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抒情散文 > 正文

荠菜香浓

作者: 方舟2013/02/26抒情散文

远在山东省的薛姐,最近来陕旅游时向我报告了一条新闻,她所在的县城,开展了一次“最受欢迎的春菜”评选活动,当选的竟然不是一些人心目中的名贵大菜,而是一种野味:荠菜。我初闻之颇觉新奇,细细品之也属自然。荠菜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同人民群众的生活曾经是那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或者民间的口头传说中,它都占有着一席之地。

朋友相会,免不了要来一次“饕餮大餐”。适逢周六,我们约上在某单位担任广播员的文妹,一起来到蟠龙山庄。我把菜谱推给薛姐,她看也不看,就说:“我先点一个状元菜:凉拌荠菜。”我和文妹都笑说:“大老远的,来到我们这儿,还吃野菜啊?”薛姐笑着说:“野菜香啊,原汁原味的,就像我们兄弟姐妹的感情,一点假也不掺。”我说:“那就再来一个烧土鸡,这也是原汁原味啊!”文妹也点了两个具有秦地风味的品牌菜。

两杯红酒下肚,薛姐就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荠菜。她说,我虽身在山东,却从小生长在陕西,五十年代母亲领我剜荠菜的情景历历在目。母亲边剜荠菜,边向我讲故事,说想当年王宝钏住寒窑一十八年,年年的大长春天,就是靠荠菜熬过来的。王宝钏后来成了皇后,这不都是荠菜的功劳吗!薛姐说:“传说秦川有一个荠菜村,你们知道吗?”我和文妹对看了一下,都摇摇头。薛姐说:“那我就讲一讲,挺有意思的。”

传说古长安东百八十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极为贫困,年年春天青黄不接时,只能靠荠菜度日。这一年春天,长安城中一个当朝御史骑马踏青来到这里。这个御史患了一种怪病:口干舌燥,浑身瘙痒,久治不愈,痛苦难忍。御史见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在剜野菜,突发奇想,竟下马问:可有偏方治疗干渴瘙痒病?老太太抬头看了看,抓了一大把荠菜说:回去把这些菜用滚水轻轻一炤,一天三顿,凉调着吃,半月管好。御史信以为真,让随从将老太太及村民所剜荠菜一并买来,回去真的连吃了半个多月。奇怪的是,他的病真的好了。御史感激不尽,给老太太送来了一个金匾,上写着“救命恩人”四个大字。此事传开,一时朝中兴起荠菜热,西京长安和东京汴梁的市上竟然出现了“两京荠菜做斤卖”的热闹场面,连皇帝的餐桌上也新添了一道凉菜:《荠菜春盘》。

薛姐是一位文人,说起来引经据点,生动感人。文妹听的入了神,也禁不住插了进来说:“荠菜确实好吃,那一年……”

文妹讲的故事是这样的:文革期间的一个清明节,我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亲戚都要回来给先人扫墓,一共有十几口呢。这一下母亲着了急,这么多人回来了,进饭馆吧吃不起,在家吃吧吃什么呀!后来母亲想起了荠菜。星期天她带上我和哥哥,一起到原上麦地里剜荠菜,整整一天,剜了足足有六七斤之多。回来择干洗净切碎,又用全家的肉票买了三斤大肉,做了两大盆饺子馅儿。清明节那天,我们十几口人吃了一顿丰盛的饺子宴。我的堂妹刚吃了两口,大喊好吃,连问是什么馅儿?母亲说:是野菜。堂妹好奇地说:还有这么好吃的野菜?母亲说:你们年轻不知道,这种荠菜,可是好东西。旧社会閙年经时,它救过我们全家的命。这一次你们来,家里没有好吃的,又是它救了我们的急。这也算是一次“忆苦思甜”吧!大家都哈哈笑了。

薛姐和文妹的故事感染了我。我想起离家上大学时,母亲给我做的荠菜鸡蛋饼。那是1957年的事,我刚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全村人很快都知道了。我是村里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学生,那年的8月底,我临走时,乡亲邻里都来相送,还送来了各种土特产。母亲说:啥都不要带,就带些饼子吧!头一天下午,我和父亲从地里回来,母亲端出来一大盆饼子,我一看,啊,鸡蛋饼!黄黄的鸡蛋拌着绿莹莹的荠菜,离老远都闻到了香味,我拿一张咬了一口,连喊“好吃”。母亲说:过去咱家吃荠菜,都是拌凉菜,下面条,就稀饭,那是因为家穷啊,没有油;养的鸡刚下了几个蛋,就拿去换了盐了,咱养鸡的却吃不起鸡蛋。现在生活好了,你又考上了大学,给咱穷人争了光,妈妈慰劳慰劳你,你把这些饼带上,够你两天路上吃了。50多年过去了,这些荠菜鸡蛋饼,依然萦回在我的脑海里,还是那样新鲜,那样浓香。我讲完这一段故事,薛姐倒沉思了起来,她说:你知道老人家为啥给你做荠菜鸡蛋饼么?那是叫你不要忘本,让你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养育过你的家乡荠菜啊!薛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想起母亲送我时眼含的泪水,想起母亲站在城墙上久久目送我的身影,心里一阵阵心酸。母亲啊,你老的良苦用心,我将永远铭记,我永远是您和家乡的儿子。

薛姐见我心情沉重,反笑着说:好了!别把我们的聚会真的变成“忆苦思甜”会。我们还是好好吃饭吧,明天还烦请您二位陪我再逛逛法门寺,好吗!文妹立即响应,说:“好啊,逛了法门寺,再陪您游游太白山森林公园,咱们痛痛快快玩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