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朋友圈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散文随笔 > 正文

乘法思维

作者: 姚耀军2021/10/09散文随笔

前日与一友人在微信群中“抬杠”。友人感叹“祸福相依”,我则回怼道:“祸就是祸,福就是福,两者怎么会相依呢?”友人最后又“祭”出永远令他立于不败之地的“两面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好与坏这两面。友人擅长辩证思考,不过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他的两面论其实需要一种乘法思维来作支撑。

具体来说,如果祸真会转化成福,那么主要是因为在祸发生后,人们对祸缘何而发生进行了深刻反思,结果从中得到了很多对未来极有益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妨用一个公式来描述此道理,这样就很容易明白什么是乘法思维。这个公式是:祸的净效应=祸×反思—祸的直接伤害。此公式表明,若没有反思,则祸就是祸,只会带来伤害。但若反思足够深刻,则祸的净效应就可能由负转正。

“祸×反思”这一相乘项就是乘法思维的体现。根据阅读经验,我发现乘法思维堪称典型的“专家思维”,极具洞察力。请看如下三则案例:

第一个案例与“钱学森之问”有关。经济学家钱颖一提出一个假说:创造力=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此公式表明,接受更多教育固然能增长知识,但若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人们的创造力不会相应地增加。很有启发性的是,鉴于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前提假定的,受教育越多反而可能造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递减。根据此公式,钱颖一简明地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校在灌输学生知识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抑制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第二个案例来自动物行为研究。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克拉克·赫尔发现,要让老鼠学会走迷宫,仅提供食物刺激是不够的,还得让它有饥饿感。老鼠完成迷宫穿越,其实是某种需求(摆脱饥饿)和对这种需求的回应(食物刺激)相结合后产生的结果。如果老鼠不怎么饿,食物就失去了价值。因此,老鼠的动机=摆脱饥饿×食物刺激。进一步研究发现,此公式不过是“动机=需求×价值”这个更具一般性的科学定律的特例。

最后一个案例涉及“资源诅咒”这个经济学悖论。一国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按常理讲应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根据很多拉美与非洲国家的经验,丰裕的自然资源反而可能成为“诅咒”,导致一个国家深陷发展的泥潭。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等人对此解释,自然资源原本是财富,但若因制度存在缺陷而治理失当,则财富会放错或用错地方,故自然资源究竟是“诅咒”还是“祝福”,关键取决于制度的质量。换言之,其经济发展效应主要由相乘项“自然资源丰裕度×制度质量”决定。如果制度质量很糟糕,就会出现“资源诅咒”现象。

乘法思维从数学上看属于一种非线性思维,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加法这种线性思维。加法思维是简单的单向思考方式,最适用于静态的传统社会而非动态的现代社会。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跳出加法思维窠臼,多尝试运用乘法思维去思考问题,无疑属于认知上的升级。

离别的句子 优美散文 想念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 名言佳句 心情随笔 搞笑语录 伤感日志 情感说说 爱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