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散文随笔 > 正文

白吃打瓜不要钱

作者: 赵东2011/07/29散文随笔

三伏天的黄土塬上,太阳烘烤的热度,能晒死耕田的老牛。这火烧火燎的日子,正是打瓜成熟的季节。黄土塬的行人,在靠大路边的打瓜田里,不用花一分钱,就能放开肚皮,吃到凉丝丝,甜蜜蜜的沙瓤打瓜。不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且吃得越多越快越干净,主人越高兴越满意越感谢。这种乡风习俗,黄土塬人叫“吃打瓜”,但也只能在“早穿皮衣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的地方,才有这种种植打瓜的习俗。

黄土塬民谣:“碗大的西瓜一扎厚的皮”,系地域方言。就是借用打瓜皮厚的特点,用来形容人的脸皮厚。何谓打瓜?许多年轻人是不知道的。它是西瓜的一个抗旱品种,种植在四季少雨缺水,用一尺厚多的戈壁砂石覆盖,防止水分蒸发的黄土地里,据传也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打瓜耐干旱无比,所以它的瓜皮长得厚韧坚硬,使用刀切也十分困难。在十亩瓜地里,最大的打瓜只有五斤多重,瓜皮就占两斤多,抱在手里像石头发沉。一般人用手掌是拍打不开的,只能使用瓜农专用的“木棒槌”,使劲在打瓜皮上击打,才能将韧如牛皮的打瓜拍裂几瓣,再去吃那沙甜爽口的瓜瓤,那真是“咬一口甜掉牙”啊!于是,黄土塬人就把这种“打”着吃的西瓜,叫作“打瓜”哎。

农民种植打瓜,不卖瓜瓤只收瓜子。打瓜里长的瓜子十分稀少珍贵,在一个五斤多重的打瓜里,能收回一两湿瓜子,那就是特大丰收。小个头的打瓜里,长的瓜子也就十几粒。打瓜子的特点:数少个大、仁饱味香、形体端正、色泽鲜亮,四周黑圈,中间白心,比其他西瓜的瓜子大五倍。打瓜子奇特好吃,是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向皇帝进贡的特产珍品,黄土塬老百姓是吃不到它的。

打瓜成熟的日子,瓜农从石头地摘来的打瓜,堆积如山摆在大路边上,打瓜个个香气扑鼻,随便拿一个没有不甜的。人们为了盛夏尝鲜解暑,瓜农为了捡回瓜子,两厢情愿进行无偿交换。家家瓜农还在路边搭上凉棚,摆上长条木板凳,放上多个木棒槌,盛瓜子的柳条篮子,专门恭候行人来吃打瓜。

吃打瓜人中有附近村庄的,有几十里路以外赶来的,也有办事出差行路的。他们有步行的,骑驴的,乘马的,还有坐桥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像赶庙会一样热闹。有人吃饱打瓜就走,干完别的事回来再吃。没有事干的人,就整天坐在凉棚下吃打瓜,连三顿饭也省去了。一户瓜农种的打瓜,要靠这些来人,至少吃十天半个月后,才能收摊子去晾晒瓜子。

白吃打瓜不要钱,但只有一个规矩:瓜子一个不能丢,全都吐在瓜农的柳条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