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经典散文 > 正文

印象常山

作者: 圆山客2020/07/19经典散文

身为云霄人,是不可能不知道常山的,人们都亲切地把来自常山的朋友称为“常山番仔”。要知道,在那贫穷的六七十年代,“番仔”意味着什么?不只是来自海外的意思,还有比较富裕的意思。在当时,如果你能交上几个“常山番仔”朋友,那你一定脸上有光。

我最早了解常山及“常山番仔”,是在经堂口开始的。那时,大概就是七十年代初吧。熙熙攘攘的经堂口是个集市贸易的大场所,我常常可以看见在老百货公司或老医药公司门口停着一辆红色的大拖拉机。他们不论男女,着装花花绿绿,与我们呆板的蓝白或蓝绿形成显明对比。

最有特色的是他们的普通话都是拉着长音的。比如,小小的我也敢问他们“你们是哪—里—的?”,“我们是—常—山的。”一位笑容可掬的大叔回应我。于是,一种不知不觉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当他们的拖拉机开走时,竟让我有茫然若失的感觉。他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环境里?如果是在农村,为什么他们的着装却很时髦,购买力也比较强劲,小小的我,对此充满好奇。

随着年龄增长,在老家的街上,就时不时可以看到来自常山的朋友。特别是那激动人心的节日游行,必有来自常山的队伍。他们的极具特色的铜管演奏很有气势,手戴白手套,一拉一吹,昂扬阔步。

而常山的姑娘是否漂亮?比我们年长的人们肯定关心这个问题,回答十分肯定!当时的“剧解”(即云霄剧团)已经诞生了一位女主角,就是常山姑娘!为了一睹这位姑娘的风采,常有爱慕青年,故意在台前走来走去,表面上正儿八经,实际上目已斜视。奇怪的是,美貌这种东西,好像是熊猫一般,由于稀缺,谁都想睹上一眼,以至不至于后悔,当时还懵懵懂懂的我,同样没有例外。

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人们的交流日益广泛。当时,手提“8080”,脚穿喇叭裤成为一种时尚。而常山,这个与海外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小地方,当然也是一个小小“南方窗”。这时,云霄也开始有用淘汰的救护车改成的小巴,专门跑常山。去常山路上,田野上一片苍绿,那可是名扬中外台湾品种的甘蔗林。车里常有满满乘客,多半为的是去常山会会朋友。这里头也免不了想去换外币之类的生意人。

改革开放的浪潮就是这样澎湃,很快的,八十年代中期,常山成了云霄的“小香港”,外乡游客,纷至沓来。最令人羡慕不已的是,国道324线上的来往的日野大巴,满载着港澳回乡探亲同胞,一路风尘仆仆,快捷豪迈。路过云霄时,必在常山中旅停靠。这就是常山了不起的地方,它不及一个镇大,却有全国第二大华侨农场的美称。响当当的中旅社选在常山,绝不是空穴来风。

常山的几队几队,我是永远记不住的,但我却知道“老虎山”这个地方。这里有较多的越南归侨。有一次,我竟然在这里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归侨朋友,他叫阿福,是从柘林搬出来的。他的长相有如某一越南电影里的“阿福”一样,皮肤坳黑,肌肉结实,活灵活现的样子。可惜,后来没有他的音信,听说是去了美国。

在当时,老虎山这个偏僻的村,竟有好几家工厂。橡胶厂自不必说,因为常山本身就种植不少橡胶树,还有羽绒厂,水洗厂等。这些厂虽然都很小,但在改革开放之初都是敢吃螃蟹的乡镇企业,不仅为归侨弟子提供就业,也为当地经济繁荣贡献力量。可惜的是,这些小厂后来都因故停产关闭了。但是,国道上的罐头厂就不一样了,这是一家国有企业,规模相当大,最高峰工人有三千多人。它在常山经济上贡献,可谓一枝独秀。

常山本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令人不解的是,后来却有一股出国潮,年轻人争先恐后往外跑,使常山出现了空壳化。实际上,外国的月亮不可能比中国圆,这个道理我在上海读书时就已知道。当时,学校来了不少美国大学生,我偷偷问他们,美国怎么样?竟有人一个劲地摇头,问其为什么?他只答“复杂”两个字。我也不知道复杂两字含义如何,但我已经看到中国的年轻大学生铆足干劲地学习,而且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江浙一带发展尤为快速,往后的中国一定会强大。

常山的迷人风姿不只是印尼的民族舞蹈和各种特色小吃。他们的建筑风格也是别样清新,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虽然不大,却生意盎然的小花园。白墙红瓦,拱型窗户显得大气美观。屋外常种有菠萝蜜树,一旦成熟,黄金色的外皮流着白乳,让人垂涎欲滴。这时,邻家小妹回突然冲出来玩耍,一双俏皮的马来眼会盯着你打量,好像在说“为什么不到我家坐坐?”。你看,这就是常山特有的好客之情,连小姑娘都一点不害羞,且大方有致。偶尔,我会找一些归侨老人坐坐,他们会聊起那鲜为人知的海外故事,不只沧桑,也有悲凉。

常山有几个地方我是特别爱去的,一个是露天跳水馆,这可是国家级跳水训练馆。还有一个就是足球场,常山曾经为福建足球队输送过好几个队员。在八十年代大学生涯中,拿出老家特色,没有比这些更令人骄傲的。只可惜,当年完全没有手机电脑,留下这些珍贵画面,想之,仍十分扼腕。

说实在的,在当年,如果你问我是不是很想结识一位常山姑娘,我只能像刘德华般回答“我愿意”。原因不为什么,年轻大学生哪个不浪漫。特别是像我已经厌倦了上海滩的吴侬软语的人,更希望在无名的小山村度过余生。风情别样的常山为什么不是我的首选?于是,我时不时到常山流浪,从柘林到大埔,又从大埔到各队去访友或漫无目的地游走。

某一次,竟不知不觉撞见一幼儿园“阿姨”。说是阿姨,其实是个待嫁姑娘,也就20来岁,长长头发,大大眼睛,笑容可亲。想与她聊吧,又显唐突,情急之下,干脆把行囊里的小足球掏出来,送给了叽里呱啦的小朋友。小朋友们竟然懂事般笑起来,一下子让我十分尴尬。而姑娘则只顾站在一边,一半害羞一半得意地笑着。

这位清纯曼妙的姑娘再也没有见上第二面,因为当年根本没有手机,如何能留下通讯。而令人比较心酸的一面是什么?是看到小朋友吃的中午餐,是白粥浇酱油。我暗想“阿姨”煮法一定高明,否则小朋友们为何吃得津津有味。

九十年代,随着一些朋友移居搬离常山后,也就很少去常山了。那里,有的地方早就已显现老龄化。你看到的,再也不是曼妙的少女,健壮的少年,而是老人与猫,让人无限感慨。可能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今天的常山又热闹起来,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人气慢慢旺起来。但常山归侨文化如何让它再旺起来,这一定是大家所盼望的。

心情句子 经典台词 散文诗 励志文章 伤心难过的句子 搞笑短句 好的句子 失恋的句子 幽默句子 美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