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短篇阅读文章

2023/09/0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短篇阅读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短篇阅读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窗外,一片春色

文/王一兆

我家的窗外是一条横躺着的乡村大道,窗户对着东边的大河,大河上架着一座横跨河面的水泥桥。从窗户向外远眺,村舍、河流、田野,一览无余。每天清晨起床,我总习惯性地趁烧水的空闲对着窗外观望,望天空飞翔的小鸟,望河里行走的小船,享受沿河两岸的杨柳拂水的矫情。眺望远处星罗棋布的、一个个站立在水中犹如白银盘里点点青螺的垛堓,以及纵横交错的、好似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的河沟。

目睹这鸟在天上飞,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世外桃源式的景象, 不由人不觉得这简直是人世间一种最好的享受。

阳春三月的一个早晨,我和往常一样站到窗下,远看像悬挂在天边的、大红灯笼一样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东边的天空仿佛着起火来,田野、河流、村庄、树林……被她烧得通红通红。一条条桔红色的小船有的荡着木桨,有的开着挂桨,有的挥舞着竹篙,好似从天空中飘来的朵朵云团,在这披着大红袈裟的河道中款款而来,一时间,仿佛满河盛开了迎春花。

等船越来越近了,我终于看到前面的那条船上,一位有80岁左右的老人在船尾不紧不慢地划着桨,船舱中一位顶着深蓝色方巾的老太太,手捧着碗,一边吃着早饭,一边时不时的抬起头和划桨的丈夫好似说着什么悄悄话,丈夫的脸上仿佛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时,我赶紧叫来在一旁做早餐的妻子,"你看,你看,这是多幸福的一对老人啊".

"谁说不是呐,他们不离不弃相伴一生,白头偕老,多好呀"!妻子感慨地说。

"是呀,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贵,还是疾病、健康,只要共同面对,就是温暖".我把手搭到妻在肩上抚爱着说。

"可是,他们都那么大年纪了,反正有国家的养老金养着,还赶趟儿似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的干着农活,实在是太辛苦了。"妻仿佛心疼地说。

"如今不是这些老人在干,我看农田早就全部抛荒了。你看现在还有多少50岁以下的人在干农活?正是他们才给今天的农村带来一片春色。"我有点儿感慨地说。

"就是你们读过书的理由多。"妻微笑着不再说什么,转身烧早饭去了。

在我俩说话间,太阳慢慢脱去了她红色的外衣,河道中一朵朵云团也从我们眼前飘走,但那春天般温馨的画面仍让我恋恋不舍,我呆呆地站在那让我倍感幸福的窗口浮想联翩……

2020年春,新冠病毒防控期间,我从武汉市无数个居家隔离的居民窗口中,看到了他们乐观向上微笑,看到了他们积极生活的缩影。在一扇小小的窗口中,一对老夫妻,老太太幸福的坐着,老爷爷开心地站在妻子的身后正为她梳理着头发。他们相互陪伴,相互鼓励,他们像全体武汉人民一样,在灾难面前毫无畏惧,始终保持着乐观从容的心态,因为他们坚信:寒冬过后就是春天。正是这一扇扇温馨的窗口,透露出来的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最终迎来了抗疫胜利的春天。

人世间数以千万计的窗口,每个窗口都会讲述着不同的故事,都会透出不同色彩的温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小孩子打开自家窗口的灯,让一对收废品的老夫妻尽情享受着从窗口射下的雪亮光柱,坐在三轮车前津津有味的吃着晚饭。窗台前,孩子正按着妈妈的手,妈妈满面春光……

记得有一次和妻去办社保,面对社保大厅里一字排开的窗口,我有点手足无措,就随便走近了一个窗口。想不到窗口里立即传来一个甜甜的、十分温馨的声音:

"您好!请问,您需要什么服务?"

"您好!请问这儿办社保缴费吗?"我赶忙伸过头去,很有礼貌的回答。站在一旁的妻子像欢快的百灵鸟不停的说"谢谢".就在我们上车正准备关窗发动汽车时,妻从车窗口看到一位30多岁的男子急匆匆地从一旁冲上来,说是他的媳妇临产了。我也看到车窗外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少妇在一位50多岁大妈搀扶下正向这边走来。妻一边要我下车,一边赶忙下车打开车后门,等他们上了车。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妻旋即开着车从我身边疾驰而去。

一时间,一扇扇充满爱的、幸福的、欢乐的……的窗口,像过电影一样从我眼前闪现,无数个这样的窗口在我眼前打开着,温暖了人们,温暖了整个社会,我彻底陶醉了。

就在我心驰神往的时候,一只燕子从我站立的窗口前掠过,又一只燕子掠过,我依然用陶醉的目光透过这清晨充满阳光的窗口向外看,看向远方,更远的地方,在温暖的眼光下,嫩黄的油菜花、碧绿的香葱仿佛上了蜡一样,更加透亮。窗口,充满了一片春色。

别梦依稀忆童年

文/徐宇

启蒙

6岁那年,父亲对我说:"二娃子,你个子不小了,该进学堂了。"母亲在头几天就用一块朱红布给我缝了一个口袋,袋口处暗缝着一根没有断头的布绳子,绳子活动自如,只要轻轻地将绳子往紧一收,袋子的口就严严实实地紧闭了,大巴山里俗称它为"牛屁眼"口袋。

父亲用高粱杆给我做了一串数数的小棒,足足50根。选山里质地绵密的黑石头,给我雕了一个砚台,一支新毛笔,两个黄色草纸本,这就是我启蒙念书的全部家当了。

父亲把我送到村里的小学校,一路上叮嘱我千万要记得路线,岔口处不要走错了。陡壁崖上要慢行,堰塘水井边莫去玩水,不要和其他同学打架,总之,一路上他给我说了很多很多的"要"和"不要".我仍然记得第一天上学时老师考问我情景。"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老师问我。我回答,"5个。""一双手又是多少个?""是2个5."我得意洋洋地回答。"2个5又是多少呢?"我避开老师那双紧逼的目光,忙摊开自己的小手指认真地数起来,捣弄了很久,我支支吾吾不敢回答。"哈哈,我今天把这个娃娃给考住了。"老师说,"是不是10个?"我忙点头。我就算通过了,爸爸忙教我叫赵老师,我顺顺当当地成了赵老师的一名学生。

父亲只送我这么一次到校,以后不管是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到校和回家都是我自己单独行走,我和很多山里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开始了独立。不像现在的一些孩子,每天是家长接送,上了中学也要家长陪读,就像温室的花儿,娇气得很。

那时没有幼儿园,我启蒙就是念小学一年级了,并且小学只读5年,初高中各读2年,与现在不一样。

读书

老师一直是我心中无比崇敬的偶像。我感恩老师对我的培育,没有他们默默地付出,我什么也不是。面对孩子们的启蒙,老师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我读和写,直到我弄懂学会记住为止。

我读小学的年代艰苦,没有自来水笔,也没有白纸作业本,用的是毛笔和草纸(民间用竹子加生石灰做出来的粗糙土纸)。当笔在草纸上着墨水就浸染,写成的字瞬间变成了一个黑坨坨。老师教我们要讲究技巧,笔尖上要少沾墨,下笔要轻要快。童年没有电灯,陪伴我的是煤油灯,如果每个夜晚都能在油灯下读书写字,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家打(山里人最爱将买流体的物品说成打)煤油的钱,全靠家里的一只老母鸡下蛋换取,偏偏老母鸡下蛋少了或很长一段时间不下蛋,没有钱去打煤油,灯也就枯竭了。无光亮的夜晚,山里人叫做打黑摸。我的作业自然也就做不成了,我只好含着眼泪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明天老师检查作业,对老师撒个谎就说肚子痛。第二天,老师宽容地对我说:"你的病太多了,我得给你家长讲讲了。"顿时,我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也只有低下头,让谎言裹着眼泪悄悄地掉在地上……

老师真的很快到我家来家访了,父亲给老师道出实情,生活的窘迫,让他感到非常无奈。为了解决照明问题,父亲钻进山林里找年老的松树,老松树长有松节疤,松节疤油性很重,劈下来将它晒干做照明用。夜晚,父亲将其点燃,松节疤冒着丝丝黑烟,散发着浓浓的松香味,事隔40多年后的今天,松明依然照亮我的心房。

劳动

我是公社小社员,

手拿小镰刀呀,

身背小竹篮来,

放学以后去劳动。

割草积肥拾麦穗,

越干越喜欢……

《我是公社小社员》这首儿歌,是我童年最真实的写照。我们一边读书,一边与村里的社员们一起在田里参加劳动。从小就知道播种、除草、施肥、灭虫、收割。在家里,一边读书,一边煮饭,给父母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社里挣工分。或者一边读书,一边割草积肥,做父母的好帮手。

学校每个班级里设有一名劳动委员,在班里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村里给学校里划了几分耕种的样板地,我们每周有两个下午的劳动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就去样板地劳动。两个孩子一组,将一桶桶稀粪抬到样板地里,足足五百米的路程,因年龄小,力气不足,抬到途中要将桶放下来歇一两次。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劳动的过程,都享有收获中的那份喜悦之情。

我们村小学校里,有勤工俭学的项目。在样板地里种中药材,如桔梗、沙参等。还饲养了一头母猪,一年产两窝崽儿,记得饲养了好几年,老师每年给我们每个娃娃奖励几个有格的白纸作业本,捧着崭新的作业本,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巴。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有梦想的。长大了,一定要做什么。我知道只有靠自己双手劳动,才能够丰衣足食。我在童年,深谙美好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

儿童节

一年又一年,我在苦苦地企盼和等待着儿童节这一天的到来。

儿童节的头一天,母亲就用足足半斤面粉给我做了一个大烧馍。这是母亲最舍得的一次。里面夹着一撮腊肉丁拌豆豉,天没有亮母亲就给我烧熟了,像一个圆形的菜盘子,馍足有两指厚,从火堆灰里掏出来,黄黄的,香香的,母亲用一张草纸包裹着,然后装在"牛屁眼"口袋里。这是我中午的盘缠,粮食紧缺的年代,乡场上只有供销合作社有一家饭馆,但吃饭得有粮票,没有粮票是吃不成东西的,农村人根本没有这玩意儿,所以不管大人小孩,只要外出几天,一般都是自带干熟食,烧馍就是最好的美食。

儿童节当天,大队小学校师生必须在指定时间赶到公社中心小学校操场上集合,操场是个土坝子,主持者早用石灰标出每个学校的位置。土坝子正中有一个戏台,三周土墙,台顶盖着青瓦,遮阳挡雨,台口朝着土坝,台离地足有五尺,台面是木板楼,台口正中央挂着红纸书写的横幅:热烈庆祝六·一儿童节!

十几所村小师生聚集一起,一一登台表演节目,最后压轴的就是中心小学了。他们的表演很出色,乐得我们一阵又一阵地开怀大笑。

我也有两个节目登台表演,一是表演《红医校》,主要是歌颂医疗卫生健康走向学校,表演者共八人,前后各四人,一人提问,众人回答。这什么病?众人就说这是什么病。一边回答一边就用随身携带消好毒的银针扎自己的穴位。我记得手上和腿上共六针,至今还记得腿上有个穴位叫足三里。

还有一年的儿童节登台表演,就是唱儿歌《我是公社小社员》等,边唱边做动作,表演者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不像现在要求整齐,甚至还有穿着补巴的衣服登台表演的,但彼此间配合得十分默契。

只有这一天,我们可以尽情地玩耍。节目表演完,老师就叫我们自由活动,我们躲在土坝子四周的梧桐树下,疯狂地啃完母亲给我做的烧馍,因没有水喝,食管哽噎得打起嗝儿,让人难受得很,尽管这样,大烧馍还是很快吃进肚子里了。然后我们就去乡场上溜达,在我的眼里,觉得乡场好大好安逸,让我羡慕得流连忘返,在我幼小的世界里,它是不一样的风景。

冬日里的烤红薯

文/肖建国

冬日的街上,有一股烤红薯的味道时常钻入我的鼻孔,这股味道总能唤起我那些久远的记忆,缕缕甜香夹杂着浓浓的亲情。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差,庄稼产量低,除了交公粮还得到集市上粜些粮食,换成零花钱作为应急,所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时候,红薯产量还算高的,就成餐桌上的主食了。红薯可以生着吃,也可以煮了吃,那时几乎顿顿饭有红薯,现在年龄比我大的人不喜欢吃红薯了,都是那时吃伤了,而我到现在却偏爱吃红薯,还百吃不厌。母亲知道我爱吃红薯,总是在饭做熟后,趁着灶膛里的柴火还热,捡几个红薯埋在里边,半个小时的工夫,红薯就熟了,每次我放学回家,从灰烬里掏出红薯递给我,高兴得我把烫乎乎的红薯捧在手里,像玩杂技一样在双手间抛来抛去等待温度降下来,然后剥开外面一层焦黄的皮,香气直往鼻孔里钻,那时总眼羡了哥哥,说母亲偏心眼儿。后来,母亲就用红薯变着法地给我们做着吃,街坊邻居见了都夸母亲手艺好,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脸胖嘟嘟、红扑扑的。

每到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给我们做一道很洋气的菜——油炸红薯丸子。母亲说,这道菜象征着圆满,希望全家能团团圆圆过一年。母亲将红薯洗净、去皮、蒸熟,然后搅成红薯泥再加些面粉和白糖搅拌均匀,做成一个个丸子,倒入油锅里炸至金黄捞起,看着金灿灿的红薯丸子,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放进嘴里,真是甜香酥脆,非常好吃。

时过境迁,红薯作为一种粗粮,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健康长寿之佳品,烤红薯成为了街市里受亲睐的食品,重又返回了人们的餐桌,并成为大饭店的特色菜,然而在我心里,红薯让我们那一代人度过了一个难捱的年月。烤红薯满载着家乡的味道,始终在我心底流淌,就像静静守候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温暖踏实。

栀子花开

文/周久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唐朝诗人王建的这首《雨后山村》,四句二十八字,将清新秀丽的山村风情描绘得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野情趣,充满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情赞美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栀子花的怜爱之意。

栀子花,自古以来就因根植乡土,绽放民间,广为人们喜爱。她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却单单在每年的初夏时节开放,好像那一树洁白的花朵天生就是要与人们忙碌的身影相伴,那一股浓郁的馨香注定就是要与汗水的气息共存。

栀子花生命力强,不娇气,村里人大都喜欢养。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棵很大的栀子花树,独占天井的一角。春夏季节,我们便从花树上剪一根根健硕的枝条扦插在临近水边的土中,无需额外的侍弄,要不了多久,一株株叶芽丰满,生机蓬勃的新苗就长成了。随后,家人把新苗栽到自家庭院,或者送给左邻右舍,将栀子花的美丽和芳香延续下来,传播开去。今天,那棵与我们童年生活形影不离,曾令我们兄弟姐妹引以为豪的栀子花树历经多次老屋翻修和移址新建最终消失,但她的"子孙"早已开枝散叶,遍布村里,孕蕾开花,吐露芳香,依旧在陪伴、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栀子花开的时候,正值农村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从小满到芒种,再到立夏,约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要完成油菜、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抢收、抢种,以及黄豆、花生、芝麻、山芋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栽培,人们起早贪黑劳作,几乎没有一刻闲着,劳累自不必说,汗水更不会少流。或许是上天故意安排,抑或是栀子花本身就极具灵性,感受到了耕作的艰辛,分外怜悯人们生活的不易,便有心循着汗水味道,将一年来聚精会神酝酿、积攒的美丽和芳香一股脑儿奉献出来,给炎热的夏天送上些许清凉,给疲劳的人们带来几分慰藉。

人们自然也不会辜负栀子花的一往情深,往往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趁着微明的晨光将沾着露水,飘着香气的、洁白的花朵采回家,盛半瓢清水,整齐地摆放在里面,等吃过早饭取出来,小心翼翼地插在草帽沿上、纽扣眼里,或者用针别在胸前,用线挂在颈上,然后拾把镰刀或者扛把锄头便匆匆走出家门,赶往田间、地里,开始忙碌一天的农活。这样,一迈步、一低头都是栀子花的美丽和芳香,燥热和疲劳便在无形中消除了大半。

整个"双抢"期间,栀子花始终心甘情愿与辛勤劳作的人们相伴,毫不顾惜地把自己置于炎炎烈日下,映衬着人们的脸庞,掩饰着咸腥的汗味,让火热的乡村萌出诗意,让忙碌的生活富有情调。就连那些留在枝头的花蕾也不会"闲"着,她们静静地立在农家门口,默默地守在小院的角落,孕育着精气,蓄积着神韵,专注地等着人们从田间归来,好用最美的容颜、最醇的芳香抚慰人们疲惫的身心,陪伴人们酣然入梦。 正是人们经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换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村庄才日渐美丽,生活才日益美好。

我爱栀子花,我爱这个挥洒汗水,收获喜悦,播种希望的时节。

云归深处,心为何动?

文/郑小十

寂寞是一个人的伤悲,岁月是一群人的无奈。

-----题记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明媚的殇,过去了就这样过去了,那么成长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啃噬后在慢慢生长,周而复始。一个个沧桑的嗓音唱着青春有悔,一段段跌倒又爬起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人生无悔。

在细雨朦胧的季节里,一抹流云般的轻愁,不经意就爬上了眉头,丝丝浸润了心头,年少的心呐,总是有那么多莫名的惆怅,不知所以。一抹愁云惨淡的寂寥从此在眉间生了根,留下一抹淡淡的轻罗烟色盘旋缭绕在眉间心上,直到朝发暮成雪,叶落成泥。

八月的秋风送走七月的闷热,却怎么也吹不散心中的感伤,岁月里的那些年少轻狂,早已泯灭在时光的齿轮下,曾经的人渐渐走了,过去的事漫漫淡了,无论悲喜,故事总会散场,那些回忆却又丝丝韧韧、纠结如许。我用回忆在叶片上刻下脉络的纹路,随秋风落叶满地,一路踏碎在脚下,传来枯枝残叶纷纷断裂的声音。

风卷起片片落叶,缠绕着我,是在挽留我这个看客,还是在眷恋那厚实挺拔的树儿。年少的故事里,我是否也这样徘徊流连,你成了我人生画卷最重要的水墨音色;青春的年华里,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悸动和轻狂,你的存在渲染了我暗淡无色的流年。一路风尘,只余下一段匆匆的脚步,和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唱响了我整个华丽的青春。

院里的香桂已经坠了满地,风过后,丝丝卷入尘埃。那抹眉间的轻愁,游荡在天底,如无色的梵音飘渺缭绕,愔愔岁月,纠缠不休。繁花投影悄然暗上了心间,遮住了骄阳煦暖,暮色氤氲,骄阳渐行渐远。焚烟缭绕眼前,风过了无痕,是什么打湿了眼眶,心不动,则不痛,心一动,愁云万里,泪洒千行。

云归深处,心为何动?是那句:此生有你,得之我幸;与君同在,此生无悔。还是那些一睁开眼就能看得到的日子。我倾注一份毫无雕琢的的热情和真诚,想你许我一个地老天荒,美好总是太匆匆,留下的却是无休止的的回忆和淡淡的殇,丝丝扣心,想想念就会盘踞的越深,勒的越紧,直到喘不过气,才在遗忘的夹缝里死里逃生。

岁月经的起多少等待,青春还有多少值得挥霍。尘世中有太多的山盟海誓,太少的永不分离,永远到底有多远,海到底有多深,彼此牵了手的手,如今又牵了谁的手,曾经的天涯咫尺,如今的咫尺天涯,这场无谓的青春是谁在捣弄。我伸出掌中的指纹,摩擦着时间的经轮,静静地焚香,寻求佛祖拈花一笑的真谛。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人生总是会有那么一些跌宕起伏,缘起终缘灭,花开终会谢。相遇,你是我漫漫人生想紧紧抓住的一缕朝阳;转身,你是我苍茫岁月随风而逝的一把烟沙。张开双手,已拥抱不到你,却拥抱到了整片骄阳。聆听时光静好,守候下一个春暖花开。

案上的沉香,微熏在这柔静的岁月里,温婉的女子,一翦秋水般的明净,一笼新月般的轻柔,如千年的美酒醇香越浓,韵味缭绕。红尘一隅,一叶叶梧桐轻碧浅紫,风微动,点点坠落了满地,落下一地淡淡的温柔。那些一路相随的朋友,那些嬉笑怒骂的日子,却温暖了我整个暗淡的流年。

花开花落几度春秋,

生老病死自有定数。

潮起潮落笑对浮生,

缘聚缘散人生一遭。

原来我一直执着的不是那个单纯爱过的我,也不是那么爱着的你,而是真正爱过的那些年。这么多年总是执着花开的妖娆,却忘了聆听花开的声音。云归深处,心为何动?云深归处,情随心动。

八月的秋风送走七月的闷热,却怎么也吹不散心中的感伤,岁月里的那些年少轻狂,早已泯灭在时光的齿轮下,曾经的人渐渐走了,过去的事漫漫淡了,无论悲喜,故事总会散场,那些回忆却又丝丝韧韧、纠结如许。我用回忆在叶片上刻下脉络的纹路,随秋风落叶满地,一路踏碎在脚下,传来枯枝残叶纷纷断裂的声音。

风卷起片片落叶,缠绕着我,是在挽留我这个看客,还是在眷恋那厚实挺拔的树儿。年少的故事里,我是否也这样徘徊流连,你成了我人生画卷最重要的水墨音色;青春的年华里,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悸动和轻狂,你的存在渲染了我暗淡无色的流年。一路风尘,只余下一段匆匆的脚步,和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唱响了我整个华丽的青春。

院里的香桂已经坠了满地,风过后,丝丝卷入尘埃。那抹眉间的轻愁,游荡在天底,如无色的梵音飘渺缭绕,愔愔岁月,纠缠不休。繁花投影悄然暗上了心间,遮住了骄阳煦暖,暮色氤氲,骄阳渐行渐远。焚烟缭绕眼前,风过了无痕,是什么打湿了眼眶,心不动,则不痛,心一动,愁云万里,泪洒千行。

云归深处,心为何动?是那句:此生有你,得之我幸;与君同在,此生无悔。还是那些一睁开眼就能看得到的日子。我倾注一份毫无雕琢的的热情和真诚,想你许我一个地老天荒,美好总是太匆匆,留下的却是无休止的的回忆和淡淡的殇,丝丝扣心,想想念就会盘踞的越深,勒的越紧,直到喘不过气,才在遗忘的夹缝里死里逃生。

岁月经的起多少等待,青春还有多少值得挥霍。尘世中有太多的山盟海誓,太少的永不分离,永远到底有多远,海到底有多深,彼此牵了手的手,如今又牵了谁的手,曾经的天涯咫尺,如今的咫尺天涯,这场无谓的青春是谁在捣弄。我伸出掌中的指纹,摩擦着时间的经轮,静静地焚香,寻求佛祖拈花一笑的真谛。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人生总是会有那么一些跌宕起伏,缘起终缘灭,花开终会谢。相遇,你是我漫漫人生想紧紧抓住的一缕朝阳;转身,你是我苍茫岁月随风而逝的一把烟沙。张开双手,已拥抱不到你,却拥抱到了整片骄阳。聆听时光静好,守候下一个春暖花开。

案上的沉香,微熏在这柔静的岁月里,温婉的女子,一翦秋水般的明净,一笼新月般的轻柔,如千年的美酒醇香越浓,韵味缭绕。红尘一隅,一叶叶梧桐轻碧浅紫,风微动,点点坠落了满地,落下一地淡淡的温柔。那些一路相随的朋友,那些嬉笑怒骂的日子,却温暖了我整个暗淡的流年。

花开花落几度春秋,

生老病死自有定数。

潮起潮落笑对浮生,

缘聚缘散人生一遭。

原来我一直执着的不是那个单纯爱过的我,也不是那么爱着的你,而是真正爱过的那些年。这么多年总是执着花开的妖娆,却忘了聆听花开的声音。云归深处,心为何动?云深归处,情随心动。

小院里的丝瓜

文/杨丽琴

每年二月,母亲都会种丝瓜,在院墙边撒下一颗颗的丝瓜种子。

俗话说:"黄瓜爱水,丝瓜爱藤。"记忆里,院墙是废砖和瓦片垒成。几场春雨过后,丝瓜的藤蔓仿佛淑女纤细的腰肢,缠缠绕绕,撑起一道绿色的风景。

天气渐热,丝瓜开花了,如一把把金色的小伞,有的仰面朝天,有的低首俯地,有的伸出长长的脖子左顾右盼,有的藏在绿叶间。淡淡的清香在空气里飘散开来,整个院子都是香的。那时,我最喜欢黄昏时分在院子里做作业,不时抬头看看花,有蝴蝶和小蜜蜂飞来。蝴蝶忽闪着斑斓的翅膀,从这一朵飞到那一朵,又从那一朵飞向……仿佛与丝瓜花合跳一曲大型的舞蹈;小蜜蜂则"嗡嗡嗡"亲吻着花蕊,采撷花粉。有时,连家里的小花猫也凑热闹,在丝瓜花前,前滚后翻,上蹿下跳。

也就两三天时间,花蒂部长出一根根嫩丝瓜,通体一层白色的茸毛,如刚刚孵出的小鸡雏。那顶着花儿的姿容,却像乡野里走出来的小姑娘,沉醉着,臭美着。丝瓜长得很快,仿佛一眨眼工夫,繁茂绿叶间就垂下来一根根丝瓜,有的笔直的,像一杆木杵;有的弯弯的,如一轮月牙儿;还有两头粗粗的,中间细,或者两头细中间粗……模样儿千奇百怪。

饭桌上开始有吃不尽的丝瓜了。每天一早起来,母亲挎着篮子去摘丝瓜。沾了露水的丝瓜特别嫩,闻起来有股清淡的苦味儿。如果没有亲口品尝过丝瓜做成的菜肴,绝对想象不出它有多鲜美。母亲最常做的一道菜是丝瓜蛋花汤,清热解暑,又有营养。盛在盆里,芳香扑鼻,呼呼地冒着热气,氤氲着股股香气。嫩绿的丝瓜间,浮着明黄的鸡蛋,赏心悦目之余,让人不由地喉头一动,吞下一口吐沫。

丝瓜的做法很多,可以单独清炒,可以配上木耳清炒,喜欢口味辣,切几个辣椒丝,如果配上肉,则味道更加鲜美。即使老了的丝瓜,也别有一番口味。母亲喜欢将老丝瓜削皮,洗净,放饭锅里蒸熟了,盛进盆里,放入适量盐和猪油,用锅铲扎碎了即可。既有老丝瓜的清香,还有一股甜甜味儿。

现在住进了楼房,我却一直都想有一处院子。春天时,在院墙边种下丝瓜,

陪着丝瓜蔓儿长,闻着丝瓜花

儿香。等到夏日,尽享丝瓜的那一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