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图书文章

2022/12/11经典文章

图书文章(精选6篇)

有书真富贵

文/臧公建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忙忙碌碌中,时光已过中午,撇开身外之物,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该如何定位呢?

我长得像屠户,但我在内心把自己定位为读书人。

我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读书、刻苦、考学曾经是一段时间内的生活方式。这要感谢我国的高考制度,使我成为一介书生。

我本人的个人爱好应该算是比较丰富的,但其中最有滋味、最有乐趣、最有收益的,莫过于选书、购书、读书。试想一下,当你在城中小巷穿梭,不经意间就会碰上一小书店或书摊,进去搜寻一番,很可能就找到了你久觅不得的小册子,平添无尽的闲逛乐趣。这不仅可以放松一下工作压力,也可愉悦一下自己的神经。可以说是一种最经济的业余爱好。

古云“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读书,使我充实宁静,神交古人,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我的藏书,就是这种读书生活的副产品。

经常有家人和朋友到我这儿看新鲜,很不理解,说:书这玩意不出钱不出官的,弄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人推断,是不是长辈传下来的。后者有点道理,但传下来的不是作为物质的“书”,而是读书氛围和读书习惯。我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却把读书看做一种近似乎神圣的事情。记忆中每次父母外出都会给我带回一些书,开始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日》《岳飞传》《大刀记》等一大摞连环画。再后来就是别的书。父亲曾经满村子的帮我找《三国演义》之类的大部头书。乡亲邻居发现我有读书的爱好也都给我找书,那时候我念书给他们听是很多闲暇日子里的主要消闲方式。

真正地接触藏书这种事物是上中学时候去一个老师家,他屋里放着一个大书柜,我当时就傻了——里面全是书,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有几百本的样子。我真如穷人进了宝库,陆陆续续,如饥似渴地读了《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红日》《铁道游击队》《创业史》《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大批精品,似懂非懂地看了《中国通史》等文史哲一类的东西。如果说我后来养成读书习惯是个好事的话(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那批书功不可没。

九十年代初,我上中学大学,家里每月给生活费,大学时候学校发些助学金,有了一点点自己支配富余资金的可能,我把它几乎全部送给了新华书店。毕业时,攒了满满一皮箱的书。

刚工作成家时,很是清贫,租赁的房屋没有书架,我这些书全摆靠窗户的桌子上,一次大雨忘记关窗户,淋得全泡起来,那种痛心至今犹能感觉得到。我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架是同事装修房子淘汰的,材料很差,样式陈旧,乡村木匠的手艺,粗粗砬砬,却让我兴奋得晚上起来都去看看,我的书再也不会淋雨了。现在,我的藏书有好几千册,真不知是怎么聚集来的。

回忆起来的书,很大部分来自地摊。逛地摊的要义是淘,一大片图书,淘出一两本就不错,我是按摊走遍,淘出十几本二十本。真有好书,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那些出版物,内容纯正,朴素大方,装帧精美,比稍后的花里胡哨和近来的装腔作势强过百倍。我经常去工程处门口、濉溪县城、花鸟市场、步行街未改造之前的路口,当然合肥、徐州、宿州等其他一些城市的地摊也逛过,我觉得逛地摊比进书店有意思得多。既是地摊,非大雅之堂,价格自然就很便宜,有时用在书店里买一本书的钱能在地摊上买一兜。我的很多书得于地摊。

2005年开始,我接触并熟悉了最现代化的购书渠道———网络购书。网络购书,价格也很公道,比地摊略高。现在,我的图书一半来源于网购,百分之四十淘自地摊。

这么多图书需要分类,这是一门科学,我没有那般精致,自己简单地把图书分为古典文学、散文、人物传记、人文地理、军事类、艺术类。我喜欢的作家或艺术家,不仅有其文集、全集,而且各种单行本也基本收齐,比如鲁迅、老舍、孙犁、汪曾祺、林语堂、梁实秋、艾青、丰子恺、张中行、王世襄、陈从周,陆文夫、高晓声、王蒙、刘绍棠、贾平凹,还有齐白石、范曾等。这种收集已经不完全为了读书了,主要是近乎病态的心理作用。

万卷图书,不是摆设,那是我的森林——绿意葱茏、流水潺潺、空气清新、万物生长的森林。 一书在手,物我两忘,“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一个“消”字,道出读书不但是建功立业的工具,更是消遣时光修身养性的不二之选,其实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读书态度。

有书真富贵!你说呢?

幸福像香水

文/游水方

这次我遇见老校长很突然,也很特别,给我不少惊喜,心头涌起几许温热。

那年我毕业分配到这间学校,老校长还不老,是四十多岁的人,还不是校长,而是一位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初来乍到还不了解他,却听一些老师私下议论,说他是拼命三郎,连早读课也揽去了,有些老师不愿与他共班。我问何故,一老师说,他的教学成绩那么好,相衬之下,你不就落后了?我听了议论倒很想与他共班,因为我深知棋手只有与高手对弈才会有进步。不过我初出茅庐肯定不能教毕业班,但很想向他讨教。

一天晚饭后,我敲开了他宿舍的门。他妻子已把饭菜摆在桌面上,而他还在客厅墙角的桌子上埋头批改作业。他抬头和我打了一声招呼,又埋头写字去了。我凑近去看,他是在改作文。他写完了,说:“不好意思,我想写完批语。”我说:“你先吃饭,我看看你怎么改作文,学一学。”他说:“客套什么,都是行内人,有什么直说。”他去吃饭了,我便翻开一本已改过的作文本。我简直吃了一惊,他竟改得如此细致认真,改了错字错句,还有微批总批,写的字工工整整。我打开其他的本子也是如此,学生写的字也都工工整整。我心里震撼不小,改一本作文得花多少时间啊。他吃完饭过来坐在我身旁。我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想从他身上寻到特别的东西,却看到一脸的笑意。我说:“你这样改作文,得花多少时间啊?”他说:“教书是良心上的事,当老师就得勤恳、严格、认真。改作文如翻开写个‘阅’字,很快的,而学生还有兴趣作文吗?我要求学生写字工整,我批改就得工整。学生写字工整,就养成认真的习惯,对他今后的人生很重要。”我说:“你不觉得辛苦吗?”他笑着说:“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快乐往往在干事中来访。你在干事中收获了成绩,同样收获了快乐。”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他先后任上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他任校长后还坚持上一个班的语文课,不过他更忙了。他在忙碌中,学校的学风教风大大改观。他任校长的第三年,我却调走了。

想不到这次在参观文明村示范点时却遇见了老校长。在村前的文化广场,我见到他很惊讶:“校长,你怎么在这里?”老校长笑着说:“我是这村的,退休后回村里居住了,当上农民啦。”旁边的村干部对我说:“他是我们村的名誉村长呢。校长在村里德高望重,大家都听他的。他不单出谋策划,许多事都亲力亲为。只要他发声,村里的老板都肯出钱。”我笑着说:“哦,校长改当村长啦。”那村干部说:“这可是一点报酬都没有的,他还倒贴了电话费、车费,还捐款买图书。”

这条村能被列在示范点的行列,当然建得很不错。一幢三层的综合文化楼屹立在村边的空地上,楼前空阔的广场,有戏台,有球场,有乒乓球台,有健身器材。老校长说:“晚上,这里可热闹呢,妇女们穿着舞服在这里跳舞,男人在这里健身,或在文化楼上下棋、看电视、喝茶聊天,东西南北,三国水浒。没有谁去赌钱了,少了许多争吵。”

我们参观文化楼。一楼是会议室,二楼是村民小组的办公室,三楼是图书阅览室和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排着一列阅览桌,几个书柜立在旁边,图书编了码齐齐整整地排列着。我说:“不少村也有图书阅览室,因没人管理,都成了摆设。你们是怎么管理的?”老校长说:“我来管理,几乎每个晚上都开放,我没时间了就交代别人。”大凡一件事情干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不难,难的就在于坚持,更难的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坚守。我对老校长肃然起敬,说:“难得,难能可贵,你还是那样的秉性。”他笑着说:“其实,我获得不少快乐呢,晚上那么多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大家都开心。记得爱默生说过,幸福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自己香了,别人也闻到香。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我明白了,他之所以无私地坚守,因他也收获了快乐。

一条美丽的村庄,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回头看着老校长,他依然是那副快乐的笑貌,这何尝不是人生一道幸福景观呢。

选书

文/李焕龙

傍晚下班后,脱下警服的胡经环释放出女性天生的柔情,做出香喷喷的饭菜,把丈夫和儿子吃得满脸绽笑。收拾完毕,丈夫到城关派出所加班,儿子进书房做作业,她漫步到广场边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给儿子选书。同时,也翻阅一下自己爱读的图书。

这是她每天身心最自由、精神最愉悦的时光。

从住宅小区到五峰广场,只有五百米远,看书、借书非常方便。加之是24小时开放、自助借还的智能化图书馆,就在时间、空间上更为便利了。以前她在上网买书,这样的绘本、那样的科幼,花了不少钱。到孩子六七岁时,阅读兴趣总算提起来了,但购书投入着实不少,每年在书店买的、网上买的、各种培训班买的,加上亲朋好友送的,最低都要超过五千元,以至于家里的书架,七成以上都是儿童读物。

头一次陪孩子到图书馆,是为参与亲子阅读活动而选书,她很费脑筋。拉着孩子的手,转了十几个书架,仍不知道选择哪本为好。

不是书不好选,而是她压根儿就不知道该选哪本书。

书有那么多类,哪类最适合孩子?每类有那么多种,哪种该让他读?

当天的讲座上,听了图书馆阅读推广专家的讲解,她获得一条经验:儿童阅读课外图书,除了培养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完善知识结构。她想了想,孩子的课程学习不成问题,教辅材料不必关注,最应当让他阅读的是传统文化、儿童文学、红色经典。由此,她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孩子的智商、情商明显提高,不仅在写作文上会叙述、善说理,而且在阅读分享上显露出明显的正能量及审美观、价值观。

孩子五年级后,课程重了,活动少了,到图书馆去借还图书,多数情况下靠她代劳。这时,她依据孩子的兴趣与成长需求,结合与家长、馆员们的探讨和学来的知识,引导孩子重点阅读人文地理、传统文化、中外名著、人物传记。慢慢地,她所选的,便是孩子想读的。阅读兴趣的高度契合,成了母子俩增进感情的粘合剂、共同成长的加热剂。

自从安康阅读吧的平利县图书馆广场分馆开到身边后,她就成了每晚必到的常客。遇到蔡宁馆长来巡馆,她建议,低幼儿童读物中,应当加快绘本的流通、调换频率,因为有十几个孩子,只用一个周就把这里的上百册绘本翻阅完了,现在他们只能很不情愿地选择其他图书。

遇到陈政副局长来调研,她建议,夜间人多时,应让有经验的馆员来做导读,因为不少中老年人在这转了半天也不知道选读什么书好,既浪费自己时间,也影响他人阅读。

“我非常喜欢翻阅,因为这既是一种速读法,也是一种优选法;既能帮助我了解图书,又有利于精准选择图书。”所以,她每次借回去阅读的书,都是孩子乐读的、自己爱读的。

今天晚上,时间稍微宽裕一些,她就在阅读吧里转了一个多小时,给孩子选了人物传记类的《周恩来传》、文学类的小说《北上》、随笔类的《孔子如来》等11种书,给自己选了茅盾文学奖系列的《主角》等6种书,但只借了两本,孩子一本,自己一本。她说,一本一本的看了还,还了借,才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借阅逻辑。

临出门时,听到有人在议论当地作家捐赠新书的事,她马上转身,走到“地方文献”专架前,细细浏览一遍,取了一本《平利文学》。她说,让孩子阅读家乡书,了解家乡事,不仅能增长地方知识、社会知识,而且能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因为她坚信,一个不热爱家乡的人,很难成为一个爱国者!

在自助借还机上办完借阅手续,她从衣服口袋里掏出塑料袋子,恭恭敬敬地把书装好,才匆匆回家。

因为,这个时间点回去,刚好孩子做完作业,自己完成了散步和选书任务,正好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

藏书记

文/薛建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师专毕业后回到家乡一所中学教书。不久我就听说这所中学是合肥师范学院在六七十年代创办的,当时学院很多老师来这里支教,并搬来了实验器材和图书。他们回城后,教学用品就全部留在了学校。本人嗜书如命,听说学校里存有当年合肥师院留下的图书,便留意起它们的藏身之处,想一睹为快。多方打听后,我终于发现这批藏书就封存在学校的传达室里,满满三大柜子,外面钉了一层草席,由一位负责敲钟的老头看管。

敲钟老头很古板,从不允许别人靠近书柜,因此这批图书就这样静静躺在那里很多年,无人问津。我也试图说服老人“开恩”,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返。愈是看不到,愈是勾起我的欲望,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想办法把这个古板的老头拿下。

一有空,我就和老人聊天套近乎,想方设法哄他开心,以博取好感。我在交往中发现,老人每天放学后都步行回距离学校三里地的家中吃饭,很辛苦,于是我经常用自行车送他。

有次周末,天下大雨,别的老师都纷纷离校,唯有老人站在传达室门口望着天空发急。我灵机一动,热情邀请他到附近的小饭馆吃饭,这一次老人居然没有推辞。我特意花了9块钱买来一瓶沙河特区,两人边喝边聊,老人十分开心,也多贪了几杯。酒酣耳热之际,我趁势提出看看藏书的想法,没成想他爽快答应了。

当晚老人就睡在传达室,在抑扬顿挫的鼾声中,我轻轻启开草席一角,顺手掏出一本发黄的书。哇,竟是1954年出版的《红楼梦》,竖行右翻的!我又掏出几本,尽是些活字印刷的线装书,如《诸子评议》《古诗十九首》等,最后我只悄悄揣起一本《史记》,又重新钉好草席,溜出传达室。——我的第一本藏书竟是耍这种手段“窃”来的。

搞收藏,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第二年春节放假期间,我正在学校值班,忽然发现传达室的门开了,两名废品收购贩子正把柜子里的图书往外搬运,原来学校准备把这些沉睡多年的旧书当成破烂卖掉。我急忙和学校商量,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收购它们。卖给谁都是卖,学校同意了我的请求。

我花费了整整一天时间整理,最后买了四麻袋,直到现在,这批图书还珍藏在家中。刚开始我把它们藏在几个木柜里,从此家里便不再安生,老鼠们不咬衣服不吃粮,专啃这些发黄的书籍。一到夜深人静时,鼠辈们便开始在木柜上打洞,咯吱咯吱的噬木声不绝于耳,像啄在我的心上。

有次我打开柜门,竟发现一只老鼠正给一窝鼠崽们哺乳,听见动静立刻四下逃散。柜子已被打了几个洞,我痛心疾首,咬咬牙买了几个铁皮柜,从此鼠患消除。后来我又搬了几次家,虽然家具淘汰了几次,但是这几柜子的藏书始终安然无恙。

工作之余,我喜欢打开柜门翻阅一下这些古书,闻一闻散发出的浓浓书香味。这些图书距今多则上百年,少则几十年,每一次翻阅,就像和古人拥抱交流,浩瀚的知识犹如琼浆玉液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时常暗自庆幸:如果不是那次偶然,这些藏书可能要与今人失之交臂,也可能早已成为纸浆,该是怎样一种遗憾啊!

超市中的书籍

文/陈祥胜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大文豪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写出了读书人的心态,把人们对书这个精神食粮的需求,与对柴米油盐糖酱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做了生动巧妙的比喻。在当今社会,书籍如同面包这个概念,在超市中也有了体现。

要是你逛超市时留意观察的话,就可发现,超市的货架上,也有书籍出售。

赤坎立交桥处某超市的3楼的入口处,有“湛江市‘菜篮子’工程平价商店”的指示牌,进入后,又有一个指示牌,标识“书籍/床上用品/鞋”等三行字。这个标示似乎提示顾客,这里出售的图书,是“菜篮子”的一个品种。

这家超市内,摆设书籍的货架,有好几百平米,场地宽敞,光线明亮。这里摆设的书架与文具、体育用品相邻,融为一体,舒适醒目。从占据的场地可知,书籍是超市的重要商品。

该超市书籍的分类有:经营社科、故事/哲理、心理哲学、 畅销书排行榜等。“省心价”牌子下,还有少儿图书、生活百科、文体教育、新书速递等几种分类。从这个分类可看出,图片的种类并不多,以传统和新潮两方面为主打。“省心价”牌子下摆卖的图书,最具特色。一些国学精品和具有传统启蒙教材性质的书,内容虽不同,但版式相似,价格相同,一律是29.8元/本,还可打折,折头还不小,只收24.9元/本。《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着,全一卷式的,都是这个价。

在赤坎南桥附近的另一家超市,摆卖的书籍与这家超市相似,同样是在3楼,是超市的最高楼。只不过,货架上没有“书籍”的标识,归入了“文具”的专区。这家超市还有一个特色,“省心价”牌子下的图书较多,堆积在一起,不管原来价格多少,只卖19.9元/本,儿童图书更便宜,通通是10.5元/本。而且,在 “省心价”每本只卖19.9元的下方,还有一句温馨提示:图书满50元,立减10元。真个是太优惠了。

也逛了寸金桥公园附近的那家超市,及几个小一些的超市,货架上,都不设书籍专柜,超市内没有图书出售。

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有图书的倩影,逛超市购物,也可买到图书,剖析这种现象,给人几多启迪。

书籍与柴米油盐一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精神食粮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超市食品丰盛,品种多样,摆设讲究,标识醒目,映射着时代潮流,商业气息十分浓郁。书籍挤身其中,也是居家过日子的采购商品之一,物质产品与精神食粮一并装进菜筐中。书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超市的书籍,商品化的味道更浓,许多应该是统一定做的,带有鲜明的标准化痕迹。不少书籍,像是倒进了一个设置好的版式中,外观齐整,计价省事,携带方便。不同种类的图片,其个性也淹没在整齐划一的外观装帧中了。

那天提着篮子逛超市,在书籍专柜驻足浏览,一下就买了《四库全书精华》《中国文化》《世界通史》《古文观止》《四书五经》《菜根谭》《庄子》《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十多本。这些书放在篮子里提着,重沉沉的,可费用加起来,才两百来元。这些书,家里也有,且出版社更有名气,解读更权威,是贪图其便宜,再买一套收藏罢了。比较了一下,买1斤腊肠的钱,可买2本“白金版精品”书,买一瓶好些的洗发水的钱,可买3本了。

超市购书虽有特色,方便实惠,但也有缺憾。书的品种单一,只是大众化的,普及型的,有些新潮书,也是应景的。类似在候机场的图书专柜那样。包装也过于华丽,大都商品味过浓。书籍的摆放不科学。毕竟不是书店,省心价牌子下,许多书横着堆放,而几乎每本书都是大部头的,要从底下取出来看,真不容易。书的版面设计,并不体现书的特色,千册一面,页面排得过满,读着有点儿压抑,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书籍是重要的精神食粮,不可缺少。在超市里购书,可将书籍与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一并购回来,确实方便。可这里购置的书,可选择性太少。感觉上,像是吃快餐。而对书这道“美食”的需求,仅“快餐”式品尝,是远远不够的。到书店、书城购书,那才是食肆酒楼用餐,空间更大,环境舒适,可选择性多,还可丰俭由人,满足更多的美食家的需求。

春来发几枝

文/乔忠延

写下这个题目是要表达一点情思,不过,这情思不是私密的恋情,而是太原读者留给我难以忘记的热情。

离开太原好几天了,那热烈的掌声仍在耳边轰鸣,那络绎的人群仍在我的眼前移动。掌声是在我讲述时响起的,人群是在我签名时络绎的,真没想到,真真没想到,一本书会激发出读者这么大的热情。尽管那几日太原的春天并不明媚,刚刚升高的气温随着倏尔飘洒的雨点跌落下来,可是寒意丝毫没有浇灭读者心中那团求知的圣火。

这是一本讲述历史的图书,一本借用成语讲述历史的图书。写这本书,我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不是费尽心思写作,而是费尽心思确定解读历史的方式。若是紧步前人后尘,何须我再生产文化垃圾。是呀,中国历史确实漫长,不要说风华正茂的学子,就是跨出校门的成人,要把朝代更迭搞清楚,要把世事兴衰铭记住,绝非易事。更别说用全新的观点审视历史,激活历史,鉴古知今,明辨得失。改革开放初期,林汉达先生写出了《上下五千年》,该书的面世,确实起到了普及中国历史的很好作用。之后,图书层出不穷,然而遵循的还是《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套路。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已由新时期进入新时代,时代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节奏加速再加速,甚至出现碎片化阅读的现象。如何适应快节奏的时代,满足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学子对历史文化的渴求?我挖空心思,就是想用更精炼的方式,更新鲜的观点,解读五千年文明史。

蓦然云开日出,是我想到了中国成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结晶,每一则成语几乎都携带着历史的体温。何不用成语的珍珠缀合成一条历史的项链?当然,即使用成语牵引历史,也不能太多,太繁,否则,还会陷进历史的汪洋大海,难以回头是岸。我开始埋头阅读,读历史,选成语,最终一百个成语如一百颗熠熠发光的珍珠闪亮在书案。我锁定思绪,就这样:让读者通过这一百个成语读懂中国史,记忆中国史。

遴选确定,就可以敲击文稿了吧?且慢,还有一项重要工序,即让历史焕发出全新的活色。不能让读者陷落于历史深处坐井观天,而要引领读者跳出来坐天观井。要让读者看到,靠暴力推翻皇帝,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只有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揭示,才是先进的生产力。要让读者看到,历史陷进家天下的巢穴,皇权之争引发的血雨腥风不止一次,导致的民族灾难不止一次,结束皇权统治是中华民族的卸枷大举,但卸除有形的枷锁后,还需要卸掉无形的枷锁。要让读者看到,法律应与道德并行不悖,农耕如此,商贸如此,偏废哪一方社会都难安宁。要让读者看到,短期较量总是野蛮战胜文明,但是在漫漫的岁月里,不可一世的暴力总会被同化消解,消解野蛮的力量竟是无声无息的文化。文化的韧性和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其凝聚了神州大地56个民族,使之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古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提升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应是撰写此书的主旨。

方略既定,伏案敲击,历时一年,书稿初成。所幸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同仁,慧眼识珠,给予出版发行,这就是《成语里的中国历史》一书。所幸,他们甚为看重此书,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联手新华书店太原市分店,开展图书宣传活动。为此,我才走进省城,三天中分别在省图书馆、市图书馆、杏花岭区二中以及巨人教育集团,连续演讲和签售四次。也就是在这四次活动中,我收获了无数次热烈掌声,签售了数百本图书。

老实说,起初决定签售图书活动,我还有些忐忑不安,眼下微信泛滥,扬花飞絮,举目四顾,别说在室内,即使在路上,埋头于碎片沙砾中的人们屡见不鲜。碎片化浏览的洪流,冲击着纸本阅读,谁还愿意躬身再往书山行呢?哪能料到,省城竟然有如此热情的读者,冒着春雨早早来到现场,等待,聆听,再用双手为你的讲述点赞,点赞出罕见的热情。你还没有从台上走下来,一列长队已经蜿蜒开来,甫一坐下,已有人将书本展开在面前。好感动,好令人感动,久坐在讲台上的我虽然有些劳累,但是再累也无法辜负热情的读者,也无法辜负求知的欲望,我拿起笔签写一本,又一本……

我不敢怠慢,一本本签下去,签下去。如今静下心来回首,哪是在签写,更像在采撷,采撷爆开在省城的报春花。

春来发几枝,报春无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