在磨砺人生的滋长味短,山高水长。

在路上

我上大学那会儿,就业形势开始趋于紧张,再加上学的专业属于冷门,所以,当时想着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只要不是太差的工作就十分满意了。后来,也是机缘凑巧,冷门专业转热,又兼着竞争小,很顺利地就进了一家大公司的一个新项目组。虽说企业是私人性质,但薪酬待遇方面倒也不低,又考虑是新上的项目,将来项目运转成功,第一批团队成员机会应该比较大。考虑到这些,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在公司里踏实干着了。

后来也正如我当初所设想地那样,项目成功了,第一批成员都由实验室进入了车间,要么管技术要么抓生产。我也不例外,从带班长起步,然后技术员、然后再车间主任,不知不觉间,回头一看已近十年。说句实在的,在一个公司能干上十年,那种耐性在同学和同年龄段的朋友间算是十足的了,虽然说期间获得了许多,但细一思量其实失去的也不少。人生一辈子能有几个十年啊,大学毕业那会儿风华正茂、敢拼敢闯,浑身上下鼓荡着的都是冲劲,把这些留给了第一份工作图个安逸稳当,却也消磨了人生的意志。想到这些,我就琢磨起了换行,我想换一个活法了,我想跳出这种圈养着的安逸去拼一拼、去闯一闯。我想好了,去跟朋友学做生意,然后多认识一些人,锻炼一下自己。

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换行不同于跳槽,跳槽是在同行业间,而换行却是跨行业的流动,放弃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工作环境转换到一个全新的社会人际网中,自己到底行不行,不要失败了损失了时间的同时把自己地打蔫了,到最后把自信也弄没了。这些顾虑困扰着我,几次权衡,几次下不了决心,直到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出去喝茶。朋友们和我年纪相仿,都是生意场上的老手,虽然相互间成就和追求参差不齐,但都是几起几落摔摔打打过来的,到现在事业上皆小有所成,大家抽出时间碰在一起喝茶,其实也是一种对自身现状的汇报和交流。眼看着他们聊得挺热闹,可我却是插不上话,为何,没有共同语言啊,那些生意场上的较量和角逐我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他们的烦恼我也不会理解也没能力帮忙着寻求解决。再者自己的圈子小阅历浅,他们口中说的张三李四谁谁谁一个也不认识,自然是听着没劲。说不上话也只能干坐着喝茶,直到残茶泼尽,他们尽兴而去,我怏怏而归,心内满满一腔失落。事后,我老婆说,“你看人家的经历真是丰富,而你呢,在一个厂里上了十年班没挪地方,别人听了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总会觉得你肯定是个没本事的,即使是你厂里的同事也会看低了你”。这一句话真正是说到了我的心上,把我的那些顾虑和纠结消释得干干净净,是得下决心了,当下,便作出决定准备换行。决心已定,没多久,我就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然后冲破几重阻挠出了厂子。

在辞职前我也曾谋划打算过,想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跟着亲戚做建材装修生意。装修这一行其实竞争很激烈,压力也大,但也最能锻炼人。每一天面对着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客户,我觉得每一单生意都像是一场战斗,调动起所有的信息和资源,用不同的策略和战术整合起团队中任何一个成员的优势,去赢得胜利,去获得客户的满意的信任。成功了固然欣喜,但失败也再所难免,没关系,分析出失败的原因接着再战。我从一个新人开始,先听先看,然后出去学习培训,再到后来跟着实战,没多久我就溶入了这种氛围中。平时大多数时间我还要去工地,去测量、去预算设计、去解决纠纷排除隐患,还要和工人软磨硬泡、和客户沟通解释。每一天的日子我都过得紧张充实又富于激情和挑战,人也变得更乐观积极,一句话,我很是享受现在的这种状态。

现在每天我都在忙碌中度过,忙忙碌碌中我梦想着将来能有机会自己创业,去开拓一番事业。先不说挣多少钱吧,也不说体现个人价值之类的虚词,但至少也得积累些经济基础,让自己能无忧无虑地玩自己的兴趣爱好。常有朋友电话问起在忙啥呢,随口一答“在路上”。是的,我是在赶往工地的路上,也在赶往梦想的路上。

有一种强大,叫靠自己

文/程志丹

1

姐夫从事大理石销售已有多年,但直到去年才算是做稳了生意,赚到了钱。总结起生意经,姐夫感触颇深。他说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才明白一个道理。

刚入行时,他一直把经营人脉关系放在第一位,每天主动花钱邀约、参加应酬,请同行吃饭打牌,只为在石材城里和大家搭建起交情。做生意当然需要广交朋友,可他却只专注在这一件事情上,当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搭建关系,哪还有心思去管理业务、提升专业呢?

那两年,他的忙碌应酬除了换来表面的热闹之外,对他的生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不仅如此,由于开销太大,店里生意又做不起来,导致入不敷出,陷入连续亏损。

痛定思痛,姐夫决定另寻门店,重新出发。这回他选择实实在在地做业务,哪怕再繁琐的工程,也保质保量完工;诚心实意地待客户,哪怕再难缠的客人,也耐心细致做解释。

之后,他开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生意也日渐兴隆起来。最令姐夫意外的是,以前那些和他打表面交道的同行们,现在反倒会主动来找他交流经验,探讨业务。姐夫说:“我终于知道了,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才是王道。”

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若自身没有价值,只想依靠别人,那注定要失败。

2

中专毕业的那个夏天,我找不到工作,只得赋闲在家。爸爸操心我的未来,去几家医院打听招聘事宜。他得知有家医院确实急需一名医生,而且刚好跟我所学的专业对口。

回来后,爸爸便开始和妈妈费心商量着该如何求人办事。看着愁眉不展的父母,我心里很愧疚。我知道,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能力不足,才会在求职中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然而,即使这次托关系成功了,那以后呢?难道以后我也只能这样不断让父母为我担心求情吗?“不,我要靠自己。”我在内心深处和自己说。

经过认真考虑,我把想法告诉了父母,也成功说服了他们。在那之后,我努力学习,考进了一所本科院校深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我参加医院的公开招聘考试。虽然竞争十分激烈,但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突出重围,顺利被录用。我终于凭自己的能力实现了当医生的梦想,不再让父母为我操心。

都说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但回想起成长之路,我仍视之为一段宝贵的经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历练,也由此学会了独立与自强。

愚者求人,智者求己。选择做自己的靠山,命运才能由自己来把握。

3

人生在世,难免会遭遇困难,但压力亦是动力。如果凡事都想着依靠别人,就是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让自己永远陷于被动之中。这样的人生,看似轻松一时,实则是辛苦一世。

有句话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当你在最该依靠自己的时候选择了逃避,将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残酷的竞争时也只能步步后退,沦为被淘汰者。

要想不被困难打倒,唯有迎难而上。想要什么,就凭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想去哪里,就靠自己的双脚去到达。内心真正强大的人,遇事会先尝试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只有怀着一颗敢于自我负责的心,才能在披荆斩棘中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人生没有捷径,一个人的贵人往往就是自己。愿你我都能选择做生活的强者,身披铠甲,无惧挑战,愈战愈勇,努力向前。

谁的奋斗不带伤

文/萓萱

晚饭后,我带着儿子去广场散步,天很热也很蓝,偶尔有一阵风吹过。夏天的广场散步的人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衣着,行行色色。

走着走着,我的脚像是被绳子绑住了似的,挪不动了。我看到他吃力地弯下身子一次又一次地为顾客拿饮料。他语词不清,有时候哇哇呀呀说几个字,有时候只用手来比画。走近些我看到他也就二十多岁,可能是曾经患过小儿麻痹症而引起的身体残疾。

路过的人流中有的投来鄙视的目光,窃窃私语:"他看上去那个样子,我不愿意靠近他,被他的手碰过的东西我更不愿意买。"有的投来赞赏的目光,窃窃私语:"我宁愿在这样的人面前去买他的东西,也不愿给那些身体健康的乞丐去投币。每次路过我都会去买的,他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赚取劳动的果实多好啊。"

而此刻的我心里却有点担忧,如果天天照这样下去,他的身体可能会承受不了这样的负荷,如果生意不好,他可能维持不了正常的生活。这样想时,突然间又想起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个老阿婆有两个儿子,一个卖伞,一个卖帽子。阿婆天天担忧,晴天大儿子的生意不好,雨天二儿子的生意不好。有一天有人对她说你为什么不乐观地想,雨天卖伞的儿子生意多好,晴天卖帽子的儿子生意多好。是啊,我为什么不乐观地去想,睛天他的生意好点,卖出去的水多些,雨天他可以在家休息个够。

昨天我在网上买了一本《谁的奋斗不带伤》,十分喜欢书中说的一句话: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谁没有苦难呢?谁的奋斗不带伤呢?像这位卖饮料的青年他所承受的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苦难。

在物质社会这么发达的今天,有时候我们还在抱怨自己的学习不顺,工作不顺,想想真的是很惭愧。与他们的这种不幸比起来,真的是不值得一提,我都会觉得我们受到的挫折根本就不算是什么挫折了。

现实给了他们太多太多的苦难,只好从另一个世界里找到弥补和安慰。所以,昨天我跟一个朋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上帝关了你的一扇门,那么他也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微笑带来的财富

文/魔镜

英国商人哈顿终日愁眉不展,因为他的生意总是赚不到钱。他去求生意做的很顺利的比利,比利说:“这很简单,你要对每一个顾客微笑。”哈顿试着做了,生意果然红火了起来,有一天比利问他:“黄金万两和微笑,你要哪个?”哈顿回答:“要微笑,黄金万两终有花完的一天,而微笑将会永远给我带来财富。”

赌徒

文/酒鬼彪

从古至今,赌博都被人们视为罪大恶极,它会让人家破人亡,也会让人的精神崩溃,它就像是吸毒一样,不受理智控制,想戒都戒不掉。正如人们所说的,“大赌伤身”吧,可我觉得并不以为然,至少我身边的人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不管是在村落里的小卖部,还是在赶集时人流涌涌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总是有一大帮人围在那出神地盯着,似乎是灵魂出窍,一动不动的,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在看戏或者看电视。它似乎是一项公益性活动,不管男女老少,人人皆可以参与。

我要说的主人公,他是这项“公益”性活动的狂热分子,当然,他不是靠这方面发家致富, 他还是个生意人,一个拿着刀的屠夫,也许也算不上吧,他经营着一个卖猪肉的小档子,但他也算不上是大富大贵之人,可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不知是靠卖猪肉还是靠赌博混日子,那就不得而知了。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惯,猪肉佬应该是挨村走户地销售自己的猪肉, 毕竟人口不多,生意也不好做。可他不是,他还经营着另一桩生意,赌博的庄主。“公益”性活动被围得水泄不通,而猪肉的生意就显得冷淡很多了。只要谁想买他的猪肉,就只能自己动手,自己切自己过磅,没人会关心猪肉会缺斤少两,至少猪肉老板不会关心,把过磅好的猪肉直接给他钱就行,他看也不看地就收了,常年累月依然如此。也许会有人疑惑,“他干嘛还要卖猪肉呀,直接从事“公益”性活动不是更好吗?干嘛还要做这种多余的事来,也许还是做亏本的猪肉生意呢!他做得猪肉生意跟做慈善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吗?也许他做的猪肉生意是一个幌子,为了掩人耳目吧,也许是生活的最低保障吧,只有他清楚吧,作为外人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我还要介绍另外一位主人公吧,他在村里是个典型的老实分子,一天到晚总是早出晚归,几十年如一日,几乎不参与“公益”性活动, 子女已长大外出打工,老俩口子一直这样默默无闻地过着。可他有一个嗜好,那就是嗜酒如命,那有酒总得有肉才能下肚啊。所以他早已成为猪肉佬的常客,不知是他们默契还是老板的无暇顾及,他总是把自己想要的猪肉切好,连称都不称地就给老板一张“红牛”,有时是十元到五十元不等。老板连头也不抬的就把钱收下了,问他多少钱的猪肉,他也就随口说一个数字,数额过得去就行。而猪肉老板被另一桩生意忙得应接不暇,只能推托说没散钱找,只能把他的钱记在账本里。而账本上只记下了他的名字,日期还有所欠的数额,再也没有任何的标注。也许他们都是那么的粗心,也许他们都不会计较太多。

日积月累,账本里的数额实在堆得太高,他没有开口,猪肉老板反而先开口,不知是他被另一桩生意忙得天昏地黑,还是有意所为,便推促道,“忠哥,什么时候把数目给结了,这数目说大不大,说少不少,也有好几千了。”“这样吧,明天是赶集之日,去镇上把你的子女给你的养老钱取出来,把这帐给清算了,大家都好说话。”“天啊,这是要颠倒是非黑白吗?”忠暗想着,

“不是你欠我的钱吗? 每次我都把钱给你了,猪老板!”

“你先冷静,忠哥,我知道你脑子不好使。”

“这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我把猪肉卖给你,我还会欠你的钱,这说出去会让人家笑话,对吧?你我兄弟一场,当然不会坑你,再说了,这帐本上记得一清二楚。”

此时,众赌徒吆喝猪老板快点回来做庄,再也没有跟他说太多废话,“你好自为之吧,忠哥,我先忙去,记得哦!”

忠也只能吃哑巴亏,真想冲上去揍他一顿,可他始终也没有那么做,毕竟打架不是他的强项,可又能怎么办呢?要去法院告他吗?可山高皇帝远,路怎么走,法院又在哪里?可又有什么证据呢?是记录下的那账本吗?他不想惹事生非,第二天也只得趁赶集之日把钱取出来,把所“欠”的钱还清,再也不做他的猪肉生意。?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凉风、雨夜。翻开发黄的易安词,词香四溢,韵味无穷。折返千年,一身花香、素纱罗裙的古典女子,正在飞越时空、踏墨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①”雨依旧在下,似乎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②”之势。雨夜读此词,易安之“浓愁”愈下渐浓。仿如一卷泛黄的仕女图,檀香渐浓,落寞与伤感,在笔墨间浮现,一抹古韵的轨迹,清雅而悠长。

惜花伤春,自古而然。程垓亦有“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同样是借花草哀感生命的无常,但不同的是,程垓淡淡的愁,遇上李易安浓浓的愁,在字里行间偶然的碰撞,则使人千古之下为之掩卷兴叹。以余之见,若比意象整体,此首小令实非程词堪比。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余忆初读此句便觉大惊:“此女词人嗜酒?”然而,再诵易安往词,可见端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③”,“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④”,“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⑤”。信手可拈来“醉句”,只觉易安此时不似妇人,倒似刘伶、陶潜之弟子,性情率真,心怀感伤,对自然事物的感知敏感而细腻。

词中云“残酒”,“残”即剩少。饮酒理由不出二者,一为大快,二为愁苦,以余之解,更似后者。 “雨疏风骤”,百花凋零,春日也将随风雨而逝,横生愁感,故欲多饮浓睡忘却风雨,忘却因风雨而生的愁绪。其实“浓睡”云云,更似虚语,若非如此,既多饮“浓睡”又何以知“雨疏风骤”?若清晨因风雨声乍醒,又何谓“昨夜”?故此二句中已曲折道出词人心中愁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陈郁评“‘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⑥”,可见评价之高。细读词意,看似醉卧未醒,却早已清醒,此时易安心中早已是“绿肥红瘦”,故云“应是”,这正是黄蓼园所言“一问极有情⑦”之原因所在。“绿肥红瘦”已非仅言落红绿叶,仅言春之将逝,其所言在于“惜人”。词人惜己之青春流逝。词人所写又不仅是个人情感,而是具有人生哲理意义思索的内涵,所以千古而下,动人心扉。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词人,李易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与夫君赵明诚曾有一段神仙眷侣般的日子,应是此生最刻骨铭心的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她把对他的情,对他的爱,对他的思念统统都写进词中,正应了晏殊的“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⑨”

檀香厚重,思绪轻盈,再读易安词,在词句的墨香中,欲寻回自己,终日穿梭于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步伐匆匆,三餐草草,已看不清来时的路,在寻找些什么,却一无所获……活动、学习、交际、应酬,就像一杯混合了各种味道的杂饮,味道多样,却已经忘记了原来的味道。慌乱、不安、急躁轮番亮相……夜阑人静,思绪游离,一纸文墨,把喧嚣和浮华都挂在树梢上,静夜抚平了白天的浮躁,平凡和安静重新归来……诗词风韵,古色古香,折返千年,飞越时空。

鸡毛扇

文/纪慎言

中国的扇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关于起源,较为有趣的说法,说扇子源于远古时代:传说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常常随手摘个大树叶或将禽类羽毛进行简单的加工,即用来遮阳和扇风。所以,扇子还有个“障日”的别名。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做过贩卖鸡毛扇子的生意。记得家中院里经常堆满了鸡毛扇子头和劈了口的木头扇子把;我和奶奶、母亲、婶子负责把扇子头插到扇子把上的劈口里,然后再由祖父、父亲他们用钉子钉牢靠:一把鸡毛扇子就制作好了。祖父、父亲他们将鸡毛扇背上赶集去卖,或走街串巷去卖。但最后也没因此发财,后来就不做这生意了。

不过,五颜六色的鸡毛扇子,在我们家确曾随处可见。夏日里,奶奶总拿一把扇子为我扇风。有时候,扇子的羽毛蹭到身上,也像奶奶扇出的风一样,柔柔的爽快惬意。晚上,奶奶则拉着呱儿,一直把我扇进梦乡。

如今,那样的鸡毛扇子再也难见了。看羽毛扇,也只有看舞台上诸葛亮拿的那把鹅毛扇了。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凉风、雨夜。翻开发黄的易安词,词香四溢,韵味无穷。折返千年,一身花香、素纱罗裙的古典女子,正在飞越时空、踏墨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①”雨依旧在下,似乎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②”之势。雨夜读此词,易安之“浓愁”愈下渐浓。仿如一卷泛黄的仕女图,檀香渐浓,落寞与伤感,在笔墨间浮现,一抹古韵的轨迹,清雅而悠长。

惜花伤春,自古而然。程垓亦有“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同样是借花草哀感生命的无常,但不同的是,程垓淡淡的愁,遇上李易安浓浓的愁,在字里行间偶然的碰撞,则使人千古之下为之掩卷兴叹。以余之见,若比意象整体,此首小令实非程词堪比。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余忆初读此句便觉大惊:“此女词人嗜酒?”然而,再诵易安往词,可见端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③”,“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④”,“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⑤”。信手可拈来“醉句”,只觉易安此时不似妇人,倒似刘伶、陶潜之弟子,性情率真,心怀感伤,对自然事物的感知敏感而细腻。

词中云“残酒”,“残”即剩少。饮酒理由不出二者,一为大快,二为愁苦,以余之解,更似后者。 “雨疏风骤”,百花凋零,春日也将随风雨而逝,横生愁感,故欲多饮浓睡忘却风雨,忘却因风雨而生的愁绪。其实“浓睡”云云,更似虚语,若非如此,既多饮“浓睡”又何以知“雨疏风骤”?若清晨因风雨声乍醒,又何谓“昨夜”?故此二句中已曲折道出词人心中愁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陈郁评“‘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⑥”,可见评价之高。细读词意,看似醉卧未醒,却早已清醒,此时易安心中早已是“绿肥红瘦”,故云“应是”,这正是黄蓼园所言“一问极有情⑦”之原因所在。“绿肥红瘦”已非仅言落红绿叶,仅言春之将逝,其所言在于“惜人”。词人惜己之青春流逝。词人所写又不仅是个人情感,而是具有人生哲理意义思索的内涵,所以千古而下,动人心扉。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词人,李易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与夫君赵明诚曾有一段神仙眷侣般的日子,应是此生最刻骨铭心的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她把对他的情,对他的爱,对他的思念统统都写进词中,正应了晏殊的“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⑨”

檀香厚重,思绪轻盈,再读易安词,在词句的墨香中,欲寻回自己,终日穿梭于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步伐匆匆,三餐草草,已看不清来时的路,在寻找些什么,却一无所获……活动、学习、交际、应酬,就像一杯混合了各种味道的杂饮,味道多样,却已经忘记了原来的味道。慌乱、不安、急躁轮番亮相……夜阑人静,思绪游离,一纸文墨,把喧嚣和浮华都挂在树梢上,静夜抚平了白天的浮躁,平凡和安静重新归来……诗词风韵,古色古香,折返千年,飞越时空。

周家大院

文/杨广虎

关中西府至今流传着:“岐山的郭宋家,凤翔的周郑家。”凤翔周家先祖周恕在明朝中叶因少年读书家资不济,遂远出扬州经商,苦心经营,获利千金,成为周家经商创始人,历经几代人努力,清时达到鼎盛时期。同治年间,周家生意遭遇冲击,于清末逐渐衰落。民国初年,周家在凤翔县城的商号遭到军阀的巨额勒索而破产,汉口、广元、成都、重庆等地的分店也因战乱山匪等而凋敝。可以说,“西府大贾”的周家史,也是一部秦商的历史缩影。

周家大院位于凤翔县城的文昌巷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面积仅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房间数以百计,建有占地十余亩大的周家花园和大型养马场。大院坐北朝南,有三座相连的四合院子,砖木结构,是北方典型的民宅古建,经保护性修缮,焕然一新。漫步其间,恍如隔世。大院门前的石鼓门墩上刻有狮子和孝子,体现出家风既威严又和睦。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黑色石户,户楣中央刻有“勤俭恭恕”四字,这四个字分别代表勤劳、俭朴、恭敬、宽恕,反映了主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其东院“府城人家”为民居陈列、后院为生产工具陈列,西院“通衢市井”为西府民俗陈列。东西两院按民居和民俗场景分别有婚房、闺房、厅堂、后院、私塾、酒坊、油坊、药铺、当铺、凤翔非遗陈列等若干功能展厅,生动再现了旧时西府大户人家的生产生活风貌。相传一条神蛇卧在周家的粮仓里,无论每次取多少粮食,粮包翌日都会自动补满,周家的粮食因此“年年取不尽,月月有剩余。”周家的药材生意更是日进斗金,为了感谢神蛇的帮助和庇佑,将其药铺改为“长春林”,(陕西方言称“蛇”为“长虫”,谐音即“长春”)。今天凤翔东大街的长春药店,据说因此得名。

清末文人郭嵩焘说过,“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及江浙,榷算不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唯其心朴而心实也。”史载于明初,周家初居县城文昌里,明中叶经商发迹,其后科甲数十人,周家遂成为西府名门望族。周家人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励精图治,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商业帝国”,清咸丰年间,形成陕西最大的糖庄。周家开设的长春益、长春丰专营糖业生意,在关中居垄断地位。每年四川糖商发货至凤翔,均下榻于周家商号,然后批销西安及关中地区,远销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还有药材铺长春林、长春和商号、银楼,以及周邓两家合办的当铺“敬太当”和酒庄“曾祥昌”“大德丰”等。无论生意做得多么大,周家人都懂得钱财来之不易,保持着勤俭恭恕、廉洁清正的良好家风。

“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凤翔古称雍,秦孝公在雍城设雍县,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离汧渭之会很近。长期处于边塞和贸易交流之地,凤翔之地的秦人其实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特别的宋金交战,构成了这里的居民成分较杂,有汉人,也有“胡人”的一些特点;屯兵、作战,这里的人行事也有一些“军人”的风范和作风,做生意也有果断、刚毅、坚忍不拔的精神。

凤翔周家,以敏锐的眼光,超前的思维;以忠厚为本,诚实不欺,不尚空言的品格;诚信经营,耿直仗义,不投机取巧,不拐骗坑人,稳健持重,取得了生意上的大发展。

周家先祖周恕,紧紧地抓住了商机。明朝时期,政府为了巩固边防,在陕西等地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经济政策,厚重质直的周恕抓住历史机遇,闯荡“秦蜀古道”,输粮换引,赴扬州贩盐,赢得人生“第一桶金”。清初为恢复川盐生产,清政府实行“招商引领,计口受食”的食盐产销政策,为秦商“弃淮入川”,挤入川省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周家又携资入川,开拓商贸经营的新天地,在四川等地设立分店。

“周正谊堂”是周氏家族的宗谱堂号,“正谊”的文字含义就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周家富而好义,热心公益,敦诗书重礼仪。清《光绪朝实录》记载:周家人不仅富有,且富而有德、乐善好施,冬施棉衣、荒施粥米。光绪年间,周鼎为凤翔通判,时逢关中遭灾,他带头捐银八千两、小麦数百担,赈济灾民,在当地传为佳话。周家创立的正谊书院,筹添膏火,刊印先达著作多种。

“闲观世事如修史,细嚼方俗始信书。”透过历史的烟云,从儒从商,到延师重教的周恕、再到周家数代人以及周家大院,就是一部秦商(西商)“尚气概,先勇力”而“忘死轻生”的奋斗史,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反思和借鉴。

疯女人

这几天街上总是看见有一个疯女人在边哭边喊,细听,貌似是在喊一个人的名字。看女人穿着很讲究,气质也不错,如果没病应该算是个有几分姿色的女人。

这天邻居李婶在我店里玩,这是又传来了疯女人的哭喊声,李婶叹了口气说:“哎,多好的人啊,就这么被气疯了……”“婶,你认识她啊?她怎么被气疯的?”我问道,李婶回头看着我说:“你不认识她啊,那你认识王XX吗?我看他经常和三(我老公)一起,那是她男人,就他把她气疯的”,“她是大老王的老婆?”大老王和我老公是朋友,就今年还经我们介绍和我舅舅有了生意上的来往。我只知道他离过婚,现在娶了一个比他小很多的老婆。

李婶继续说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心窄想不开啊,不过换谁也想不开……”从李婶的讲述中我知道了这女人的故事。三年前他们生了二胎,由于生意忙没人看孩子,女人就把侄女从老家接来帮他们看孩子,说好管吃住还给开工资。

开始还算好,都是一家人放心,女人也是很放心的把孩子和家扔给侄女,自己专心在忙厂里的事情。这样相安无事的过了一年多,慢慢的就有朋友在自觉不自觉的提醒她什么。就连年迈的婆婆都说:“孩子现在会跑了,不用抱,我看着就行了,让你侄女回去吧”可女人很孝顺,她知道婆婆身体不好,再说家里也不缺这几个钱,就还是让侄女一直照看孩子。

不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当她亲眼看到自己的丈夫和侄女睡在一起时,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可一切已成事实,这时的老公也向她提出了离婚,女人打过,闹过,可老公就是贴了心要和她离婚。最后还转移了财产,离婚时女人只拿到十几万元,当时虽然他们的厂刚走上正轨,但财产也要接近一百万吧。

女人打过官司,可总是没结果,在这个金钱就是一切的社会,只要有钱没理也是有理的。女人整休整休的睡不着觉,慢慢的她的精神开始恍惚,就这样,女人终于崩溃疯了。好在有娘家人照看,住一段时间院好点了,可没过多久又犯了。犯病时,只要家人照看不到,她就会跑出来边哭边骂他男人的名字。

听完女人的故事,气的我半天没说话,这个大老王怎么是这样的人,虽然认识他时间不长,但一直以来他给我印象不错,话不多,一直以为很老实的一个人,没想到会做出这么可恶的事来,他开着一纺纱厂,今年纺出的纱不好销,正好我舅舅就是做收购纱线生意的,他有几个做纺织厂的大客户,对纱线需求很大,本来觉得都是朋友,当他求我们帮忙时,我们也是很痛快的答应了,自然也很顺利,舅舅已经帮他发了好几车的货了。

帮这样的人赚钱,这不是缺德吗?于是马上给舅舅打电话,下次不让他要大老王的纱线了,当舅舅问明白事情的原因后,还说我怎么耍小孩子脾气,小时候我在姥姥家长到七岁才回到父母身边,舅舅很疼我,因为知道这点,所以我急着对舅舅大喊,耍赖,非要他不做这桩生意。

舅舅做生意一直很讲诚信,自然对我这要求也很生气,最后我威胁舅舅说:“长这么大我也没求过你,如果这次你不答应我,那以后再不去看你了……”最后舅舅还是答应先暂时不做他生意,等以后再说。

现在想想我也挺好笑的,这么做又能怎样呢?这样能帮女人找回她的幸福吗?也只能算是勉强为自己不平之心出口气而已,也许现在我能做的只有祝福吧,祝福女人早日走出阴影,真正找到属于她自己的幸福!

琴声悠扬孜然香

文/城市流浪者

去年国庆节,从成都出发去陕西。过广元不久,即遭遇堵车,这样一点一点地挪着前进,本来一个小时的车程,竟然用了八个小时。抵达西安时,已是凌晨三点半。又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从西安的西南角找到了在东北角的堂兄的家。

堂兄在街边昏暗的路灯下接到我们,说:“我一直在看电视等着你们呢。走,回家喝酒去。”喝酒,是堂兄喜欢的事,这我是知道的。不过他不是烂酒之人,他属于那种平时滴酒不沾,兴起一醉方休的的人。进到他的家里,气还没有歇匀净,他就噼里啪啦开了一大堆啤酒放在桌子上,然后我们就开始一杯接一杯地喝起来。

堂兄原本是县师范第一届音乐班毕业生,他的手风琴演奏当时代表了我们县内的最高水平。只是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非常偏远的乡村小学任教,工作十多年后,实在感到未来无望,便办了“停薪留职”,两口子来到这西安做皮鞋批发生意。凭着他的吃苦耐劳,凭着他的豪放真诚,更凭着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稍高于一般人的智慧和见识,他的生意很快便走上了正轨,甚至在那一年很多皮鞋批发商生意都做死了的情况下,他竟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大赚了一把,在西安置下了房产,还买了一个80平米的大门市。

后来,他也因为整个行业的疲软而放弃了皮鞋批发的生意,靠出租门市维持生活。就天天待在家里唱卡拉ok,拉手风琴打发日子。他的家在浐灞附近,他平时常常喜欢骑着车到河边去闲逛。有一天他注意到了那里有一种生意很火红,就是卖烧烤。他想,我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他平时为人就豪放而随和,也认识这一带不少的人,于是找到一个相识的卖烧烤的人,提出要学,那人爽快答应了。几天后,堂兄用电瓶车载着一整套“烧烤设备”出现在了浐灞的河边。过路者不少人都认识他,就远远地喊着:嘿,胡老师卖烧烤了啊!堂兄胡老师一点不窘,大声地应着,欢快地忙着。第一天回来一算,竟然净赚五百元,大喜过望。接下来,技艺更加娴熟,经营更加灵活,赚头也就越来越大了,自然就干得越来越起劲了。

要不是后来他找到了更赚钱的“烤全羊”生意,估计现在还在浐灞卖“胡老师烧烤”呢。他告诉我,他现在已经定点在西安市南郊的一个大型农家乐制作“烤全羊”,由于味道独特,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每天轻轻松松可以赚上千元。

我们尽兴地喝着啤酒,吃着他即时在厨房里制作的烧烤,听他讲着那些卖烧烤和烤全羊的事情,感觉意趣横生。他喝着啤酒,硬要与我划拳。我说,大深夜的,不怕吵到别人?他说,不怕,西安的房子墙壁很厚,外边听不见。于是我们就放肆地划拳。

他突然说,看看我的琴房吧!

在客厅的一侧,有一间稍小的屋子,推开门,就看见一架漆黑的钢琴反着亮光。他走过去,揭起琴盖,用几根手指在琴键上从左至右拂了过去,跳荡起一连串悦耳的音符,仿佛一缕凉风拂过水面,晃动起一池星辉。他说:我每天做了生意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进琴房弹一个小时的琴,连手也不洗,衣也不换,满身都是浓浓的孜然气味——我觉得混杂着孜然味的琴声妙不可言!

他这样的感慨,让我深受震撼。

一个放弃自己的正式职业,来到千里之外的他乡,从零开始创业,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生意场合的人,既能平静对待日进斗金的富贵,也能在烟火缭绕的烧烤摊旁获得生活的满足,既可以承受大老板的名分,也不以一个卖烧烤的人的名号而羞愧。似乎读书人的自尊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其实不然!无论处于何种生活境况,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真正的爱好,他有着普通商人甚至打工者的一般特征,也有着我们重庆人走遍天下不变的粗犷豪情,但他终归还是一个内心无比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读书人。

我想,一个普通人,要把自己的生活调整到这样的状态还真是少见的!

钢琴声拌和的孜然香,该是一种怎样独特的香味?

孜然香缭绕的钢琴声,该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旋律?

在路上

我上大学那会儿,就业形势开始趋于紧张,再加上学的专业属于冷门,所以,当时想着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只要不是太差的工作就十分满意了。后来,也是机缘凑巧,冷门专业转热,又兼着竞争小,很顺利地就进了一家大公司的一个新项目组。虽说企业是私人性质,但薪酬待遇方面倒也不低,又考虑是新上的项目,将来项目运转成功,第一批团队成员机会应该比较大。考虑到这些,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在公司里踏实干着了。

后来也正如我当初所设想地那样,项目成功了,第一批成员都由实验室进入了车间,要么管技术要么抓生产。我也不例外,从带班长起步,然后技术员、然后再车间主任,不知不觉间,回头一看已近十年。说句实在的,在一个公司能干上十年,那种耐性在同学和同年龄段的朋友间算是十足的了,虽然说期间获得了许多,但细一思量其实失去的也不少。人生一辈子能有几个十年啊,大学毕业那会儿风华正茂、敢拼敢闯,浑身上下鼓荡着的都是冲劲,把这些留给了第一份工作图个安逸稳当,却也消磨了人生的意志。想到这些,我就琢磨起了换行,我想换一个活法了,我想跳出这种圈养着的安逸去拼一拼、去闯一闯。我想好了,去跟朋友学做生意,然后多认识一些人,锻炼一下自己。

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换行不同于跳槽,跳槽是在同行业间,而换行却是跨行业的流动,放弃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工作环境转换到一个全新的社会人际网中,自己到底行不行,不要失败了损失了时间的同时把自己地打蔫了,到最后把自信也弄没了。这些顾虑困扰着我,几次权衡,几次下不了决心,直到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出去喝茶。朋友们和我年纪相仿,都是生意场上的老手,虽然相互间成就和追求参差不齐,但都是几起几落摔摔打打过来的,到现在事业上皆小有所成,大家抽出时间碰在一起喝茶,其实也是一种对自身现状的汇报和交流。眼看着他们聊得挺热闹,可我却是插不上话,为何,没有共同语言啊,那些生意场上的较量和角逐我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他们的烦恼我也不会理解也没能力帮忙着寻求解决。再者自己的圈子小阅历浅,他们口中说的张三李四谁谁谁一个也不认识,自然是听着没劲。说不上话也只能干坐着喝茶,直到残茶泼尽,他们尽兴而去,我怏怏而归,心内满满一腔失落。事后,我老婆说,“你看人家的经历真是丰富,而你呢,在一个厂里上了十年班没挪地方,别人听了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总会觉得你肯定是个没本事的,即使是你厂里的同事也会看低了你”。这一句话真正是说到了我的心上,把我的那些顾虑和纠结消释得干干净净,是得下决心了,当下,便作出决定准备换行。决心已定,没多久,我就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然后冲破几重阻挠出了厂子。

在辞职前我也曾谋划打算过,想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跟着亲戚做建材装修生意。装修这一行其实竞争很激烈,压力也大,但也最能锻炼人。每一天面对着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客户,我觉得每一单生意都像是一场战斗,调动起所有的信息和资源,用不同的策略和战术整合起团队中任何一个成员的优势,去赢得胜利,去获得客户的满意的信任。成功了固然欣喜,但失败也再所难免,没关系,分析出失败的原因接着再战。我从一个新人开始,先听先看,然后出去学习培训,再到后来跟着实战,没多久我就溶入了这种氛围中。平时大多数时间我还要去工地,去测量、去预算设计、去解决纠纷排除隐患,还要和工人软磨硬泡、和客户沟通解释。每一天的日子我都过得紧张充实又富于激情和挑战,人也变得更乐观积极,一句话,我很是享受现在的这种状态。

现在每天我都在忙碌中度过,忙忙碌碌中我梦想着将来能有机会自己创业,去开拓一番事业。先不说挣多少钱吧,也不说体现个人价值之类的虚词,但至少也得积累些经济基础,让自己能无忧无虑地玩自己的兴趣爱好。常有朋友电话问起在忙啥呢,随口一答“在路上”。是的,我是在赶往工地的路上,也在赶往梦想的路上。

天才面包师

文/羽飞

有这样一个天才面包师,自打一生下来,就对面包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闻到面包的香气就如醉如痴。

长大后,他如愿以偿地作了面包师。他做面包时,要有绝对精良的面粉黄油;要有一尘不染、闪光晶亮的器皿;打下手的姑娘要令人赏心悦目;伴奏的音乐要称心宜人。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酝酿不出情绪,没有创作灵感。

他完全把面包当作艺术品,哪怕只有一勺黄油不新鲜,他也要大发雷霆,认为那简直是难以容忍的亵渎。哪一天要是没做面包,他就会满心愧疚:馋嘴的孩子和挑剔的姑娘只能去吃那些粗制滥造的面包了。他从来不去想今天少做了多少生意,然而他的生意却出人意料的好,盖过了所有比他更聪明活络、更迫切赚钱的人。

还有一个药铺老板,幼年时父亲因抓不起药而命赴黄泉,他发誓要开一个乐善好施的药铺。当了老板之后,他不改初衷,童叟无欺,贫富不二。

他还自学成才,专给没钱看医生的人开方子。一些药界行家见此大摇其头:一副败家子作派,不赔本才怪!然而他的生意却日渐红火,盖过了所有比他更会降低成本、更精明强干的人。

说道理: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如此,当你刻意追逐时,它就像蝴蝶一样振翅飞远;当你摒去表面的凡尘杂念,为了社会,为了他人,专心致力于一项事情时,那意外的收获已在悄悄问候你。

大小皆宜

文/草予

在城市里,有时会发现,大事好办,小事却很麻烦:价格不菲的服装好买,改腰收腿的裁缝铺却很难遇。各种建材,市场应有尽有,配把钥匙,可能要转上好几条小街旧巷。美食款款精致,色香味面面俱到,这不难寻,要觅一碗平价的清汤面,就不那么容易了。

离家不远的超市,拐角处,有个中年女人,帮人缝补。最初,墙边靠着写有“织补”的牌子。一张马扎上,坐着挽着发髻的女人,埋头飞针走线。有时遇见,她没生意,坐在那里,望着来来去去的人。

冬天,风雪刺面,她竟也常常在那儿替人缝缝补补。偶有一次,还听见有人向保洁打听她的去向。对方回答,上午还在,下午应该有事回去了。明天来,准在!

后来,超市让她进到了里面,安排在不起眼的角落,可见她不是这寸土寸金之地的租户。搭个铺面,有点奢想。不过有桌有椅,没有了热风寒浪,她的生意该是好做些了。

老主顾终归有限,何况缝缝补补的小活计,入账到底微薄。几年来,她却从未掀摊走人,商场也不曾嫌弃这个不交租金的小修小补摊。搞不定的针线活,人们也不苦恼,知道她还在那里。

大厦摩天,都市繁华,城市的昌大,让人看到了速度。日常手艺,小修小补,城市的细小,又让人看见了温度。一座城市,没有速度,或许留不下拼搏的人,可如果没有温度,也难留住人。

又见地摊

文/陈吉林

地摊生意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我不知道,但在如今六七十岁老人的记忆中,上一次地摊生意的兴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那时,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他城市的人到这些地方以低廉的价格购进服装、电器等日常用品,再在各自城市的一些街道、公园,铺上一大块布,在布上摊开购进的衣服、鞋帽或电器,扯起嗓门吆喝:“来来来,时尚的女装,便宜的电子表,快来买啊!姑娘,你长得真好看,穿上这件衣服好像女明星哦。”“是啊是啊,穿上试试嘛。”旁边的合伙人附和道。姑娘穿上后,“哟,太好看了,太像张曼玉了。”“对、对,从侧面看,还有些像林青霞呢。”姑娘听到这样的夸赞,脸上乐开了花。同行的好姐妹也鼓动说:“好看,买到起。”这一倒手,摊主一件从广州进的服装就赚了20元。那时的20元可是当年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摊生意是各个城市的一大景观,夜市地摊更是人们晚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碰到合适的东西,顺带捎回家,既散了步,又增添了家中所需的物件,且价廉物美。后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建设的发展,地摊生意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今年,地摊生意重回大众的视野,甚至成为了一种“新潮流”。一天上午,我到公园散步。老远处人头攒动,走近一看,是不少男男女女在逛地摊。在五六十个地摊上,摆放着一些小型家用电器、五金工具、碗筷、蒸笼、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可以说,地摊上的小商品五花八门。在一处卖衣服鞋子的地摊前,我和一位50多岁的女摊主攀谈起来:“生意怎么样?”“还可以吧。”摊主笑着回答。“刚才那个小伙子买了你一条裤子,多少钱?”“10元。”“这么便宜?”“赚5元很不错了。”“看你生意不错啊!”“谢你吉言,有时一天赚几十上百元,有时候能赚100多元。”说着这些,摊主心中充满难以抑制的喜悦。在不远处,我看见有敲腿捶背、掏耳朵的。四五个摊位上坐了不少人。一位30多岁的女士正为一个躺在躺椅上的老人捏着肩,老人微闭双眼,悠闲自得地享受着。我问女摊主多钱一次,“敲腿捶背揉肩一共20元,一次30分钟。”“效果不错,我的肩膀有些酸痛,来做了3次感觉轻松多了,价格便宜。”大爷接上话茬满意地说。“以前没有看见你们呢?”“以前摆过,但是后来没地方摆摊就没干了。现在给我们划了区域,我们就又开始做这项业务了。”

在公园的地摊上,交易顺畅、热闹有序、各取所需。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增加了百姓收入,也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活力。

母亲的品牌

文/秦自红

母亲的咸鸭蛋做得特别好吃。

剥开煮熟的咸鸭蛋,只见一团金黄色的蛋黄像一团滚圆滚圆的球一样。将这团球剥开,一股股金黄色的透明油脂从每一个金黄色的沙粒中渗透出来,汇成透明的金色液体流溢其间。

这么诱人的咸蛋,真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品尝一番。那种蛋黄铺在舌面上的感觉特别好。一个熟咸蛋的精华就在蛋黄上。

赣州人爱吃咸咸辣辣的东西。

母亲在熟咸蛋还没有上市时,就开始尝试将熟咸蛋当作商品推向市场。

开始,不知咸鸭蛋是否有市场,母亲就煮少量的到市场上试销。这一试销还真对上了路,母亲的熟咸蛋开始越卖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由于母亲不是守株待兔式地销售,而是流动式地,地毯式地用吆喝声来“搜捕”客户。

于是,整个赣州市会当家买菜的市民,没有人不知道那个老太婆的咸鸭蛋特别好吃。

因为生意扩大了,母亲就由自己腌制咸蛋改为进小商家腌好的生咸蛋。进货渠道根本不用愁,许多小商人久闻母亲大名早已送货上门,母亲在认可商家咸蛋质量后,选用了一个商家的产品。

一些小商人见母亲的咸蛋生意好,也转行卖咸蛋。可他们任是说破了嘴皮也卖不出去,生意远远不如母亲。

有一位刚转行卖熟咸蛋的小伙子因为生意清冷而急得不行,他们对那些挑剔的客户说,他们是那位卖咸蛋的老太婆的儿子。他们的咸蛋就是那位老太婆的咸蛋。

这一招还真管用,经他们这么一说,一个个都争相购买。

可我母亲只生了四个女儿,根本没有儿子,哪里跑出来母亲所不认识的儿子呢?

看来,母亲的熟咸蛋还真卖出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