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2023/09/1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节节向上的生命

文/邵立山

翠竹是我生命中的最爱。

最早接触竹子是在童年。在乡下老家,三十晚上燃放鞭炮讲究用竹杆挑着。那个年代竹子在北方特别稀少,老家很多人甚至都没见过竹子是啥样的,过年放鞭炮通常用那些笨重且弯而不直的柞木、腊木、松木杆子代替。有一年春节,父亲从县城买回一根又长又直的竹竿,乐得我直蹦高。竹竿放鞭炮方便又轻快,在那过瘾的"噼哩巴拉"声中,我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报社工作后,我在临窗的桌前,用陶泥盆栽植了三株青竹。我时常觉得正是这盆竹子给我带来了好运,一株株破土而出的新竹激励我不断追寻新的目标。而遇到困难挫折时,也正是眼前这蓬勃生长的青竹,带给我知难而进的力量。

搬进新居后,专门到花市购买了各种类型的竹子,有翠绿的青竹、绽放的伞竹、小叶毛竹还有瓶装的平安竹、富贵竹……摆满房间各个角落,满屋洋溢着绿色的光彩,令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竹林中。

年复一年,有的青竹已经枯萎,叶子由绿变黄。但我发现,在面对死亡时它依然向上而生。老竹虽然枯萎了,但泥土中的根茎依然活着。一茬茬又尖又嫩的新竹破土而出,生生不息。

竹,倔强、挺拔、刚直、节节分明。历史上很多人都喜欢它。郑板桥一生爱竹,在院子里栽种许多青竹。他善诗书画,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至今被世人所传颂。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生命中要向竹那样刚直、挺拔,无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风浪险阻,都要宁折不弯,节节分明,向上而生。

生命的姿势

文/妮卡

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7000米的雪山。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刚天亮时天气一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快轻松地登上了5000米的高度。

然而,就在他们稍事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从而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1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一个山洞,只好进洞暂时躲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之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体温迅速降低,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被冻饿而死。

丈夫制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然而如果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了严重损耗。

由于缺少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5000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点地消逝。

3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5000米的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后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小狗牵黄

文/孙守名

邻居老杨作画堪称一绝。一张破旧的报纸平铺于桌面,让我家牵黄站在矮凳上,顺手抓起半截画笔,在墨碗中饱醮后,刷刷刷,只少许几笔,牵黄的雏形便被勾勒完毕。随之,描尾,着色,点睛,半盅茶功夫,那牵黄已栩栩如生立于我的面前。

我将这幅画视为至宝,回家就贴糊在床头的墙壁上。不消一月,我又领着牵黄去找老杨,老杨如炮制,我又如获拱璧。两年不到,我的整座房间俨然成了牵黄的天下。但见墙壁上的牵黄形态各异,或站或蹲,或静默或狂吠,或低头或擎首,神形毕肖,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只是看得久了,倒觉得那眼神似有些玄机,有忧郁,有感伤,有寂寞,有凄清。只是,那时候年少,哪里会知晓老杨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融入其中?

牵黄是我从村西柳家抱养的,柳家二姑娘年岁与我相当,聪慧灵敏,自幼与我熟识。她家的老黄产崽后,我提出这个羞于启齿的想法,柳家二姑娘倒也爽快。小狗在满月后,顺理成章地落户到我家。兄弟姐妹争相为之取名,左邻右舍也来献计献策,最终还是采用了五爷爷的建议,给它取名为"斗斗",一来听着朗朗上口,二来符合那年月的大众口味。我总觉得这名字有些令人心悸,后来便将它改为"豆豆".这种想法,我只在无人处与小狗交流过,众人当然不知。

邻居老杨却有另外的想法,觉得"斗斗"这名字太土太俗,他随口就吟诵出"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词句,还给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述苏东坡那年在密州出猎时意气风发的情景。大家啧啧称道,认为老杨提议小狗叫"牵黄"这个名字确有道理,既有学问又体面。从此,老杨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如日中天。

牵黄很讨人喜爱,与我形影不离。我进门,它便立起身,两只前爪呈作揖状,将眼睛眯成一条缝,随后围绕我再转上三圈;待我坐下,一纵身,跃进我的怀抱,憨态可掬地望着我。我出门,它又恋恋不舍,怏怏不乐地送了又送,似有千般嘱咐万般叮咛。那时粮食奇缺,待到夏日,我沿河捕鱼,牵黄欢呼雀跃,在河堤上纵横驰骋,嘴里叼着活蹦乱跳的鱼儿,似戏耍,又似炫耀。

有段时间,母亲常说,牵黄有些胖了,走起路来开始摇来摆去,提醒我少喂它一些。但语气中,也可看出母亲对它的怜惜和关爱。牵黄每天早晨起得很早,鸡鸣后便开始在院子里来回巡游。那神态、气质着实令人忍俊不禁。父亲对它赞赏有加,常常拿它的勤奋来激励我们兄弟姐妹。

秋去冬来,寒风四起,又到了打冰夹鱼的时节。我带着牵黄,去河边赏玩。脚踩着薄冰,心里自然惴惴不安。一个趔趄,竟滑落水中,卡于冰面之间。这时的牵黄猛冲上前,死死咬住我的衣襟拽拉扯撕。毕竟体力单薄,它竟对我丝毫不起作用。我陷入绝望,一任冰冷的寒意浸透我的肌骨。牵黄一错神,撒腿就跑,偌大的旷野中只剩下我一人。我失声痛哭,哭得撕心裂肺。正在这当口,牵黄又扑了过来,它的身后跟着的竟是跌跌撞撞的身体瘦弱的老杨。感谢上苍,感谢老场,还有我的救命使者牵黄。

我们家对牵黄从此开始另眼相看。尽管生活艰苦,但凡有些好吃的东西,母亲总要叮咛我照顾牵黄。牵黄开始发福,身体变得虚胖笨拙,走起路来越发摇摆。有天傍晚,它突然变得焦躁不安,随后口吐白沫,开始惨叫呻吟。一家人手足无措,邻居老杨冲过来,抱着它去了村卫生所。费尽诸多周折,才将它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母亲说,我们这条街谁家再布放耗子药,都要先说一声,省得牵黄再去。街坊邻居听说后,自是听从,此后这类事情再没发生。

老杨挨批斗的那天下午,忽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秋雨,不知是浇在村头,还是浇在心头。戏台早己盘好,高高大大,威武庄严。标语将戏台四周都贴得满满当当,嘹亮的喇叭扯着嗓子狂啸,将湿漉漉的空气撞击得支离破碎。

画家老杨低垂着头,木牌子夸张地吊在他的脖子上,瘦削的身体在寒风中不住地颤抖。台上站着好多人,有人振臂高呼,有在血泪控诉,满耳的嘈杂,听不清人们到底在叫喊什么。牵黄不知何时出现在戏台上,用嘴咬住老杨的裤腿,死命地后拉,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它大概是想拉走老杨,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我目瞪口呆,惊恐地盯着牵黄,怕这一刻出现什么差错。

有人高喊"走狗",逼近牵黄猛踢一脚。一声惨叫,只见牵黄前翻,升高,一道弧线,消失在戏台下的西北角。我的心抽搐起来,本能地要冲出去,柳家二姑娘紧紧地攥住我的手。苦涩的泪水流进我的灵魂,几经眩晕,我差点站立不住。

身体单薄的老杨走了,这位下放到村子里已有七年的画家、诗人,带着满腹经纶和岁月的沧桑,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我的关怀,静悄悄地离开了我们。这大概是被批斗第二天的事了,他走得很安详,安详得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心惊肉跳。送葬的人稀稀落落,我跟在人群的后面,寻寻觅觅去找牵黄的身影。我时常在想,老杨的死会不会是因了我那牵黄……

我应该奉献出我的悲哀,为老杨,也为牵黄。我感到内疚,感到自责,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想念我的牵黄。也许,在梦中,我还会看到牵黄那灿烂的微笑,看到老杨那挥舞着画笔的枯瘦的身影。

生命的旅途

文/药知润

我是一颗不起眼的菊花种,在泥土中静默地躺着。

日复一日,我虽生在一片黑暗之中,但我感受到:我不久后,会钻破泥土,冲向那个光明的世界。

终于,我铆足了劲,向上钻去,那颗圆球般的身体上,钻出了一小段深绿色的茎,顶破了一点泥土,我为自己的成功喝彩,柔弱的身上,也迸出一阵力量,更拼命的用纤嫩的头,顶破松软的泥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钻,向上钻!钻入光明的世界中!每当这时,我就会想到明媚的日光普照大地,鸟儿在柳树嫩绿的辫子上尽情欢唱,溪水潺潺,清泉汩汩,清风习习,竹叶沙沙……我经常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我遇上大石块,就用我全身力量顶碎它,遇到千年冻土,就用我满身地热情融化它,遇到为我松土的蚯蚓,就朝它轻轻微笑,遇到解除我干渴的清水,就向它微微点头。

终于,我钻出来了,来到地面上了,我一时被强烈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我大口呼吸着空气。啊!多么清新,我陶醉了,我慢慢睁开眼,只见天空是如此的蓝,像一块无边的蓝绸缎,阳光透过细密的叶丛,一星星,一片片,那样温柔的洒下来,鸟儿唱着歌,从我眼前飞过,草虫排着队伍跳早操,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和谐,那么欣欣向荣……

我天天与露珠为伴,与百花为亲,与草木相依,与风雨相随,看着日月东升西落,听着时间隆隆的回声……

我长叶,开花,每一次蜕变,都使我自豪。

终于有一天,我枯萎了,我的花瓣落入泥土。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崭新的日月在我头顶升起,多少年春秋,多少的岁月,多少次雷霆暴雨,多少次雨后天晴……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四季的轮回,时光的流逝……

终于,我化作一缕轻烟,钻入土中。

这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整个旅途,也许正应验了那句古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命的价值

文/李维熙

生命的价值,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体现。在战争年代,生命的价值在于保家卫国;在和平年代,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科学以及文化的奉献。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只有去实现各自的生命价值,这个世界才会更加完美。

生命的价值,是文天祥面对死亡威胁吟唱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写下流传千古的《史记》;是既看不见光亮又听不到声音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不放弃……他们的生命价值都得到了体现,他们的精神至今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生命的价值,是屠呦呦为了研究出治疗疟疾的药物,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探索;是不管严寒酷暑每天早出晚归的环卫工人辛勤的劳作;是身患不治之症面临死亡的威胁时毅然决定捐献器官的病患……在当今的社会中,无论你是科学家还是环卫工人,只要你为这个世界奉献了一份力量,那你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生是短暂的,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人的生命。但是,当有一天你品味那些从指尖流过的时间,你可以为你曾做过的事感到骄傲,那你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

高尔基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全决定于他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如果你是大树,就要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如果你是小草,就要竭尽全力染绿山野。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眼高手低;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让生命之花绽放,让生命的价值在自己的努力中实现。

面对死亡

文/曾纪鑫

生老病死,是人生无法抗拒的历史过程。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个体的人,便被抛入了偶然与必然相互联系的大千世界之中。走完一段旅程,死亡,将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头上,这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规律。至于生命之长短以及何时消亡,便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了。

死亡,是独特的一次性体验,对生存于世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无法重复。生命只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也只有一次。

正因为死亡人均只有一次,难以雷同,所以,关于死亡的滋味、过程、归宿等,也属个体独一无二的经验,并不存在某种权威的文字或声音对它进行叙说与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死亡的体验及死后的阐释,只有依靠推测与想象才能完成。

然而,死亡的经验毕竟还是有的,这便是对死亡过程的叙述。前人通过语言、文字或图示将自己的死亡历程留给后人,天长日久,便积淀成了一笔关于死亡的宝贵财富。只要我们一想到"死亡"这个词语,前人留下的那些体验就会不由自主地漫过心海,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其实,这些关于死亡的体验,也不是严格的、本真的死亡之体验。生命一旦死亡,其述说与阐释也就画上了句号。因此,我们所接触或接受的有关死亡的体验,只是一种正在死亡过程之中的经验。生命正一步步走向终点,接近死亡,而没有达到死亡的极限,就在这一过程之中,前人尽其所能地留下了他们能够留下的一切话语。

面对死亡,有人害怕,有人欣喜;有人忧伤,有人开朗;有人黯然,有人坦然;有人遗憾,有人满足……因了人生态度、生活阅历、目标追求的不同,其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其实,人生的每一时刻,莫不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生命是坚实的,它可以历经许多无法想象的坎坷、灾难甚至浩劫而依然蓬蓬勃勃;然而,生命又是脆弱的,哪怕半点意外的偶然,如一粒小小石子的打击或一粒饭食的哽噎,也会置人于死地,从而造成生命的断裂。

明乎于此,对待生命,既要执着,也须达观才是。

面对死亡,也是面对人生的一种继续与连锁反应。看重生命的人,必将看重死亡;游戏生命的人,醉生梦死,生死无界,已无本真意义的死亡可言;对生命自暴自弃的人,早已是灵魂出窍,徒有一具空空的躯壳行走于世……

就生理学角度而言,对死亡的恐惧与悲伤,是人生的内在冲动与本能。然而,对于那些很好地生活过,真正体验了生命本质与内涵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一件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有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也如黄叶被秋风吹落枝头、飘向大地,既无远离美好人世之恐惧,也无解脱悲苦人生之欣喜,就像一次家常的晚餐,一次平常的散步,恬然而宁静地死去。于是,生命在走向终点的同时,也达到了人生的峰巅,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与优美、壮丽与完美,正如弘一法师临终遗墨所言:"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