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现代故事大全免费

2023/09/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现代故事大全免费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现代故事大全免费(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父恩难忘

文/仲咏涛

转眼之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19年了,但我对他的怀念,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淡化。

父亲生于20世纪40年代,有着那一代人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坚毅低调的优秀品质。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对待父母敬重孝顺,无微不至;对待子女关心爱护,面面俱到。在我的心目中,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1997年,父亲在51岁时,被日益严重的心脏病折磨得痛苦不堪。那一年,我刚结婚,在我和妻子的极力劝说下,父亲终于答应做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父亲是在40岁时发现自己患有心脏病的。那时,母亲刚去世不久,生活的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家里的经济状况很差,父亲拒绝了医生的建议,没有做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仍坚持工作,拼命赚钱抚养我们姐弟三人。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把我们姐弟三人养大成人。就在他住院准备做手术的前一天晚上,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父亲离世前,大睁着双眼,眼神中充满了对人生的眷恋、对儿女的担忧。

"爸爸,您累了,该歇歇了。您放心,我会尽力照顾好年迈的奶奶和还没有成家的弟弟。"我轻抚着父亲的眼睛,父亲好像是听明白了,合上了双眼。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痛莫过于此。生我养我育我爱我的父亲去了,给了我如山高、似海深的伟大父爱,却没有给我回报的机会,让我心中充满愧疚和遗憾。

给父亲理发

文/李芳

没有学过专业理发,根本就不懂得理发技术。记得当兵的时候,每个排都有一套理发工具,战斗班里的兵,几乎人人会理发。我是连队卫生员,理发时都让战友帮我,自己没有摸过理发工具。那种老式的推子,要用手挪着有节奏地向前走,握不好还会夹头发,我曾试着给一位战友理发,结果可想而知。退伍回乡后,嫌去外面理发不便,自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因为使用不熟悉,又不会发型造艺,结果,弃之一隅,理发工具都锈蚀了。一晃多少年过去了,为了给父亲理发,我不得不又拾起理发工具,重操旧业。

前些年,父亲行动不是太困难的时候,给父亲理发时,我会拖过一辆人力三轮车,让父亲坐在上面,来到离村庄大约一里多路的理发店,让一位姓窦的师傅给他理发。乡村理发店收费也不贵,不管是剪长发还是理短发,一律10元钱。父亲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了,不讲究发型,只留短发。其实,年轻时的父亲比较讲究,很注意个人形象,我很少看到他理光头的样子。进入暮年的父亲,留短发省事,窦师傅的推子在他的头上像刈草一般,连洗头带理发只需一刻钟的功夫。

上初中之前,都是父亲带我去理发。现在,他却不能自己去理发,得由我们操心了。印象里,父亲不是一个邋遢的男人,曾经在农村当过基层干部的他,留着大众化的青年头发型,显得年轻精神。父亲似乎从来都不长胡子,嘴巴四周一向光光的,清瘦的脸庞棱角分明,很有男人气质。

但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老得很快,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注重个人形象了,不仅冬夏衣服混穿,还放纵胡子恣意生长,指甲长了也不剪,完全成了一位没有任何生活细节的孤独老人。母亲在世时,我很少回家,多是逢年过节回来看望他们,匆匆来又匆匆走。可现在,父亲是我的牵挂,我得经常回去陪他,虽然家中弟弟对他多有照顾,可我作为长子,照顾父亲的责任担当不能逃避。父亲年迈,诸多不便,比如理发。去乡村理发店,他已经不能来来回回地折腾了,我就试着用电动剃须刀上的推子给他理,电动的理发工具要比老式的推子好用。给父亲理发,不要求发型,头发长短不计,推子使用顺手之后,理出来的效果还算可以。就这样,我成了父亲的专职理发师。

头发可以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理一次,但胡须却不能长时间不剃。给父亲光脸,只能用那种安装了刀片的剃须刀给他剃。其实,光脸要比理发容易,只要用拇指和食指绷紧松弛的皮肤,剃须刀都带着保险装置,皮肤一般不会被划伤。好在父亲的胡须不是那么浓密,温水洗后的胡须,有香皂泡沫的润滑,剃刀轻轻走过,胡须便一干二净。现在的理发店,很少给顾客光脸。但光脸会让人变得年轻,皮肤光洁。父亲老了,胡子全白了,我不知道父亲的胡子里长有哪些故事,但这些故事一定都是关于他对儿女一生的操持。

记着,你欠我一辈子

文/风雪欲来

"记着,你欠我一辈子。"女孩泪流满面的给男孩说。这一次女孩真的哭了而且哭的很认真。在男孩的记忆里女孩只有微笑没有眼泪。看着女孩泪流满面伤心地样子,男孩的眼圈也红透。只不过男孩明白这就是他们的约定,也是他们忧伤的结局——是他欠女孩一辈子。

男孩和女孩上大学时在一个班,而且是前后桌男孩在前女孩在后。女孩来自云南一个美丽的乡村和男孩来自青藏高原。女孩给男孩讲过她家背靠青山眼望秀水,男孩给女孩说过他家头枕草原脚踩雪山。男孩和女孩彼此讲着说着,一讲一说就是四年。男孩没见过秀水青山女孩没见过皑皑雪山,可他们心里早就有了全部。

那些日子他们谈的很投机,彼此的眼神里已装满了对对方的爱慕。男孩知道女孩喜欢他,女孩知道男孩也喜欢她。在那四年时间里男孩出入图书馆身后一定会有女孩,女孩出入食堂身后一定会有男孩。四年时间里女孩留给男孩最多的是欢笑,男孩留给女孩最多的是忧郁。

有天晚上男孩和女孩谈了很久,女孩讲毕业以后她要回家乡云南,男孩给女孩说毕业以后他要回青藏高原。不过他们有一个约定,男孩要爱女孩一辈子。因为男孩欠女孩一次表白。

临近毕业了,大家都在忙着告别,可男孩和女孩还是和往常一样行走于图书馆行走于食堂。

坐火车回家的前一个晚上女孩再也压抑不了内心的苦楚。女孩给男孩打了电话说要告别。男孩见到女孩时女孩已经泪流满面。"记着,你欠我一辈子。"女孩泪流满面的给男孩说。那晚女孩吻了男孩。可男孩自始至终也没有给女孩表白也没有牵女孩的手。

朋友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朋友哭了。原来这个男孩就是我的好朋友!上大学时我在电话里问他有没有女朋友时他只说有喜欢的一个女孩。现在朋友已经结婚了,我问他现在想不想那个女孩时他的回答让我吃惊—记着,你欠我一辈子。朋友的回答貌似有些玩笑,实际上你是否表白过,只要你们分了手—记着,你欠我一辈子。

家有"微商"婆婆

文/刘德凤

自从教会婆婆玩微信后,婆婆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她在微信里看到什么好看的文章,会读给家人听,在微信里看到人家介绍做菜方法,会买来食材照着研究,看到人家在微信里传新的广场舞舞步,她也会乐此不疲地跟着学习一招一式。特别是看到商家搞活动,集赞领取礼品,婆婆立马像打了鸡血,马上群发短信:"帮我点个赞吧,谢谢。"婆婆领取的奖品也不少,杯子、毛巾、青花瓷套碗,我有时候一天收到婆婆三个这样的邀请点赞信息,对她是爱恨有加。

一天,婆婆见她的好友王阿姨在网上卖起了毛巾,便对王阿姨无比羡慕地说道:"你真厉害,还能在网上卖东西。"看到婆婆感兴趣,我便对婆婆说:"妈,这叫微商,现在很流行的,成本低,门槛低,您要是感兴趣,我教你。"婆婆立马说行。

"卖什么好呢?"我一个朋友卖手工皂效益不错,我决定让婆婆卖手工皂,谈好代理后,我便教婆婆怎么传照片,怎么推销自己的产品。婆婆笑呵呵地说:"做了一辈子教书工作,没想到现在做商人。"我跟她打趣:"到时您挣钱了,可得分一半给我。"婆婆喜笑颜开地回答:"那是当然。"

可是,一连几天,婆婆的手工皂却无人问津。除了我喊了几个朋友照顾婆婆生意外,没有一个人对婆婆的产品感兴趣。我寻找原因,才发现原来是手工皂适合年轻人,老年人不太热衷,也难怪婆婆卖不出产品了。看着生意不好,婆婆也泄了气,她对我说:"算了,这个微商我可能做不了。"语气里满是灰心,我安慰她:"都是我选错产品了,不要担心,我们换款产品试试。"

我几听周折,终于找到一款适合老人用的保健品,公公婆婆试了试,感觉不错。对于这款产品,婆婆越来越有信心了。保健品上架后,婆婆马上就接到了几个朋友的问询,并且很快成交。一时间,婆婆兴奋极了,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连做饭都哼着歌。我每天一回到家,她便得意地给我报喜,今天卖了几瓶,赚了多少。

但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婆婆垂头丧气地对我说:"哎,这微商呀,得罪人。害得我失掉几个好朋友。"我了解得知,婆婆经常在微信里介绍自己的产品,还在朋友群里常发链接,有一些朋友对此事很反感,将她拉黑了。"

我呵呵笑起来,可婆婆不满意了。问我:"咋办呢,这个微商我又不想放弃,朋友又不想得罪,你帮我想想办法。"我向朋友打听,朋友也说,在微信好友群里打广告确实容易引起别人反感,最好的办法是开辟另外的渠道,让陌生人买你的产品。得到启发,我教婆婆怎么找适合自己的潜在顾客。譬如在群里搜索:老人,老年人,晚晴,快乐老年,退休生活之类的关键字,婆婆一点就通,很快就加了十几个群。她进群后,听从我的嘱咐,并没有马上向群友介绍自己的产品,而是找到话题混个脸熟后再开始推销,这招果然不错。婆婆的产品卖价低廉,效果不错,服务也好,因而她的客户越来越多。

如今的婆婆,早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微商,很多老年人都羡慕不已,向她请教怎么做微商的?每每这时婆婆骄傲得不得了,总是笑嘻嘻的得意地回答:"这是我媳妇教得好呀,我很感谢她。"看到婆婆满足而又幸福的神情,我也乐开了花。

报刊亭的老人

文/张少刚

公园门口有个报刊亭,它的主人是年逾花甲却精神矍铄的李大爷。

李大爷管理这个报刊亭已经十几年了。每天一大早,李大爷就打开报刊亭的门,先是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再把一些旧报刊整理一下。等邮递员送来了当天的新报刊,他就分门别类地摆放好。

李大爷很不幸。他30岁那年,妻子得了重病,不久就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双儿女。他没有再婚,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含辛茹苦地把儿女养大成人。生活的艰辛没让他意志消沉,阳光的心态使他坚强而又乐观地生活着。

李大爷爱听戏、唱戏。报刊亭的柜台上放着一台小录音机,经常播放各类经典的戏曲唱段。他还不时唱上两嗓子,唱得声情并茂,有板有眼。

李大爷是个热心肠。他在报亭外面摆放了桌椅板凳,还免费供应茶水,他说这是给爱看报刊的人准备的。喜欢阅读的人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茶香和书香氤氲,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呀!报刊亭的一角还摆放着几把雨伞,是给那些下雨天忘记带伞的路人准备的。他还经常从家里带些剩饭剩菜,喂给那些流浪的猫狗。

李大爷说话和气、待人热情,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所以,每天来买报刊的人络绎不绝。大伙儿爱跟他聊天,李大爷说他也喜欢跟这些爱看书、有文化的人交流。

我经常去他那儿买报纸,当他得知我是老师,还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时,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有一次,我去上班,离老远就听见李大爷在喊:"张老师,你的文章又上报纸啦!"我快步走过去,他迫不及待地把报纸打开,指给我看,像一只快乐的报喜鸟。

我拿着报纸正要离开,他又叫住我,不好意思地说:"你写的文章都是有关老百姓生活的,能不能……把俺也写到报纸上……"我笑着答应了。他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

北漂

文/冯辰

来到北京已经一个多月了,期间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也见了几个老同学。在这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城市,我感到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变化,也感到自己正在改变。

北漂,代表了广大在北京"漂着"的人们。选择北漂,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是为了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接触更多无限可能。对我来说,北漂则更像是个任性的选择,觉得离开家,离开熟悉的环境,就能创造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才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一家媒体到另一家媒体,工作似乎上升了一个level,但老妈问我感觉怎样的时候,我的回答却是八个字:按部就班,平淡依旧。这与我设想的每天快节奏的忙碌完全不同,甚至有时候会产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错觉。

安稳平淡的生活,就这样慢慢开始,但第一次发工资的时候,我却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没有奖金只有基本工资,这和劳动合同上的工资差了好多倍。后来才了解到,这是新单位的工资算法,每月的工资奖金分项分次发,算是虚惊了一把。

然而,就是这份看似安稳的薪资让我第一次萌生了"北漂"的悔意——放弃了家里舒适的环境,与人合租陌生的住所,还要父母补贴生活费,这一切是否值得。心中的牵挂也开始滋长。走之前,我跟父母说,你们就当我去上大学了。但工作和学习毕竟不同,学校环境相对单纯,社会则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独立生活,还有工作压力、人情世故,都需要自己独当一面。

在家的时候,爸妈成天的啰嗦让人头疼,出门在外才觉得那是种温暖和感动,"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用在亲情这里也讲得通。老妈一直催我写一些所见所闻和生活感受什么的,但实际情况是,每天两点一线地跑,少了些生活见闻,倒是多了些儿女情长。北京很大,我需要慢慢消化,环境并不是很差,只是最近雨没怎么下。我怀念老妈做的饭菜,也怀念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怀念一起喝酒的朋友,也怀念一起打球的往日同事。陌生的城市,渐起的秋风,容易让人泛起秋思。

有人说,北京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你有一万次想要逃离,它也会在第一万零一次时让你看到希望。它总能让你抱着触底反弹的心态,无所畏惧地继续前行。这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机遇,着实令人向往。就像我现在的同事一样,从五湖四海赶来,只为了心中的梦想。或许,北漂不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既来之则安之,加油,努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会交新朋友,会吃新美食,会有新机遇,也会有一个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