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清明的文章

2023/08/2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9篇清明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清明的文章(精选9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清明槐

文/小小麦子

清明将临,故乡那棵魂牵梦萦的老槐树还在。我似乎看到了槐叶上隐隐渗出的泪痕。

树下,母亲坟冢上的杂草青翠,该掩没了几声虫鸣?

曾与母亲有关的事物,如欢乐,悲伤,青青的蔬菜,低低的谷禾,潺潺的溪水,高高的树木……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可以视作一种耐读的美德而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多年了,清明有些深不可测,母亲的影子谁也追不上,总在梦里忽来忽去,像虫子一样钻进我的思想,蚕食着我忧伤的叶片。

槐树也许太多情了,胜过土地上的油菜,葳葳蕤蕤的就覆盖了母亲劳作的身影。

可母亲坟旁的油菜花的艳媚与芬芳迸射出惊人的美丽,那么安祥、朴素、细小和琐碎。只要心一触到,那久违的欲滴的血色和温情,就会让我颤动不己。

槐树总将阳光、雨露和空气密密实实地聚拢起来,把企图侵犯生命的脚步挡在臂膀之外。

走回童年,季节在母亲的补丁上浮沉明灭,让清苦、疼痛和温暖钻进我身体的每个角落。

而欣喜的是,被岁月熬得形销骨立的母亲,曾熟悉一年四季里的每一个节气,并知道,在相应的节气里,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那双干净利落的手抚摸过每一张树叶、每一寸田地、每一个流光溢影的期待……

母亲坟和槐树叶依偎在一起,清明槐便成了乡村的根和儿女的爱,让游子在眷念时就听到了槐树开花的声音,以及树下跌落在酒杯里的鸟声,同在阳光下如金属一样闪烁不停……

我只好抟过身去,凝噎无语,让仅剩的感念化为小河里纷纷溅起的浪花。

清明,从哪里漏下的雨丝,迈过心碎的时节,洒落在母亲的坟前,浇灌着油菜花一样自由绽放的晨曦。

那些纯情的追随,让过往的云霭已将雨丝孵化出鸟的羽翼,在栖息过的槐枝上,叶子们不再舒心地抖动,夜深时开始凝集泪珠。

那些成串的槐花,细细读时让人有些难以割舍。

那清明雨,如箫声,逡巡于情山意海之上;那清明槐,如琴音,吐纳着生命的芬芳与祥光。

耕作的母亲把一生的时光都种进地里,最后也把自己种入地里。

那年秋天,体验过花开花落的虫子,在这泛凉的秋夜,把各自心中的曲子,吱吱呀呀地倾吐出来,也没有挽留住时光远去的足音。母亲把一只已开始冰凉的手,温馨地递给我。

于是,我久久地揣在胸口,企图用热血和心跳把它焐热。最终,母亲霜凝的面容,转眼取代了晚霞的淡红;体内流布的血,汇入冻层下并没有了响动的水声。

清明,是圣洁和虔诚的象征,蕴涵着常人渴望温情的期待和祭奠,让生命的底色上永远刻印着和传承着这份光亮。

销魂的槐树,一片叶子写着离去,一万张叶上写满悲悯,如泣如诉,浸透着亲情的慰藉和追念。

母亲的坟旁,一地油菜花开得如此璀璨,那不是梦境,是美丽的天堂;不是思念,是感知。

最宽容最坦诚的土地怎么能盛得下母亲一生的沧桑和生活的情景。

槐树呀,是清明紧贴在我的胸口,除了心跳和呼吸,我剩下的全是浓浓的怀念。

只有把耳朵贴向母亲的胸膛一样贴近坟茔,至今有一脉回响,似乎仍在延续着当初的风声雨声,悠扬、辽远、清晰……

现在,谁还会把屋檐下相依相偎的锄头和镰刀,划成生命的双桨,迎送我们抵达生活的彼岸?

谁还会把青禾和花朵铺满我贫瘠的路途,用一双望穿暮霭氤氲的眼眸,痴痴地守候儿女们匆匆的归程?

谁还会在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时,用温暖的目光和身体慰藉我寂寞的灵魂?

生命从流动到静止的过程,维系着千万朵归因。

清明,杏花开满记忆,赶走彼岸沉重的黄昏。

回到自己,轻抚旧时光的疼痛,忘记那些被无情灼伤的岁月,才能把感恩的种子撒向心的土壤,拱出青禾。

清明槐,已高过母亲的坟头,仿佛在召唤一年的期待和收成。

当一座坟成为一种风骨,那么,槐树也就成了不泯的魂。

即使命运磕磕绊绊遍体伤痛,我依然像母亲一样微笑着对生活充满感激。

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母亲最古老憨厚的格言:把生交给死,把死托付给生。

清明到了,不能回乡的我孤苦伶仃,伤口上撒下如血的月光,杏花雨因故地下了一场雨。

那棵槐树上的空巢,鸟儿能找到回家的路么?谁的乳名从含香的露珠中醒来,在嫩绿母亲千年的期待?

清明的雨

文/魏亚丽

这个长长的假期,女儿上网课之余,忽然迷上了刺绣。她用的是我多年前的竹撑子,上面还撑着一块我搁置好多年没有绣完的手绢。

她不太会绣,针法就是简单的链接。那天,我看着她专注认真的样子,忽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绣花的样子。于是,我坐下来开始教她各种针法。我教她绣花瓣的时候用斜拉针法,绣花茎的时候用错拉针法,绣小花瓣花边时用铁索针法……女儿惊讶,问我是跟谁学的。我笑着,眼前浮现了一个温暖的画面:

夏日的午后,我和奶奶坐在石榴树下,她用大木撑子绣枕套,我用竹撑子绣手绢。她一边绣,一边给我讲绣花的针法和技巧。奶奶说话很温柔很慢,我听着,满心的舒服。也因此,那个画面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始终清晰。

后来,奶奶老了,眼睛花了,就不怎么绣了。而我,因为学业逐渐紧张,也不再绣了。而现在,我的女儿又拿起了竹撑子开始绣,不免就让我想起了奶奶。

清明时节是思念的季节,每年奶奶都会在这个时节出现在我的梦中。今年也不例外,我梦到她给我绣了一个枕套,说:"这个只给你,不给别人。"我当时特别高兴,终于又看到奶奶亲手绣的枕套了。然而醒来,却意识到那是一场梦。

奶奶果然最懂我,知道我爱绣花,这阵子正在教孩子刺绣,便在梦中送我花样。妈妈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肯定在白天绣花时想你奶奶了。"我说不,是我跟奶奶"心有灵犀一点通".奶奶当年绣的那八件枕套我一直保存着,每一件都堪称上品,凸起的花瓣、渐变色的花茎、蝴蝶戏花……针脚均匀细密,花样栩栩如生。

也是跟着奶奶绣那八件枕套,我才迷上了刺绣。

奶奶一生爱好针线,以至于她在临终前,虽然意识已经不清醒了,但她的手一直在做一个动作。大家不知道她要什么,但是我到了之后,立刻意识到了奶奶是在做穿针引线的动作。于是,我让她靠在我的怀里,握住她的手,跟着她的方向慢慢去做,直到奶奶的手慢慢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的雨是为思念而来。思念如雨,下在心间,奶奶去世之前的那个绣花动作,一直让我难忘。尤其在看到竹撑子时,更是想念奶奶,也让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睹物思人。

清明祭扫各纷然

文/谢泓

又是一个清明节。

清明祭扫日,随家族父老弟兄、宗室晚辈们去祭扫。半生光阴,仿佛就是在这祭扫的一刹那间,别我而去。早已没了儿时的感动与欢天喜地。面对松柏常青却静寂冷森的坟头,追溯自己的前世今生。

一座座黄土堆里,长眠着一张张子孙们完全陌生的面孔,但却是十分敬畏的祖先;安息着与我今生今世血浓水的祖辈、父辈和远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只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才会又一次浮现在我面前。

如同千家万户孝子贤孙一样的工作,我点燃数支香火,一沓火纸和纸钱,寄托无限追思。那花花绿绿纸钱,在火苗里跳跃着腾空而起,变成灰烬在空中任意飞舞。老先人也许正兴高采烈驾着祥云而来,盘旋在我们的头顶,享受着子孙们的虔诚叩头,顶礼膜拜,抑或数着那一沓沓崭新的票子,又在做着精打细算,安排着另一个世界里百姓日子的天天开销吧?

他们看到子嗣们如此熙熙攘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定会惬意非常。终究他们的血脉就这样一代传承了下来。我们的血管里涓涓流淌着的是他们的基因和代代传承血液。由于条件所限,年代久远,我们根本不可能熟识他们的尊荣面孔,更没有为他们歌功颂德的文字留传于世,因为他们终究太平常了,平常得如同这坟头上的野草一般默默无闻。我们只能凭借祖辈父辈口口相传,缅怀英灵。我们在不停的燃放鞭炮,不停的叩头,不停的点燃火纸,不停的上香。从一个坟头走向另一个坟头,慰问他们。

山坡地里、平地里,当年都曾经是他们的家园,后来农业学大寨了,考虑到子孙后代香火不断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便回到了那个乡谚称做"骨实匣子",小而简陋的盒子里随便就"安身立命"了。虽然有点儿委屈,平民百姓嘛,平生所受委屈不难想像,早已司空见惯。他们随遇而安,因为他们不再是昔日的家长。"家长"一职,早已让位于他们的子孙后代。他们坐享其成子孙们的香火,终究"香火不断"啊!他们不会再作任何形式上的发言表态。

任子孙为他们一次次"搬家迁徙",如同当年山西大槐树底下的元代大移民那样。他们没有行李,没有家产,没有金满箱银满箱的丰厚遗产,更没有使子孙代代承袭的骄人爵位。只有那一点少得可怜的"骨实",佐证着他们的物质形骸最后形式。也许再要不了太久时间,那仅存的数根"骨实",就要化入泥土,如同一朵小花,一片叶子一样,来自于大自然,最终又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

宋人高翥的几首清明诗,最能反映祭扫活动的本质。《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不能不说这是最超脱的气度。古人那朴素的唯物思想,也就跃然于眼前,仿佛一份清明节的解说词,即清新又自然,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惊世骇俗。

高翥的另两首清明诗《清明日约宋正甫黄行之兄弟为东湖之集》"自在嬉游遍四方,不曾孤负独春光".《清明日招社友》"生前富贵谁能必,身后声名我不知。且趁酴釄对醽醁,共来相与一伸眉。"说尽了人生最简单的道理,对于身后的一切尽付笑谈中,一杯酒,一嬉游,清明情!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从容,那么的禅味空灵。

其实人生本该如此,只是后来人越发自我,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权力地位金钱美色车子票子房子。物质充塞了眼眶,也壅塞了头脑,自然失却了本源的那个物质自我,而沦为物质的奴隶……

那一座座坟头上洁白的纸绺儿,迎风抖搂,说明他的子孙们来过。说明后继有人,香火不断。尽管他们的名字叫芸芸众生,却给祖先一个籍慰的报告:这个社会尚在安宁运转,称做太平盛世。

清明节念恩亲

文/杨巧丽

我印象中的清明节就是为烈士扫墓。那个年代,上坟祭拜逝去的亲人是封建迷信活动,是落后行为。那个时候啊,人们的思想的确很单纯,大都是要求积极进步的。这些被认为是落后的、不健康的行为,社员们还是很自觉地回避的。即使有人想去上坟给亲人烧纸,表一表思念之情,也都是悄悄地去,在坟前跪一跪,烧点纸钱,低声哀哀地念叨着,让住在地下的亲人赶快把钱收好了,别让那些孤魂野鬼给抢了去。

记忆最深的就是为外祖父上坟。外爷去世那年我上小学,许多事对我来说还是混沌不清的。记忆中的外祖父是一个脾气很不好的老头儿,我们小孩子都有些怕他。外爷脾气好的时候也给我们讲历史,他是见过些世面的,早年在国民党统治的社会里做过粮店的小店员,穿长袍马褂,颇有种不俗的气质的。至今,舅家挂在墙上的相框里还保存着外爷在粮店做事时和同事拍的老照片,那是个已经被历史湮没了的时代,让年幼的我对那样一个神秘而久远的时代产生过无尽想象和好奇。对于他的坏脾气,我只记得这么一件事,大约是在我四五岁的光景,我弟弟也就两三岁,他特别喜欢去舅家,常常由妈妈带着去,一住就是好几天。那天妈妈带着他高高兴兴去了舅厦,结果当天就返回来了,弟弟脸上的泪痕还没有擦净。原来是外爷不高兴,发脾气,摔了一只碗,正好砸在了弟弟脚上,砸出一个大口子,流了好多血。弟弟疼得哇哇大哭,外婆很生气,和外爷吵了几句,让我妈妈抱着弟弟回家了。

外爷那次生气是因为舅舅的不孝,为此,当时生产队干部还进行过调解。那时外爷虽已年近七十,但身体很硬朗,还在生产队出工劳动。他是个刚强人,能动弹的时候绝不会躺着让人伺候。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七五年夏天收麦时节,外爷在生产队麦场值夜班看麦子,半夜突然发病,一个人在麦场痛得打滚,直到天微明才被人发现抬回家。舅舅赶紧打发人去叫我妈妈,然后请医生诊治。那天的天气很燥热,躺着睡椅上的外爷浑身是汗,不住地喊难受,让人扶他坐起来,可是坐一阵也难受啊,他又让人扶他躺下,如此反复。当等到匆匆赶过来的医生时,外爷已处于昏迷状态。医生诊断是突发性脑溢血,这种病最忌讳被挪动,应该就地抢救。但是他从发病到凌晨被人抬着一路颠簸回家,到后来躺在睡椅上不停的起身,都对病情产生了极不利的因素,也因此耽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中午时分,刚强了一辈子的外爷永远地合上了他那劳累一生的双眼!那年外爷刚刚七十岁,我妈妈也只有三十五岁。

清明节,妈妈带着我和我姐去给外爷上坟。他的坟是新的,孤零零地堆在一块麦田里,妈妈说这里是舅家的祖坟,可是那些坟堆早已不见,被铲平了,上面种着绿油油的庄稼,清风吹过,麦浪起伏,是不是传递着外爷思念亲人的喃喃细语?外爷是突发性病亡,生前没有多少病痛折磨,但我的妈妈却因没能见在自己的父亲生病时床前尽孝而留下了终生憾恨。跪在新坟前妈妈放声痛哭,我和姐姐也轻声呜咽。麦浪涌过来,又涌过去,陪我们一块哭泣,一块思念……

外爷去世后,我和姐姐就常常去陪外婆。然而谁又能料到,就在我外爷溘然长逝的第二年冬天,我亲爱的外婆带着满身的病痛,带着对相濡以沫走过一生的老伴的思念,走完了她艰难苦命的一生。外婆走的那年也是整七十,我妈妈才三十六。两年之内痛失两位最亲的人,这让妈妈心里承受多大的痛苦!可是她的哭声再也喊不回亲娘眼睛的睁开;给老人守灵的夜间,舅舅和妈妈两兄妹在母亲的灵前低低私语,倾吐心事,我听见妈妈在低泣,也听见舅舅在呜咽。窗外漆黑深远的夜啊,怎掩得住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清明节,清明节,新草绕坟心凄然,纸灰纷飞泪朦胧。就让我们在这个不同寻常的节日里,以虔诚的心祈祷,安抚那些已然逝去的魂灵。

细雨纷纷,又逢清明

文/谈笑在指尖

清明节,一个清清明明的日子,上坟悼念的人们随着香烟袅袅的升腾,寄出的是缕缕怀念和那悠悠情思,循着思念的轨迹,一步步带出的是脑海深处的记忆,带来的是对已逝生命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一些事情,一些人的身影,随着袅袅青烟变得是那样地清晰。人间四月天里,总有着比平日里充满着更多的让人怀念的情思,总有着比以往充满着更多的生命岁月里难以忘却的记忆。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一座低矮的土坟,一堆黄土而已,却掩埋了一个人曾经的过去。摆上一盘贡品、燃上一挂鞭炮、点上一柱檀香、敬上一瓶薄酒、泼洒一碗清汤、点烧一沓冥纸,再行一个虔诚的礼。无论土堆里面的人有没有看到,无论土堆里面的人有没有感知,怀着对他们的敬重之情,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安然幸福。

站立在这低矮的土坟前,悼念的人,在一片荒草重生中站定,喃喃的低语。感觉这里不像是灵魂的安息之地,倒更像是一扇门,虽未必能够跨越阴阳两界,却连通着生者与逝者两个世界的途径。

在生命的岁月中,记忆如同花开花落随风而行;在时间的长河里,思念如同潺潺溪水涌动停息。一些人来了,又走了,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足迹。清明,让我们在怀念他们的时机中度过,随着他们生命的消失,那段历史和他们的那些故事,长久地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同时也带给我们的还有在心灵上的震撼和一些慰籍的文字。生死已分离,太多的眼泪已沉入肺腑,念化成一辈子的情思,锄去坟头上的杂草,添些新挖的黄土,就是为了曾经走过的那些生死不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似乎都该伴着细雨,唯有这样,才能抚慰那情感上的柔软,悼念逝者的魂灵。清明时节的雨,下得有点凄冷,清明时节的风,亦让人感到有点寒意。这雨,飘飘洒洒,如泪,如心,如诉,如泣;这雨,淅淅沥沥,一念,一梦,一愿,一雨,这雨,滴滴落下的,都是相聚清明的倍思之情,在万物生机勃发的时候,此时的内心,都是对所逝去怀想的占据。望着已故之人的栖息地,时光在凝固,记忆也在凝固。清明,承载着人们心中太多的惆怅,太多的悲伤,太多的生死别离,曾经的欢笑如今也已落幕,娇艳的花朵也零落成瓣,腐化为泥。

清明时节生死缘,年年岁岁来团圆。一曲"生死不离",久久环绕于耳,"血脉创造奇迹,生命才是命题。"站立在那一片的墓地前,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能活着,就是爱,生活就是生下来,很好的活下去。其实生命是个很脆弱的东西,人生,总是太匆匆,也太短暂。在我们的生活里,会遇到许多的风风雨雨,也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活法,我们不能总是老想着别人去怎么的活,更不能一直为别人而活着。我们需要的是珍惜自己眼前的生活,懂得领略生活给予自己的风景,在有限的生命里,很好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去绽放自己生命中的无限美丽,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清明伤感

文/张玉

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抬起头,只见窗外白茫茫一片,无数的虚线中偶尔闪过一两个身影,渐渐消失在阵阵哀伤中。

一到清明天公便开始哭泣,望着窗外的情景,想起了那忧伤。

雨中!墓前!一个模糊的身影在哭泣——纤儿的外婆。多美的灵魂啊!却只能被封闭在这小小的坟墓之中!

一个十六岁的灵魂啊!就这样与我们永别了!

纤儿!妈妈没事的,妈妈说过我拥有许多小熊,就拥有许多幸福。她努力安慰着自己那脆弱的心灵,看着病床上母亲苍白无光的面容,心中顿时又没了底,心中思绪万千,想象着一千个,一万个念头。

进入手术室前的母亲,嘴角上依然挂着一丝慈祥的微笑,那双无神的双眼透露出无限的牵挂,远远的看着迷人的微笑消失在尽头……

异常安静,一条走廊,充满了刺鼻的毒药水。亲人是一切真情,都会被埋没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所有的天使都甘愿被折断翅膀,纤儿也一样,不愿被折去唯一的一只翅膀。

闭上眼睛默默祈祷,但上帝能听到她的心声吗?当那扇通向天堂的门打开时,母亲会进去吗?她好困,渐渐闭上了长长的睫毛……

看见那依旧美的微笑,在前方若隐若现,心中的迷惑,妈妈!妈妈!真的是你吗?我一直这样唤着可不管我怎么叫,她都不再理而是离我越来越遥远了……

突然,感到眼前一片光明,睁开眼,原来是个梦。医院里依然是浸着药水的味道,眼前外婆疲惫,红肿的眼角里闪着点点泪花,这便使我有预感,我是不是进了病房。一刹间,时间仿佛停止了转动,空气早已凝固,妈妈……妈,此刻什么也无法阻挡我的泪。

你真的困了吗?你不是说我会拥抱幸福吗?我有好多好多的小熊啊!可她再也听不见了。

妈妈离开后,可怜的天使,不幸的命运夺取了生命的一只翅膀,纤儿不由的走到电话机前,下意识的拨下那个早已流封的号码——父亲

自从爸爸抛下她,离开妈妈后,对父亲留下的只有埋怨和恨意,此刻,她又有些后悔了,寂寞之中上天似乎明白了纤儿的心,电话嘟嘟声回荡在耳边……

怀着忧伤的心情回那幽幽的山林中,下乡里去,大口大口的呼吸这新鲜的空气。

下乡不久便是清明,穿着一袭黑衣来到母亲的墓前。不知何时空中下起了牛毛细雨。雨中!一直的沉默,小雨珠儿洒在脸上凉凉的,在那片隐隐的云雾中,一张熟悉的脸容,微笑着,带着无限的牵挂。

清明过后,天气很好,出现了彩虹……

弹指间,十六岁了,生日的那天晚上,外婆送了一个棕色的小熊给我,把它抱在怀里可以感受到温暖,就像拥抱着幸福,妈妈说过:拥抱小熊,就是拥抱幸福。

漆黑的夜里,点上十六根蜡烛,闪硕着十六个小光点,看上去,真美!闭上眼睛许下愿望,却舍不得吹灭那照明四周的小小蜡烛,突然感到好困,好累,好累……我想我抱在怀里的幸福——小熊掉在地上的那一秒,天边悄然划下了一道奇异的光!

又有一个生命去了那个星星上吗?

可谁也不知道她在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是什么?就这样让它和一个美丽的灵魂一齐涌入地下吧!

清明雨,汇成一条思念的河

文/塞外飞烟

清明时节,心里总是慌慌的、凄凄的、寂寂的,一种惶恐怅惘的忧伤。

不知什么时候起,天空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浸湿了我的眼眶,浸透了我的衣衫,一滴滴雨水,穿过我寒战的躯体,汇集在我的心房,波涛汹涌,洋洋洒洒,汇成了一条思念的河。把我带到了生离死别的现场,那一幕幕一桩桩的往事,像风铃般,在我耳畔回响。难忘,铭记的殇。

微寒薄凉的北风从我耳旁掠过,呼啸摇曳,像是在呜咽,像是在咏唱:清明时节桃李笑,野地荒冢话凄凉。乌啼鹊噪昏乔木,阴阳两隔谁断肠。一声声哀嚎,一声声低泣,仿佛来自苍穹,仿佛在耳边回响。

我遥望天籁,夜幕,笼罩了一片有生机的气象,黑丝绒般的夜空中悬挂着颗颗闪烁的星星,像是一滴滴晶莹的泪滴,颗颗璀璨,滴滴欲坠下。像是在诉说一个个遥远哀婉的故事,声泪俱下,痛不可抑。

我仿佛看见千里之外,荒凉的枯山峻岭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笼罩了万家冢院,荆棘杂草凄迷在肃穆的墓碑旁,断魂哭泣的人们,跪倒在祖先旁,燃起一炷香,点燃心中无限的哀思和惆怅,许上一个个心愿,让天地永存,让死者安息,让活着的人们,背起行囊,不辜负前人的重望。

妈妈,女儿不孝,到不了你的身旁,就在这十字路口,能够通往天堂的方向,点燃心中的思念,把我心里滚滚的思念之水向你流淌。

风潇潇,飘荡着浓浓哀思,雨绵绵,淋漓着靡靡悲情,我划亮手中的火柴,幽兰的火苗,迅速在寄托中蔓延,冥币飞舞,火焰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我心中滴落的泪滴,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

祭拜的香火在半空中袅袅升起,直达我遥望的方向,妈妈,你在天堂,还好吗?是不是一样在把我们牵挂,妈妈,在凄寒霜冻的夜里,别忘了把棉衣穿上,妈妈,有爸爸的陪伴,你们的家园,是不是阳光明媚,灿烂辉煌。

妈妈,我思念你,我把思念的苦水,汇成了涓涓的河流,在夜色里发光,我把思念的甜蜜,酿成醇厚的米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我把思念的旋律,谱写成一首歌谣,在寂静的深夜为你歌唱。

月光下,清明的细雨,像是串成窜的珍珠,纷至杳来,远远望去,像是密密麻麻的银线,在天际闪耀,犹如积蓄在我心头,无限的想往。剪不断,丝丝缠绕,悱恻心田。

雨缠绵,风哀泣,任凭狂风暴雨,妈妈,我也跪拜在你幽魂的面前,任眼泪滂沱流成河,依然向你诉说着我无尽的缅怀和思念。看着冥币一点点化为灰烬,我不忍离去,不忍离开你的身旁。

清明掬一抔黄土以心祭父

文/江白涛

清明节前,我用自己的方式去祭扫父亲。

父亲的坟墓在老家大山深处的半山腰上,只有坟,没有墓,因为墓有碑,碑有志铭。父亲的坟只是一座荒冢。赤条条地来,带着牵挂而去,回归自然,与大山融为一体。

父亲是1980年3月9日去世的,年60,秉性淳朴厚道、吃苦耐劳、勤扒苦做,上山砍柴,下地种田都是一个好把式,中国普通农民的典型。父亲的一生是在挨冷受饿中度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分田到户,眼看着日子好起来了,他却因胃癌离我们远去。

父亲的厚道有口皆碑。那时,山外人进村买柴,他总把最好的柴火用最低的价格卖给人家,结完账后他还要给别人几块片柴"搭翻"(用于担子的平衡),别人再给钱时,他总是憨厚地予以拒绝:"山上有的是,多花点力气就是了,力气又用不完。"这让我明白了与人交往当以诚相待,千万别想着怎么去算计别人。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拾到五元钱(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回到家,我把钱交给父亲,他严肃地说:"不管怎样穷都不能要别人的东西,明天一定要把钱交给老师。"第二天,我把钱交给了老师,老师在班上表扬了我,校长还把我叫上台在全校表扬呢。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我也常用父亲的话教育我的两个孩子,但愿朴实厚道的优良品质能得到传承。

父亲的追求是读书,心愿是儿女成才。记得文化被革了命的年代,只读过三年蒙馆的父亲硬是把发给家里的"毛选"四卷逐字逐句地读完了。这对于有眼疾上了年纪又没有眼镜的父亲来说实在是不容易!每晚,父亲便叫我们兄弟几个围坐在凹凸不平的方桌边或看书或打珠算("六百六"和"九归头"就是父亲教会我的)。一盏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搁在倒置的塘瓷碗上,摆在方桌中央,父亲的脸几乎贴在"毛选"上,眼睛盯着细小的字,右手食指随着低低的读书声一行一行地划过。这种眼、口、手并用的读书法肯定是他的独创。我不知道父亲是否读懂了毛泽东,但那份虔诚的用心读书的神态和对精神世界的渴求深深地烙进了我的灵魂!几十年来,当我因世事浮躁的时候,我总想起父亲读书的艰辛,于是静下心来,捧起书,从中寻找快乐与真理。

为了让孩子读书,他什么苦都能吃。三弟读高中,离家40余里,总是父亲步行送米送菜。记得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母亲准备好米、菜,父亲便冒着风雪出了门。一顶绽出棉花的旧黄棉帽,帽耳随脚步闪动,帽带随风飘扬。脖子上围一条大姐出嫁后留下的紫红色的破围巾。发白的卡叽破棉袄紧紧地折叠过来用别针栓住,腰间还紧扎着一根尼龙绳。破棉裤。深口解放鞋露出大脚趾和小脚趾。佝偻着身躯,忍受着胃病的折磨(那时我们居然还不知道,知道后已是胃癌晚期,送进医院,人财两空),背着米菜,头也不回,艰难前行。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伫立良久,这脚印深深地嵌进我的脑海,至今枚枚在目!父亲的坚毅和执着至今仍在鞭策着我,要认真读好书!在父亲去世的同一年,三弟如愿地考上了大学!这是弟弟勤奋努力的结果,但我更愿意相信是父亲在天之灵的荫泽护佑。

山风习习,林鸟啾啾,山下的烟花爆竹齐鸣。艳阳里,做清明的人们没有"欲断魂"的悲戚,只有欢蹦活跳的快乐。我肃然起敬,掬一抔黄土,撒在父亲的坟上,将几份有我的作品的报纸和刊物摆放在坟前,长跪不起。但愿父亲能看到我发表的文字。仅以此仪祭扫父亲,告慰亡灵。虽然没有墓碑,但父亲的墓志铭却珍藏在我的心中!

别让清明祭奠变了味儿

文/冯蕾

清明节是祭奠逝去的革命先烈、祖先、亲人的节日,然而在节奏加快的现代城市,很多人渐渐地,只注重形式,遗忘了清明节最初的意义;也有一些别有用意的人们,利用清明节大肆宣传封建迷信;更有人不注重环境保护,放鞭炮、用不易分解的塑料清明剪纸挂花进行祭奠……对此,本报记者收集了网络和现实中不同群体的意见。

网友会飞的鱼:我最受不了过清明节,每次过清明节我家里人就忙上忙下的,一大家子坐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乡下老家祭奠,家里的老人还会请一些所谓的"先生"杀鸡"通灵",每次看到那些所谓的"先生"在老家祠堂跳来跳去,装神弄鬼,我就十分反感,但是每次我一提出不要搞封建迷信,他们就很生气地说我不尊重祖先。让我很无语。

网友豆腐仙人:我们家乡过清明节都会去先人坟山烧香、烧纸钱、放鞭炮、放烟花……其实这样很不环保,但是因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也无力改变。其实很想倡议大家环保祭奠,尤其是杜绝放鞭炮、挂塑料花等,因为这样真的很污染环境。

学生余睿涵:我觉得清明节是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在清明节里上坟扫墓是对亲人的一种纪念,但是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懒散,连给自己的亲人上坟都不愿意了,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抹灭,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遗失。

市民田先生: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网上祭奠,这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避免了长途奔波,又十分环保。我很欣赏这种祭奠方式。

市民游女士:每一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会带上簸箕、锄头、扫帚、菊花到逝去的亲人坟上去祭扫,我们家已经有好多年都不放鞭炮和烟花了,也不烧纸,最多点几柱香,因为这样更环保,一挂塑料做成的清明挂花要经过上万年才能分解,放鞭炮更是会污染到周边的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同时,我们也倡议大家不要在祭奠时用不易分解的物质进行祭奠,希望大家都能文明祭扫,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其实一束鲜花和自己亲手打扫足以表明思念亲人的心意。

专家指出,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先烈和亲人的日子,人们要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对亲人的思念,前往革命历史纪念碑和已故的亲人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对先烈和亲人的缅怀。不倡议大家用点香烧烛、点炮焚纸,因为这既不环保,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诸如点炮伤人、点香焚纸易引起火灾等等,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提倡文明祭祀;同时,祭奠的过程中要杜绝封建迷信,现代人要崇尚科学。清明节是一个文明礼貌的节日,千万别让清明祭扫变了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