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景状物的文章

2023/09/0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写景状物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冬日观瀑

文/范诚

冬雨初晴,久违的阳光照射大地,给山间带来浓浓的暖意。空气格外清新,视野十分通透,是外出观光摄影的最好时光。

偷得浮生半日闲,便邀了几个好友去一个叫"观瀑"的地方。

观瀑位于故乡县城下游约一公里的乡间,因为一个多层的瀑布而得名。那瀑布生在峡谷中,挂在悬崖上,从附近和夷江对岸都可以看到,因而称之为"观瀑".久而久之,其下面的村庄,也称为"观瀑村",如此通俗而直白的地名,真是少见。

因为我的二姐嫁于观瀑村的缘故,我曾多次来到瀑布附近,观光游览,拍摄照片。然而,因为时机不好或水量光线等原因,总是没有拍到比较满意的照片。这次相约去观看,因为前一段阴雨绵绵,雨量大,水流量也大,瀑布比较壮观。

驱车到了造纸厂下面,便有一条车道直通右边的山脚。我们下车步行,沿着小溪向里面走去。约行五分钟,里面豁然开朗。抬头仰望,一叠瀑布挂在山间,传来轰隆隆的响声。俯瞰下面,则是一块盆形状的平地,里面有房舍,有池塘。屋前有小狗,对着生人吠着。池塘有白鹅,悠闲地游着。瀑布流下的小溪,环绕着盆地流淌,潺潺有声。好一个静谧安祥的地方!

穿过盆地,我们向瀑布走去。这里难行多了,两边是一人多高的野生芭茅,只有一条小径,刚够一个人行走。小径蜿蜒着向上延伸,我们低着头向上攀沿。离瀑布越近,响声越来越大,虽然一时看不到瀑布,已经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了。

再攀爬一阵,到了一悬崖边上,整个瀑布尽收眼底。这是一个多层的瀑布,从上到下,约有100多米高。一会儿,白练高悬,飞流直下;一会儿,隐入山涧,哗哗流淌。虽没有那些大瀑布壮观,但层层叠叠,蜿蜒恣肆,别是一番风采。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看这个瀑布。以前因为道路难行,一个人没有伴,从来没有上来过。我们欣赏、赞叹,不停地拍摄。这里尚处于瀑布的中段,离上面的瀑布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决定继续前行。

路更加艰险,更窄,坡更陡。爬行一会,早已气喘吁吁,头上冒出汗珠来。不时有山风吹过,清新无比,给我们增添爬山的力量。这时,一条新开的横道出现在眼前,这大概就是去看瀑布的路了。我们向右边横道走过去。

这是一条从密林荆棘中新开出来的一条毛路,两旁有刀子砍伐的痕迹,地上还有竹木的桩子。毛路的上面被树木遮盖着,似一条林荫小径。说是小径,其实是一道斜坡,下面是数十米高的悬崖,行走要十分小心才是。

阳光照射下来,透出斑驳的光点,我们仿佛从远古走来。

穿行约数十米,很快到了瀑布的底下。一面巨大的斜石板上面,三叠瀑布倾泻而下,轰声如雷。瀑布掀起的雨雾向我们袭来,清凉扑面,沁人心脾。

瀑布位于两座大山之间,根据地形的变化,形成三叠不同的瀑布,时而偏左,时而侧右。冲击到最下一叠后,沿着大石板,向下面哗哗流去。那水在石板上冲起阵阵涟漪,像是浣纱一样,白色的轻纱在流水中漂洗、曼舞,击起水花,飞珠溅玉。其情其景,变幻莫测,美丽极了。

大石板的下面还有一叠瀑布,虽然我们看不见,但能听到雷鸣般的声音。

我们坐在石板上享受着,聆听着瀑布的声响,像是聆听着大地的音响。沐浴着冬日的暖阳,像是披上一件厚厚的衣裳。仰望天空,蔚蓝蔚蓝,没有一丝云彩。极目山下,可见远处的阡陌、村庄,炊烟袅袅……此时此刻,我们都不说话,沉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之中,醉了,醉了……

观瀑为新宁十二古景之一,旧时称"层崖叠瀑".据《新宁县志》记载,明朝时,县令何士域即有诗吟咏:

一道飞泉挂碧峰,浑似银汉下虬龙。

罡风飒起寒涛立,声在悬崖石上松。

这是较早对该瀑布的描绘。后人题咏的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其实,瀑布是很美的,只是因为新宁有崀山等众多景点,所以这里被人忽视了。再加上开发不足,道路难行,所以登临瀑布者少之又少,慕名而来者,就更少了。

我们通常向往名山大川,却常常忽略身边甚至眼前的美景。我相信,观瀑再不会养在深闺,一定会成为大观。

大地游踪之水墨乌镇

文/孔伟建

对于乌镇,我实在想不起来用什么来形容,就用水墨二字吧。乌镇是水乡,古色古香的建筑遍布小镇,它的色彩不是彩色的,是古拙单调的,是深色、墨色,水墨二字我觉得乌镇担得起。

烟花三月,正是江南好风景。周末的乌镇,更是人满为患。人流之中,我喜欢随性走走,看看。白墙灰瓦,重庭叠院,巷子悠长,绵密的柔韧,祥和淡宁,一段墙、一片竹、一道门、一座桥、一条河、一叶舟,斑驳剥落的旧痕深处,倔强,自然,让人怦然心动。

这座地处浙江省桐乡市的小镇,已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11月,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这是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

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这个水网体系连接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

我走在狭窄的小巷、古旧的街道、秀美的石桥上,我不爱人声鼎沸,偏爱灰砖青瓦上的斑痕,偏爱苍茫的木门,偏爱那古老房间里正在安心做工的传统手工艺者,那种老旧的气息,让我的目光难以离开,呼吸难以平静。晚清民国至今,已经百余年了,这里依然是烟火人间,房子尽管破败了,人生却经久不衰,一代接一代。穿过镇子的那条窄窄的小河,河上泛舟的船夫,次第穿过的小桥,新生与故去,过去与今天,一切都是活的。

我迷恋那些板房、木窗、天井、木雕,狭窄小巷两边一家家富足的庸常生活,迷恋那透过窄巷的狭窄的一道天光,天井里那束明亮的光线,木窗上长发飘飘的时髦的姑娘,贪婪地吸收阳光营养的花木,一切都透着一股沧桑与深沉之气,有着不可言说的迷蒙之魅。它们,似乎跟我相通已久。

我走进一家老旧房屋,一白头老妪正在纺棉,老旧的纺车跟我家曾有过的那一架一模一样,老妪神情是那样专注,让我想起我故去多年的奶奶,她纺棉的姿势跟我奶奶当年毫无二致。纺车一边,两个三四岁模样的小孩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太太,一男孩一女孩。没人刻意安排,一切都是瞬间发生的。大概是孩子看着稀罕,觉得新奇,就发了童心,瞪着明亮的眸子,看这好玩的玩意儿。老人,孩子,昨天,今天,在这里悄然相容。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我急忙按下快门,记下这一瞬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生在江南,是一种多么大的造化。临河而居,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种选择。开窗即见流水,出门即是小河,家养的花木在窗台上放着,三盆五盆,绿意盎然,沐了乌镇的灵秀之气,多么新鲜水灵。窗台边,主人正搬了躺椅,安卧着,那样闲适从容。

记住乌镇,源于文学巨匠茅盾,他是地地道道的乌镇人。茅盾故居在东栅,就看东栅吧。茅盾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院落,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曾祖父分两次购买。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此刻,我置身于茅盾故居之中,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琅琅书声,看见那一幕幕弦歌不辍的场景。令人欣慰的是,几十年后的今天,茅盾故居没有在现代化潮流中湮灭,这方文教重地依然保持着它原先的模样,仿佛一种无言的坚守。作为《林家铺子》小说所写之处、插图所画之处的林家铺子,因此变得更加熠熠生辉。浓重的家族观念、深厚的家乡情缘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家国情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

这里处处弥漫着文化芬香。这种气息,从历史中走来,从古至今,从未断绝。明嘉靖年间设立的江浙分府,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的古戏台,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书院坐北朝南,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主楼为图书馆,中为校文台,为着述编校之处。前方庭园中水池四眼,四周古木参天,浓荫匝地。

那天,我在乌镇游走,不时邂逅一些竹根雕、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老的、年轻的手工艺人依然在守望传统,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此驻足。一刀一凿,一举一动,都与美有关,都与时间有关。他们,在用巧妙的双手与匠心向传统致敬,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或许,对于文明最好的纪念便是传承。在乌镇,我被那些巧夺天工的根雕强有力地震撼,打动我的不仅是技巧。

梦里水乡,水墨江南。看一座古镇,读一座小镇,感受与品位的是这里与众不同的品位。这里的自然资源是活的,青山,清水,绿树,蓝天。三月,我在乌镇行走,收集记忆,收集千年遗落的旧梦,感觉仿佛行走在一幅动态的水墨画之中,既有圆梦的满足,更有寻梦的追求……

必克石墩桥

文/余里

必克古寨有一条小河,名叫花溪,很是诗意的。

清清的花溪河像一条弯弯曲曲,不会兴风作浪的巨龙,静静地穿寨而过。

位于古寨中心的河段有一座石墩桥,也很诗意。

石墩桥没有复杂的造型,没有精致的雕工,也就那么几个厚实的石墩,几块粗糙的石板简单组合而成的几何图形,如小儿搭建的积木。

石墩桥简洁,但不简单——桥依石脉而建,依人心而筑。

石墩桥在必克人的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石墩桥不仅仅是人与物进出的桥梁,更是凝聚人心——风雨同舟、精诚团结、患难与共、众志成城的"纽带".也许因为如此重要,知寒知暖的岁月都不愿腐蚀它那苍而不老的容颜,知根知底的流水都不愿软化它那坚而不硬的心肠。

花溪河从来没有人为的用"着名"、"知名"之类的词汇为其"贴金",就"××石墩桥"这样简单的名字也没有。这也好,免得因名而累,免得因名而被外人随意"肢解".

走近必克古寨,如果要问最古老的标志是什么,那必克人一定会很干脆地回答你:石墩桥。

如果你要问石墩桥有多古老,那对不起,必克人也说不出个具体的修建年月,只能告诉你,它很古老,大概有几百年的历史。

有人说石墩桥小巧而富有情调。这话应该是有文化的人说的。

石墩桥的上段,流水潺潺。潺潺的流水唱着和布依人一样古老的古歌缓缓而下。桥的下段是一池碧玉一般的清澈水塘。

水塘像一面巨大的古铜镜,很讨人喜爱。情窦初开的布依姑娘小伙在浪哨(谈情说爱)前经不住水塘的诱惑,悄悄地站立在桥上留下他们可以传情达意的倩影。

富有情调的远不止这些。如果按四季归类,也许更有情调。

早春二月,风和日丽,一派江南春色图画徐徐展开:石墩桥的两头,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紫燕呢喃,蜜飞蝶舞;葱郁的田野上,勤劳的布依人迎着春风,沐浴朝阳,耕耘大地,播种希望。

盛夏,石墩桥旁,翠竹掩映,树木蓊郁,禾苗葱绿;三五群花鸭、白鹅在水塘中追逐嬉戏,三两头水牛在河中消暑纳凉;一两组缠白帕,着黑白相间的花格子上衣,穿藏青色裤子的布依少女在岸边开心浣洗……一幅幅充满水乡诗意的水墨画啊。

仲秋,布依人笑意最灿烂的季节,也是石墩桥秋意浓郁的时候——蓝天白云的倒影把遒劲的石墩桥衬托得格外的壮美,再加上布依人传统的人挑马驮,从田间地头搬运稻谷、苞谷归仓的生动画面的叠加,不把石墩桥繁忙的秋收景象凸现出来都不行。

隆冬,百草凋零,万籁俱静,偶下那么一两场小雪。石墩桥上积有薄薄的一两寸厚的雪。这时,水幽,石灰,桥黑,雪白。强烈的黑白对比把石墩桥渲染得既简又繁,即直又曲,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黑白灰"三大调子的作用下,构成一幅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浅绛山水画长卷。

入诗入画的石墩桥真美。

折多河

文/范楚云

一曲溜溜的跑马山情歌,让记忆随着歌声游曳在那群山层叠的峡谷之中,游曳在那座充满灵气的山城——康定。傲然的雪山赋予了这座小城童话故事里魔幻般的魅力,清澈的小河忠实地记录着曾经沧桑岁月的印记。

这条穿城而过的河名叫折多河,因折多山而得名,它由折多山群峰的积雪融化成河,当地藏族称折多河为"贡曲".从西向东经瓦斯沟流入大渡河,全长约39公里,落差2120米,河道曲折,奔腾的河水撞击着河中的卵石,翻卷起雪白的水花,珠沫飞溅,峡谷怒吼,气势非凡,犹如倾泻而来,由高到低,不拒细流,河水由小变大,顺着山谷宛若一条洁白的哈达随风飘扬。

古代城市一般在河流交汇处兴建,主要是交通便利水运比较发达,利于人们交换物资。不知道康定的河曾经有没有开通过水运,但它确实地处川藏咽喉地带,是物流贸易集散地。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康定是汉语名,因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它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地。这就注定了折多河要成为承担传载藏汉文明的纽带,见证历史的兴衰。

据民间传说,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入嫁吐蕃王松赞干布途经此地,汉藏联姻,留下佛像,护佑草原,修建了一座横跨折多河的石拱桥,当地人称架于河上的桥为"贡曲尚巴",即"贡曲桥",后来逐渐音变为"公主桥".

从桥上望去,河面狭窄,只有十几米宽,往下看就可以感受到河水羁傲不驯的咆哮,像脱僵的野马,让人觉得无法驾驭,事实上也没人能驾驭,一直以来都还未看见有谁敢大胆的在折多河上玩刺激坐漂流。这条湍急的河流,如同腾飞的青龙游过两山之间的小城,龙鳞金光闪闪,随后隐隐升上半空,迎接清晨黎明的洗礼。阳光照耀,将这座缺乏生气的县城变得生机盎然。每天清晨,练太极的大叔阿姨对着河面扭动着身体,轻身呼吸,使全身充满天然灵秀之气,太极的阴柔美与河流的阳刚美使县城更加有了张力与活力;到了夜晚,月亮高悬,映衬着河面的灯光,湍急的河流让人感到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没有受过污染的它颜色碧绿明亮,如纯洁的少女一样,来自天然,出尘脱俗。

一位在康定呆了60年的退伍军人,他经常给我们讲老一辈的故事。他是烈士的儿子,主动要求到藏区参军。他父亲的战友,一位老首长对他说,家中就你一个孩子,到甘孜翻越折多山随时都会出现呕吐、昏厥等高原反应,不及时抢救,还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你不适应的话,就别去了。他斩钉截铁告诉首长他要去。他去的那时候是川藏线上最辛苦的几年,暴雪纷飞,道路凝冰,常在生死边缘挣扎。但令他最欣慰的事情是在折多河畔认识了藏族姑娘拉姆,他们成家立业,养育儿女。老人讲到这里,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他说:是她陪伴着我,渡过了那最艰辛的时刻,她就像是折多河柔情似水的仙女,安慰我的孤寂心灵;从认识她开始,心中的温暖就再也没有受到严寒的侵袭。

"张家溜溜的大哥爱上溜溜的她约",这就是小城的爱情故事,是我寻觅的那份纯真。小城的酒是香醇的,小城的歌是动情的,小城的这条河是煽情的。陪伴小城历经一段又一段的历程,见证了锅庄文化的发祥,见证茶马互市的兴旺;跟随"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的旋律舞动一曲又一曲旋子,激励着热情的康巴儿女去创造美丽的传说,让辉煌的文明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秋韵

文/曹光雄

秋风·秋雨

秋风,扫去了酷夏的躁热,像在焦灼的皮肤上,抹上了清凉油一般。人们恢复了久违的宁静和愉悦,由此懂得,一切困苦、难受终会过去;她,携来了秋雨姊妹,将炎夏的干旱驱走,酣酣畅畅地滋润着干枯的大地,给其备足了养分,迎战严冬即将到来干冻的萧杀,为春回大地蓄满了活力。"一场秋雨一场寒",让人们忘却了"三伏"炙热的苦熬,品尝到丝丝凉感的惬意,又追逐着白雪皑皑的银光耀眼。

秋月·秋色

秋月高悬,清辉满泻,溶溶月色无边;月到中秋分外眀,这是经过春、夏的净化和洗礼,而玉成的洁净晧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联想起"广寒宫"里嫦娥的寂寞舒广袖、七夕牛郎织女的"鹊桥会",不由得感叹天下总还有夫妻的"两地书"!秋天是丹青妙手,将大地描成红的、金的、蓝的、白的……天空是一片蓝玉,田野是一块黄金,枫叶和柑桔是又红又艳,似梦似幻,确又是秋色的真实版。

秋香·秋实

一秋又一秋,花谢花开,一切往返于无休止的平凡,但却在这一季收获不同:你看,桂花开了,金桂浓香,银桂淡香;芙蓉花此时也蓄势待放,至深秋,她绽放的由洁白到粉红,沁发出阵阵清香;更有那千姿百态的各色菊花,尤其那满山遍野的金色野菊,以其浓烈的生态香,唤起岁月不老,韶华永驻。秋是一个心甘情愿的奉献者,山谷的植被披上了金黄,结满了有甜有酸、还有可供榨油的果实;田野里成熟的红薯、玉米、高梁、晚稻,充实了本年度的五谷丰登!

秋梦·秋愿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梦幻成真的好日子,新中国的诞生在金秋十月,昭示了在中囯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下,推翻了旧中国的"三座大山",告别了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囯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16年G20峰会,秋季在我囯杭州召开,20个国家首脑和商界精英聚集共商经济合作丶发展;秋的天更高,地更阔,日月更温柔,纵使草将枯萎,树将凋零,但生命的进程和希望,生命的梦幻和想象永远在开展,生动地绽放自已的异彩!可以展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与雪的邂逅

文/流水尘殇

生在南方的我,如果在冬天下起了雪,那便就是奇迹了。

所以,住在南方的孩子们,如果想看见一场雪,那是多难的一件事情。他们是多么的渴望……

对于我来说,在我的生命中,我也经历过几场大雪,但这是非常难得的,渴望着,渴望着,转眼已入冬,孩子们趴在窗前静静地等待着雪的来临,心想着可以冰雪中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的心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孩子弱小的心灵却还是瞒着的好。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直渴望下雪的孩子们终于得偿所愿——终于下起了小雪。

孩子期盼着,期盼着明天一醒来窗外的世界一片雪白,孩子们的内心如雪一般纯洁。

雪飘如絮,若隐若现。孩子们开心得手舞足蹈。雪愈下愈大,孩子们更加兴奋。转眼,从柳絮般的小雪到鹅毛大雪,点缀着南方。啊,多少年了,少时的我跟孩子们一样渴望着下雪,现如今,时光荏苒,我不知不觉中老去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啊,这终年不下雪的南方,却下了鹅毛大雪,真是个奇迹,圆了孩子们的心愿,也圆了父辈们少时的心愿。

雪未停,屋顶已是雪白。孩子们异常激动。雪时大时小,孩子们的内心时开时落。孩子们的内心早已被皑皑白雪所牵引,引向白雪纷飞的世界……

夜幕降临,孩子们也有了睡意,便不在欣赏窗外的美景。

夜深沉,人们进入了梦乡,雪渐渐停了,而此时却窗外白霜铺地……

清晨,每家每户的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满怀希望地扑向窗外,孩子们从未亲身看见雪景,孩子们喜出望外,父辈们见孩子们高兴,自己也就高兴了。

孩子们纷纷跑向家门外,去与雪玩耍。在白雪皑皑的的世界里,孩子的声音是多么的动听、和谐。

太阳出来了,雪渐渐消融。白色渐渐失去了,孩子的玩心没了,散了。

与雪的邂逅,冰雪消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