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二月二”龙抬头

作者: 王登佐2023/08/17生活随笔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又称"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等,是中国民间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日。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升天开始行云布雨、消灾赐福的日子,所以这一天被称为"龙抬头".

"二月二"的由来

从节气的角度来说,龙抬头,时间是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自此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蛰伏的蛇、蚯蚓等小动物也结束冬眠,开始出土活动了。我们祖先或许是在蛇和蚯蚓的基础上想象出了龙的形象,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蛇(民间称为"小龙")、蚯蚓等出来活动的时候,人们认为龙也要从沉睡中醒来,抬头升天、布云行雨了。人们为了寄托龙赐福人间的美好愿望,就在这时举行祈祷活动。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以前,凡是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都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所以,人们就把祈福、祭祀活动定在了二月二,这样才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和相应的习俗。

从天文的角度讲,二月二跟星宿有关。古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等28宿轮流住完,大约需要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作: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到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所以称龙抬头。

从自然的角度讲,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百姓的一大心患。于是,人们便把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希望寄托到了龙的身上,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在北方地区就有了最初的"龙抬头"节。从根本上讲,"二月二"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农业的角度来说,传说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视农业、鼓励耕作,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尧、舜、禹等纷纷效仿,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们都要亲自耕田,从此以后这一天便被定名为"龙抬头".

二月二的习俗

一是二月初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忙剃头。过去,本地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习俗。到了二月二,正好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的时候。由于二月初二为龙抬头升天的吉日,所以借吉日剃头也就成了地方习俗。民谚曰"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剃头中间加一个"龙"字,主要是取其吉利,以作为与平时剃头相区别。此外,为女孩子穿耳孔、戴耳环,也在于这一天进行,日久成俗。

二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三是传说这一天龙升天开始行云布雨,是个好兆头,所以城乡大凡经商的人家这天都要开门开始营业,谓之"大开市,龙抬头,生意好,不用愁".这一习俗在于二月初二是一个双数双日的吉日,与人们的心理暗示相吻合,故而成俗。

四是就广大农家而言,借助"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的说法,通常要用草木灰在自家门前布上若干个圆圈,谓之"做囤根脚",也有的地方叫"画仓子",意在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也有的地方用草木灰从门外弯弯曲曲地布入宅内和厨房,再绕水缸转一圈,谓之"引龙回".还有的地方这一天凌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之为"引田龙".所有这些习俗的个中含义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和反映了人们对丰年的渴求,希望龙行云布雨,促使万物复苏,能给人们带来一个好的年景。同时,通过"引龙回"来确保人间水火平安,福水长流。

五是在广大农村最流行的,就是这一天各家都要带出门闺女回家来过节。由于本地多为水网地区,过去传统的习俗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撑船带孙猴(外孙)",也有的叫"二月二,龙抬头,带闺女回家吃馒头,没有馒头就啃妈妈头",这些习俗均来自于民间。因为过去本地有正月新娘不空房,媳妇不走娘家的传统做法,加之有"出嫁姑娘正月不能看娘家灯,看了娘家灯会死公公"的迷信说法,所以通常正月里本地出门姑娘是不回娘家的。到了二月二,不仅出了正月,而且还是好日子,此时农村农事尚少,大忙尚未开始,于是做父母的常常趁农闲将女儿和外孙带回来过上几天,以体现父母对出门闺女的关爱。当然,女儿出嫁以后生子,为人妻为人母,终日家务缠身,平时是很难走脱的,此时也为最好时机。况且女儿在处理家事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些难言之隐,借此机会,母亲也会对女儿进行认真规劝和疏导。正因为如此,家家都很重视。由于是习俗,本地说法是"带女儿不来是闺女烂腿(责怪之意) ,不带闺女定是个穷鬼(小气之意)".为此,借这个节日,不仅家家户户带闺女,而且还要蒸馒头,改善伙食。所谓"没有馒头就啃妈妈头",不仅是本地人热心款待闺女的真实写照,而且也足可见女儿在母亲面前的娇惯和母亲对女儿的包容。

六是二月二为双月双日,据说又是土地爷生日,所以,旧时这一天在农村还有带蜡烛和钱粮纸上土地庙去敬土地神的习俗。本地人认为,万物土中生,土地神不能不敬。在他们眼里,农家是靠土地吃饭的,土地神是掌管一方土地的,理应受到尊重。所以,在本地也就有了正月里祭皇天,二月里祭厚土的习俗。另外,这一天还有不能动针线和剪刀的习俗。本地人认为,二月二动针线和剪刀,会戳龙眼和会剪断龙须。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是日,大凡春节期间点天灯的人家,都要于这天落下。在盐城西乡,这一天还有吃面条的习惯,谓之"上灯圆子落灯面".在东部沿海一带,居民这天有吃饼的习俗,取饼为圆形,谓之"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这天吃面条叫作吃"龙须",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等。所有这些习俗,无不充分体现了老盐城人对龙的敬仰和对龙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