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景散文作文600字

2023/09/0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写景散文作文600字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写景散文作文600字(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问竹

文/房臣波

与其说寺坞岭是富阳和萧山的界山,不如说它是三条江的襟带:襟三江而带两湖,栖烟霞而览吴越。清晨醒来的时候,我是被严冬的寒气包裹着的,富春江边水汽沉,寒气也重,而妻又嫌开空调太干燥。打开手机,麻利地点开朋友圈,阿呜刚刚发了一张白芦的图片,上书"冬至",很容易勾起旅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怀。

如果可以选择从富阳到萧山的交通工具,我肯定会选择一叶小舟,一根竹篙。兴许,会在三江汇流之处偶遇正在羁旅之途的谢灵运,听他诉说"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或者,我会在江上与宦游的孟浩然擦肩,听他描述"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齐叹"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的壮丽。然而,我别无选择,从车窗里遥望富春,于缥渺云雾中,水尚清,山且高,只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景致今人恐怕很难领略了。

沿着寺坞岭游步道山行,翠竹夹道,竹径通幽。我问竹,你在这站立了几世几年?历经了几多沧海桑田?竹林不语,群山莫答,我以为,是这里的竹子骄傲了;我又问,冬天的你,有什么不一样?一阵风起,竹枝被我的无端猜忌笑弯了腰,恍若明媚的少女甩动马尾,斑驳碎影打在我的脸上,驱散了冬至的寒意;我曾在春天登过南京的牛首山,于夏日游历安吉的天荒坪,这里均以竹海盛名,而寺坞岭,你的竹子又胜在何处呢?空灵的山谷,只传来几声鸟的啁啾,让寺坞岭更显清幽;我听说,你还有一个名字叫"夜潮地",是真的吗?"四面青山三面竹,一村山色半村茶。"三江汇流之处,雾气多,露水浓,高山竹笋与云雾茶撑起了寺坞岭人质朴的物质生活,这也许就是你的不同之处吧?我还听说,黄公望曾登临此山一览渔浦烟光,那么当年,他的发丝、胡须、衣袖之上是不是都沾满了水汽?不然,他为何将山居图描绘得那么诗意?把山川境运筹得那么高远?仿佛轻轻一拧,就是氤氲江南;随手一抖,就是千丘万壑。

山的高处,竹林渐疏,我看到了连片的茶树,风骨傲然的樱桃,还有那个空荡荡的古村。我试图在这里找到一些文字来梳理这里的历史,然而我寻遍了斑驳石板,碎落瓦当,我甚至透过黑黢黢的门缝窥视木屋,均一无所获。最后,一座年迈的石坟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头顶的枯草几乎可以触到天边的白云,然而走到跟前我才发现,竟然连坟墓都是无名的。也许,在深山,无名也是一种品格,每一个山民都是令人敬仰的隐者。

一处废弃的院落里,一棵果树长得四仰八叉,在冬日阳光的沐浴下,竟然开出了一朵白花在枝头张望。我恍然大悟,也许这朵小花就是这里的文字,传递着生生不息的讯息;还有这斑驳的石板道,废弃的六角石桌,它们都是这里的文字,承载着一个村庄的起落兴衰。冬至问竹,竹林不语——这一棵棵竹子,一片片竹叶,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字、一份断思呢?

临下山时,我又来到了这棵无名树下。绕了两圈,我竟在树叶下踢出了几颗鸡蛋大小的梨子。再过几个月,这一树梨白,又有谁人能解?石墙倾颓了,村子荒废了,人们在下山走向富足的同时,也放弃了这里的甜蜜和果实。

从邻鄂俯瞰正阳

文/罗跃

武陵腹地,层峦叠翠,沟壑纵横,处处皆景。以"峡谷峡江、清新清凉、养生养心"着称的黔江境内,更是溪河纵横,山峦竞秀,颇具韵味。尤其以邻鄂高盖上的独特风光,令我心旷神怡。从邻鄂高盖半山腰处,极目远眺,俯瞰正阳新城,风光无限好,可谓一绝。

前段时间,风和日丽,是"造访"邻鄂高盖的最佳时期,便邀着一帮朋友,前往邻鄂采风。因是采风,就免不了多欣赏一下沿线景色,于是一行人驱车前往五里,绕道五里至邻鄂,欣赏沿途风光。

到达五里街上,仰视灰千梁,山峦叠翠,树木葱茏。灰千梁上,郁郁葱葱的植被披在大小山头,白云压在灰千梁大小山头,美不胜收,更加彰显出了灰千梁的厚重感。于是打开相机,"咔咔"一阵乱拍,绝美的图片就此定格。

从五里甘溪,到邻鄂高坪,是五里至邻鄂的必经道路。五里乡街上至邻鄂镇集镇,行车大约需要半小时,道路在巍巍灰千梁下,蜿蜒数里,犹如一条飞龙缠绕于崇山峻岭间。乡村、田园、农舍错落镶嵌在灰千梁的半山腰上,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映入眼来,可谓"世外桃源".进入邻鄂界后,道路一直为上坡,道路蜿蜒,汽车颠簸,至少也有九道拐。虽然乡村道路,但路面为水泥铺就,也考验着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庆幸的是,该路段的乡村田园风光绝美,令人赏心悦目,也让采风者轻松不少。

高坪,顾名思义,就是高山上的坪坝。坪坝一侧的下坡方向,便是连绵数里的山峦,各小山峦上分布着农舍、梯田,相映成趣。进入坪坝,又处处皆景。坪坝上分布着蒙古包式的小山峦,山形椭圆,千奇百状,犹为壮观。各小山峦由坪坝相间,坪坝的土壤肥沃,绿油油的烤烟连成一片,清风徐来,"绿波"不惊,犹为壮观。邻鄂盖平均海拔在千公尺以上,天空蔚蓝,空气清新,白云压顶,极目处较为通透。汽车行驶在柏油路上,颇有云贵高原上"大理"、"丽江"的味道。

从邻鄂镇回城,我们没有原线折回,而是走了二级公路。汽车在高盖坪坝间的小山峦穿行,仿佛进入了迷宫。走出邻鄂坪坝开始下坡,公路蜿蜒数里至官渡大桥。汽车行至半山腰,有一绝壁处,下车极目远眺,官渡峡对面的正阳新城一览无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正在开发建设的正阳新城,犹如一条漂浮的玉带,镶嵌在群山峻岭中。新城上空,白云点点,阳光透过白云,洒向新城,山水间,云淡风轻,少却了,尘世繁复。我站在半山腰上,就好像一粒微小的尘埃,随风凝结成了天边的云。

夕阳西下,一天的旅程结束了。汽车驱动,我们走在回城的路上,回想一天的收获与喜悦。其实,黔江大好山水,处处美景。只是浮躁的我们,为生活、为工作所累,忽视了身边的大好美景。

我的家乡

文/唐回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庄,远离城市的喧闹,鸟飞、水流、绿草、红花是它特有的风光;这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有的是晨光夕阳下那袅袅炊烟;这里没有灯红酒绿,只有曲延的深巷中,狗吠鸡鸣的质朴。

村后面紧挨着山坡,有条小路通向山顶,好像一条天路,直达大山的深处。村前平旷,块块相贴的农田如拼图般错落。在村庄和田地之间流淌着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河,它在默默地浇灌着农田,哺育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年复一年,唱着顽强欢快的进行曲,交汇着山里山外的信息。

在我的心里家乡就是天堂。我不说春天,也不论秋夏,单说说冬天。天冷下来,周围的山也都换上了冬装,栗树枯黄的叶子,远远望去犹如撒了一层金粉,在太阳的照射下依稀地发着光亮,着实耀眼;田地没有了春天忙碌的播种,夏天精心的呵护,秋天收获的喜悦,只有那遍野的柿子树在光秃的树干上忙着为春节挂上红灯笼,那醒目的红灯笼点缀着树林,点亮了山岗。白天温和的晨光照在柿子上,像玛瑙一样,晶莹透亮,傍晚在夕阳的映衬下,柿子树如一团团的火焰,总是烧得很旺很旺。乡亲们爱做柿子饼,晾在院子里,晒到房顶上,粉粉的、嫩嫩的,拿起一枚,尝上一口,甜到心里,回味是满嘴的柿子清香,这就是家乡的味道,香甜的柿饼总让我回味悠长。

清晨,乡亲们都早早起来,吞吐着白雾去村头赶集,他们来到这小街上买卖交易着各种农货。小街不长,但那儿是全村最热闹的所在,也是乡亲们最爱的聚会场所。冬天的风很洒脱,在晚上肆意地游走在小街小巷。吃完晚饭,乡亲们不约而同围着一簇一簇的篝火取暖,谈天说地,交换信息,弹着大三弦,跳起三跺脚,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快乐。月光洒下来,照在篝火冒出的轻烟上,如一缕轻纱,在空中轻轻地荡漾,村民们沉浸在这快乐的海洋里。

这里的人,生在这里,活在这里,他们朴素、热情,没有过多的奢望,过着简适的日子。他们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创造快乐,分享快乐。我爱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更爱这里的人。

有记号的溪

文/禾源

这条溪被称作甘溪,一定是在明正统二年以后的事,甘氏家族定居到这条溪水边时,就把自己的姓氏也安给了溪,这有点霸道,江河万古流,这水成溪成流之时,甘氏还不知道在哪?怎么甘家人一来就给它赐姓。可万万也想不到,甘氏这一唐突的指止,居然还得到当时古田县府的承认,在《玉田县志》中记为"龙漈甘溪".静静思考,这样也好,给溪水做个标记,让千年以后的人捧起溪水时,会知道很早很早以前,这条流域生存繁衍着甘氏家族,会给哗哗流水增添一些历史波痕。

这条溪流的源头在文笔峰,天造地设,这条溪水择西而流,直到小梨洋才东流而去。流域不是太长,充其量不过二十公里,但甘氏在这条溪畔繁衍了二十多代。

溪流永远是柔弱与顽固的纠缠,律动与静穆的相守。顽固不化的河床和溪中的顽石,不知迎送过多少的水流,直到今天还是一种情怀,"呵护柔弱是种天职,让水流远,大爱无疆".两岸青山,四季容妆,目送万般溪水,带去落英,捎去秋叶,看着流波的律动,而自己痴痴坚守在两岸。

溪水进村之境,总显得平缓,在山间田野,是瀑、是潭、是滩、是濑,把水的所有脾气都隐藏在山野怀中,山与水才是天地间最佳的绝配。溪流对于村庄就是慈母,不管多大的村,不管多老的村,永远只山水孕育的小儿郎。于是,溪水总是把自己最平和的一面留给村庄。

甘溪漂流就是在这祥和端庄小梨洋村前的母亲河上,全长近三公里。甘溪一到这个地界,收敛了所有的喜怒哀乐,慈母般和颜悦色地对待甘氏家族守在水尾的这个村子。最体贴的话是留在这里,最重要交待留在这里,最宝贝的信物也是留给这个村。因为出了这村,这溪就不姓甘了。她把几百年甘氏上祖修来的好福报,国家栋梁之材,清戍台名将甘国宝带到了这里出生。

一发远古的念想,一柱恋母心香的点燃,坐在皮筏艇上漂流,犹如年少时投入母亲的怀抱,无忧无虑,随性嬉耍,即使有惊也无险,享受着与甘溪重遇快乐。我用船桨划着自己的激情,哪怕皮艇在溪水打转,那就是我的眷顾。

我在溪水徜徉中,看到竹影,树影,还有花影、人影,可就是看不到村庄的影子,我在寻找,溪水也在等待,漂流的速度有了情感,我想用溪水洗去乡村的岁月蒙尘,能看到如水一样透明的村子,溪水也想搂住村庄的影子,想在轮回里还能回到这甘溪。

村庄里的人,看着溪流中的漂流,感觉有点新鲜,自己曾经浮水,那是游泳,是赤身与水泡在一起,虽然漂流在母亲河上足有一个多钟头,可那是隔皮隔心的亲近,只是一个客气的邂逅。

至于这一方的山水,许多人会讲出很多名堂,讲出许多故事,沿溪有:"半月沉江,仙人琵琶,金钟罩地?"等八景竞秀,村里出过官居一品的提督,但这些故事都如水上漂流,一漾一漾,沉浮在岁月中,一样是这方山水的客人。复述写在书上的故事,相传村里传说,都不能证明你读懂了村子。村里哪眼泉水最甜?哪一个角落蛙鸣最响亮?哪一片地阴气最浓郁?哪个地方常出现鬼火,等等,能道得一清二楚,再淌到这溪水中,水流漫过脚踝,就能像医生把脉一样,诊断出你的血液里是否流淌着这方水土的基因。

我舍筏登岸,溪水依然往前流淌,留恋只是情感,不是觉悟。但我依旧情绪,逆流而上,用目光去阻挡水的流动,可水流就在眼皮底下轻松而过,闭上眼,想用黑夜一样沉重的色彩来阻止,哗啦啦水声依旧在流,情感终究无回天之力,该走的还是被流走,留下的依然能留下。

村弄里的鹅,昂首阔步,摆出本性,在追赶着行人时,追回了村弄的记忆;几声鸣叫,叫出了几分诗意,铺石巷弄光滑的石面闪出地里透出的时光,透亮着古韵的光茫;残破的老屋,相互支撑的柱子和木板熏透明清时期的烟火色,这些在与我对视中,相互怜悯,相互惋惜,彼此挽留。

太阳落山,残阳铺水,甘溪又要在静穆夜里,流去看不见的溪水,流来第二天的清流。甘溪,做过甘姓家族记号的溪,仿佛要流出新的韵律。

小镇的繁华

文/小冉zi

回家这么久了,第一次坐车去县城,在坐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城里上学,暑假也忙着兼职,旅游,也没有抽时间回一趟家乡。这不,过年回乡,才幡然领悟到家乡的繁华。家乡的两个重要交通塞地——十字路口都安上了红绿灯。过年从外地开回来的车已经占满了停车场不说,还把道路的两旁也占满了,过年每个馆子的生意都是红红火火的,大酒店就更不用说,街边的麻辣串也是人爆棚。回来时,我带着耳机一个人从车的终点站走回来,才发现我曾经没有认真的领悟的小镇已经扩张得这么大了,这么繁华,电梯高楼耸立已不是一栋两栋了,而是连成了片,而且楼城里也是灯火通明。

一个人走在街道,过年的气息依旧可以清晰可见,街道两边挂上的灯笼亮堂堂的,彩灯一闪一闪的,挂满了街道的两旁。如果航拍的话,我想整个小镇的情调也不错。

我一直知道,我们小镇不仅是CQ模范镇,还是全国模范标杆镇,在很多评选中,都榜上有名,只是我一直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有多繁华。虽然曾为他骄傲过,但和其他地方比,也不足一提。但是现在仔细欣赏了一番后,确实还是挺为它骄傲的。

在我们小镇上,想吃的想买的差不多都能买到吃到,小吃特产都有卖,而且现在大型超市都已经开了几家了,娱乐场所也是不断增多,豪华KTV也有那么几家,就是缺少一家电影院。我想,电影院应该也不久了,只要小镇的初中学校成功的升高中,那么,就更有可能。

我们小镇发展得这么大,这么快,除了交通方便,去主城也只花两个小时左右,还在于这个小镇的腹地本来就很大,它有很多乡,经济发展了,农村释放的潜力也就凸显了,而小镇的人口越多,也就越繁华,对外镇的吸引力也就越强,很多其他外镇的都愿意在我们这个小镇上买房安家。

我们小镇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快,除了大方面的改革开放不说,更重要的是小镇的人民舍得干,吃得苦,我们小镇的好多人都是去云南或者其他地方搞建筑,可以称得上是外出建筑务工大镇,这也就为什么好多车都是云南的编号。

鲁班寨

文/白忠德

一峰突起,高耸入云,周围诸山侍立环列,四季里呈现着种种颜色,淡绿、浓绿、墨黛、钢蓝、铁青,紫雾浮罩缭绕,愈发神秘莫测。那梦境一般的摩天高峰处,便是鲁班寨了。

山势陡峭险峻,与刀斧砍削别无二致,崖石壁立裸露处,一律铁灰色,却有古木老藤曲着,或斜伸,或孤立,或倒挂,增加了山的险峻峥嵘。有土的地方,林木极为繁茂,互不相让地高着,密匝匝挤成一团,修长挺拔。山巅之上却寸草不生,只有一堆形状怪异的乱石,远望去像极一位老者闭目静坐,两位后生长跪于前。

相传,很久以前,鲁班带着两个徒弟来到这里,见此处风光秀丽,鸟兽众多,就想建座房子。他安排徒弟先去做些准备,两个徒弟把山中的树伐了,鲁班回来后非常生气,重重惩罚了他们。鲁班一生用木头建房子无数,从没用过石头,见这里石多,便想用石头造房……徒弟们惭愧极了,跪在师傅面前谢罪。后人就把此山命名"鲁班寨".

高大粗壮的冷杉原始古朴,茂密苍郁,树干上裹着一层碧绿的苔藓,阳光从密实的枝梢间挤进来,洒下斑斑驳驳的一地碎银。行走在由巨大花岗岩体组成的山道上,身边是万丈深渊,险要之处,我们不得不手脚并用。脚下石块间露出的浅浅的土层上面,布满羚牛留下的蹄印。这条路不是人走出的,是羚牛经年累月踩踏形成的。这条路的建造者和使用者是这些野性生灵,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时至今日,除了巡护队员,几乎无人涉足,因而成了熊猫、羚牛的乐园。作家叶广芩上过鲁班寨,据说她是唯一上到那个高度的女性。向导自豪地对我们说:"我给叶作家带过路呢。"

我们像羚牛一样,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迂回上行,终于登上寨子。最高点只是几块大石头叠在一起,三面是悬崖,壁立千仞,不可见底。攀上寨子的那一刹那,一种悲壮情愫油然而生。天空湛蓝,白云慢悠悠擦肩而过,仿佛伸手就能拈住。云海茫茫,座座山峰像大海中的岛屿虚无缥缈若隐若现。远处的高山草甸上,郁郁葱葱着碧绿的野葱、高不盈尺的多头杜鹃,各色野花把青碧的草甸铺排得斑斓多姿。

处处可见第四纪冰川遗迹:脚下的巨石曾经轰然而下又遽然而止,巨石密布,别无他物,各具形态,气势绝非人力所为,无言的石流渗透出一种亘古流淌的、无始无终的魅力。它使人回到洪荒时代,重新认识生命的底蕴。

向导说,民国十四年,一股土匪黄昏时分从鲁班寨下山,潜行十八公里,杀了俩县官,抢民财,老县城从此败落……

老县城我是去过的。那是佛坪人的根和文化的发源地。老县城不大,从西门到东门走路也就十几分钟,东西城墙只有残墙断壁,两个城门还在,也只是残砖断瓦,伤痕累累。城墙用圆圆的大块河石垒起,上面长满苔藓,城门用大块的青砖筑起,有的砖块已脱落。临近傍晚,夕阳下,光线柔和明亮,绿的山、绿的水、绿色的村庄衬托着残破的城门洞,荒草中的断壁残墙衬托着几棵高大挺立的松树,构成一幅凄凉而美丽的图画。

谷底的云气一股股冉冉升起,让我们有如腾云驾雾一般。奇怪的是山脊南北两侧的雾并不是同时被驱散,而是交替进行,两侧美景交替显现。这时,太阳从云层后面露出脸,天地一片光亮,将山、人、树耀成一片神奇的金黄。大家躺倒在地,阳光普洒,和风轻拂,头顶着蓝天白云,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巍峨绵亘的秦岭,青翠茂密的丛林,为熊猫、金丝猴、羚牛提供了栖息地,漫长岁月中,或古道荒芜,或自然灾害,或战乱匪祸,遗留下不少荒芜城堡、集镇与村落。供人凭吊缅怀,考查人类在逝去岁月中的生存痕迹,是富有历史文化蕴含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