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经典散文 > 正文

榨菜籽油

作者: 王文琴2019/11/26经典散文

平日炒菜做饭都是从超市买的菜籽油食用,但不论怎么吃,都没有小时候家中将自家地里种的油菜籽送到村上油坊压榨的菜油香。那种香味在我的记忆深处,时常勾起我怀念那个味道。

今年暑假,弟弟回老家一趟,榨了几壶菜籽油,路过我这儿,给我送了一壶。当时我就立马进厨房,炒菜品尝。那个香味,一下子打捞起我尘封多年的味觉记忆,就是那股清香。弟弟说:“现在压菜油都是较为现代化的设备,没有过去那么累人费时,你也可以下次回老家留充足的时间,腾出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榨菜籽油”。我听了这话如获至宝。

前几日回丈夫老家看望公公,早晨六点出发,回家带了五个平时吃完油的空油壶,准备这次榨些菜籽油回来。

我们回到丈夫老家坐着说了一会话,便驱车去镇上。打听到有两家榨菜油的作坊,指路人热心的说,这就近一家常榨油,于是我们驱车前往。

这个油坊临街,一进店面,正好有一家人在榨油。在与老板娘简短沟通后,就从她这儿购了一袋菜籽,过磅称刚好102斤。榨菜籽油要经过四道工序,一、风选去杂,二、炒制,三、榨油,四、分离。于是开始第一道工序——风选去杂。

老板娘将菜籽拉出店面前门,倒进门口的风选机去杂。杂质是菜籽中夹杂少量的菜籽杆屑,在风机的筛选下,轻松去除。风选去杂过程大约花费了十分钟。接着将菜籽装袋,用小平推车从店面前门进入后门拉出,上一个三米长的陡坡,就来到油坊的后院。开始进行第二道工序——炒制。

将菜籽分批倒入炒锅北侧上方一个正方形漏斗,为进料口。漏斗下端斜向延伸进了炒锅口,炒锅形如一个平卧的微小搅拌机,炒锅西侧腹部正中下方设有火膛,添柴火炒制。火膛的前下方地面放一个小鼓风机,连着一个直径5厘米,长约40厘米的铁皮管,端头焊接了一个一尺见方的方形铁皮漏斗,漏斗上端直扣火膛底,所有鼓吹的风全部利用,没有丝毫的浪费。我观察这个自制的导管鼓风设备,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为了保持炒锅膛内的温度,炒锅的外壳在使用之初就被刮上一层厚厚的泥巴,既保温又防锈蚀。随着炒制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闻到了菜籽香味。老板娘今天一个人在店里忙活,她隔几分钟过来看一下炒制的程度,中途老板娘让我帮忙添了一次劈材。大约过了二十分钟,老板娘从炒锅口抓了几粒菜籽放在嘴里品尝,说:“炒好了”。只见她用小盆从跟前的水缸中舀了少许清水,向炒锅膛内泼去,水大约有不到一斤的样子。我问老板娘补水的原因,她说:“炒制的过程中油菜籽失去了水分,要补回去一些,要不菜籽太干不好出油”。稍等片刻,启动炒锅,搅拌机反转,很快,炒锅膛内的菜籽全部倒出来了,落在地上一个大长方形木盘中。我与丈夫配合装袋。用小平推车拉着下坡来到前面的油坊进入第三道工序——榨油。

先在我之前的那家人已经榨完油,进入分离工序。只见老板娘用一个大铁勺子将我们炒好的油菜籽一勺勺倒进了榨油机西侧上端的进料口中。启动榨油机,北边出油口就汩汩的流出油来。油自然流进了一个油盆里,丈夫用油勺隔一会将油从盆中转入跟前一个敞口的的铁皮方油桶中。油渣从榨油机东边的出渣口不断地吐出来,我用铁锨不停地铲油渣。刚压出的新油渣像一块块绿色的剥落的树皮,泛着油花。这样榨完一遍,再将油渣铲入进料口进行第二遍压榨。如此往复,压制四遍,榨油结束。

榨油的过程约二十分钟,我买这102斤菜籽,每遍压榨用时在六分钟左右。第一遍压榨出油率高,油从油槽中成股流出,第二遍是细流,第三遍是滴流,第四遍是断流。经过四遍的压榨,已完全榨彻底了。

接着进入第四道工序——分离。这种榨出的原油,油与少量的小颗粒油渣还没有彻底分离,此时的菜油看着很浑浊。将原油倒入分离设备,老板娘加了一小杯(约2两)浓食盐水,启动开关,开始分离。经过十分钟的分离过程,我们这批油就分离好了。

我从车后备箱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干净油壶,与丈夫配合开始用漏斗灌装。很快装满了四壶油。由于油的密度比较轻,过磅称后,共榨了三十四斤菜油。老板娘说:“菜籽出油率一般是3:1,即三斤菜籽榨一斤油”。当然,出油率与菜籽好坏有关系,粒大饱满的菜籽出油率高,粒小瘪瘦的菜籽出油率低。

今天榨油用时不到两小时,主要每道工序之间衔接也需要一些时间。我没有索要油渣,顶了榨油的加工费。给老板娘结账付了菜籽款,我与丈夫就装油上车起程。

我们载着这几壶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次真是实现了我多年想吃正宗菜籽油的想法。这次榨菜油的经历,让我还有期待。吃完这批油,明年秋季回家再抽时间榨些菜油。毕竟食不厌精,受一点麻烦、辛苦那又算得了什么?